02.28 “新冠”疫情之下逆境突圍何以穩操勝券?

中宏網北京2月27日電 庚子年伊始,一場疫情使中國被迫按下暫停鍵。當人們從喜慶的春節氛圍中驚醒時,名為“新型冠狀病毒”的不速之客,已順著鐵路、航空等交通經脈,湧向了這片大地的每個角落。2020年1月29日,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全部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1月30日(日內瓦當地時間),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將“新冠肺炎”疫情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新冠”疫情之下逆境突圍何以穩操勝券?

  1月28日,正月初四。習近平主席在北京會見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

  停工停產、航班取消、入境限制......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形勢嚴峻,如同多米諾骨牌的第一張被掀翻,迅速引發全球資本市場衝擊波。

  疫情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部署、親自指揮。2月以來,社會各界人士齊心協力,使多地疫情蔓延勢頭得到初步遏制,湖北以外地區新增確診病例數多日連降。

  鑑於疫情對中國乃至世界經濟的重創,安全復工提上日程。2月8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印發《關於切實加強疫情科學防控有序做好企業復工復產工作的通知》。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再次強調“要建立與疫情防控相適應的經濟社會運行秩序,有序推動復工復產”。

  亟待喚醒的生產供應鏈

  自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充斥在各大網購平臺的關鍵詞是“醫用口罩”、“消毒液”、“防護服”,連防護能力較差的棉紗口罩也一度脫銷。隨著確診病例數的激增,被哄搶的物資從醫療用品蔓延到糧油副食等生活必需品。物價也隨之水漲船高,2020年1月,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5.4%,創下八年來最高值。

  而群體性焦慮心理折射出的,是一條亟待喚醒的生產供應鏈。

  國家信息中心數據顯示,截至正月十五(2.8),全國人員返崗率僅15.80%。延期開工使原材料、勞動力等生產要素流通受阻,對企業的殺傷力不言而喻。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浙江大學社會學系與澎湃研究所的《企業開工力調查報告》數據,近七成(67.7%)企業難以承受兩週延期開工,能夠承受1個月以上延期開工的企業僅為7.1%。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推測,受新型冠狀病毒影響最大的可能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一方面,2億多農民工延遲返崗,將導致製造業與服務業“用工荒”難題;另一方面,零售行業突遭寒流,庫存消化延後,物流、生產、銷售、回款等正常經營活動受到嚴重干擾,收入與現金流中斷,抗風險能力薄弱的中小企業將面臨嚴峻挑戰。

  疫情“黑天鵝”扇動翅膀,使多家企業在駭浪中瀕臨崩潰。2月初,線上教育機構兄弟連公開承認倒閉,北京K歌之王宣佈與全部員工解除勞動合同,著名餐飲企業西貝董事長賈國龍稱企業現金流無法撐過三個月。

  與2003年非典相比,我國所處的經濟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絕不能低估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一方面,十七年來,我國製造業企業之間的產業鏈依存度提高,經濟結構中第三產業增加值佔比上升,疫情對實體經濟的傳導更為嚴重。另一方面,目前我國經濟發展全面步入新常態,增速放緩,癒合恢復能力趨弱。

  渣打銀行近日發佈報告,因疫情影響將中國經濟增長率預測由6.1%降至5.8%。並指出受惠於各地政府迅速採取應對措施,預計疫情對經濟影響的持續時間將較短。

  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之年,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為了儘快修復疫情帶來的經濟創傷,持續推動改善民生,釋放更多發展紅利,滿足我國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期望,推動一系列涉及生活必需品和重要國計民生領域的企業有序復工復產成為必要之策。

  驟然失序的經濟全球化

  據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Economics)預測,若疫情持續蔓延併成為全球性流行病,今年全球GDP將減少1.3%,約1.1萬億美元,而年增長率將跌至2.3%,創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增速新低。

  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經濟領域掀起的“蝴蝶效應”,與我國在經濟全球化中的地位有關。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貿易舞臺中央,成為全球生產供應鏈中的重要一環,也是各國大宗商品的重要消費市場。2010年,我國製造業佔全球的比重提高到19.8%,躍升為世界第一製造大國。2018年,我國全年商品進出口總額高達4.623萬億美元,佔全球比重達11.75%,保持了全球最大商品貿易國的地位。

  疫情發生後,多國基於消極預期築起流通壁壘,關閉邊境、限制入境、取消航班等措施,重創運輸業和旅遊業,部分在產業鏈上依賴進口設備和配件的產業受到嚴重影響。

  據國際民航組織(ICAO)初步估算,目前約有70家航空公司取消所有往返中國大陸的國際航班,2020年第一季度,全球客運航空運力整體減少了39-41%。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則稱,目前疫情可能造成的行業損失近300億美元。

  而我國採取的延期復工措施,使以中國為中心的全球製造業供應鏈吃緊,諸多國際企業受波及。2月17日,美國蘋果公司因為供應鏈無法正常運行而下調當季的營收指引,其設立在中國的14家組裝工廠受疫情影響復工難。全球商業數據分析公司鄧白氏最新研究顯示,新冠病毒疫情可能影響全球超500萬家企業。

  疫情重災區湖北是我國汽車大省,2019年汽車生產量佔全國8.8%,全球汽車產業鏈也因此遭到疫情震盪。2月初,現代、起亞、日產汽車等車企因中國零部件斷供宣佈本國工廠停產,捷豹路虎也發佈零部件庫存預警。

  2月13日,國際能源總署(IEA)預估本季全球原油需求將每日減少43.5萬桶,並將全球石油需求增長預測下調至每日82.5萬桶,為2011年來最低值。與此同時,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估計,肺炎疫情削弱中國燃料消費量,可能造成新一輪供應過剩。

  基於對全球供應鏈嚴峻形勢的研判,2月21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加強同經貿夥伴的溝通協調,優先保障在全球供應鏈中有重要影響的龍頭企業和關鍵環節恢復生產供應,維護全球供應鏈穩定。

  在疫情阻擊戰的第一階段,中國由於強有力的防控措施受到國際普遍讚譽。當戰場轉移到經濟領域,中國將在安全復工方面繼續展現負責任大國擔當,全力保障全球生產供應鏈正常運轉,避免更深層經濟危機的出現,使全球經濟重新走上持續增長的軌道。

  “疫考”中的社會治理能力轉型

  既要安全,又要復工,必須在疫情防控不鬆懈與著手復甦經濟之間找到平衡點,這也成為我國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轉型的一次大考與契機。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截至1月28日,累計確診數已超非典。

  大敵當前,黨中央和國務院迅速組建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聯防聯控機制,從非典疫情、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事件中汲取經驗,暫時切斷離開武漢通道,十餘天建成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及多座方艙醫院,建立“一省包一市”的對口支援機制......無一不體現出國家應急反應能力、社會治理能力的提升。

  疫情蔓延勢頭被基本遏制後,儘快讓經濟“回血”成為當務之急。中央各部委接連在金融、財稅、社保、用工方面制定支持政策,為復工企業減負增效,包括階段性減免企業社保費、醫保費和緩繳住房公積金,組織用工集中地區開展“點對點”農民工專車運輸服務等。

  全國各省市須在鞏固防控成果的基礎上,積極響應中央政策號召,為企業儘快安全復工解憂紓困,這更多地體現出對基層社會治理能力的考驗。

  目前,各級地方政府已加強對小微企業和困難企業的經濟助力。2月5日,浙江出臺17條政策意見,加大對小微企業降低要素成本的支持,以及財政稅收支持、金融支持、外貿出口支持。2月8日,上海市經信委聯合多家銀行,建立應急物資生產資金需求快速響應機制,緊急融資50億元,開通綠色審批通道,幫助企業渡過資金短缺難關。

  針對疫情過後的“用工荒”,廣東、浙江、江蘇等勞動力輸入大省多策並施,通過簡化復工手續、專車服務、補貼獎勵等措施,充分調動勞動力生產要素的活力。

  2月17日,浙江省寧波市明確了取消復工審批,負面清單外的企業備案、承諾即可復工。2月21日,南京市公佈復工復產八項措施,對符合《南京市積分落戶實施辦法》中落戶申請條件的復工復產企業來寧返寧員工,給予一次性落戶積分12分的獎勵。

  截至2月20日,廣東已開展點對點專車服務近200班次,為300多家重點企業有組織輸送到崗6108名員工。據浙江省發展改革委主任孟剛介紹,截至2月19日,浙江復工率指數已達57.8%。

  2月21日至24日,廣東、雲南、貴州、山西、遼寧、甘肅六省已宣佈下調疫情一級響應。這一舉措釋放出疫情防控的積極信號,意味著多省工作目標將變為“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生產”,逐漸將重心轉移到經濟社會秩序的恢復上來。

  安全復工的號角已經吹響,經濟復甦之路已經鋪就。這是滿足我國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期望的必要,也是我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使命與擔當,更是提升我國社會治理能力的一次契機。“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我們相信,中國終將戰勝疫情,而歷經風雨的中國經濟將更具韌性與活力。

  【本文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戴穩勝、周思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