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變法圖強:從商鞅變法看秦國的東出之路

秦國是在周朝時就已經建立的一個諸侯國,坐落在在陝西和甘肅一帶,是當時中國版圖上一個偏遠狹小的地區。最初的時候,因為秦國地處偏僻、經濟落後,一直沒有在其他諸侯王的心中激起太大的波瀾。直到秦穆公時期,秦國先後滅掉西方的十二個戎族所建立的國家,使國土擴大了千餘里,並在經濟取得一定程度的發展之後,逐漸走向了富強的道路。

但這個時候的秦國雖然強大起來,但仍然沒有達到能夠統一天下、唯我獨尊的程度。秦國想要向東邊繼續擴大自己的領地,卻受到晉國的遏制,在崤山之戰與彭衙之戰中都敗給了晉國,軍事力量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削弱,東出的偉大希望就此幻滅。

秦孝公繼位之時,當時的魏國、楚國都已經嚐到了變法的紅利,於是秦孝公在他們的啟發之下,決心在秦國進行一次"大改造",改變秦國落後的面貌。恰巧商鞅來到了秦國,兩人一拍即合,準備在秦國實行變法,秦孝公終於尋到了他的"知己"。商鞅變法可以說是秦國由弱到強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在這之中到底發生了什麼,使得秦國重拾大業、向東殺出了一條稱霸中原的道路呢?我們從變法前後的秦國以及變法的內容中,可以窺見秦國東出的真正奧秘。

變法圖強:從商鞅變法看秦國的東出之路

變法之前的秦國

在經濟上,秦國因為地處西北,氣候乾燥,雨水較少,土地貧瘠,自然環境相對於中原地區來說非常惡劣。在古代人們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非常低下的時候,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的優劣就對一個國家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自然環境的惡劣導致種植業無法在秦國廣泛發展,在春秋時期,秦國的農業還是非常落後的。農業的落後意味著秦國的糧食生產並不能實現自給自足,也就無法養活更多的人,因此秦國人口稀少。


在政治上,秦國社會仍然存在著大量奴隸制社會風俗,思想和習俗都落後於時代發展潮流。秦國內部政治勢力的更迭不斷,內戰嚴重,社會非常不穩定。在軍事上,由於秦國經濟水平落後、人口稀少,在某種程度上就意味著沒有充足的兵力以及軍需供給,所以秦國在軍事方面也落後於同時期的其他國家。與秦國相鄰的魏國已經經過了李悝和吳起的變法,經過魏文侯等幾代賢明君主的努力,已經成為了地方的霸主。秦軍與魏國將軍吳起交戰二十七年,竟然一次也沒有贏過。

變法圖強:從商鞅變法看秦國的東出之路

商鞅變法的內容

要想成功進行變法,僅僅有掌權者的支持是遠遠不夠的,畢竟在當時的秦國忠還存在著大量舊時貴族的勢力。於是商鞅在實行變法之前,首先進行了一次解放思想的輿論宣傳。秦孝公對進行變法的事宜進行了一次朝會,在朝會上商鞅在一片反對聲中舌戰群儒,為實行變法做了思想準備。

在決定變法之後,秦國首先頒佈了關於重視、鼓勵農業發展的《墾草令》,奏響了變法的序章。

後來商鞅在秦國主要進行了兩次變法,其主要內容有:在經濟上重農抑商,鼓勵百姓從事農業生產活動,井田制也被廢除,一定程度上承認土地私有,推動了土地制度由奴隸制向封建制的轉化。在軍事上,對有軍功的士兵進行獎勵,授予有軍功之人爵位。在政治上,廢除貴族地位世襲、享受國家補貼的世卿世祿制,推行郡縣制,加強中央集權;注重戶口的登記,便於國家管理,實行小家的政策,舊有的家族集中居住風俗得到革除。在思想上,焚燒儒家經典,實行思想控制。

變法圖強:從商鞅變法看秦國的東出之路

商鞅變法之後的秦國:

在社會制度上,商鞅變法加快了秦國從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的制度轉型步伐。商鞅變法實施的中央集權制度和郡縣制,加強了中央的權利,使得君主能夠更加有力、有效地管理國家,提高了國家的行政效率。秦國在政治制度上有了巨大的優勢。

在經濟上,井田制被廢除,土地私有化程度加深,調動了百姓發展生產的積極性,百姓對開墾耕種田地的熱情很快就高漲起來。而且由於鐵製農具與耕作方式的改變,社會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糧食產量也隨之上升。再加上重農抑商政策的實行,保障了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供應,秦國很快就走上了一條繁榮富強的道路。

在軍事上,商鞅變法廢除了實行已久的爵位世襲制度,獎勵軍功,軍人的地位得到了提高,極大的鼓舞了百姓參軍打仗。秦國從此一改疲於作戰的面貌,軍事力量迅速壯大起來。春秋戰國是中國由奴隸社會轉型到封建社會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段時間中生產力飛速提升、政治激盪嚴重、思想亟待解放,此時的社會要想進一步發展,改革的力量不容小覷,變法不可或缺,誰先進行變法,順應歷史與時代的發展大勢,誰就可以贏得機遇,走向成功。

變法圖強:從商鞅變法看秦國的東出之路

【結語】

商鞅變法對秦國進行了一次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與軍事的全面革新,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國家要想長久的立足在世界上,必須要有發達的經濟作為根,先進的政治制度作為土壤,開明的思想文化作為引領,強大的軍隊作為屏障。這些因素缺一不可,在集齊這眾多優勢之後,秦國的東出之路,就在前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