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鐵血宰相"俾斯麥聲望如日中天為什麼卻突然回到了鄉間?

去福廬小鎮探訪俾斯麥的生平

“鐵血宰相“俾斯麥的威名如雷貫耳,可沒想到他晚年就住在德國北部城市漢堡附近的鄉間。

一個週末的清晨,我們從漢堡出發,幾十公里的路程,幾番森林與田野交替後,我們來到了福廬( Friedrichsruh)小鎮,這裡便是俾斯麥度過人生最後歲月的地方。

福廬小鎮衛星俯瞰圖

福廬小鎮的火車站,很小,很冷清

我們徑直走進了俾斯麥基金會小樓,也許是期望值過高,總覺得這樓太小了,與偉人的聲名不大匹配。當然得承認,這座小樓雖不怎麼起眼,但細看卻有點別緻的風韻。

一個文質彬彬的德國青年接待了我們,他對我們前來參觀表示熱烈歡迎,同時很有禮貌地告訴我們:“這裡免收門票,但歡迎捐資助辦基金會,一歐元即可”。簡單的話語令我們怦然心動。

這座小樓既是基金會所在地,也是俾斯麥生平展覽館,裡邊詳細介紹了俾斯麥( 1815 —1898 )的經歷,從他來到這個世界直到離開,對參觀者瞭解這位偉人的活動軌跡很有幫助。不過,能看的基本上都是圖文展板,實物卻少之又少。

這座小樓既是俾斯麥基金會所在地,也是俾斯麥生平展覽館

從基金會展覽館出來,心潮澎湃但卻意猶未盡,左顧右盼地想再看點什麼。沒走幾步,幾個當地居民模樣的人大概看出了我們的心思,主動上前詢問:“請問需要幫助嗎?” 我們說了自己的願望,他們聽後伸手一指:“幾百米外有個俾斯麥博物館,那裡倒是值得一看,估計你們會喜歡”。

我們滿懷期望,循跡前往,老遠就看到了一幢古樸雅緻的半木構造建築。這種木框架露在外邊的半木構造建築(Fachwerkhaus),是德國傳統民居的典型代表。

我們老遠就看到了一幢古樸雅緻的半木構造建築

走近一看,門上方赫然寫著“俾斯麥博物館”幾個字,而更上方則鐫著“1887”的數字,顯然是這座房子的建造年代。

走近一看,門上方赫然寫著“俾斯麥博物館”幾個字

喔,來對地方了!跨入室內,大量的實物立即把我們領進了俾斯麥的生活,我們對那個時代的風雲變遷突然有了可以觸摸的感覺。

"鐵血宰相"是怎樣的一個人?

俾斯麥,人稱"鐵血宰相"、“德國的建築師”及“德國的領航員”,是德意志帝國的總理和開國元勳。他率領普魯士軍隊南征北戰,打敗了周圍列強,實現了德國的統一。

OTTO VON BISMARCK 奧托-馮-俾斯麥(1815 - 1898)

俾斯麥1815年出生在易北河畔一個叫朔尼豪森(Schönhausen)的地方,此後到柏林讀書。能夠助他遠行,說明他的家庭有經濟實力。他的父親是一個普魯士貴族後裔,母親則是大鄉紳的女兒。16歲那年他在柏林舉行了基督教堅庭禮,20歲在柏林市法院任書記官,21歲又到亞琛和波茨坦工作。

童年俾斯麥

青年俾斯麥

俾斯麥的一生頗具戲劇性,特別是在他23歲前後。23歲以前,俾斯麥對學習無所用心,對工作沒有興趣,一副吊兒郎當不知如何度日的樣子。23歲時他進入皇家衛隊服兵役,隨即與一個同學重逢並由此認識了後來的夫人喬安娜(Johanna),人生態度從此發生巨大轉變,對生活和政治的興趣與日俱增。24歲到31歲,俾斯麥打理父親留下的產業和莊園,實際上走的是一條經商而不忘政治的道路。

俾斯麥與夫人喬安娜

32歲時,俾斯麥與喬安娜訂婚並旋即從政,33歲那年當選為議員。36歲到47歲之間。他經歷了十年外交生活,先後任普魯士駐法蘭克福、聖彼得堡和巴黎的公使。

1862年,也就是47歲那年,他被普魯士國王任命為首相。經過與丹麥、奧地利和法國三場慘烈的戰爭,俾斯麥1871年統一了德國並出任德意志帝國首相。

俾斯麥1871年統一了德國並出任德意志帝國首相

俾斯麥是一個個性強硬的人物,正因為如此才能夠成就霸業。德意志帝國建立後,俾斯麥在外交上大大收斂了其強硬風格,轉而主張推行睦鄰友好政策,因為在他看來,德國已經達到了歷史的頂點,應當適可而止,做一個讓鄰居放心的國家,並因此而給德國居民安靜的生活。不過,俾斯麥的對內政策卻依然強硬,全力維護王權統治,極力反對工人運動,殘酷迫害社會民主黨人。

俾斯麥開創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醫療和養老等社會保障體系

俾斯麥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緊急狀態法並不能阻止工人運動的潮流,只有重視改善工人生活狀況,才能從根本上維護國家安定。由此,俾斯麥開創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醫療和養老等社會保障體系。

德意志帝國的社會保障體系是全球的典範

說起德國的社會保障體制,不能不多著幾筆。德國的統一和德意志帝國的建立,為工業化高潮的到來奠定了基礎。經濟迅猛增長,工廠紛紛上馬,對煤炭這一重要能源的需求急速上升。巨大的利潤推動了煤礦的加大開採,瓦斯爆炸事故因而接二連三。礦難造成的死亡和礦工家庭的困窘,凸顯了礦工互助的重要性,同時也日益暴露出礦工互助在財力上的極大侷限性,國家出面建立社會保障體系就成為了日趨急迫的現實呼喚。

德國的統一和德意志帝國的建立,為工業化高潮的到來奠定了基礎

從1883 年到1889年,在這6年的時間裡,德國相繼出臺了醫療、工傷、養老和殘疾保險法,建立起了一系列社會保障制度,從而使國家與工人的關係出現了嶄新局面。事實證明,俾斯麥的社會保障立法為全球樹立了榜樣,成為了眾多國家效仿的對象,不過他企圖以此來瓦解工人運動的目的卻遠遠沒有達到。

1897年出版《德意志帝國的社會政策》一書

這樣一個赫赫有名的大人物為何在福廬這個小地方度過餘生?

1888年,德國出現了一年內有三個皇帝的奇觀,史稱"三皇年",先是與俾斯麥相濡以沫、情同手足的威廉一世( 1797 —1888 )去世,繼位的是威廉一世的兒子弗里德里希三世( 1831 —1888 ),誰料這位皇帝在位僅99天就病故,然後倉促上臺的是威廉二世( 1859 —1941 ),他是弗里德里希三世的兒子,威廉一世的孫子。

德國曆史上的“三皇年”1888年

威廉二世當皇帝時剛30歲,血氣方剛,很想獨立建功立業,對爺爺輩老臣俾斯麥如日中天的聲望極為嫉妒,不願與這樣一個功高震主的老傢伙共事,於是便千方百計地排擠他。加之新皇帝不同意俾斯麥與工人為敵的態度,二人之間的裂痕越來越大,終於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君臣矛盾鬥爭的結果,以俾斯麥的失寵而告終。無奈之際,俾斯麥提出告老還鄉,離開了首都柏林。

血氣方剛的威廉二世

1888年,也就是俾斯麥73歲那年,他告別了26年的首相生涯,憤憤不平地回到了遙遠的北部小鎮福廬莊園故居,自己圖個清靜,也免得新皇帝見了心煩。

73歲這年,俾斯麥回到遙遠的北部小鎮福廬莊園故居

遠離喧囂,兩條狗相伴散步排進了俾斯麥的“工作日程”

博物館展示的俾斯麥當年的生活場景

博物館展示的俾斯麥書房

俾斯麥被迫退位,但受擁戴程度不減

身居鄉間的俾斯麥,並未就此沉默,而是不斷赴各地訪問和演講,在社會各界包括大學生中頗具影響和魅力。1895年80歲生日時,他獲授上百個榮譽市民和名譽博士的頭銜,收到了上千件從小玩具到大銅像的禮品,還有1萬份電報和45萬份賀信賀卡,足見其聲譽之大和威望之高。

博物館一角

面對全國的呼聲,德皇威廉二世逐步改變了自己的強硬態度,主動向俾斯麥示好,多方修補與俾斯麥的關係,俾斯麥也為自己負氣出走甚至拒絕接受皇帝給予的名譽職務和封賞而自責,於是就有了俾斯麥1894年赴柏林拜見德皇和德皇1895年來福廬看望老臣俾斯麥的人間佳話。

德皇威廉二世1895年來福廬看望老臣俾斯麥

俾斯麥去世後葬於福廬

回到福廬故居10年後的1898年,也就是84歲時,俾斯麥溘然長逝。

他的葬禮備極哀榮,威廉二世皇帝出席。墓地就在離火車站不遠的地方,因為那裡接近生命和塵世。

俾斯麥葬禮現場(1898,福廬)

俾斯麥靜臥在福廬

俾斯麥陵墓位於此建築內

俾斯麥的墓誌銘上寫著:“威廉一世皇帝忠實的僕人”。這段話是俾斯麥本人生前就定好了的。

俾斯麥在福廬故居的日子裡,寫作了《思考與回憶》一書,成為後來人研究他的重要史料。

半個世紀後的1949年,俾斯麥的孫子也進入家族墓地,這個孫子曾因秘密反對希特勒而被關進過集中營,此乃後話,按下不表。

德國人從未忘記過俾斯麥

俾斯麥去世後100多年來,德國對他的紀念久盛不衰,除了不少城市都有俾斯麥巨大雕塑外,光是俾斯麥博物館就有好幾處,除了我們今天參謁的福廬以外,還有位於耶維爾( Jever )的博物館,位於上薩林( Obere Saline )的博物館和位於朔尼豪森( Schönhausen )的博物館。

在今天的德國,能說出歷代皇帝名字的人恐怕不多,但"俾斯麥"一定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柏林市內的俾斯麥雕像

漢堡市內的俾斯麥雕像

好一個俾斯麥,73歲時,他的政壇生涯結束,84歲時,他的人生大幕垂落。73和84,這兩個在東方頗有說道的數字,都在俾斯麥的人生關鍵節點上顯現,不能不說是一種歷史的絕妙!

照此說來,難道他真與東方的中國有點聯繫不成?

聲明:文中部分照片源自於網絡,保留原作者水印,如有侵權,請速聯繫,以便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