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的改革為何失敗?

19世紀60年代是一個風起雲湧、波瀾不驚的年代,歐洲、美洲、亞洲的多個國家都不約而同的展開了自己的變革:德國在這十年間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國、美國通過南北戰爭奠定了自由與工業的發展、日本的明治維新和清王朝的洋務運動也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成功。然而,在這些改革大業中,唯有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發起的解放農奴的自由改革徹底失敗,這是為什麼?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從表面上看, 沙皇改革的失敗有三點是顯而易見的。第一,改革的目的是解放農奴,使農奴獲得土地。但是,由於有強大的保守勢力的反對,沙皇將大量的土地留給了地主和貴族,並承諾給予他們適當的補償。而與此同時,沙皇又十分在意財政狀況,為了補貼財政,沙皇要求獲得土地的農奴將相當比例的收入交給政府。其結果是,農奴根本沒有體會到獲得土地的實惠。

第二,改革太晦澀難懂。沙皇在改革的第一步,頒佈廢奴宣言的時候就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該宣言是由莫斯科大主教菲拉列特執筆的,採用的是教會的古雅風格,其中用了很多古斯拉夫語,十分晦澀難懂。此後頒佈的眾多改革措施也大多如此。

第三,措施無法得到貫徹。沙皇的改革無論多麼進步,都必須得到貫徹執行才能發揮作用。在頒佈之初,確實有一批充滿改革熱情,擁護沙皇的人士站了出來,其中就包括著名作家托爾斯泰伯爵。但在執行的過程中,托爾斯泰發現,沙皇的改革根本無法滿足農奴的要求:吃不飽且不識字的農奴們根本無法也不需要理解司法獨立的意義。(司法獨立是沙皇自由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

除了上述三個顯而易見的原因之外,還有屬於那個時代的深層次原因,也是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和俄羅斯這個民族的悲劇。用美國著名作家邁克爾·貝蘭的話說: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是一個缺乏想象力的帝國締造者。這句話如何理解呢?由於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刺激,民族主義覺醒主導著整個19世紀的歐洲,並且直接導致了一戰的爆發。為應對這一覺醒,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歐洲各國在奧地利外交大臣梅特涅親王的主導下建立保守同盟來維持統治。德國宰相俾斯麥利用德意志民族主義發動三場王朝戰爭最終實現德意志的統一。但是在德意志第二帝國建立後,俾斯麥轉而竭盡全力壓制國內由於民族主義高漲而導致的狂熱,維持有利於德國的歐洲和平。

但是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擁有俾斯麥一樣的意願卻沒用俾斯麥那樣的威望和手腕。他不懂得如何傾聽民眾更不願意自己的皇權受到絲毫的削弱。正如從彼得大帝到尼古拉二世的歷任沙皇一樣,除了不斷地擴張和征服之外,他不知道如何團結國家。在不斷地暗殺和破壞面前,沙皇退卻了,他不相信任何人,總是懷疑有人要害他。他成立特務機構第三處逮捕反對或疑似反對他的人,甚至連托爾斯泰這樣的支持他的貴族也不放過。沙皇總是疑惑:我給人民帶來了自由,但是為什麼他們都很我?

188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在返回東宮的路上,被一名民族狂熱分子扔的炸彈炸死。

悲情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的改革為何失敗?

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遇刺身亡(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