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1841年,自貢,一碗擔擔麵的江湖傳說

1841年,自貢,一碗擔擔麵的江湖傳說

[1]

自貢,1841年的冬天,比往年來的要早了一些。

巷子口那棵老楊樹上最後一片黃葉,被一陣凜冽的寒風吹落,在空中旋轉著,被另一陣風颳向遠方。

空曠的街上,打更的更夫蜷著脖子,敲過二更的梆子,陳包包就已經醒了。昨夜的幾碗老酒帶著宿醉,還有溫暖的被窩,讓他決定歇一天。

但他還是起來了。因為他忽然想起了那些每天都要吃他的擔擔麵的鹽工兄弟。他的面不但便宜,還可以賒帳,如果他不出攤,他們很可能就要捱餓。

就像古龍小說《離別鉤》里巷口賣面的老頭兒說的那樣,一個人活著,有時候並不是只為了自己,這世界上有很多人都是為了別人而活著的,如果你已經擔起了一副擔子,就不要隨便放下去。

生活如此,江湖也是如此。人,有時候總要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兒,很無奈,也是堅定。

1841年,自貢,一碗擔擔麵的江湖傳說

1841年,自貢,一碗擔擔麵的江湖傳說

[2]

一碗簡單的擔擔麵,卻不簡單。所謂大巧若拙,大音希聲。

做擔擔麵,陳包包早就爛熟於心了。就像小李飛刀的飛刀,刀,在心中。

擔擔麵,面,要講究細薄筋道,且滑美殊常,所以面要和搓揉揣數遍,勁道要勻,力度要猛,三揣九揉,再一支取擀麵杖,先擀成厚圓餅,撒豆麵粉,再卷再擀成薄薄的面片,揮利刃,切成細細的麵條,一番下來,陳包包已經“溼透幾重衣”了。

擔擔麵的肉臊子講究的是要油潤酥香,江湖中面臊分為三種:湯汁面臊;稀滷麵臊和幹煵面臊。擔擔麵的臊子屬於幹煵面臊,又叫“脆臊”。

取豬後腿肉,豎片切絲橫切成丁,再剁肉末,新釀甜麵醬,用菜籽油澥散,劈柴生火,鍋置火上,油燒熱,下肉末炒散,加料酒炒幹水分,但一定要幹到恰好,微火煸到吐油酥香,多一分水汽就少一份口感,而少一分水汽則失一分肉嫩。加井鹽胡椒粉調味,然後放甜麵醬炒香,此時肉末呈現誘人的茶色,香氣四溢,讓人垂涎不已。

而調味才是擔擔麵的靈魂。講究的是鹹鮮微辣,擔擔麵的定碗調料非常之多:鹽,味精,醬油,醋,辣椒油,香油,白糖,碎米芽菜,蔥花,花生碎,芝麻粉,還有少許鮮湯,看來似乎非常麻煩,但是這正是陳包包的擔擔麵好吃的高妙之處。

而且各味調料也是異常講究的,芽菜一定要選宜賓南溪的,花生要壓碎到剛好能在口齒之間咬合,如此才是一碗好的擔擔麵。


1841年,自貢,一碗擔擔麵的江湖傳說

1841年,自貢,一碗擔擔麵的江湖傳說

[3]

收拾完了,天剛擦亮。陳包包收拾好,挑著擔子出門了。

擔子一頭是生好火的爐子,上面坐著一口銅鍋,鍋卻從中間隔成兩格,一格煮麵,一格燉著一隻雞還有一隻蹄膀,熱氣騰騰的飄著香氣,這也是陳包包擔擔麵好吃的訣竅——鮮湯。擔子另一頭,裝著擔擔麵的碗筷調料還有洗碗的水桶。

陳包包用一支扁擔挑在肩上,晃晃悠悠、顫顫巍巍的沿街遊走,嘴裡吆喝著“擔擔麵~擔擔麵”,聲音在那個寂靜的早上,傳的很遠……


1841年,自貢,一碗擔擔麵的江湖傳說

[4]

一碗擔擔麵的江湖傳說,一直傳到了現在。

人在江湖,面在碗中,擔在心裡

1841年,自貢,一碗擔擔麵的江湖傳說

堅持原創美食文章,央視《味道運河》《吃貨傳奇》美食顧問,美食紀錄片《搜鮮記》總策劃王老虎與你共同搜尋舌尖上的“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