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论语》孔子说:自己无可无不可,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绿窗人静


这句话来自于《论语》微子篇18.8: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衣裙,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这段话的意思:史上有这几个避世隐居不做官的人: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孔子说:“不降降自己的志向,不辱没自己的身份,这就是伯夷、叔齐!”又评论说:柳下惠、少连改变了自己的意志,辱没了自己的身份,可是言语合乎道理,行为谨慎,也就不过如此罢了。”又评论说:“虞仲、夷逸隐居避世,放肆直言。持身谨守清廉,弃官出于权变。我则不同于他们,没有什么可以,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孔子说,无可无不可,是在“我则异于是”这一背景之下,也就是说,我与这些人都不同,没有一定要怎么做,也没有一定不要怎么做。

一,孔子认为伯夷、叔齐是为了父亲的愿望,不想当君主,采取逃避的方式,最后选择离开自己的国家。这种逃离,逃避,不敢面对,孔子认为不可取。

二、孔子认为柳下惠、少连二人改变了自己的意志,辱没了自己的身份,虽然二人的言语合乎法度,行为举止谨慎,但也不为孔子所认可。儒家崇尚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三、孔子认为虞仲、夷逸是政权变故不在新朝代做官的人,所以隐居避世,放肆直言,他们的行为是与朝庭的变故有关。

孔子这里的“无可无不可”是一种为人处事的哲学思想,面对一切,没有什么一定要做,一定不要做,要学会“通权达变,因时制宜,张弛有度,进退自如!”隐居避世,就是一种躲避现实,不敢面对的消积态度,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一定要有敢于面对的积极人生态度!想起陈果老师关于人生自由的三个条件:清醒觉知,勇敢选择,无悔承担!








许跃


野狐试答

一 释义

“无可”不一定非这样,无所谓啦;“无不可”是必须如此,一定要这样。孔子说自己在很多时候,很多事上是“无可无不可”的,这是孔子的处事方式,也是他人生智慧的极高体现。

二 解读

孔子讲自己“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子绝四:勿意,勿必,勿固,勿我。”(《论语 子罕》)这应该是弟子们对孔子的评价;孟子说“……孔子,圣之以时者也。”这些在根本上都是说孔子懂得权变,做事总是能审时度势,得时合宜,恰到好处。

同样是离开一个国家,孔子表现大相径庭,“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离开齐国,淘好的米来不及下锅,就端上米走人,离开自己的国家,一步三回头。所以孟子说他“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三 感悟

这种做人的功夫和境界理解起来并不难,做起来那就难了,很少有人真能做到。在原则性和灵活性之间,很多时候都是拿捏不准的,常是过犹不及。

子路跟了孔子几十年,到最终也是“君子死,冠不免”,结果系帽缨子时被剁成了肉酱,呆死了。

孔子强调诚信,子贡这样聪明的弟子有时也领会不了。孔子在浦地被困,孔子和蒲人订立盟约,发誓不再回卫国都城。蒲人放了孔子,孔子立刻向卫国都城跑。子贡问孔子,不是发誓了吗,可以违背吗?孔子说被胁迫所发的誓言神是不会听的。

有人问孟子:嫂溺,援手乎?伸手救溺水的嫂子就是男女授受不亲,就越礼了,咋办?孟子回答说援手是越礼,不援手是禽兽。孟子就很懂权变,离孔子还是比较近,被称为“亚圣”这可是凭实力的。

但很多时候,会以权变的名义肆意破坏原则,这种情况古今的例子就更多了,这里就不列举了。

总结

“无可无不可”是极高的智慧,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会涉及这种智慧的应用问题。

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坚持党的领导,但我们也会搞市场经济,搞一国两制。需要土地承包的时候就承包,需要土地流转的时候就流转,“无可无不可”。疫情来了,该封城就封城,该停课宅家就停课宅家;该解禁的时候就会自然解禁,不一定非要一个具体什么时间。

“无可无不可”的难度不在意思的理解上,难在具体的践行上。我们常常在生活中会把该坚持的不坚持,该变通的不变通,加上变通的时机、程度等问题,“无可无不可”的难度就更大了。


野狐习禅


出处:

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论语》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古今被遗落的贤人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 惠、少连。孔子说:“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辱没自己的身个分,是伯夷、叔齐吧?”又说:“柳下惠、少连降低了自己的志向,辱没了自己的身份;但他们言语合乎法度,行为合乎思虑。他们不过如此罢了。”又说:“虞仲、夷逸避世隐居,放肆直言,修身合乎清高,弃官合乎权变。我则跟这些人都不同,没有什么是非这样不可的,也没有什么是非不这样不可的。”

史书上记载了孔子的一件事。孔子有一天看到麒麟孤单地站在路旁寻觅伙伴,他因此感叹天下没有人能理解麒麟的志向和抱负。当时,子贡侍立在孔子身边,听到先生叹气,于是询问是怎么回事。孔子回答说:“不怨恨上天,不责备别人,努力学习以求实现理想,了解我的人难道只有老天爷吗?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玷污自己的身体,伯夷、叔齐不正是这样的人吗?我与他们不同,我无可无不可。”无可无不可,这是孔子之所以名垂千古的地方。

做人能否做到无可无不可,这要看一个人的胸怀是否宽广,器识是否高远。无可无不可,不是风吹两面倒、有也不多、无也不少的墙头草。历史上有许多领导者总是一意孤行,刚愎自用,凡事按照自己的性子来做,以为凭借个人的独特的天赋就能牵着历史命运的鼻子走,这种人到头来终归难逃失败。有时偶尔能成事,但也只是昙花一现。例如二战时期法西斯头目希特勒、墨索里尼就是这样的领导者,他们只有“有可有不可”的概念,而没有“无可无不可”的胸怀。



豫东哥哥


这句话其本意表示的是怎么办都行,没有一定的主见。但是如果你读了这篇文章结合上下文的词意可以知道,这句话其实是说没有什么是非这样子不可的,也没有什么是非不这样不可的,说起来确实有些绕口,但当你认真的理解之后就可以看出他想说的意思,人遇到事知道通达权变,但这并不是说要圆滑的表现。我们知道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上的感化,人们应该坚持这些原则和底线,但是在遇到特殊的情况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做出适当的变通。学会客观看待事情,全面的看事情,处理事情不能自我臆断,懂得权变,在原则的基础上及时的调整自己的行为。在生活中我们都应该去客观的,全面的看待事情,懂得变通,不能墨守陈规自以为是。




一粒孤尘


  孔子说:“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虞仲、夷逸这样的隐士,过着隐居的生活,他们不喜欢发表太多意见,以此保持自己高洁情操,这也不是什么坏事。能够在合适的时候选择退隐,亦是合适的时候做合适的事,如果“隐居”在某个时候正是“合适的事”,那么又有何不可。所以,孔子才说自己的的想法与“非要隐居”的做法不一样,没有什么“非要这样做不可”,也没有“一定不能这么做”。其实孔子想强调,无非是告诉我们以实际情况灵活应变,不走偏激。



凌霄Hua


“无可无不可”,这句话可以单独翻译成“随便”,但是孔子说这句话,可不是因为他太“随便”,我们可以联系孔子这句话的上下文,来理解孔子这句话的意思。

孔子说:“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孔子的“无可无不可”并不是随便之意,关于“无可无不可”的灵活性之中庸态度,孔子还提出了“四绝”。这“四绝”分别是: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是孔子的四个避免偏激的方法。

首先,所谓“毋意”,就是要我们避免走极端,不要在不了解实情的情况下,发挥自己无限的想象力去主观猜测。所谓“毋必”,就是告诉我们要避免做事做得太死,不要一点余地都不留。所谓“毋固”,就是做事不能固执。所谓“毋我”,就是指做事避免自我为中心。

这句话实则是孔子中庸之道灵活性的体现,旨在告诫大家要变主观成见,避免偏激,看待事物要有辩证且灵活的眼光。


青白世界


这句话出自《论语》微子篇,意思是为没有什么事非这样不可的,也没有什么事非不这样不可的,只要合乎"义″即可。

简单一句话:怎样办都行,没有一定的死规矩。

原文是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大连雨奇哥


无可无不可一语,出自《论语微子》,是孔子在评论历史人物时说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历史上有的人持这样的生活态度,按这样的方式生活,另一些人持另一种生活态度,按另一种方式生活,我跟他们都不一样,我是既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根据《论语》中孔子的其它论述来分析,老先生在这里要表述的意思是,我秉持一种生活理念,追求一个政治理想,这是不能变的;至于具体的生活方式,是可以改变的,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关键是要适应时间、地点、环境。


一朵木棉


孔子说:“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虞仲、夷逸这样的隐士,过着隐居的生活,他们不喜欢发表太多意见,以此保持自己高洁情操,这也不是什么坏事。能够在合适的时候选择退隐,亦是合适的时候做合适的事,如果“隐居”在某个时候正是“合适的事”,那么又有何不可。所以,孔子才说自己的的想法与“非要隐居”的做法不一样,没有什么“非要这样做不可”,也没有“一定不能这么做”。其实孔子想强调,无非是告诉我们以实际情况灵活应变,不走偏激。


爽爽的大跟班


孔子的核心哲学是中庸,可与不可都是分别心,把事物区分成可与不可,区分事物的标准因人而异,同一个事物,有人认为是可,有人认为是不可,这样就人与人之间产生隔阂甚至产生矛盾。无可,无不可,没有分别造成的伤害,人与人之间就多了一些和谐,符合孔子和而不同的中庸观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