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6 誇師孃、捧兒子,核心期刊豈成“私家菜”?

近期,一篇發表於核心期刊《冰川凍土》吹捧“導師崇高感”和“師孃優美感”的另類論文,引發輿論熱議。

爭議尚未平息,一本捧兒子的核心期刊《銀行家》又火了。

《冰川凍土》刊發論文闡述“導師的崇高感和師孃的優美感”

近日,7年前刊發於中文核心期刊《冰川凍土》的論文引發輿論關注——熱議焦點在於,作者在論述生態經濟學的過程中,列舉了導師程國棟夫婦的事例,進而闡述“導師的崇高感和師孃的優美感”。

此次引發關注的兩篇論文分別為《生態經濟學集成框架的理論與實踐(I):集成思想的領悟之道》(以下簡稱《理論與實踐(I)》)和《生態經濟學集成框架的理論與實踐(II):理論框架與集成實踐》(以下簡稱《理論與實踐(II)》),均發表於2013年第5期的《冰川凍土》期刊。

作者徐中民一直在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工作,是一名研究員。在論文引言中寫道:“人如其名,我的導師程國棟,上海人,胸懷博大,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已20年,‘移山造海’的成果豐富,實乃國之棟樑,望之可讓人頓生一種崇高感。

我的師孃張幼芬,寧波人,雍容華貴,儀態大方,性格溫柔體貼,近處讓人能感到春草的芬芳,優美感四溢。圓滿的人生不只是詩中的字眼,也有生活中的寫真,導師和師孃的人生就堪稱圓滿。因此,這裡首先探討了美和道的問題,然後以導師和師孃的事例為例,闡述了導師的崇高感和師孃的優美感;接著,在此基礎上構建了帶普適性的人的發展之路。

根據徐中民的推薦,記者在其微信公號看到了《科研之路的認識過程——感師恩》《理論系列一:共同發展之路》《張掖市縱橫捭闔展其勢》等文章,並在中國知網找到了他提到的一篇發表於《國家科學評論(英文版)》(National Science Review)2018年第3期的 《The common developmental road: tensions among centripetal and centrifugal dynamics》(《共同的發展之路:向心和離心動力學之間的張力》)。

在《科研之路的認識過程——感師恩》一文中,徐中民提到自己從“被動接受程國棟的教誨轉向了觀察他的工作和行為”,迅速完成了《論導師的崇高感和師孃的優美感》,勾勒出了共同的發展之路,作為個人未來的圖景。

徐中民解釋,《張掖市縱橫捭闔展其勢》和《理論與實踐(I)》《理論與實踐(II)》一個是工作實踐,一個是生活(方面)的,他把它們總結成共同發展之路。此外還有《The common developmental road: tensions among centripetal and centrifugal dynamics》,他稱這幾篇文章講的一個道理,核心內容一樣,都是正反饋環。

夸师娘、捧儿子,核心期刊岂成“私家菜”?

徐中民在《理論與實踐(I)》中寫到的天人之際圖,即他提到的正反饋環。

徐中民稱,不能看舉了一個老師和師孃的例子,就理解為拍馬屁,身邊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不是從他們倆身上總結一個什麼理論,它是一個普適的結構,別的家庭也有,那些和睦的家庭也有。看起來是拍馬屁,實際上是一個人有感而發的東西。夫妻之間和睦共處的關係,就是理論體系的核心,正反饋環、互相補充的關係。

對於在《理論與實踐(I)》中提到的“女子無才便是德”“給導師做飯是一種義務”等觀點,徐中民認為這是對的,是一個家庭和諧的基礎,“這是代表我自己的觀點,各有各的看法。”他說,夫妻相互之間是一種互補的正反饋環的聯繫,他身邊的同事,一般的家庭都是這樣,“我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大驚小怪啊”。

徐中民還稱,《理論與實踐(I)》《理論與實踐(II)》這兩篇文章是人文科學,他在單位搞自然科學,但自然科學需要有文史哲的背景,這樣才會轉化思維方式,但是這中間過程好難,因為要轉過身來看邊上人的優點。對於這兩篇文章的立論,徐中民認為沒有問題,因為在此基礎上,後面發表了《The common developmental road: tensions among centripetal and centrifugal dynamics》,“一般根本寫不上去(備註:難以發表)”。

1月12日中午,微信公眾號“冰川凍土”正式發表《冰川凍土》編輯部的撤稿聲明稱:經報編委會審核,決定對該文撤稿。我刊在該文刊發前審核不嚴,在此鄭重致歉!衷心感謝相關網友的關心和批評,我們將嚴肅對待發表文章質量問題,杜絕類似情況再次出現。

當日下午,論文所涉及的中國科學院院士程國棟回覆稱:“我2011年從領導崗位退下來後對期刊的關心很少。這兩篇文章的發表我事先一無所知,但作為主編事後沒做任何處理,應負重要責任。我已正式向領導申請引咎辭職,辭去主編的職務,並對由此造成的不良影響,誠懇地向廣大讀者道歉!”

中科院回應: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作為該刊主辦單位,認為該文確實存在與期刊學術定位不符問題,該刊編輯部存在學術把關不嚴問題。已接受該刊主編請辭申請,暫停該刊專職副主編職務,並著手儘快啟動該刊編委會、編輯部

整改工作。將抓緊對該文刊發相關問題開展進一步調查處理,儘快公佈相關進展和結果。

《銀行家》開設“父子集”專欄

日前有學者發現,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原黨委書記王松奇長期在其擔任主編的《銀行家》雜誌開設“父子集”專欄,刊發自己的書法和兒子王青石的文章,至今已有數十篇

記者檢索知網發現,王青石2006年首次在《銀行家》發表散文和詩歌時年僅10歲。王松奇還曾在該期刊發表《爸爸的話》,推介兒子新書。

公開信息顯示,《銀行家》是山西省社科院主管、被列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人文核心期刊目錄的一本專業刊物。該期刊宣稱“以推動中國金融業改革與發展為己任,密切

關注中國金融改革和金融發展的進程”,志在成為“聚焦業內發展的鏡頭,瞭解國外動態的窗口,反映中國國情的陣地,總結政策得失的平臺,記錄精彩人生的檔案”。

夸师娘、捧儿子,核心期刊岂成“私家菜”?

在知網檢索發現,王松奇、王青石父子已在《銀行家》發表數十篇書法、散文作品。

既然是行業內重要的專業核心期刊,為何大量刊登與期刊定位無關的稿件?

王松奇在2007年第一期的《銀行家》雜誌的《王松奇按語》一文中表示,“在給《銀行家》寫稿子之前,他(其子王青石)已經寫了150多篇作品,其中已有11篇在《中國少年報》《中國少年兒童》雜誌和《中國少年英語報》上發表。”

王松奇認為兒子的作品“文筆清純生動,風格華麗雋永,像是一股清新的風吹進了《文化休閒》欄目”。

夸师娘、捧儿子,核心期刊岂成“私家菜”?

王松奇在文章中稱,兒子王青石在自己主編的《銀行家》發表作品時年僅10歲,還在讀小學五年級。

不過,王松奇也很清楚自己這種做法不妥,曾在文章中自問:在自己主編的雜誌上發表自己兒子的作品算不算是“以權謀私”?

但他經過思考後表示,“我兒子王青石的才氣遠在我之上,他的文章和詩歌是我們這些已略有文名的教授在當年寫不出來,現在更寫不出來。我連續三期甘冒風險刊登我兒子王青石的文章,實際上就是要顯露一種所謂‘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的處世姿態和不拘俗套,文章至上的辦刊理念。”

那麼,王青石的文章到底如何呢?閱讀知網檢索的文章可知,雖然“文無定式”,但王松奇對自己兒子文章的評價,恐怕有些言過其實。

夸师娘、捧儿子,核心期刊岂成“私家菜”?

王青石發表於《銀行家》的作品《四季之歌》

作為一份金融領域的核心期刊,《銀行家》的選稿流程如何,這類稿件是如何登上版面的呢?

王松奇回應說,《銀行家》雜誌主要刊登銀行業的實踐業務、前沿問題和國外的一些先進管理經驗等。而其中《文化休閒》欄目主要刊登各種詩歌、書法、繪畫、回憶錄等作品。“所有的稿件都有專門的團隊策劃、審稿。”王松奇說,他認為刊登自己的書法作品和孩子的文章“沒有問題”。

夸师娘、捧儿子,核心期刊岂成“私家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