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所谓皇帝垂拱,士族当权,东晋的皇帝真有那么弱吗?

七月3020


扒一扒东晋几个帝王生平,就能自己判断这个东晋皇家弱还是强了

从317年司马睿在南京当晋王算起,到420年刘宋代晋,东晋国祚103年,历经十帝,看着也不算短,不算少。可这些皇帝中,只有第九任皇帝司马曜,在淝水之战之后,才享受到帝王权势,不过司马曜也比较悲催,被他妃子用被子捂死了

开国帝王司马睿,他的大将军叫王敦,宰相叫王导,平南将军叫王暠,他的地方官员比如都督四州军事两州军事什么的刺史太守,也有不少姓王……你说,这司马睿弱不?后来他的大将军反叛,司马睿托人对王敦说,你谋什么反啊,要想做我位置,直说好了,我回琅琊去……最后被气死了

第二个帝王叫司马绍,当两年皇帝,虽然王敦叛乱在他任期内到是平定了,不过那是因为王敦病死了。平叛之后,王家该当宰相的还当宰相,当将军的也当着将军,没有出现什么诛九族之类的,就跟王敦不是王家人一样。可以说,东晋是对叛乱最仁慈的朝代……

第三个皇帝,四岁登基,前面几年很开心,无忧无虑,有王家还有太后的娘家帮衬着,不用操什么国家大事。不过长到20岁,能处理国务的时候,死了……

第四个皇帝,是第三个皇帝兄弟,当两年皇帝,也死了

第五位皇帝,当了十七年帝王,蛮长的了,比大清雍正在位的时间都久,可这位主,是一岁登基。也是差不多能干事的时候,死了……

第六位皇帝,这位爷比较正常,20岁登的基,虽然是成年人,不过也不怎么关心政务,都是桓温在处理……自己天天炼丹服药,已求长生……

第七位皇帝,和第六位一样正常,20余岁当的皇帝,还干了六年,估计太关心政务了,结果让桓温给废了,成了废帝……

第八位皇帝,这个皇帝牛叉,身份牛叉,首先,当皇帝的时候已经50多岁了,其次,他是东晋开国皇帝的儿子,和东晋第二代皇帝是一个辈分……做了几个月的龙椅,也气死了

第九位皇帝,就是开篇提到的最有权势皇帝,淝水之战后,也不知道用什么手段,收拢了军权,把当时最能打的北府军,收入囊中,由他兄弟司马道子执掌!被捂死后,庙号孝武帝,东晋也终于出了一个武帝!

第十位皇帝,这个皇帝最悲催,在位时,王家反了,庾家反了,桓家也反了,不仅如此,民间的,还有孙恩起义。以上还不是最悲催的,最悲催的是负责平叛的大将叫刘裕……然后,这第十位皇帝就被杀了

其实,还有个末帝,刘裕杀了第十位皇帝之后,也没直接登基,而是另立了一个方便禅位,完事之后,也被捂死了……

假如这第八位皇帝不登基,说不准能活很久,历经一朝7个帝王,牛叉。东晋皇帝就这样了,弱不?泉下有知,不晓得司马懿后悔不


灵石蕴珠宝


门阀制度是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中国古代官宦人家的大门外有两根柱子,左边的称“阀”,右边的叫“阅”,用来张贴功状。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西汉武帝以后,崇尚儒学,官僚多以经术起家。他们授徒讲学,门生故吏遍天下,形成一种社会力量,其子孙承家学,继续为官。久而久之,到东汉中叶出现了世代为官的大姓豪族。


魏晋南北朝时,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官专看家世声名,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状况,士族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职。通过互相联姻构成一个门阀贵族统治阶层,制订或形成一整套维护自身等级特权的门阀制度。门阀制度是世家豪族政治、经济势力恶性膨胀的产物,它标志着门阀贵族的腐朽没落,最终走向灭亡。

东晋一朝出现了皇权与士族共天下的门阀政治局面,可以说是王、谢、庾、桓四大士族势力平衡下的产物,与皇帝司马氏共治天下。由于士族并非一家,彼此之间存在着制约的关系,所以任何一家也并不能轻易地取代皇权,由此,共天下的局面得以维持。


后来,王、谢、庾三族相继衰落,桓氏成为唯一的大族,骄奢淫昏毫无才能的桓玄便轻而易举地消灭了东晋朝。但是,在士族与皇权之外,还有另外一支不为人所注意的政治力量在起着作用。这支力量就是流民。当时北方有源源不断的流民南下,这些流民不是西汉那种流民,而是一支由流民帅控制的武装组织。他们起初在热闹的政治史中虽然不显眼,但在保卫东晋免遭胡族铁蹄践踏上却着实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是皇权、士族之外的第三种力量。

学者们认为:东晋一朝,皇帝垂拱,士族当权,流民出力,门阀政治才能维持。等到士族不能照旧当权,司马氏也不能照旧垂拱而居帝位的时候,已经走到历史前台的流民领袖人物既抛弃了司马氏,也改变了门阀政治格局,树立起次等士族的统治秩序。找到了流民帅,才终于找到了东晋通往南朝的历史之门。这个流民帅就是刘裕。

刘裕,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他是汉高祖的弟弟楚元王刘交的后代,曾祖父刘混跟着晋室南迁京口(今镇江),到了他父亲刘翘这一代,家道败落,因刘翘早逝,刘裕自小生活难辛,曾以卖草鞋为生。但他志向高远,带着雄心壮志,走进军营,最后步步高升,成为东晋大将军,也曾带兵北伐,对东晋立有战功。他也是一个能够消灭桓玄势力的人物。404年,刘裕在京口约集失意士人密谋攻桓玄,被众推为盟主,击败桓玄。公元418年被封为国相。按照他的出身,已经不属士族,是个典型的控制武装的流民帅。公元420年他授意文武百官,要恭帝司马德文禅位,自己称帝,建立刘宋政权。

由此,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70多年的南朝拉开了序幕。由此可见,东晋的门阀政治具有其特殊性,即笫三势最终消灭门阀士族,抛弃皇权的特殊门阀政治。这也说明门阀贵族的腐朽没落,最终走向灭亡的必然性。


鄢城秀才


是的,这里我举几个最显然的例子。

晋元帝司马睿在“琅邪王氏”的老大王导和王敦的支持下于公元317年建立东晋,之后由于内部矛盾,王敦在公元322年起兵判乱了。

起兵判乱嘛,很正常的,哪个朝代不发生几起大将判乱的事,我们按照章法来就行了,王家有人造反了就把王家在朝廷里的人都抓起来嘛。可司马睿硬是不敢,虽说是王导带着王氏其余子弟去认错了,但是认错归认错啊,你家族有人造反了那肯定得都抓起来没得商量吧?不然这个皇帝还怎么混?

可是司马皇室确实没法混,最终给了个台阶也不敢抓王家一个人,导致了王敦篡权一年之久,后来还是王敦生病死了解除的。而且就算王家造反了,在王敦之乱平叛之后,王家依旧世袭荣华,高官富贵,是因为司马皇室心大?连造反的人都敢用?

不,就是因为司马皇室弱。

这边王敦之乱于324年解决,苏峻又于327年判乱了,并于次年挟持了晋明帝的儿子晋成帝;接着是又是驸马桓温从公元347年开始掌权直到373年恒温病死;接着是著名的谢家,司马道子父子,最后在公元420年,原本谢家的家臣刘裕废掉晋恭帝建立南朝宋,东晋灭亡。

东晋前后一百余年,司马皇室几乎没有任何实权,虽然他们也曾努力,想制衡家臣权力,无一例外全部失败了,只不过是从这个家族手里的傀儡变成那个家族的傀儡而已。可想而知,当时的门阀制度下的皇室有多弱。


三观粉碎机


为什么要这么说东晋皇帝那么弱呢?

一、谈东晋,不说西晋行吗?

西晋开国的皇帝是司马炎?从称帝的角度确实是他。但是从开国的角度,我觉得还是司马懿。为什么要强调司马懿呢?主要是为了把对问题的讨论拉回到司马懿所处的历史时代。司马懿在历史舞台唱主角的时代正好是三国时代最后的角力期——对耗期——拼内政的稳定。此时大魏所面临的政治形势并不好。曹家的兵力确实很强盛,但文官系统的运行并不是那么顺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地方豪族势力把持着文官系统。司马家是典型的地方豪族,面对曹家对于军事势力的绝对把控,地方豪族必须对文官系统进行把控,进而抗衡争取自身的利益。而这种把控又必须完成两个目标:第一是占据道德高峰;第二是防止曹家人的渗透。基于这两点考虑九品中正制应运而生。成功了吗?当然成功了,否则司马家也不会篡曹魏而称帝。那么司马氏族成功之后呢?他们深知地方豪族的威胁性,所以重新开启了汉初模式——同姓封王。是不是起到了打压地方豪族势力的效果呢?当然是了,汉高祖刘邦的策略当然在对应形势下是有效果的。那么问题来了,到了汉景帝时七王之乱这个同姓封王的政策副作用就产生了。同姓封王的副作用是无法避免的,毕竟都是同一个姓氏凭什么你就是皇帝,我就是藩王——为了这个金饭碗,兄弟叔侄之间干仗是没办法的事——老百姓因为分家兄弟不睦的又少吗?司马家同样无法避免这样的局面,所以八王之乱必然会形成。中原地区内部干仗,最得利的并不是最后成功的那个人,而是长城以外的那些草原势力。正所谓趁你病要你命!中原大一统时期,草原势力干不过你,现在中原内乱,草原势力又怎么会不介入呢?好了五胡乱华来了。说到这,貌似与东晋这个题目无关,其实关系很大的。西晋的失败在于为了避免地方豪族势力介入皇权,所以采取的同姓封王策略,但策略失败,加之草原势力入侵,不得不再次进行战略选择——倚靠地方豪族势力,结果“皇帝垂拱、士族当权”的东晋模式出现了。

二、东晋的地方士族为什么不篡权呢?

经过内乱加上草原势力入侵,洛阳肯定是待不下去了,那么就去建康。建康这个地方真的很健康,要钱有钱、要粮有粮,享福是没问题的,可就是人不听你的,没办法司马皇族想继续混下去,就只能倚靠豪族势力——这是一种在那个时期的最优选择——所以说司马皇族不聪明吗?不是的,他们做出了能够延续国祚的最好决定。

地方豪族怎么想?干掉这个司马皇族?不行!时机不对。当时北方草原势力极为强势,地方豪族势力虽然强大,但却分散。面对外敌入侵,内部政权的合法性就成为了凝聚人心的关键。谁最合法?当然是司马皇族。倒不是因为司马皇族势力强劲,而是地方豪族谁也不服谁,怎么办?一个妥协的结果就是继续承认司马皇族的正统性,形成地方豪强的暂时平衡,共同抵御外敌,所以出现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局面。

但地方豪族会一直这样拥护这个司马皇族政权吗?当然不会,当南北局势虽然存在争夺战事,但趋于稳定之后,司马皇族的正统地位就变得没那么重要了,所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先进思想重新占领高地——南北朝的局面开始了。

总结一下:东晋的司马皇族并不是个人的强弱,而是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做出的依附地方豪族势力延续国祚的必然选择。


没用的猫


东晋时期,皇帝垂拱,士族当权。并非皇权旁落。而是一种君臣共治的良好状态。

唐宋时期,除了打天下的皇帝比较强势外,其他皇帝皆是如此。

最典型的皇帝,是使华夏政权中,疆域、国力达到鼎盛的唐高宗李治。李治垂拱做皇帝,而执政的是大臣们。李治只对大臣要求一点:你们要把天下治理好。民富国强,百姓安居乐业。其他的尽量不管。

还有被儒家誉为汉代尧舜的汉文帝。重用儒家大师张仓,废除秦朝夷租连坐等恶法。放开言论,废除诽谤罪。开创文景之治。汉文帝只对三公九卿表态:秦法太严苛,要让百姓安居乐业。国富民强。怎么治理国家,就交给你了。然后刘恒就垂拱,张仓和大臣们执政。

这就是儒家所提倡的政治。君君、臣臣,即君主守君道,臣子守臣道。天子其实仅仅是天下人的表率。而执政治国的,是丞相和大臣。

而法家则要求君主拥有无限的权力。法律体现君主的意志,君主必须牢牢钳制刑罚。韩非谓之:主握度量,所以操生杀之柄。汉武帝重用法家酷吏屠戮皇族和群臣。以腹诽罪(肚子里骂皇帝)之名处死儒家大师颜异。这种极端专制独裁的政治,是法家提倡的,是儒家反对的。

以儒家思想治哄天下,以法家思想治天下。最典型的帝王是汉武帝,最典型的王朝是明清。这三个时期,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臣民变为狗奴才。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韩非谓之:主而诛臣,焉有过!

而汉文帝、唐宋时期,儒家思想占主导。天子大多垂拱,仅仅是天下万民的表率。有由丞相及大臣执政。

也就是说,从历史发现角度看,明清比唐宋退步了。





杨朱学派


事实上哪个阶层当权和人才选拔的方式息息相关的。

晋朝沿用魏朝曹丕定下来的九品中正制,曹丕为了拉拢世家命在各地设一中正官,有当地推选出有名望的人来担任。后来中正官被世家所垄断,人才选拔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实际上朝廷已经被门阀所挟持。

司马睿借助周氏平定江南,西晋灭亡后,在王导为代表的北方世族和以周氏,沈氏为代表的南方世族共同拥护下,在建康称帝。史称东晋。

由于大部分区域在江东,所以又称江左。从此东晋就陷入了北方世族和南方世族的争斗之中。虽然东晋分化了周,沈二世族,但是由于北方的威胁和内部的动荡,东晋还是要依靠世族。所以在周,沈覆灭后,得益最大的反而是北方世族。

特别是以王导为代表的王家,时称“王与马,共天下”。东晋皇帝的威望还要靠世族来维持,为了提高晋元帝的威望,在晋元帝出巡的时候,王导号召北方世族都随从左右。所以南方世族才依附于晋元帝。晋元帝甚至被起兵反叛的王敦给吓死了。但是太子继位后还是不得不重用王家稳定政局。所以从东晋朝的开国皇帝开始,就没有真正掌权的皇帝。也就是世族的傀儡而已。



东晋一直就处于这种微妙的平衡之中,只要皇帝不夺权,各世族就相安无事。如果皇帝试图夺权,那就会引起各世族不满。势力最大的会开始起兵反叛,后又被各世族群起而攻之,之后权利再重新分配,终究还是没有皇帝的份。就像晋成帝曾试图排斥王导,但是却引起了各地的反叛,最后却导致了桓温的崛起。后来桓温获得大权,并逼晋朝廷为他加九锡,权势滔天。

所以不是东晋皇帝弱,而是西晋遗留下来的问题,东晋皇帝已经无力回天了。


渔耕樵读


先说皇帝垂拱,垂拱是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垂拱而治理解为古代皇帝什么都不做就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称颂无为而治。无为:无所作为,治:治理。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本指舜当政的时,沿用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指以德化民。

在说士族当权,士族:又称门第、世族、势族、世家、衣冠、巨室、门阀等。指世代为官的名门,东晋时士族制度进入到鼎盛阶段。东晋是司马氏皇权和以王、庾、桓、谢诸姓为代表的北方士族及江南吴姓士族的联合专政,这种政治格局长达一个世纪之久,延续到东晋末年。那时的门阀政治达到鼎盛,其势力甚至超越皇权。这时期,士族在政治上垄断政权,经济上占大部分土地和劳动力,文化上崇尚清谈。其根本原因就是东晋政权是依靠南北士族的支持才得以存在。

最后说皇帝,两千年来皇权一直都受着权臣、武将、女后、地方、宦官、宗室等的威胁,其中东晋皇权是最为衰弱的,西晋灭亡后,南方本是无主的,王导帮他安抚士族南迁,拉拢南方士族,拥立司马睿为帝,司马睿做皇帝以后,那自然是“王与马共天下”,王导和皇帝平起平坐共同执政,士族权力的来源不是皇帝,是自己身份和其家族势力,所以就当然不把皇帝当回事,这样的结果就导致朝堂上,不是一群的打工仔,而是以家族和门生故吏为圈子的政治集团,皇帝自然拿他们没办法,你杀他没用,你不能解决他们家族的权力。

皇帝要得到权利,唯一的方法就是分封,可东晋皇帝没有分封权力,只能在士族中找平衡,来获取自己仅有的权力。当士族们和平相处时,皇帝就甘愿做傀儡,当某家独大时,其他士族就搞“尊王攘夷”,提高皇帝的权力,打击一家独大的,当士族发现皇帝有掌权的迹象,又联合起来限制皇权,所以东晋皇帝不是弱,是根本没有实权。


古今梦回


东晋皇帝真是如此。

所谓王与马,共天下。就是真实写照。

王敦造反,虽然失败。但皇帝连追究责任的行为都没有。人家王家那也是分开行动的啊,王敦造反,王导坚决反对。结果王敦失败了,王导带着全家扣阙请罪,结果皇帝想了想,王导是大忠臣,是坚决反对王敦的,不能不给王家面子,所以不仅王导家族没任何问题,连王敦本人都没追究下去。

后面,东晋军阀次第崛起,比如庾氏、桓温兄弟,到最后的刘裕,甚至谢安都是。这些军阀实际类似日本的幕府将军,掌握军队,进而控制政权,与世家大族进行利益交换,东晋皇帝基本没啥权力。


四川達州


不存在士族当不当权的问题, 不过那时候的大部分官员也确实很多都是士族出身,代表人物荀彧和陈群袁绍袁术。 可以说那时候能上位的谁不是士族呢? 曹操是宦官之后, 刘备中山靖王之后, 孙坚都自称是孙武后人。 但是天下已定,司马家族已经把利益都分配好了,士族和司马家族都已经绑在一起了。从这个问题来看,你是想给那个白痴皇帝洗白了?


大哥71194989882


自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后,建立的东晋,当时的皇帝司马睿便是在琅琊王氏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史书说 王与马共天下,指的就是这个事件,皇帝奈何不得士族,士族也玩依附于皇权,所以形成了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