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白蒿:早春采来蒸食柔软糯口,可以充饭,过了清明就不能吃了


白蒿:早春采来蒸食柔软糯口,可以充饭,过了清明就不能吃了

白蒿蒸食最美味

春气动,白蒿生。

相对于其它的野菜,白蒿生发得较早。春风一吹,仿佛一夜间,田野中,白蒿遍地皆是。一簇簇,一片片,一岭岭,白蒿以其绒绒的白,嫩嫩的鲜,布散在大地上。

所以,春食白蒿,就成为春天里的一道野蔬时鲜。

白蒿,大多为宿根所生,故而,白蒿又叫因陈或茵陈。一代代的,陈陈相因,繁衍不尽,亦可见白蒿生命力之强矣。


白蒿:早春采来蒸食柔软糯口,可以充饭,过了清明就不能吃了


不过,食用白蒿,不得过清明,清明一过,白蒿即可窜出秸秆,色彩也由绒白一变而为翠绿。色虽悦目,味道却不佳,其枝叶散发出一种粘稠、熏人的味道,乡下人名之为“青蒿”,或者劲直呼为“臭蒿”。所谓“二月茵陈,五月蒿”,是也。

故尔,食白蒿,只能食其幼苗。且食白蒿之俗,古已有之,《诗经·七月》:“春日迟迟,采蘩祁祁。”“蘩”,就是白蒿。春天越来越长了,众多的姑娘们在采集白蒿。的确,采集白蒿,大多是女人或者孩子们的事情。


白蒿:早春采来蒸食柔软糯口,可以充饭,过了清明就不能吃了


记得小时候,春天一到,白蒿已生。乡下小儿女,就会跨上竹筐,手持一把铁铲,三五成群,野外挖白蒿。行行复行行,寻寻又觅觅。

田头、溪畔,野地、山岭,一边寻找,一边嬉笑玩耍。

春意暄暄,童心欢欢,一路行走,一路欢笑;举首,蓝天白云,俯身,遍地春色,天地辽阔,春气怡人,寻找白蒿,实在也是在寻找春天的一份快乐。

白蒿真白,那种白,春阳照耀之下,散发着熠熠的亮光。那种白,是一种春光融融的白,是一种暖意煦煦的白;那种白里,蕴蓄着时间对往昔的记忆,那种白里,隐藏着对往昔人事的美好回忆。那种白,清清白白,乾坤朗朗。


白蒿:早春采来蒸食柔软糯口,可以充饭,过了清明就不能吃了

采白蒿


感觉,每一株白蒿,都是一个春天的光点,都是一个时间的亮点。

挖一株,抖抖根部的泥土,仿佛簌簌生响,一个个快乐的日子,哗啦啦地落在土地上,全部化为喜悦的音符,在春天里歌唱。美好的童年,与一株白蒿相伴。

一个上午,就足足挖满一大竹筐白蒿。欣欣然,乐陶陶,回家来。竹筐一放,剩下的工作,就是母亲的事情了。母亲细心,会将一棵棵白蒿认真挑选,淘洗干净,然后做成各种各样的美食。

最常见的食用方法是“蒸食”。蒸食的白蒿,可以之充饭。

淘洗干净的白蒿,拌上豆粉或者面粉——最好是豆粉。搅拌均匀,然后,布散在高梁杆儿串制而成的篦樑上,放入大铁锅中,干柴烧火,文火慢蒸。烧“柴”蒸“草”,以自然对自然,如今思来,蒸食的白蒿,是再本色不过了。


白蒿:早春采来蒸食柔软糯口,可以充饭,过了清明就不能吃了


白蒿的幼苗,绒而白,嫩而鲜,故尔,蒸熟之后,就特别的柔软,而糯口。一箸入口,有一种清淡的药香,更有一份自然的清芬。那时候,日子贫穷,蒸食白蒿,主要还是以之作饭食,在今人看来,可谓“奢侈”之享受了。

现在,饭馆中也常常吃到“蒸白蒿”,佐一碟蒜泥,蘸而食之,倒成一道佳肴——寻的,就是一份野味。孟诜《食疗本草》记曰:“春初,此蒿(白蒿)前诸草生,其叶生挼醋淹之为葅,甚益人。”可见,白蒿还是可以做成汤菜的。

白蒿,亦可以凉拌,成一佳肴。方法极其简单:白蒿热水淖过,加微盐,香油少许,即可。烫过的白蒿,色微绿,却依然保持了原先绒绒的白,嫩嫩的鲜,故尔,特别宜口。真可谓色、香、味俱佳。若然以蒜泥拌食,亦是美好。


白蒿:早春采来蒸食柔软糯口,可以充饭,过了清明就不能吃了


据说,南方人还以白蒿做米粉团,做茵陈糕,这是南方人的喜欢,北方人不识其味。

现如今,白蒿最多的吃法,似乎是做“茵陈茶”。将春天采下的白蒿,经过晾晒,或者烙烤,制成干货,一年四季,皆可饮用。其义,重点不在“食”,而在“药”。

因之,可以这样说:白蒿,是中医所说的“药食合一”的最重要的野菜之一了。(乡土文苑 路来森供稿,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