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6 兩千年前的中醫著作《傷寒雜病論》能否在如今的疫情下建功?

新世紀的第一個庚子年是特殊的,今年的新春佳節人們問候的不是”新年好“,大家關注更多的是全國蔓延的疫情。疫情趕在新春,是一個千年不遇的玩笑。安安心心在家躲避疫情,就是我們對國家作出的最大貢獻。

中國古代也出現了多次疫情,這麼多次疫情考驗了中華兒女,同時也檢驗了中醫的技術,古代歷次大的疫情,中醫在其中都充當了重要的角色。曹植曾經在《說疫氣》中記錄了這種慘狀,“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中醫學的聖人張仲景正是在這種環境下應運而生,撰寫出了萬古鉅著《傷寒雜病論》。面對現代的冠狀病毒流行,我們還有沒有必要繼續學習《傷寒雜病論》,這本兩千年前的書,對現代還有沒有指導意義?


兩千年前的中醫著作《傷寒雜病論》能否在如今的疫情下建功?

為什麼張仲景會成為醫聖呢?有社會的原因,當然也有個人的原因,所謂“時勢造英雄,英雄以適時”,仲景先師曾為《傷寒雜病論》作序:“餘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幾百人的大家族因為疾病,不到十年的時間去世了一多半,如果不是疫氣流行,怎麼可能有如此高的死亡率。

於是張仲景“勤求古訓,博採眾方”,一邊治病救人,一邊著書立說,一邊參閱古代醫著,仲景先師懷一顆濟世救人之心,將治療疾病的經驗載之於竹簡,為了使後人見到這種疾病,不至於手足無措。正是由於如此豐富的醫療經驗與醫學造詣,才有了幾萬言的《傷寒雜病論》,開創了後世辨證論治的先河,被稱為“方書之祖”。

有的人認為既然把書名稱為“傷寒”,這本書應該是針對“傷寒”而設立,對於其他疾病的指導意義不大。而古代的“傷寒”類似於現在所講的外感疾病。於是很多人隨聲附和,不讀書者至於是也。《傷寒雜病論》雖以“傷寒”二字命名,但是書中包含了許多經過“汗、吐、下”等錯誤治療後的疾病,有的人說《傷寒雜病論》是一部“救誤”的書,一點也不為過。

《傷寒雜病論》就像是疾病發生髮展的一部記錄片,從疾病的初始,到進一步發展,疾病的轉歸,疾病的預後,在書中均有體現,並且針對疾病的多個階段,均出具不同的方劑治療,其中對於疾病的診斷與鑑別診斷更是後世書中所不具備的,症狀出具的方劑有“主之”、“可與”、“宜”這些詞彙無不是精確診斷的代表。

兩千年前的中醫著作《傷寒雜病論》能否在如今的疫情下建功?

雖然仲景先師也有診斷不明確的時候,但是仲景先生有診斷性的治療,有治療的先後順序,比如“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與小柴胡湯”,因為小建中湯與小柴胡湯都可以出現弦脈與腹痛,是臨床上難以鑑別的,但是兩方有先後之別,需要先用小建中湯緩急止痛,如果不好則說明不是以中焦症狀為主,需要以小柴胡湯和解少陽。

再如以小承氣湯探有無“燥結”,因為病人沒有大便,不知道大便是乾燥,還是溏薄,不知道能不能使用大承氣湯,這種攻下力量很強的方劑。這個時候遊移不定,可以用小承氣湯稍稍飲入,觀察病人的反應。如果病人出現“轉矢氣”的情況,說明腸中有“燥結”,可以使用大承氣湯攻下,如果沒有出現“轉矢氣”的情況,則不能使用攻下的方法。

說了這麼多,《傷寒雜病論》用於實戰如何呢?遠了不說,清朝末年廣東省有四大經方名家,當年廣東省鼠疫流行,這四位中醫師徹夜不眠,商討應對之策,最終以升麻鱉甲湯為主,治療這次流行的大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兩千年前的中醫著作《傷寒雜病論》能否在如今的疫情下建功?

上世紀50年代,河北省石家莊市爆發流行性乙型腦炎,危難之時許多中醫挺身而出,根據大多數人高熱,口渴嚴重,出汗較多等症狀,制定出了白虎湯治療這次流行性乙型腦炎,成功挽救了無數的病人。但是後來疫情再次爆發,症狀相似,但是用白虎湯療效一般,甚至是無效,於是再一次召集中醫的高峰論壇,蒲輔周老先生認為這次瘟疫與前次不同,這一次的不單單是陽明熱證,還夾雜有溼氣,溼濁與熱邪混雜,但以白虎湯治療不效,於是以白虎湯加蒼朮一味,化陽明溼濁,又取得了很好的療效。

許多人關切的諮詢中醫可有防護的方法,其實中醫在防護方面的措施遠遠落後於西醫,因為中醫沒有認識到這些看不到的小東西才是致病的罪魁禍首,但是也知道隔離,阻斷交通,這些簡易但是並不簡單的方法。

有沒有什麼方劑可以預防這次疫情呢?每一個人有每一個人的體質,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舌象與脈象,我覺得無法擬定一個通用的方劑去預防這次疫病,但是《黃帝內經》有句話說的十分精彩“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養好自己的身體,不接觸染病的人,就是最好的預防措施。

雖然中醫不知道這種致病的微生物,但是一樣可以治療,就像我們不知道我們不知道手機的內部結構,同樣可以達到我們打電話、發信息、看視頻的目的。中醫不瞭解這種病毒,不知道它的表面有什麼特異性蛋白,同樣可以通過辨證論治達到治療的作用。《傷寒雜病論》仍然有它獨特的優勢,值得我們在大疫面前虔誠學習,眾志成城,共同打好這一硬仗。祖國加油,武漢加油,中國人民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