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冯玉祥把溥仪赶出故宫是对还是错?

润杨的红楼笔记



冯玉祥可谓是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后被称为爱国将领,布衣将军,有甚者骂其三姓家奴反水将军等,是非曲直自有公论。但就其武力驱逐溥仪出皇宫一事而论,于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而言个人觉得弊大于利的!

冯玉祥隶属于直系军阀,可算为直系军阀中少壮派的佼佼者。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战中,思想趋于激进的冯玉祥突然回师北京,发动政变,软禁了当时的民国大总统曹琨。南北惊鄂,举国哗然。但以其资力和实力是难撑局面的。因此,在力邀北洋系元老维持时局的同时,为彰显自己革命进步,派兵武力驱逐清未逊帝溥仪出皇宫。此举有向南方革命派示好,下投名状的意味,这从后来冯玉祥的所做所为更可看出,当然对我们而言是后知后觉了,于冯玉祥恐怕未必如此。

冯玉祥的北京政变对当时中国的南北时局并未产生特别重影响(其实力不允许呀),但对后来中国时局的走向产生了不良影响。民国建立,清帝退位是有条件的。民国治下的军人公然撕毁对清帝退位一系列优待条款,其实是损毁了当时中华民国的公信力。冯玉祥赶走溥仪就当时而言,于法无据,于情无理(礼)。当时,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清朝残余势力是掀不起风浪的,只能逐步势微。但此后以溥仪为首的一大票满汉蒙人物被迫走向与日本人合作的道路,实质中国走向更复杂的分裂,日本人找到了梦寐以求的代理人!



民国了,溥仪等清朝遗老遗少还久居故宫当然不妥,但冯玉祥的做法更为不妥!试看几十年后,溥仪心悦诚服地成为了共和国的公民!


小陌逢春


如果从结果来看,绝对是错误的,至少当时不是做驱逐溥仪这件事的时候。

冯玉祥的举动,也许在表面上赢得了“共和”的面子,却最终输掉了国家利益的里子,是为得不偿失。

1924年,冯玉祥北京政变。

同年11月5日,冯玉祥率军包围紫禁城,带着《修正清室优待条件》的文件,宣称要将溥仪驱逐出紫禁城。

如果溥仪拒绝,那么冯玉祥就要炮轰紫禁城。这件事最终以溥仪的屈服为结果。


1925年,溥仪在郑孝胥、陈宝琛的协助下,逃到日本大使馆,然后前往天津的日租界。

1928年,孙殿英盗取清东陵,溥仪要求国民政府追究,但毫无结果。

………………

这些事件,最终把溥仪推向了日本人的身边,成为后来满洲国的一大助力。

在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曾试图联络溥仪,并提出条件:

  • 愿意恢复《清室优待条件》,恢复溥仪帝号,每年照付优待费等条件,以求阻止溥仪去东北。


这就说明,蒋介石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溥仪,虽然已经没有皇帝的权力了。但他是一个重要的砝码,如果落入日本人手里就糟糕了。

可惜的是,为时已晚!

冯玉祥的行为,或许彻底革除了早已灰飞烟灭的帝制,但这又有什么意义呢?


HuiNanHistory


答:首先,冯玉祥驱逐溥仪的初衷,并没有现在许多人称颂的那样高伟光的。

让我们把事情简单地捋一捋。

话说,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

直系首领曹琨手下最能打的大将吴佩孚和张作霖在长城一线打得难解难分,同是曹琨手下大将的冯玉祥却突然反戈一击,在吴佩孚背后捅刀子,并打开古北口关隘,放奉军入关。

冯玉祥为什么要这么干呢?

原因是曹琨为竞选总统一度与吴佩孚闹掰,原本存在感很低的冯玉祥趁机为曹琨鞍前马后奔走,得到了曹锟的重用。

于是,吴佩孚就恨上了冯玉祥。

那么,奉系首领张作霖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暗中收买了冯玉祥。

所以,冯玉祥就铤而走险,向吴佩孚拍板砖,并赶在奉军之前杀回了北京城,囚禁了自己的老上级曹锟,准备据有河北和平津三地。

吴佩孚后方有失,很快崩溃。

获胜后的张作霖本来是想和冯玉祥坐地分赃的,但得知冯玉祥抢在自己前面霸占地盘,就长驱直入,要与冯玉祥干个你死我活。

不过,冯玉祥已经知错了,他占领了北京后,觉察到北京的实力派都拥护张作霖,没有自己的市场,就兴味索然。

为了挽回自己的个人形象,他就以革命者自居,用“革命手段”驱逐溥仪出紫禁城。

另外,他这么做,还有一个见不得阳光的目的,即进宫收刮财宝,补充自己的军费。

冯玉祥这么做,到底是对还是错呢?

有一种说法,说当年袁世凯与清廷签订有《清室优待条件》,即清帝宣布退位,清王室可以暂居皇宫,并且可每年可领四百万优待金。冯玉祥这么做,是破坏了契约精神。

但是,最先破坏契约精神的反倒是清室。因为在1917年,在张勋辫子军的捣鼓下,清王朝搞了一次复辞活动。

另外,《清室优待条件》里也讲得非常清楚,清帝退位可以暂居皇宫——“暂居”,是暂时居住的意思,而不是无限期地住下去。

所以,冯玉祥以国民军的名义将溥仪驱逐出紫禁城并没有什么不对。

事实上,由于溥仪一直在紫禁城里称孤道寡,也使得满清遗老遗少总是念念不忘地做着复辟大清的清秋大梦。

冯玉祥这一驱逐,虽说是私心作崇,却也上应天意,下应民心之举,利国利民。


覃仕勇说史


冯玉祥当初为何将溥仪赶出故宫?原因还是因为溥仪不安分,从张勋复辟之后,溥仪一直在秘密从事复辟活动。

当时的情况是什么样呢?当时冯玉祥攻取直隶地区,但是吴佩孚和张作霖都在磨刀霍霍,而且还有阎锡山、张宗昌、褚玉璞等军阀存在。


也就是说北方的局势,基本上就是一团乱麻,可是溥仪却偏偏不安心待在紫禁城,而是秘密联络已经下野的段祺瑞。

按照溥仪的设想,那就是通过他的影响力来帮助段祺瑞重新组阁。并且溥仪还大方的收买了不少人才,像康有为也跑到了其跟前鼓吹君主立宪。

而当时君主立宪的呼声有没有呢?是有的,且还很高涨,很多人认为军阀乱糟糟,中国必须有个皇上。

所以溥仪动了歪心思,包括联络沙俄将军这样的事,溥仪也是做的了。可以说溥仪在当时,实在是违背了优待条约。

冯玉祥本来就是反对帝制的一个人,一开始他是同意优待条件,可是溥仪要在直隶搞复辟,冯玉祥决计是不能答应。

当冯玉祥派兵将溥仪驱逐时,说了一段很有意味的话,其说溥仪如果认为自己是中华民国的公民,那他可以走出紫禁城。


如果溥仪不走出紫禁城,那么他就不是中华民国的公民,由此他还心存复辟之心便是中华民国的敌人。

可见当时溥仪离开紫禁城,确实是最好的选择,避免了他有更多的机会去联络各方搞复辟。


而且后来溥仪同日本人合作,此时决计是怪不到冯玉祥头上,因为如果溥仪还在紫禁城,情况只会更加糟糕,届时只怕伪满洲国将包括整个直隶和河北。


小司马迁论史


1912年2月12日,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颁布退位诏书,自此统治中国两百多年的大清王朝灭亡。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也大致上宣告结束了。

但是虽然大清灭亡了,当时由于辛亥革命的不彻底,导致清宗室还是存在的,溥仪退位之后也是一直住在紫禁城,而且当时国民政府还承诺给清皇室每年400万元的扶持。而且当时溥仪还是继续保有帝号,大清很多的机构还是存在的。比如内务府等等,当时宫里还有很多的宫女太监,可以说大清的政府机构在紫禁城里面还一直存在。

一直到北京政变,也就是1924年,冯玉祥发动了北京政变,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冯玉祥被任命为“讨逆军”第三军总司令,出古北口迎战奉军。10月23日,冯玉祥率部返回北京,包围了总统府,迫使直系控制的北京政府下令停战并解除吴佩孚的职务,监禁总统曹锟,宣布成立“国民军”。政变后,冯玉祥授意摄政内阁通过了《修正清室优待条件》,废除帝号,清室迁出紫禁城,驱逐溥仪出宫。

后来溥仪到天津等地,最后被日本人利用,到伪满洲国当了傀儡皇帝。很多人都觉得这一切都怪冯玉祥,如果不是冯玉祥把溥仪赶出皇宫的话,也不会让日本人有机可趁。

其实冯玉祥把溥仪赶出皇宫不能说对或者说错,溥仪投靠日本人本来就是他自己的选择,溥仪即使在皇宫也有可能投靠日本人。

冯玉祥把溥仪赶出去历史意义还是很大的,彻底把溥仪想复辟的想法搞没了,其溥仪退位的时候虽然很小,但是随着自己慢慢长大,也是一直想恢复帝制的。而且当时清王朝的一些大臣也是一直妄想恢复帝制,比如说张勋复辟就是最好的例子。虽然溥仪被赶下了台,但是溥仪之后一直和妄想复辟的一些人有联系,冯玉祥把溥仪赶出去也是为中国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中国历史研究所


冯玉祥是个颇具争议的人物,有两个雅号“倒戈将军“、“盗宝将军“。冯氏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入驻陕西,民间有很多传说,小时候听大人们讲,陕西军阀郭坚秀才出身,曾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楹联在陕流传,是当时很有影响的人物。冯氏入驻陕西后邀郭坚面谈收编事宜,郭坚欣然前往。冯氏站厅前迎候,当郭坚一行入内面见之际,冯氏突然变脸,大喝一声“拿下“!郭坚侍卫欲拔枪却被早已埋伏杀郭之兵士乱枪击毙在当埸。

言归正题。冯玉祥将未代清帝驱逐出宫是对是错?可以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泾渭难得分明。笔者不愿陷入一时一事之争,只在宏观上谈点一斑之见。本人在8月30日应答“大清亡国一百多年了,还有怀念大清的人吗“一文中表明了“最厌恶的是大清 “的态度。但一码归一码,冯氏此举却令人不齿。

辛亥革命后,清庭顺应历史潮流,以逊位方式和平解决内战之忧,化干戈为玉帛,避免生灵涂炭,在国际上成为历史亮点,难能可贵。至于逊清皇室有违约之嫌,但民国政府不能及的应约供养却也违约在先,谈不上原则上的谁对谁错。而冯氏贪图以故宫之宝填充其军费以私利驱逐未代清帝,又不以约妥善安置,以致清室流离失所转投外邦。冯氏错在那里?孔子云,人若无信,不知其可也!错在破坏、打碎了契约精神。联糸冯氏人品倒也见怪不怪,这个反复无常的三姓家奴被烧死在黑海,尸骨无存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双樵\n


首先,我觉得冯玉祥把溥仪赶出宫是正确的,我们分三点来了解一下这个问题:历史背景,为什么要把他赶出宫,赶出宫的目的是什么?

冯玉祥1882年生,1948年去世,享年66岁,安徽人,影响着他一生的最重要的两次次事件就是替“孙中山赶出溥仪”,“举兵反蒋”,在后人对他的评价当中,此件事情对于他的历史荣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冯玉祥

先看当时的历史背景:他把溥仪赶出宫的时间是1924年10月23日,到后来再没有回去过,1924年,当时溥仪已经已经宣告退位已经长达12年之久,并且当时我们新成立的中华民国,还要花一大部分开销养活这些祖宗们,大家看看这个时间,1912年2月9日递交修正案,12日隆裕太后同意,2月13日孙中山提交辞呈,2月15日袁世凯宣布就任第二人民国大总统,这说明一个问题,这其实就是袁世凯的意思,和溥仪签订的《清室有待条约》,有一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意思,我养着你,你只是个傀儡,让你干嘛你干嘛,但是在1924年,袁世凯已经死了8年,而且那时候直系大总统曹锟,也是光杆司令,属于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主,在那个时候,您说,一个还要花钱供奉着,一个还是大家都不认的主,让他还呆在那干嘛?这就是当时著名的“北京政变”。

溥仪赶出宫的车队

为什么要把他赶出宫?因为在北洋军阀中,冯玉祥是唯一一个非常认同孙中山先生的观念的,并愿意为孙中山鞍前马后,当时的中国,都是以孙中山为主国民党政府,冯玉祥这么做其实就是为了给孙中山送一个大礼!我觉得,这也是孙中山的意思,因为大家都知道,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方针,但是作为国民政府领导人,鉴于之前签订的有一纸契约,没办法直接下令,但是冯玉祥猜透了孙老先生的意思,就同张作霖一起推翻了曹锟军阀,赶出了溥仪,也就是说,这其实也是孙老先生的意思。

溥仪被赶出宫的行李

赶出宫的目的:很明显,在孙忠山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方针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废除帝王制,废除不平等条约,如果不这样,中华民国的民主共和制和清政府的帝王制的保留是相悖的,废除这个条约之后,溥仪才真正的成为一名普通老百姓,不管是谁,也不存在挟天子以令诸侯了,你都不是天子了,谁还挟你干嘛,对不?民国政府提出的维护国家统一、民主的号召力才能更加强大!

孙中山在天津张园与欢迎人士冯玉祥、段祺瑞、张作霖等人的合影

因此,我觉得冯玉祥把溥仪赶出宫是正确的选择,也是实现国家统一、民主共和必须做出的一件事!

对此,您再怎么看呢?


波仔谈历史



冯玉祥把末代皇帝溥仪赶出故宫。此做法欠妥,可能会导致中国的分裂。但冯玉祥做法虽然过分。毕竟不是愣头青。他并未完全废除《清室优待条例》。而是做了修改。并且对于皇室的私有财产为给予保护。下面详尽解析。

孙中山提出的口号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推翻满清。效忠于满清的西藏、新疆、蒙古都将脱离中国。国民政府的领土就会与秦朝大体相当。

孙中山对袁世凯承诺,若能说服隆裕太后,让满清皇帝主动退位。就同意袁世凯做民国的大总统。

袁世凯回到北京。劝说隆裕太后主动退位。可以得享太平。并以法国皇帝不退位,而被推上断头台的实例,警告隆裕太后。隆裕太后吓破了胆,就与袁世凯商议退位的条件。


最终,袁世凯代表北洋势力和革命党,与满清签订《皇室优待条例》规定:

一、溥仪暂居住紫禁城,后可移居颐和园。

一、清帝辞位后尊号不变。

二、每年由民国政府拨给银四百万两。

三、服侍太后、溥仪的近侍留用。

五、溥仪的私产由民国政府特别保护。

六、保留溥仪卫队武装。 以保证个人安全。

在以上条件之下,末代皇帝溥仪代表满清王朝颁布退位诏书。把天下和平禅让给国民政府。

若依据孙中山原先提出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用武力把满清推翻。从法理上讲,效忠于满清的新疆、西藏、蒙古都自动脱离中国。

数百年来,中国历史上功绩最大的历史人物无疑是袁世凯。

袁世凯说服隆裕太后,通过禅让方式由国民政府接受中国。从法理上,国民政府就继承了满清的全部领土。

在以上几条中,国民政府给予溥仪的待遇基本上都兑现。但由于国民政府穷的叮当响,无力每年支付四百万银子。

隆裕太后和溥仪知道国民政府一穷二白。事实上免除了此款规定。

数年后,溥仪结婚时。北洋政府以皇帝礼仪为其操办。北洋的几位领袖送厚礼祝贺。

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冯玉祥回师北京,发动“北京政变”。包围总统府,并监禁了大总统曹锟。并重新制定了《皇室有待条例》:

一、永远废除皇帝尊号。这意味着溥仪婚姻、丧葬、饮食都不再享受皇室待遇。

二、民国政府每年补助清室五十万元。

三、清室搬出紫禁城。

四、清室之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民国派卫兵保护。

五、清室私产归清室完全享有,其一切公产应归民国政府所有。

并把传国玉玺收回。遣散所有宫女、太监。溥仪暂居某王府。

单看冯玉祥修改《皇室优待条例》和驱逐溥仪出紫禁城。从法理上说,冯玉祥等于违背了国民政府与满清皇室的契约。但在冯玉祥发动政变前,先有12天的张勋复辟。等于满清皇室先违背契约。可是张勋复辟时,溥仪并不知情。并没有参与谋划。正因如此,复辟失败后,段祺瑞才拒绝了冯玉祥驱逐溥仪的建议。

若无张勋复辟,冯玉祥之举算是违背法理,违背契约。有张勋复辟在先,冯玉祥之举从法理上,才能说的通。


杨朱学派


1924年11月5日,刚从第二次直奉战争前线,秘密返回北京的冯玉祥,掀起了一场轰动国内外的事件。

当天,冯玉祥手下的将领鹿钟麟,带着一对荷枪实弹的士兵进入紫禁城,严令住在里面的末代皇帝溥仪、婉容夫妇,以及几百名太监宫女,在限定时间内搬离出宫。

历史上称这次冯玉祥驱逐溥仪出宫的举动为“北京事变”。当时的人们,对该事件褒贬不一。

持反对意见的一方认为,冯玉祥此举,违背了辛亥革命清廷退位时,国民政府许诺的“清室优待条例”,是地地道道蛮横的军阀做派。

赞同的人则褒扬这一事件,是在广大民众的意识形态上,彻底剪除了帝制的“辫子”,是继辛亥革命之后的又一次“精神革命”。

诚然,1911年的辛亥革命,终结了满清封建政权,让溥仪退了位。但作为帝制的象征,退位的皇帝仍然住在皇宫里,又确实给那些心有不甘的遗老遗少,增添了几分不该有的期许。

就拿誓死效忠清王朝的张勋来说,清帝都退位了,他和他手低下的士兵,脑袋后面仍然拖着一条长长的辫子。虽然寄身在大总统袁世凯麾下,但他时时刻刻忘不了图谋复辟清室。

袁死后,盘踞徐州的张勋,组建起了13省同盟,一时声势十分壮大。再加上一个对清廷心心念念的“保皇党”首领康有为,一武一文就捣鼓起了复辟帝制的闹剧。

可见,溥仪满清末代皇帝的头衔,在当时军阀混战的背景下,还是很容易被人拿来拉大旗扯虎皮的。

以溥仪为首的旧满清势力,对张勋和康有为的举动,所反应的态度又是如何呢?

很可惜,12岁的溥仪选择了复辟道路。如此,就在法理上违背了“清室优待条例”。

国民政府对满清皇室的优待,首先是建立在清帝退位的基础上。而且条例中也规定,清帝只是暂居宫禁,日后再移居颐和园。可实际上呢,溥仪住在里头一直没动过。

因而,冯玉祥驱逐溥仪的决定,在法理上也还说得过去,并不单单只是动用武力的恫吓。

再者,站在紫禁城的角度来说,溥仪的存在,也不利于保护这座积聚明清两朝五六百年艺术珍藏的宝库。

溥仪和弟弟溥杰两兄弟,曾数次将珍藏在宫中的历代珍品偷偷夹带出宫,其中就包括有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宫中的太监也是顺手牵羊、监守自盗,把夹带宫廷的宝物当成生财之道。等到溥仪回过神来想盘点一下宫廷藏宝时,太监干脆一把火烧毁了储存皇室财宝的建福宫。

可见,只要这帮人一直赖在紫禁城中,里头的珍贵藏品,总有一天要被他们糟蹋精光。幸亏冯玉祥及时把他们驱赶出了宫廷,才使得宫藏文物外流的渠道,被一刀斩断。


剧透历史


当然是有错的。在民国时期,有一部分领导人物根本不懂政治,其中就包括孙中山、冯玉祥、张勋等人。孙中山就只想凭借着一腔热血来建立民国,而冯玉祥则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目的”是什么。冯玉祥被称为“倒戈将军”,其实就是经常叛变,冯玉祥有料可查的叛变就有八次。说他忠于国家吧,谈不上;说他只忠于自己吧,也谈不上。冯玉祥在驱逐溥仪的时候,就发生在一次倒戈中,事情具体经过如下:

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冯玉祥和直系军阀联合讨伐奉系张作霖,行军途中,冯玉祥突然勒马掉头,包围直系军阀掌控的北京城,囚禁了直系领袖曹锟,解除了吴佩孚的兵权。此时,冯玉祥又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这就是著名的“北京政变”。据说冯玉祥倒戈的原因,是奉系张学良给了50万大洋。然而可笑的是,冯玉祥将自己的军队自命“国民军”,却不懂政治,将北京搞得一塌糊涂。他发电报请孙中山来北京,结果孙中山还真的来了——事实上他原本只是想假装请孙,以稳定北京城的局势。孙中山来了后,他不敢待见,北京再次动荡。最后的结果呢?他将已经无兵无权的段祺瑞请了出来,做了“执政府”。许多人都将后来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归咎于段祺瑞,但是段祺瑞既无兵又无权,当时又不在执政府官邸内,真正的责任其实正是冯玉祥手下的部将。

再回到冯玉祥赶走溥仪一事上。具体优待条件修正如下:

第一条 大清宣统帝从1924年10月起永远废除皇帝尊号,与中华民国国民在法律上享有同等一切之权利;
第二条 自本条件修正后,民国政府每年补助清室家用五十万元,并特支出二百万元开办北京贫民工厂,尽先收容旗籍贫民;
第三条 清室应按照原优待条件第三条,即日移出宫禁,以后得自由选择住居,但民国政府仍负保护责任;
第四条 清室之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民国酌设卫兵妥为保护;
第五条 清室私产归清室完全享有,民国政府当为特别保护,其一切公产应归民国政府所有。

冯玉祥赶走溥仪后,首先导致第一个严重的问题:民国政权不再合法。袁世凯是从清政府手里和平接过政权的,当和平条件被强行修改时,政权的合法性就存在争议。既然民国政权不再合法,那么意味着满洲、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区的领土主权全部不合法。这就导致了日本侵略满洲、苏联干涉蒙古存在“口实”。而在1915年时孙中山密签的《中日盟约》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两件愚蠢的事件,分别给了日本、苏联留下了“文字性”和“实质性”的干涉理由。后来的结果已经众所周知了,东北一枪不放丢了,蒙古一枪不放独立了,新疆西藏在前些年还受到外国势力的干涉。这就是“政治投机者”的所作所为。那些真正的政治家怎么做的呢?北洋历任政府都坚持用五色旗,意味着“五族共和”,坚持首都放在北京,将清室时刻按在眼皮底下。

第二个问题,由于政权不再合法,各个军阀不再承认北京执政府,群起纷争局面加剧。张作霖就对冯玉祥极为不满,在“三一八”之后的一个月内就占领了北京城。

第三个问题,冯玉祥驱逐溥仪,真实的目的是什么呢?据曹汝霖的回忆录,就发现冯玉祥的目的在于洗劫故宫财宝。他为自己辩护,让士兵们大喊“冯将军是清白的,没拿故宫一针一线”这样的话,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因为皇宫的奇珍异宝已经流入古玩市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