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2 相聲老前輩(二)

侯寶林(1917年11月29日-1993年2月4日),中國最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世紀相聲大師,語言大師[1]。在他的帶領和推動下,相聲藝術真正走進千家萬戶,達到了一個令人矚目的藝術高峰。

侯寶林先生是相聲界具有開創性的一代宗師,在他漫長的60年的藝術生涯中,潛心研究並發展相聲藝術,把歡笑帶給觀眾,他為相聲事業傾注了畢生精力。除創作和表演了大量膾炙人口的相聲名段以外,還對相聲和曲藝的源流、規律和藝術技巧進行了理論研究[2]。相聲代表作有《戲劇雜談》[3]、《醉酒》[4]等。

相聲老前輩(二)​1922年,由張全斌帶至北平,送與其妹夫侯連達夫婦為義子,起名侯保麟(曾用名侯世榮)。侯氏乃滿族(鑲藍旗),無嗣,城市貧民,先後以警官學校庶務課員、廚師等為職業,住西城福壽裡19號。1925年,在北平市立第二十七小學(現廠橋小學)就讀三個月(義學)。1926至1928年,因養父失業,被迫以撿煤核、賣報紙、拉水車、打粥要飯等方式,幫助家裡維持生計。12歲時,侯寶林開始學藝,先是學京劇,後來由於對相聲的酷愛,改學了相聲。先後拜常葆臣、朱闊泉為師,曾在北京天橋、鼓樓一帶“撂地”演出,說單口相聲,與許許多多舊社會的民間藝人一樣,以此掙錢謀生,養家餬口。1929年,在一個編制腿帶的小作坊裡學徒,後來拜師嚴澤甫學習京劇。三個月後開始街頭賣藝。其間,師父在天橋三角市場與著名藝人“雲裡飛”(白寶山)搭班“撂地”賣藝。侯寶林白天隨師父前往天橋,在師父與“雲裡飛”演出間隙表演京劇、滑稽二黃,夜晚揹著有殘疾的師兄和師父一起到妓院賣唱。1930年,因不堪忍受師父、師兄的虐待而逃跑,後被養父送回師父處,繼續在天橋“撂地”演出。1932年,養母張氏去世。家搬至福壽裡21號。師父全家離京赴太原演出。侯寶林別師回家,因拖欠房租被趕出福壽裡21號院,侯寶林只得借住班主李四家中,地址在北鑼鼓巷南下窪子路南第二個門。

相聲老前輩(二)


1933年,16歲的侯寶林在西單上場馬紹箴的戲班唱京戲。毗鄰著名相聲藝人高德明、朱闊泉、湯金澄等人的相聲場子,聽相聲成為侯寶林演唱京戲之餘唯一關心的事,一個偶然機會,開始單獨表演相聲,並拜相聲藝人朱闊泉為師,從此侯寶林便與相聲結下不解之緣。1934年,因唱京戲又兼說相聲,為班主所不容,受到排擠,無奈只得離開西單商場,重新又回到天橋與“雲裡飛”搭班唱京戲。

1935年,在鼓樓市場撂地賣藝,後來回到西單商場清唱滑稽二黃。

1936年,在西單商場與周玉奎、劉醒民等搭檔,清唱滑稽二黃。有空便去臨近相聲場子聽高德明、朱闊泉、張傑堯、湯金澄、華子元等人說相聲,特別注意單口相聲。

1937年,轉到東安市場唱滑稽二黃。師父常寶臣貧病交加倒臥在京師背陰衚衕醫學院門旁。經過幾年艱苦奮鬥,侯寶林的相聲終於成為什樣雜耍中攢底的“大軸兒”。從清末起,一直到四十年代,按照老規矩,天津的雜耍園子歷來是劉寶全、白雲鵬的京韻大鼓唱“大軸兒”。再好的相聲也只能排在倒二“壓軸兒”,但侯以卓絕的藝術衝破了老一套的規矩,也為相聲增了光,添了彩。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侯寶林與郭啟儒合作,在京津一帶演出,藝術日臻成熟,聲名大震。而且,他一改當時相聲粗俗的風氣,以高雅的情趣與格調的質樸、正派的颱風贏得了廣泛讚譽。抗日戰爭期間,日軍入侵北京,社會動盪、娛樂業蕭條,食不果腹。後經朋友介紹在北京東城福壽齋紙店做短工,裝訂日曆、月份牌。

1938年,再次轉到天橋跟“雲裡飛”搭班,每晚與“雲裡飛”之子白全福,還有郭全寶、王寶童一起說相聲,年底,白天清唱滑稽二黃,晚間同“雲裡飛”父子、王寶童、李寶祺在花市大街蔣家棚子說相聲,後與李寶祺共拜在朱闊泉先生門下。

1939年,開始給師父朱闊泉先生捧哏,在天橋新民茶社首次正式登臺表演相聲。後由朱老師介紹,和師弟李寶祺一起到西單商場北場與高德光、高德亮、張少棠、戴少甫等同臺演出。

1940年 6月初,應天津燕樂戲院邀請,與師叔郭啟儒搭檔簽約去天津演出,侯寶林以反串京劇名聲大振,當時報紙上稱讚他是“唱功為相聲第一人,學名伶皮黃最為神似”。 與京劇演員王雅蘭相識。

1941年 儘管事業上蒸蒸日上,但日本鐵蹄下的中國,戰火連年,物價飛漲;妻子連秀貞有不良嗜好;資方以“合同”為藉口,拒漲工資。生活入不敷出,難以為繼。

1943年 除了在電臺作節目,同時還在燕樂、大觀園、天寶、玉茗春等幾家戲園子趕場。逐漸躋身於天津有名的五檔相聲。

1944年,電臺曾搞過一次津京連播(即兩位演員分別在津、京兩地通過電臺同時播放),與張壽臣和說《俏皮話》。後和一個叫趙明(光裕)的大學生一起組織北藝劇社,演話劇《情天血淚》、《上海繁華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