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5 以軍空襲敘利亞的“黎巴嫩往事”

以軍空襲敘利亞的“黎巴嫩往事”

昨天各大媒體都被敘利亞遭美英法空襲刷了屏。那為何美國會貿然挑起敘利亞爭端呢?原因大致如下:

其一,美國再不出手,恐怕日後中東再無美國容身之處。之前俄羅斯與土耳其關係逐漸升溫,導致北約內部出現裂痕。而在敘利亞地區,美國又極有可能陷入俄羅斯、土耳其、敘利亞政府軍的合圍之中。一旦美國支持的敘利亞反對派被清除,美國在中東的利益必將被快速蠶食。更何況隨之而來還會導致美國在庫爾德問題上的讓步。

其二,近觀美國這幾個月的動作,無論是去年激化半島局勢、今年一百八十度轉彎緩和半島局勢,還是最近發動的對中國的貿易戰,其意圖都是要瓦解中俄合作互助,分而擊之。而中國和俄羅斯二者之間,先出擊俄羅斯更符合美國利益。因為在中東,對美國利益直接構成最大威脅的就是俄羅斯,還有就是制裁俄羅斯可以獲得北約國家的有力支持。同樣,以中國今日的實力,美國除非抱著“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決心,否則不敢直接與中國進行全面對抗。而一旦俄羅斯被拖垮,美國則會聯合西方國家對中國進行合圍。

其三,土耳其與俄羅斯愈走愈近,導致美國利益受損,而挑撥土俄關係最好的選擇就是敘利亞地區。土耳其不願按照俄羅斯的意思把吞掉的敘利亞領土吐出來。一旦敘利亞戰火重啟,俄羅斯和土耳其的關係將會急劇變得微妙,美國也可以坐收其利。

以軍空襲敘利亞的“黎巴嫩往事”

美英法三國對敘軍事打擊現場

這幾日風雲迭起,敘利亞戰火將很快重新燃起,短時間內估計很難熄滅。中東必將迎來新的動盪。以色列、伊朗等勢力也必然會乘風做浪。世界或許將進入新的大動盪。

幾天前以色列就空襲敘利亞軍事基地,這被外界解讀為美國更大戰爭的路演。而在多年之前以色列就曾空襲過敘利亞。

多年前,在敘利亞國內飽受戰火洗禮的情況下,以色列一直選擇“隔岸觀火”。但在2013年的1月,以色列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下令以色列空軍對大馬士革及其周邊地區進行空襲,此舉讓以色列在敘利亞衝突中著實“高調”了一把。在以色列和美國商討應對敘利亞動盪局勢的下一步舉措之際,外界認為當前的明智之舉是借鑑以色列捲入黎巴嫩內戰的“往事”,當時以軍自以為制定了完備的政策,但其軍事行動的結果與想象中大相徑庭。

以軍空襲敘利亞的“黎巴嫩往事”

2013年以色列入境空襲敘利亞

敘利亞和黎巴嫩都飽受教派政治摧殘。兩國都是法國殖民主義的產物,也都長時間被少數派教派暴虐統治,可謂內戰不斷,暴力不止。以色列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干預黎巴嫩內政,當時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簡稱巴解組織)將總部轉移至黎巴嫩。從1968年對貝魯特國際機場的空襲開始,以後的歷任以色列政府在黎巴嫩政治和教派衝突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1978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南部,並在當地扶植民兵組織充當其代理人。以色列還在黎巴嫩南部建立一塊安全區,以保衛以色列北部免遭恐怖襲擊。與之類似,以色列國內目前正在探討在敘利亞建立一塊安全區以及同敘利亞境內德魯茲派展開合作的可行性。1982年,時任以色列國防部長阿里埃勒·沙龍以建立一個能夠摧毀巴解組織和哈菲茲·阿薩德治下的敘利亞的“新中東”為名,再次入侵敘利亞。但事與願違,這場代號為“加利利和平”的行動產生的結果卻不堪入目:從薩布拉—夏蒂拉大屠殺到美國海軍陸戰隊兵營爆炸案;從美國大使館兩次遇襲到黎巴嫩南部長達18年的動亂;從黎巴嫩什葉派的覺醒到黎巴嫩真主黨的創立。

以軍空襲敘利亞的“黎巴嫩往事”

以色列的F16戰鬥機

在“加利利和平”行動之後,以軍先後進行了“責任”行動(又名“七日戰爭”,1993年)、“憤怒的葡萄”行動(1995年),直至2000年5月從黎巴嫩單方面全部撤離。以色列將其黎巴嫩境內的盟友拋在腦後,任其自生自滅。2006年,在以色列同黎巴嫩真主黨進行的為期34天的戰爭中,50萬以色列人被迫背井離鄉。如今,黎巴嫩真主黨的武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多。

在以色列同黎巴嫩每一次災難性的“邂逅”中,以色列領導人都宣稱他們所做的僅僅是自衛。這句話有一大半是對的。但是以色列軍事行動所產生的後果卻是其事先所沒有預料到的。以色列最終“痛苦地領悟”到,即便他們的情報機構是世界頂尖,也無法準確把握黎巴嫩內亂的實質,更無法精確預測以色列軍事行動可能產生的後果。2000年,當時任以色列總理埃胡德·巴拉克下令以色列國防軍從黎巴嫩撤離之時,以色列人已經付出了極為慘痛的代價——超過1400名以軍士兵陣亡,另有近200名平民死亡。

同樣是在以色列同黎巴嫩每一次災難性的“邂逅”中,歷任美國總統都選擇支持以色列進行自衛。羅納德·里根是沙龍“新中東”計劃最早也是最為熱情的支持者之一——直至該計劃破產為止。里根手下的諜報人員,如頗具傳奇色彩的中情局軍官鮑勃·艾姆斯等,都曾警告過里根,以色列的計劃可能會以災難收場。在美國駐貝魯特大使館首次被炸之時,艾姆斯用他的死證明了美國政府對以政策的結果並不比他預測的要好。

以軍空襲敘利亞的“黎巴嫩往事”

敘利亞的悲慘命運

以色列毫無疑問擁有自衛的權利,但以色列加強對敘利亞局勢的干涉只會幫助巴沙爾·阿薩德證明其一直以來宣揚的謬論——即他正在面臨一場利用“基地”組織恐怖分子來拓展以色列和美國利益的陰謀。許多阿拉伯人和穆斯林會對這種陰謀論“俯首稱臣”,這樣對試圖獲得合法地位的敘利亞反對派來說有百害而無一利。

敘利亞極端反對派組織“救國陣線”20183年4月公開宣誓將效忠扎瓦西里領導的“基地”組織,“救國陣線”不僅希望推翻阿薩德政權,還要求對以色列發動攻擊。“救國陣線”的領導人化名穆罕默德·戈蘭尼(意為來自戈蘭高地的人),以提醒其追隨者,敘利亞決心收復在1967年戰爭(即第三次中東戰爭)中失去的這塊土地。沒人想看到“救國陣線”繼承敘利亞的化學武器庫。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色列電影製造商製作了一部關於以色列在黎巴嫩經歷及其對以色列國防軍和以色列社會影響的電影。這部名為《彈回》(Ricochet,也有譯作《天危絕網》)的電影在以色列國內產生了極大反響,而影片的片名也恰如其分地解釋了以色列在黎巴嫩的經歷。以色列試圖影響黎巴嫩政治的每次嘗試都被“彈回”了,它不僅沒有給以色列帶來預期的結果,還導致了一種意想不到而通常又是不愉快的困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