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中東地區一直是世界關注的焦點。在這裡,各種錯綜複雜的矛盾交織在一起,時而劍拔弩張的局勢無不牽動著世人神經。其中,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的矛盾、伊斯蘭國家與外部干涉勢力的矛盾、阿拉伯內部宗教派別之間的矛盾成為三對主要矛盾。
“三對矛盾”交織穿梭於中東地區,許多中東國家都不同程度受到影響,但一般僅限於一對矛盾。然而,在中東有這麼一個國家,堪稱“三對矛盾”的匯聚區,那就是毗鄰地中海的彈丸小國黎巴嫩。
黎巴嫩位於亞洲西南部的地中海東岸,國土面積1.05萬平方公里,還不足一個天津大,人口約600萬。其東部和北部被敘利亞”包裹其中”,西部擁有220公里海岸線,而南部與以色列接壤的邊界地區尚存爭議。
歷史悠久
黎巴嫩是一個歷史非常悠久的地區,早在2000多年前,與猶太人為鄰的腓尼基人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由於扼守亞非歐戰略要道,黎巴嫩相繼被埃及、亞述、巴比倫、波斯帝國統治。公元前64年,羅馬帝國佔領這裡並開始了長達數百年的統治。
隨著阿拉伯帝國的崛起,從公元7世紀起,黎巴嫩又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直到16世紀初併入奧斯曼土耳其。從“簡單”的幾千年歷史看,黎巴嫩與中東地區其他國家一樣長期受外族統治,雖然期間也為獨立做過抗爭,但都沒能成功,真正改變它們命運的還是百年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戰後,土耳其帝國土崩瓦解,作為“奧斯曼遺產”最為豐厚的一部分,中東地區被英法哥倆坐地瓜分。在世界範圍爭奪地盤,與英國相比,法國總是少得可憐。
偌大的阿拉伯半島,法國人僅得到黎巴嫩一處“管轄權”,而這還是從奧斯曼帝國時期的“大敘利亞省”剝離出來的。
將黎巴嫩與敘利亞分離,法國人的理由是“保護山地教區的基督教徒”,為此,法國沒少給奧斯曼土耳其和英國人施加壓力。就這樣,黎巴嫩受法國控制,敘利亞仍受英國控制。
也許是英國人自己都覺得不好意思了,也許是法國人為不公平待遇四處申訴。終於,國聯在1920年決定將敘利亞和黎巴嫩都委託法國統治。六年後的1926年,黎巴嫩宣告成為共和國並頒佈了憲法,但仍保留法國的委任統治權。
終獲獨立
因在二戰中的糟糕表現,法國在世界僅有的幾處殖民地也難保了。1941年,穩定北非戰局的同時,英軍在自由法國軍隊協助下佔領黎巴嫩。同年底,戴高樂的自由法國政府宣佈結束對黎巴嫩的委任統治。1943年11月,即三巨頭在德黑蘭召開會議後,黎巴嫩共和國成立,正式宣告擺脫法國的委任統治,而當時的敘利亞已在兩年前獨立。
在法國長期“託管”下,黎巴嫩國內經濟建設發展迅猛,一度成為中東地區金融、貿易集散地,法國痕跡無處不在,首都貝魯特更是有東方巴黎之美譽。然而,這個中東小國長久以來不得安寧,不幸成為中東地區的矛盾匯聚地。
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黎巴嫩成為歐亞兩大洲被迫害的各宗教少數派的“避難所”。這裡不僅聚集了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主要派別,還有馬龍派、希臘東正教和亞美尼亞東正教等十幾個支派。可以說,兩大宗教所有派別都能在黎巴嫩找到它的信徒。
正是由於和基督教有著十分密切的歷史,黎巴嫩成為最西化的中東國家,這在伊斯蘭國家佔絕對主導的中東地區顯得格格不入。剛獨立時,黎巴嫩基督教徒一度佔到全國總人口的60%,是阿拉伯國家中唯一一個基督教教徒佔多數的國家。
內憂外患
作為傳統的阿拉伯“地區大國”,敘利亞起初不承認黎巴嫩獨立,一直將其視作自己的屬地,這與當年伊拉克不承認科威特的獨立何其相似。然而,列強的“分而治之”有著明確目的,分治對象的命運不是自己所能決定的。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在泛阿拉伯主義影響下,巴勒斯坦難民大量湧入黎巴嫩。認為自己人數多而應該比基督徒掌握更多政權,穆斯林聯合起來試圖通過武裝起義奪權。美國總統艾森豪威一聲令下,美軍氣勢洶洶登陸黎巴嫩,起義很快被鎮壓。
1970年,在敘利亞“幫助”下,被約旦驅逐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將總部遷到黎巴嫩。在黎南部,巴解多次越境襲擊以色列北部,對此,當時由基督徒控制的黎巴嫩政府試圖遏制。1975年,黎巴嫩爆發內戰,一方為本國基督徒,另一方則為本國穆斯林和“外來”的巴勒斯坦人。
歷時15年之久的內亂中,巴解組織支持的穆斯林和基督徒作戰,同時還不忘襲擾以色列。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兩派爆發的這場內戰嚴重破壞了黎巴嫩經濟,不僅造成數百億美元的經濟損失,還讓近百萬人流離失所,這可是戰前黎巴嫩總人口的22%。
巴勒斯坦難民的湧入和常年內戰導致黎巴嫩人口結構有了變化,基督徒縮減到40%,而穆斯林人口增長迅速,這也得益於其生育理念。
黎巴嫩除了阿拉伯人,還有庫爾德人、土耳其人和希臘人等,不同民族分屬的不同宗教派別令黎巴嫩的民族宗教矛盾異常複雜。
就這樣,阿拉伯人與以色列看似不可調和的矛盾,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之間的矛盾,伊斯蘭教什葉派和遜尼派之間的矛盾交織在這個彈丸小國。內亂還未停,外患又接踵而來,一時間,西方大國和鄰居敘利亞勢力趁虛而入,伊朗暗中支持的穆斯林什葉派真主黨也在黎巴嫩打著武裝反以的旗號興風作浪。
常年的內亂導致大批黎巴嫩人離開自己的國家,如今,遍佈世界各地的黎巴嫩裔人總數多達1200萬,遠遠超過黎巴嫩本國的600萬人口,這樣的比列在全世界也是絕無僅有的。
和平曙光
1990年,黎巴嫩結束內戰,各方簽署了塔伊夫協議,兩大派系重新分配政治權力,各宗教派別逐漸達成保持權力平衡的態勢,造就瞭如今基督教馬龍派、伊斯蘭教什葉派和遜尼派三大教派輪流執政的局面。
對於民族宗教矛盾錯綜複雜的黎巴嫩,這種“波黑模式”倒也不失為一種政治智慧。隨著以色列從黎巴嫩南部撤軍和敘利亞在2005年結束在黎長達29年的“駐軍”,這個命運坎坷的中東小國似乎看到了和平的希望。
近年來,除了親伊朗和敘利亞的真主黨在黎南部與以色列不停鬥爭,黎巴嫩總體局勢還算平穩,但願這個“小中東”儘快擺脫各類矛盾纏繞,早日迎來和平生活。
閱讀更多 田瑞安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