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的戰爭:棉價還將再創新高嗎?

近來,圍繞著棉花市場的大國博弈一片火熱。

美國的政客說:新疆在使用強迫勞工,我們要禁止進口用新疆棉花的產品。

在眾多美國企業的反對聲中,9月22日,美國眾議院高票通過了406-3法案。隨後的23-25日,國內的棉價應聲下跌。

畢竟,每5件美國人的衣服中,就有1件用的是新疆棉花。我國每年70-80萬噸的對美紡織品出口,直接關聯的新疆棉消費有50-60萬噸。

看起來,美國似乎用貿易武器打擊了我們的棉花市場。

棉花的戰爭:棉價還將再創新高嗎?

來而不往非禮也。

根據澳大利亞廣播公司的報道:中國正在阻止國內紡織廠使用澳洲棉花。

為了防止外國低價棉花的傾銷,保護本國棉花產業,我國一直對棉花進口實行關稅配額制,連續數年,進口配額都是89.4萬噸。

配額內的部分關稅僅需要1%,是需要《農產品進口關稅配額證》的。超過部分採取滑準稅率,需要《關稅配額外優惠稅率進口棉花配額證》,按照澳棉的價格,也就收個12.6%的稅。

如果兩個證都沒有?不好意思,關稅就要徵40%了。

新疆棉花14250元,你澳洲棉花11300?沒關係,40%關稅一加,澳洲棉花的價格優勢蕩然無存。

棉花的戰爭:棉價還將再創新高嗎?

國慶後棉價的整體上漲,似乎也透漏出,對於中美貿易的不確定性,人們的恐懼已經在逐漸消失。

10月12日和13日,我的合夥人老龍帶領著雙極社群裡的朋友們分別做多了棉花和橡膠。

“你抽空寫兩篇文章聊聊棉花和橡膠的基本面吧。”老龍給我提出了要求。

對於我來說,橡膠的影響因素太過龐雜,而棉花的基本面相對清晰。

未來一段時間棉花多空市場的基本面博弈,本質上是三場“戰爭”的勝負博弈。

第一場戰爭:中美之間的大國博弈——供給之戰

在我國強有力的價格調控體系下,最直接影響棉花價格的因素是進口配額和收儲投放。

進口配額方面,中美之間的博弈則會成為未來一段時間的關鍵主題。

拜登上臺會修復中美的貿易關係,棉花禁令在特朗普任期內未必能夠通過。

這個是很多多頭對於中美博弈這一問題的認知。

特朗普的行為不可控,棉花禁令會在11月底通過。

這是很多空頭認為紡織訂單或將曇花一現的依據。

拋棄幻想,準備戰鬥。

如果說共和黨和民主黨還存在什麼共識的話,那一定就是遏制中國了。在這個問題上,不要拜登上臺,或者是美國參眾兩院扯皮抱有任何的幻想。

甚至不光是美國,五眼聯盟的成員國也會在本次的封鎖行動中擔任急先鋒。

比如說,英國的商業,能源和產業戰略委員會近期已經聯繫了耐克、阿迪、H&M、Gap、彪馬、維密、Zara、瑪莎百貨等公司參與新疆所謂勞工問題的調查。

要求他們在10月23日之前提交書面信息,11月5日參加虛擬聽證會。

對於以新疆棉為主的國產棉紡織製品的圍追堵截,西方國家一定會毫不手軟。

但是這些影響真的有那麼大嗎?

首先,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進口國和消費國。按照之前的中美貿易協定來說:在2017年基數之上,中國2020年自美採購和進口規模不少於125億美元,2021日曆年自美採購和進口規模不少於195億美元。

如果按照2017年美棉進口量等比例換算的話,中國在2020年要進口超過70萬噸美國棉花。體量與中國出口美國棉紡織品的棉花用量接近。

再拿最近被我們開刀的澳大利亞來說,澳大利亞去年的棉產量約為102萬噸,按照對華出口佔比65%的過往值來估算,每年從澳洲進口的棉花量也將近70萬噸。

因而,對於中國棉紡織品的限制,只有可能針對新疆棉產品,而無法針對中國的整體棉紡織產業。畢竟,我們不買了,他們的棉花賣給誰?

棉花的戰爭:棉價還將再創新高嗎?

針對新疆棉?真當我們打不還手嗎?

不論是對澳洲煤炭還是棉花的進口限制,都顯示出了我們的態度和反制。

雖然由於博弈的時間差,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市場的波動。但就整體來說,目前的博弈處在換子的狀態,而且體量相當。

雖然對棉紡織業的原料採購和成本控制上形成了壓力,但對於棉花滑準稅進口配額方面,美、澳等國的低價棉進入中國市場的口子是收窄趨勢的。

而供給端另一個口子,收儲和投放。

最近看了空頭方的很多報告和文章,都把一個論據放在供給部分的核心位置,那就是中國的棉花儲備量達到3602萬包(約合817.7萬噸),世界第一,進口量只是九牛一毛。

但這個邏輯立得住嗎?這些空頭敢把前後幾年的數據都擺出來嗎?

作為世界上第一大棉花消費國,我們的棉花儲備全球第一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拋開變化談排名沒有任何意義。

2014年中國的棉花儲備是多少?6642萬包。

2019年中國的棉花儲備是多少?3450萬包。

這些年來中國的棉花儲備接近腰斬,這些年間,棉花價格也有很長一段時間是超過現階段價格的。

棉花的戰爭:棉價還將再創新高嗎?

很多空軍還在拿國儲今年向市場投放了超過50萬噸儲備棉說事。

麻煩看看2019年,19年投放計劃是100萬噸,最終累計掛牌出售116.2萬噸。

在今年棉花減產預期下,儲備棉投放規模反而減少了。

可以看到,面對複雜的國際形勢,增加儲備仍然是主要的方向。

國家棉花的儲備可以避免棉花價格出現2010年那樣失控的暴漲。一萬四千多的價格?放儲壓價?空軍想什麼呢?

第二場戰爭:亞太的訂單爭奪博弈——供需錯配

在核算新疆禁棉令對於我國的出口影響時,我注意到一個數據。

即使沒有禁令,中國棉紡織品近些年針對英美等國的出口量也在快速下跌。

2016年,英國從中國進口的紡織品及原料商品總額還是72.5億美元,而到了2019年,這一項僅剩32.5億美元,呈現出逐年暴跌的趨勢。

同樣的,2015年,美國從中國進口的紡織品金額是426.2億美元,而到了2019年,僅剩372.2億美元。除了2018年有所回升外,整體也呈現出逐年下降趨勢。

即使你美、英不炒作新疆問題,從中國進口的棉製品也處在逐年下降趨勢。

究其根源,是紡織服裝產業開始向更具備人工、土地優勢的南亞、東南亞國家遷徙,我們的服裝外貿走了5年的下坡路。

本輪的棉價上漲,多頭的一個重要論據是來自印度等國流過來的“大單”,讓需求激增,“訂單量排至明年5月”,棉花市場供不應求。

而空頭則針鋒相對,認為棉價的快速上漲,已經極大壓縮了下游紡織企業的利潤空間,在沒有利潤的情況下,下游企業補庫意願不強,甚至會違約訂單,避免虧損。

針對這一個問題,從長期來看,服裝紡織產業鏈真正迴歸中國的可能性不大,但短期來說供需錯配產生的棉價上漲還要持續一段時間。

不是我們“搶”訂單,而是供需錯配導致這個階段的供不應求。7、8月份的玻璃,最近的橡膠,都是這一現象的典型案例。

市場上沒有棉花嗎?

有,但是有生產能力的地方沒那麼多棉花,而棉花聚集的地方喪失了生產和收割能力。

比如說印度的安得拉邦,當地籽棉收購價已經跌到了近2700元人民幣每噸,有的棉花商的收購價甚至降到了1175元每噸。

沒辦法呀,今年10月印度南部暴雨成災。7月份的時候USDA還給印度做出過增產預期,現如今棉花在田裡爛鈴,棉花裡面都是水,根本無法出售。

棉花的戰爭:棉價還將再創新高嗎?

印度棉花產量全球第一是沒錯,但大規模的棉花產區都收不了,烘不幹,存不下,空有產量預期有什麼用?

今年冬天的外貿訂單迫在眉睫了呀。

更何況紡織行業又是勞動力密集產業,一人感染全廠難逃。前段時間斯里蘭卡的口罩紡織廠,1700人的工廠1026人確診陽性。

棉花的戰爭:棉價還將再創新高嗎?

印度這種7月20日單日新增確診病例還破7萬的國家,如何恢復生產?

同為南亞紡織業大國,巴基斯坦,10月20日單日新增只有625人,很多的紡織廠已經開始逐步復工。

作為是全球第五大棉花生產國,同時也是第五大棉花進口國,巴基斯坦並不是沒有棉花的。

可是巴基斯坦的經濟中心卡拉奇市,從9月初開始棉價一路起飛,10月中旬的籽棉收購價格已經達到了十年來的最高水平,約合人民幣10850元每噸。

訂單來的太過集中,棉花跟不上。

一灣淺淺的阿拉伯海,這邊兩千,那頭一萬。

在很多空頭的觀點中,如果我們的外貿企業因為棉花價格上漲而漲價,訂單就會流向其他東南亞國家。

但事實上,東南亞各國本身一手的外貿訂單就佔很大比例,隨著外貿需求的恢復,越南等國的紡織業已經在開動中。

比如說,半數以上棉花消費採用美棉的越南,很多信息都反饋出生產的快速恢復。

在某國內紡織業招聘網站上,10月19-21日,越南紡織相關崗位3天內新增了85個,而整個1-9月,僅有2個崗位在招。

在訂單大於生產能力,且原材料價格上漲的情況下,提高報價才是正常的邏輯,逆向反推原材料降價的邏輯並不成立。

要沒有財政每年按照18600元每噸的目標價格進行補貼,還有多少棉農願意種棉花?

北疆機採的皮棉成本已經超過了1萬4,南疆手摘的皮棉成本已經突破了1萬5。

憑啥只有軋花廠和棉農可以虧,你下游的紡織企業虧不得?

棉價低迷的時候不去囤貨和套保,現在棉價剛一回升就抱怨自己沒利潤?

軋花廠應該抓緊做空套保了?憑什麼?

供需平衡才是推導價格的正確邏輯,用下游利潤反推價格是不合理的。

這波疫情、氣候綜合作用下的供需錯配何時結束?

至少從供給端來說,年底前毫無機會。

第三場戰爭:人與自然的博弈——需求之戰

需求端實現錯配彌合的機會在哪裡?

是新冠疫情帶來的挑戰。

毫無疑問,二次疫情的到來,以及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全球終端消費的規模。

但同時,作為全球唯一經濟恢復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我們的服裝紡織類零售額已經從2月份的同比下降34.8%,恢復到了9月份的同比增長8.3%。

而對外出口方面,8月份開始,我國的服裝出口額也在經歷了7個月的負增長之後首次恢復了3.23%的正增長。

冬季疫情對於消費的影響在現階段是無法量化的,但疫情對於中國紡織業的負面影響以及消極預期,實際上已經通過9月份之前低迷的棉花價格被計入價格。

而10月份快速上漲,除了棉價現貨價格的高漲,同時也是對於中國經濟復甦和消費恢復信心的體現。

火熱的訂單,增長的消費,恢復的經濟是現實存在的。

而冷冬帶來的冬衣消費預期,二次疫情對於消費的衝擊,這些多空因素則屬於炒作的概念,具體會對市場產生何種的影響還需經歷時間的檢驗。

棉花價格是否能夠重複10年那一撥史詩級的傳奇。

絕無可能。

棉花價格是否還有上升的空間?

從基本面上來說一定還存在上行空間的,至於能夠走多遠,就要靜待文中提及的諸多要素一一驗證了。

本文作者:雙極房地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