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T34坦克在设计上有没有缺陷?

Sabot穿甲哥


T-34是坦克设计的一个转折点,T-34的出现使坦克彻底摆脱了慢吞吞的“军用拖拉机”!

但是受时代的局限性,T-34在设计上任然有一些无法弥补的缺陷。

薄弱的前装甲

平心而论T-34在诞生之初,其45毫米并有30倾角的正面装甲是非常强悍的,卫国战争初期,面对德军的三号和四号坦克T-34的“免疫距离”达到了1000码(914米)!但是,那是在战争初期,由于“T-34危机的刺激”从42年开始德军的反坦克火力迅速增强,到43年连德军的四号F型都可以和T-34确保“相互摧毁”!更别提凶猛的“虎”和“黑豹”了;但T-34的正面装甲一直得不到有效的加强!就是因为T-34的第二个缺陷——

发动机纵置

什么是发动机纵置?就是发动机的安装是和车体平行的,见下图(红圈处就是发动机):
从图片可以看出,T-34的发动机和变速箱几乎占了车体的一半左右,逼得战斗室(炮塔)和驾驶舱只能靠前,



而炮塔是整辆坦克中最重的部件,造成T-34的前部悬挂负担过大,根本就没有加厚前装甲的冗余。那为什么T-34不采用横置发动机(发动机和车体垂直安装)呢?那就必须牵出T-34的第三个设计缺陷,也是T-34的骄傲——

克里斯蒂悬挂系统

T-34有一个外号叫“雪上飞”,除了超越时代的B2发动机外,最重要的就是这可靠的大行程克里斯蒂悬挂了!但是克里斯蒂悬挂有它先天的缺陷——占用车内空间太多,使车内设备难以布置
在车体里每侧都有五根这样的弹簧,会极大的破坏车体内部空间的连续性,大型设备只能纵向安装!这也是克里斯蒂悬挂被扭杆悬挂淘汰的重要因素。

总结

科什金在设计T-34的时候过于强调机动性,是造成T-34以上缺陷的重要原因,所以在战后,苏联坦克的设计开始走向平衡为主。


纯野生的坦克


T-34可吐的槽太多了

第一个就是它那个典型克里斯蒂悬挂,分割挤占车内空间不说,更要命的是虽然高速性能比平衡悬挂好,但是承载能力不行,战争早期大家反坦克能力都弱鸡的时候无所谓,到了中后期需要提升防护的时候就傻了,T-34/85提升了火力和炮塔防护之后,就只能放弃提升车体正面了——否则要超重,像酱爆谢馒头(M4A3E2Jumbo)那种把车重堆到38吨多,车体侧面防护和虎式相当,正面防护和炮塔防护甚至全面超越的变态改型T-34想都不要想。说的难听点,谢馒头要不是麦克奈尔那个死鬼,量产可比虎式的VVSS馒头甚至堪比虎王的HVSS馒头都不是事,不就是堆装甲钢么,美国佬有的是,只要悬挂传动能扛,随便上。

悬挂承载的限制导致T-34的改进只能顾头不顾腚

即使是前期VVSS悬挂的谢馒头也能改出酱爆这种变态


还有T-34的传动也是个大槽,这玩意倒是简单,成本低,好修不假,问题是这玩意没助力的话,换档的话需要驾驶员个个都是大力水手——偏偏T-34还真没助力,转个向要想不费劲的话只能靠刹车,速度带来的机动优势全被操纵困难折回去了,这算怎么话说的?只能直线飚高速的高机动坦克么?

T-34驾驶员需要一把子力气


顺便,T-34的B2传家宝发动机也是个大槽,只不过这次不是性能的,而是资源上,苏联本来铝产能就严重不足(苏芬战争前从美国引进过电解铝项目,但是还是各种不够),结果大量铝材拿来生产坦克发动机,战斗机么?凑合继续用胶合板吧。

再一个槽就是T-34/76奇葩的双人炮塔,双人炮塔的结果就是车长要么兼管打炮(规定动作),要么兼管装弹(自选动作),二者必居其一,于是车长既不能专心观察指挥,也不能专心打炮——这样作战效率怎么高的起来?德国佬缴获T-34/76如果要自用的话,挤死都要再塞个人,加个车长指挥塔上去。

T-34/76的双人炮塔实在是让人吐槽不能

再一个就是弹药殉爆问题,不要听信什么柴油机不会起火,坦克里可烧的东西多了,谢馒头早期郎森打火机的名号也不是汽油机闹的,那是液压油和弹药的问题,美国佬倒是听到抱怨就改了,改进布局,液压系统,给弹药加水套,就算起火也能给乘员几十分钟逃生时间,T-34喜欢爆弹药架的问题是一贯始终,同时开过T-34和中后期型谢馒头的Loza大尉的回忆录就提过,T-34一旦起火,赶紧有多远跑多远,哪怕机枪扫射都不要管,马上就要爆弹药架了,M4被击中起火,在旁边趴上半个钟头只听到机枪子弹噼里啪啦,炮弹一点动静都没有,顺便,Loza自己没说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只不过他开的就是租借物资M4A2-76(W),带水套的柴油机型号。

T-34一旦火势烧到弹药架,立即就会BOOM,这一点带水套的谢馒头要好得多

再说一个,总有人吐槽说T-34的驾驶员舱盖是弱点,其实吧,反正T-34前装甲一直都那么回事,那个舱盖其实也就属于无所谓的东西了,反正搞不穿前装甲的东西也不好搞定它,搞得定它的基本前装甲随便搞,弱不弱也就那样了。


DDG的老船坞


在二战中,坦克已经成为能够左右战场成败的主要因素之一了。这是由于在战场上坦克拥有射程远、杀伤力大的优势。能够给对方带来的伤亡比较的大,所以如果在本国的军队中能够拥有一款性能优异的坦克的话,可以让本国的战力有大幅度的提升。

今天我们来说说二战中苏联比较出名的坦克T-34。当然这款坦克为苏联立下了汗马功劳,是一款各方面性能比较均衡的坦克,在苏联的坦克设计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T-34的设计师是米哈伊尔·伊里奇·科什金,他使得T-34在火力、机动性能和生产简便方面达到了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

但是T-34的设计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使得苏联红军损失惨重。其中比较大的缺陷之一是炮塔的空间狭小,只能乘载2人,这样就给车长无形中增添了巨大的压力,车长除了要承担自己本身的作战任务外,还需要兼管填弹或者兼管打炮,这就造成了一种尴尬的局面,车长既不能一心一意的观察也不能专心的打炮。严重的降低了作战的效率,使得射击炮弹的效率严重降低。

另外一个比较影响作战效率的是T-34并不是每台坦克上都安装有无线电设备,通常是几辆坦克中有一辆有无线电设备,坦克间的互相协作基本靠旗语,这在战场中是难以想象的。由于这个缺陷,坦克编队的灵活性严重降低。在遭遇战中,旗手有时无法及时的把消息传递出去,这个坦克编队估计损失会很惨重。

后最后一个比较严重的缺陷是T-34中弹后在极短的时间内会爆炸,车内驾驶员和炮手无法及时逃脱,最后的结果就是车毁人亡。苏联也逐步的把二人炮塔改装为了三人炮塔,并且配备了足够无线电设备,使得以上的缺陷得到了弥补。


利刃巨透社


坦克最先由英国人发明并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上,随着战役的结束,各国首脑将军事防备的重点投向了这种履带式行走的庞大然物,其强悍的装甲不仅防弹,还可以用车载机枪扫平眼前一切敌人并且毫不费力的带着步兵冲入敌方战壕。戴高乐在战后提出了未来陆军一定是机械化的天下,可惜当时人微言轻的他并没有引起高层的重视。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用钢铁撕开了脆弱的欧洲防线,从波兰到捷克,挪威到丹麦再到比利时,最后成功的绕过马奇诺防线将法国撕的支离破碎,这一切战役中少不了一个影子:坦克。装甲集群以其快速、高防护性、高杀伤力的优势快速推进最终实现了闪电合围,40天后高傲的法国宣布投降。

苏联从30年代末期开始推进坦克技术革新,以取代无法维持未来战争的T-32,在此基础上提升了炮口的直径,达到了76.2mm,这款坦克被命名为T34,至1943年一共生产了84000辆,是二战中苏联的主要作战坦克,随后又根据战场形势提升了炮口的尺寸,升级为85mm,为了区分这两种坦克,人们将它们分别成为T34/76和T34/85。与德军的第一次交锋是1941年的格罗斯诺,当时的德军装备是四号和三号坦克,正面交锋是在一片宽阔地带,强大的装甲防护和大口径的炮弹让德军现有的坦克无力招架,以76mm穿甲弹为例,在500米的直线距离上可以轻松击穿70mm后的优质钢板。

同样,火力上几乎完美的T34坦克也有其自身弱点,当时处于战争状态下的苏联将兵工厂全部转移到乌拉山东侧,运输上的时间大大挤压了生产所需要的时间,所以T34坦克平均每5辆才有一个通信设备,各坦克之间在战场上无法协同作战,经常会被德国的坦克分割包围最终击溃。炮塔也是其设计的缺陷之一,双人炮塔的设计降低了T34的实战射速,相比之下德国人的三人炮塔就更为人性化了。


贞观防务


T-34是二战时期苏联最著名的中型坦克,它是第由苏联设计师米哈伊尔·伊里奇·科什金设计的。在坦克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它的设计思路对苏联坦克工业发展有着深远及革命性的影响。T-34在火力、机动能力以及生产简便等方面,达到最佳的均衡状态。在1941-1942年间,T-34的性能尤为突出,全面压倒当时德国大多数坦克。虽然它的总体性能不错,但是在1941-1942年间,由于T-34设计上存在缺陷,依然损失惨重,使无数苏联红军牺牲性命。

首先,T-34炮塔炮塔设计空间较小。炮塔设计空间较小影响坦克战斗力,塔中布置两人,填手位于炮塔内,车长不得不兼顾瞄准与开炮,这就造成车长负担过重。双人炮塔设计大幅降低了T-34火炮的射击速度。比同时期德军IV号的三人乘组效率低得多。在相同时间内,尽管76毫米炮远远超过德国50毫米、75毫米坦克炮,但指挥和射击效率失调,导致T-34火炮威力难以充分发挥,德国IV号坦克射速可达到T-34的3到4倍。

其次,T-34缺乏无线电装置。一般是几辆T-34中只有一辆指挥坦克拥有无线电设备,坦克之间联络主要依靠旗语,从而使T-34编队的灵活性极差,优异性能难以充分发挥。当遇到敌人伏击战、遭遇战时,遇袭的T-34坦克无法及时通知整个编队,造成惨重损失。而德国各型坦克基本都配备无线电,要比T-34的协同作战能力强许多,也因此出现了一辆德国Ⅲ号坦克击毁多辆苏联T-34坦克的战例。

随着苏联坦克工业的不断发展完善,T-34/85改装为三人炮塔,并且无线通讯设备也得到改善,并同时增加一名无线电通讯员,T-34/85逐步取代了T-34/76,并且使以上两大缺陷基本得到了弥补。


利刃号


我是武备库,以下是我的观点:

T-34坦克是世界坦克设计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其倾斜装甲和柴油发动机的成功设计一直沿用至今。

T-34坦克可谓是苏联人手中最趁手的装甲武器。对德军部队造成极大的伤亡。

T-34坦克是一次成功的设计,但是其也具有一定的缺陷。例如:T-34的驾驶员随身携带一把小锤子🔨,用来在换挡的时候敲打一下,才能灵活转向。还有另一个缺陷就是内部空间太小,二战时期坦克兵要求个子偏矮,不然连坦克都进不去。


武备库


T-34有较多的槽点,首先得从设计说起,T-34设计之初,是准备成为一款30吨重,可以轮履两用的坦克,但因为克里斯蒂悬挂的轮履两用型号的缺陷,从原型车A-32起放弃了轮履两用线路,但保留了苏联拿手的克里斯蒂悬挂,因此承重能力是T-34的一个诟病,因此在T-34/76和T-34/57上车体,炮塔的四周均为50mm,在那时已经很好了,加上斜角可有70mm的防护等效,但后来虎豹坦克出来后T-34/76的主炮在200米上都不能击穿虎豹的装甲。于是T-34/85改良了炮塔,可以容下三人了,并加厚了炮塔装甲,但由于克里斯蒂悬挂的弊病,车体无疑只能保持原有,这在虎豹面前无疑裸奔。机动性上,克氏悬挂有良好的可靠性,因此T-34可以以58KM/h的速度狂奔,但由于要求便于生产,传动,操作系统尽量简化,导致了无助力,起步挂档要用脚踢排挡杆,严重影响了其快速反应能力。火力方面,因为要求便于生产,所以观瞄设备也简化了,以及炮钢的质量不是很好,它的精准嘛……打炮靠人品,再加上弹药位于坦克底部,炮塔周围,炮塔中8发弹打完之后,就必须从脚下取弹,影响了射速。还有因为防弹设计的原因,坦克被击中时撤离的几率几乎为0。成了T-34的最大槽点。


泥泞中的tiger


T-34坦克的子型号非常之多,即便按照主炮口径来分就有T-34/76,T-34/57和T-34/85,每种口径又有若干子型号,每种的结构都有一些不同。如果硬要说有什么缺陷么,T-34的底盘上的炮塔座圈位置有些靠前,导致T-34/85的重心靠前,这对行驶的稳定性有一些影响。

再说下T-34的电台,早期型号的T-34因为苏联的电台技术和产能不足,导致除了指挥员的坦克之外,大部分只有接收频道,所以只能接收命令,不能交流,导致作战协同能力下降。(还有一说是有些T-34压根没有电台)。

炮塔布局方面,除了44年开始装备的T-34/85,其他型号没有车长指挥塔,这对车长的观察和指挥效率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Andrew973


肯定是有缺陷的,但请不要拿现代眼光和工业背景来看T34坦克缺陷,在二战该坦克的出现是划时带的,优点大家都知道也都说烂了,以至于现代坦克仍能看到其身影。T34由于其结构简单,能迅速大量生产,为当时的名将征战沙场提供源源不断的冲击,似乎从不不考虑损耗,但其他国家就未必有此气势了。话转回来该坦克其主要缺陷就是人机工学太烂,一般人不从事体力劳动者玩不转这糙家伙,开起来太累,锤是驾驶员必备工具,可操作性对比德意志军马4号坦克,那就是渣。还有个问题就是殉爆,一旦击穿被引爆弹药的可能性太高,成员死亡率百分之百,绝对不比M4打火机差。总结就是该坦克简单粗暴是优点,缺陷是反人类的操作和战斗环境,就是个活棺材,点中必亡。说明苏联当时的人不如战争器材值钱,当然我国也一样,T34无愧二战排名第一,也为我国后期朝鲜战争立过功勋,是现代坦克当之无愧的前辈。


瘋馬哥


必须有,还不少。1,克里斯蒂悬挂太占内部空间了,换成扭杆悬挂能节省不少空间。2,主动轮才一个卡齿,换成2个比较好。3,主炮塔没有悬挂座椅,炮塔转动,成员只能跟着动。4,没有内部通话器,没有电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