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8 還在自稱為寒門子弟?你還差得遠!

現在有很多媒體在發佈一些勵志文章的時候,總會冠以"寒門子弟"的噱頭。導致了現在大多數人對於"寒門"的理解就是貧寒的家庭。

但是,實際上,我們大多數人的出身遠遠稱不上是"寒門"。

在中國古代,寒門的另一個稱呼其實就是"庶族",而這個庶族則是相對於"士族"來稱呼的。

還在自稱為寒門子弟?你還差得遠!

士族與庶族本質上都是地主階級,不同的是兩者的大小問題。士族是大地主,而庶族是小地主。

在秦朝以前,士族是作為貴族階級的最低一等的階級,但是,在秦朝以後,嚴格意義上中國已經不存在貴族。只存在皇族、士族、庶族以及普通的平民。

士族,是指世代為官的名門望族。每一個士族在國家中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在唐朝之前,整個國家的軍政官員幾乎全部被士族所壟斷。

中國歷史的很多的士族,無一不擁有著左右朝政的力量。

還在自稱為寒門子弟?你還差得遠!

就說大家最為熟悉的三國時期袁紹的家族,"汝南袁氏"。

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就是典型的頂級士族。"四世太尉,德業相繼",一個家族四代人官至太尉,門生故吏遍佈整個天下,可想而知其影響力有多麼恐怖。

歷史上還比較有名的就是隋唐時期的"五姓七望"。

"清河崔氏、范陽盧氏、隴西李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博陵崔氏、趙郡李氏",從魏晉時期直到唐朝,這七大士族根深蒂固,左右朝政也不過只在一念之間,即使是王朝的更替在他們眼裡也只不過是一場遊戲罷了。

下面有一個非常直觀的數據可以看出這些士族的影響力:清河崔氏,歷史上累計出了29位宰相,被公認為"天下第一高門,北方豪族之首"。

另一個就是太原王氏,大家所熟知的王勃、王維、王之渙、王昌齡等人均出自太原王氏,並且唐高宗的皇后也是太原王氏之人。

還在自稱為寒門子弟?你還差得遠!

在唐朝以後,皇族意識到這些士族的影響力太過巨大,甚至達到了蔑視皇權的地步,所以便開始想辦法削弱士族的影響力,達到加強中央集權的目的。

這也是士族階級沒落的開始。取代了"九品中正制"的"科舉制度"成為了剷除士族階級最有效的武器。對於這些世家門閥來說可以說是"釜底抽薪"也絲毫不為過。

士族的沒落也代表了,長期以來一直被世家門閥所欺壓的庶族終於有了出頭的機會。

庶族,指的是一些家裡小有資產或擁有一些中低層官員的家族。本質上與士族並沒有區別,都是地主階級,不同的只是影響力大小的區別。

如果說士族是把持著一個國家的軍政或者其他方面的話,庶族就是隻在市縣或以下有著一定的影響力的家族門第。

還在自稱為寒門子弟?你還差得遠!

放到現代社會,大概就是家裡有幾千萬以上的資產或者廳局級幹部的門第就可以稱為庶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寒門"。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會說我們大部分人都稱不上是"寒門子弟"。按照秦朝時期的規定,獨立於士族、庶族之外的平民應當稱為"黔守"。

所以,我認為即使是在新時代,"寒門"被賦予貧寒家庭的意義也並不恰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