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匈奴究竟是不是夏朝的後裔?

大清今天要完了嗎


近日有網友提問:網上有一種說法,是說匈奴本是夏朝人的後裔,因為被商所滅,就流落到北方逐草而居。還有網友說,如此說來,漢武帝與匈奴的百年大戰,實為內戰,都是自家兄弟相鬥……

那麼,匈奴究竟是不是夏朝人的後裔?回答這個問題前來看一段《商書·伊尹朝獻》中的文字。

1、匈奴曾臣伏商湯

據記載,商湯對伊尹說,諸侯進貢,有的沒有拿得出手的,就胡亂湊上來。我想讓大家根據自己土地所產,獻上珍貴的貢物。你現在宣佈四方進貢的法令,伊尹頒佈了《四方令》。主要內容是:

我要求正東方的符婁、仇州、伊慮、漚深、九夷、十蠻、越、甌、斷髮文身的部族,以魚皮刀鞘、烏賊魚醬、鯊魚盾牌、利劍作貢品。

正南方的甌駱、鄧國、桂國、損子、產裡、百濮、九菌等,以珍珠、玳瑁、象牙、犀牛角、翠鳥羽、菌地鶴、矮腳狗為貢品,

正西方的崑崙、犬戎、鬼方、枳巳、閥耳、貫胸、刺額、離身、黑齒,以硃砂、白旄牛尾、毛氈、江歷、龍角、神龜為貢品。

正北方的崆峒、大夏、莎車、姑他、旦略、貊胡、代狄、匈奴、樓煩、月氏、新犁、其龍、東胡等,以駱駝、白玉,野馬、駒賒、馱驏、良弓為貢物。

商湯滅夏發生在前1600年,夏桀被流放,商朝入主中原。四夷來伏,通過記載匈奴也已臣伏於商湯。《四方令》中提及的部落,有的漸漸融入華夏民族,有的遠遁不知所蹤,有的被滅,命運各不相同。

2、匈奴的祖先到底是誰

據《史記》、《漢書》等記載,“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允、薰粥,居於北邊,隨草畜牧而轉移”。翻譯一下:匈奴先祖是夏后氏後代,名叫淳維。唐堯虞舜之前,就有山戎、殮允、薰粥居住北部,隨水草畜牧遷居轉移。

這句話怎麼理解?是說上古黃帝至舜禹時期,北部有山戎、殮允、薰粥等部落居住,夏被滅後,後代淳維逃入北部,與他們雜居,漸成匈奴一族。下面來解釋下幾個名詞:

夏后氏:姓姒,氏夏;後,是夏朝君主敬詞,如“啟”被稱為“後啟”、“羿”被稱為“后羿”、“少康”被稱為“後少康”、夏桀被稱為“後桀”。夏后氏所建的國家就是現在人們常說的夏朝。

淳維:其父後桀,是夏朝末代君主,著名的暴君;其後母為妺(mò)喜,是著名的亡國妖女。後桀被商湯放逐而死,淳維把其父的妾女收納,帶世族人等避居於北部荒漠。

《史記》稱,從淳維到匈奴首領頭曼過了千餘年,部落時大時小,流離不斷,王族的資料也沒有記載。到首領冒頓(mò dú)時,匈奴最強大,打敗所有北夷,與中原漢朝為敵,其王族的世傳、國名、官號開始流傳並記載下來。

3、為啥匈奴會被視為異族

通過上述記載,可知匈奴確實是華夏民族,因為國滅逃入北部荒漠,與當地的部落融合,經過數千年生息,終成北部最強大部落。也許,他們祖先世代流傳“我的家在中原黃河之畔……”所以才深入漢朝,一次次向兄弟索要財富、土地。

匈奴之所以被視為異族、入侵者,與古中國世界觀有關。古人認為,中原是天地中心,四方為夷狄蠻族。《春秋》說,中原把夷狄視為外族,稱“夷狄之人貪而好利,被髮左衽,人而獸心,貪婪好利”,披散著頭髮,衣服是左衽,人面獸心,生性貪婪、貪財。

在這種觀念支配下,古人認為要視匈奴為獸類,不立約盟誓,不發生戰爭。立盟約對方也不遵守,枉費錢財,發生戰爭使國力受損。要敬而遠之,不必實施教化,來犯就打,敗退就防。來朝貢,以禮相待,不主動斷絕關係,使對方理虧。

從周幽王烽火戲諸侯開始,避居於四方的夷狄蠻族,就開始與中原各國發生戰爭。說到底都是對黃河流域自然資源的爭奪戰,爭奪的焦點是對稀缺生產資源的佔有權。這些“被髮左衽”的族群,自然會被中原視為異族。

4、匈奴也認為和漢人是兄弟

這裡講一個歷史故事。東漢的劉颯、陳遵出使匈奴,但匈奴單于欒提輿態度傲慢,他說:“匈奴與漢人本是兄弟,匈奴內亂,漢人皇帝幫助立呼韓邪單于,匈奴因此稱臣,以尊漢朝。漢朝大亂,王莽篡權,匈奴也出兵打擊王莽,使‘人心思漢’,王莽失敗,漢朝復興,靠的是匈奴的力量,漢朝要反過來尊匈奴才對!”

也許這個故事可以說明,在匈奴人的心目中,中原故土也是自己的家鄉,中原的漢人和他們都是兄弟。“獫狁、薰粥,居於北邊。既稱夏裔,式憬周篇。”

對於司馬遷的這個論斷,儘管很多人質疑,但能流傳千年的“匈奴是夏朝人後裔”的說法並非毫無依據。


指動濟南


南匈奴基本處於古華北人和古北亞人種過渡期間。北匈奴處於歐亞混血和南西伯利亞類型,以及少量的高加索和塞種遺傳。

匈奴的母系主體D,和現在內蒙東部的蒙古人比較類似和外蒙有所差異。與匈奴血緣關係最近的鮮卑人和鄂倫春族有比較相近的血緣關係。


總之匈奴的血緣在遺傳學上是非常複雜的。也說明匈奴是多民族融合的一個民族。夏人應該是其中的一支,但是不是最早的一支就很難說了。

據史記記載,匈奴是夏王朝的一支。西遷過程中融合月氏,樓蘭,烏孫等國。唐虞以上有山戎、獫允、薰粥,居於北邊,逐水草而居。王國維認為商朝時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時的獫狁,春秋時的戎、狄,戰國時的胡,都是後世所謂的匈奴。

胡在古代並非貶義詞,匈奴自稱胡人。胡在匈奴語中是人的意思,單于在遺漢書中寫道:“南有大漢,北有強胡。胡者,天之驕子也!”匈奴自認為是胡人,也就是最早的山戎,獫允被諸夏統一稱為胡。

自西周起,山戎強大起來,攻破了鎬京。齊桓公提出尊王攘夷,諸夏開始共同對付諸夷。戰國時期林胡,樓煩擾趙國。趙武靈王驅逐了胡人,在林胡,樓煩設立雲中,九原郡。李牧與匈奴會戰,大破匈奴十萬,匈奴十數年不敢南犯。

秦國統一天下後,命蒙恬率30萬大軍討伐匈奴。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既然不敢對外,匈奴就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對內部的統一,秦朝滅亡後,匈奴也完成了對內部的統一。逐漸強大的匈奴對漢構成了極大的威脅。直到漢武帝時期,匈奴才為衛青,霍去病所敗,潰敗的匈奴再次陷入分裂。直到其滅亡也沒再統一起來。


漁耕樵讀


匈奴人是不是夏朝人的後裔?在《史記·匈奴列傳》中有這樣的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淳維是夏桀的兒子,匈奴最早的國家應該是淳維建立的,司馬遷同時還在《史記·匈奴列傳》中說:“自淳維以至頭曼千有餘歲,時大時小,別散分離,尚矣,其世傳不可得而次雲。”只有到了冒頓單于之時,匈奴的世系、官號才有完整的記錄。

同時在一本已經散佚了的史籍《括地譜》中,還有一段更詳細的記載:“夏桀無道,湯放之鳴條,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桀之眾妾,避居北野,隨畜移徙,中國謂之匈奴。其言夏後苗裔,或當然也。”

在匈奴之前,我國北方的少數民族還有獯粥(獫狁)、犬戎,獫狁、犬戎與匈奴可能有著共同的祖先,《括地譜》認為,夏桀死後,“其子獯粥妻桀之眾妾,避居北野、隨畜移徙”,形成了匈奴人。

(歐洲歷史上的匈人)

根據《史記》和《括地譜》的記載,我們可以知道,匈奴人就是夏朝人的後裔,其實,在先秦、秦漢時期,中原地區的漢人移民到邊地建立政權是常有的事情,比如古蜀王子在越南建立甌貉國、徐福東渡日本等等。

同時,在我國江浙一帶,還流傳著泰伯奔吳的故事,《史記·吳太伯世家》記載道:“泰伯之奔荊蠻,自號句吳,荊蠻義之,從而歸之者千餘家,立為吳泰伯。”春秋戰國時期的吳國之起源,與“泰伯奔吳”有關,泰伯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長子,最有希望繼位,但是,周太王欲立第三子姬歷為王,泰伯為避免王室紛爭,主動讓賢,東奔吳地,建立了吳國,姬歷後來傳位給姬昌,姬昌就是周文王,其實,吳國的創始人泰伯是周文王的伯父。

古蜀國滅亡之後,古蜀王子逃到越南,建立了甌貉國,甌貉國是越南北部一帶最早的國家之一,徐福東渡日本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秦始皇派遣徐福渡海求不死之藥,徐福後來沒有回來,而是去了日本,有學者認為,日本歷史上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就是徐福。

夏朝滅亡之後,夏王室的後代逃到北方草原,建立了匈奴最早的國家,這隻能說明匈奴貴族與夏人有淵源關係,但是,這並不能說明匈奴整個部族都是夏人的後裔,因為秦漢時期的匈奴政權是眾多遊牧民族組成的一個聯盟,民族成員十分的複雜。

為什麼在先秦、秦漢時期,中原地區的漢人移民到邊地,會建立這一地區最早的政權呢?因為在先秦、秦漢時期,中原地區的華夏文明是整個東亞地區最先進的文明,中原地區生產力發達、科學技術進步,這裡的漢人移民到了邊地,自然而然能夠促進邊地的開發,建立最早的政權。


騰飛說史


現在很多人認為匈奴人是華夏族後裔是因為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了匈奴人是夏朝最後一個君主夏桀的兒子淳維的後裔,可是個人認為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但是又不全對。

在《史記》裡有這麼一句話“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後人根據這一記載得出匈奴人是夏朝滅亡後夏桀的兒子淳維帶著夏桀的妻妾和部分夏朝遺民北逃後繁衍生息形成的一個民族,因為淳維又被叫著燻育等發音比較接近的稱呼,所以匈奴人在先秦時期又被冠於燻育等等稱呼。
夏朝末代君主夏桀


那麼司馬遷關於匈奴人是夏朝人後裔的記載到底可不可信呢?個人認為根據匈奴人發祥地在河套和陰山一帶來看大體上是可信的,因為這一點離中原腹地並不算遠,在古代肯定會有不少中原人遷徙到這一地區,所以即使沒有淳維北遷的事肯定也有部分匈奴人是華夏族後裔,何況淳維帶領夏朝遺民北遷也很有可能是真的。
強大一時
的匈奴帝國

但是我們要知道匈奴人實際上是融合了諸多民族形成的一個多民族結合體,比如早在先秦時期匈奴人就有各種各樣的稱呼,比如司馬遷又說了匈奴人居住的地方在帝堯時期有山戎,而後來有人研究認為商朝時的鬼方也是匈奴人的祖先之一,不過也有人認為鬼方實際上是在南方的少數民族,還有人認為西周時的獫狁和春秋戰國時期的戎狄都是匈奴人的來源,《山海經》又說了犬戎和夏人同源都是黃帝后裔。


擊破匈奴的大漢雄師

由此可見現代人根本就搞不清楚匈奴人來源究竟是在哪裡,而個人認為這些說法都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這些民族和匈奴人的活動區域都非常的近,因此匈奴人很可能是這些民族融合後形成的一個新的民族集體。這樣匈奴人的王族還真有可能是淳維的後裔,因此說匈奴人是華夏族後裔是有部分道理的,可是匈奴人因該還融合了許多其它民族因此這一說法不全對。

而到了秦漢時期匈奴人在頭曼和冒頓等單于的領導下變得空前強大,先後擊滅了東胡和大月氏等強大的部族,吞併了丁零人和昆堅人等一系列部族,這樣匈奴人在兼併了這些部族後成分更加複雜,在匈奴人人中甚至還有少量的白人種族,因此這一時期的匈奴人簡直是一個多民族的大鍋繪。


執斧談史說事


史記裡有類似說法,但當不得真。

反而我覺得夏人先是“匈奴”(注匈奴是後來的稱呼)的後裔,倒更可能。後來夏被商打敗,部分夏人逃回匈奴老家,但這部分夏人對匈奴發展有多大作用還難說。

曾有一段時間歷史學界認為中華文明西來說,跟遠古傳說倒是比種符合。黃帝部落就是匈奴的遊牧民族南下,征服了中原的土著炎帝(即蚩尤)部落,雙方經過融合產生了華夏文明。

我們知道,社會經濟發展經歷了從採集到漁獵到遊牧到農耕的發展過程,夏處於遊牧向農耕轉變過程,前面所說的黃帝就是“匈奴”遊牧民族南下,打敗了可能已經向農耕轉變的炎帝部落(炎帝即蚩尤),雙方融合成新的炎黃部落。

炎黃部落因是遊牧和農耕雜居,這樣就比單一的遊牧或農耕更加強大,是當時執牛耳的超級大部落(聯盟)。而且兩者產生文明的碰撞,又漸次發展出更加先進的文明,拉開了與其他遊牧部落農耕部落的差距。

五帝時間並不太長,之後就是大禹建立夏,中原從部落聯盟時代迅速走向了王國時代。

夏文明的發展帶動了當時所有周邊部落的文明發展,才有了幾百年後商部落(或商國)興起,打敗了夏。

一部分夏人出走回了數百年前老家。其實老家並沒有太遙遠,河套地區當時就是匈奴遊牧民族的棲息地。(包括後來的周部落也是姬姓,同黃帝姓,可能也是夏的王族出走後建立的)

夏人有可能將中原文明傳播到了北方廣大地區的遊牧部落,有可能是夏人整合出了匈奴,當然也可能不是,這個要靠考古證明。

提個反證:歷史上傳說黃帝有個手下倉頡造字,商朝甲骨文已經很發達,按理說夏朝應該有一定的文字發展,但匈奴並沒有文字,說匈奴是夏的後裔這兒又不通了。


滴水載舟


首先。對於這個問題的產生,無非是源於史記中司馬遷的記載!《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




大概意思是說,夏朝的末代皇子與自己父親的十幾個妃子私通,而害怕被處罰,所以帶著他們一起逃到了北方蠻夷之地,之後就逐漸繁衍出了一個強大的匈奴民族!


這讓鵬飛君想到了一個段子:給我一個女人,我能創造一個家族,給我一群女人,我能創造一個民族!呵呵!這顯然是一個笑話!一個男人和十幾個女人就能創造出一個遊牧民族來,顯然是不可能的!那司馬遷的記載是錯誤的嗎?司馬遷也沒錯!

作為一個歷史記載集大成者,司馬遷一向都是以嚴謹,認真而聞名,不可能出現這個顯而易見的錯誤!而一個男人和十幾個女人創造了一個民族顯然也是不合理的!那麼怎樣把這不合理的事情給他一個合理的解釋呢?



鵬飛君根據自己的理解猜想來回顧一下當時的史實:

話說當年夏朝末代王子因為私通後媽而北逃蠻夷之地後,直接投奔了北方的一個遊牧小部落!當時的北方遊牧民族也是一盤散沙,部落間各自為政各自流浪。正好遇到了王子一群人,王子尊貴的身份和帶來的貴重物品以及掌握的中原先進生產技術正是北方蠻族所需要的,因此這個部落很慷慨的接納了他!


精明的王子憑著自己的本領手段,逐漸的在這個小部落裡成為了領導地位的一員,並帶著這個部落不斷的兼併侵吞其他的小部落,進而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大部落!這時候的王子也許已經是這個部落的老大,也許至少是一個王了!

他自己時刻不忘自己是中原夏王朝的後裔,他要復仇,他要奪回自己的江山,因此當他打著夏後裔的旗號帶領著大軍南下時,中原人驚訝的發現,若干年前帶著十幾個女人北逃的王子,如今帶著一個民族的軍隊南下了!因此當時的人們就不難理解為像司馬遷那樣的說法了!


而在王子死後的幾任部落首領為了南下入侵的民正言順,紛紛都是打著夏後裔的旗號!因此時人就更加確定這支後世稱為匈奴的民族就是夏後裔王子所創立的了!一千多年後的司馬遷也就無可厚非的默認了這一個說法!

也許這就是大概的歷史真相吧!


淮楚有鵬飛


這個問題很難有準確答案。的確,在《史記》中言之鑿鑿,匈奴就是夏朝的後人所建,在古代也很多人深信不疑。但是在現代歷史學下自然引起了質疑。

第一個疑問:夏朝是否存在?如果夏朝都不存在,那麼這個問題就失去了可信的前提。目前夏朝確實是停留在文獻傳說中的朝代,雖然我們不能斷言其不存在,但是也不好說其一定存在,總之還處於模稜兩可的待考證階段。所以這個前提條件也是存在疑問的。

第二個疑問:如果夏朝存在,如何證明匈奴是夏朝的後人?目前支持這種觀點的原始證據,其實只有《史記》這一條,而找不到任何匈奴與夏朝明確相似之處,比如匈奴的姓是攣鞮,夏的姓是姒;比如匈奴的騎射風俗、遊牧生產,明顯和華夏也有區別。

綜上,匈奴是夏朝後人是存在疑問的,那麼為什麼《史記》會這樣記載呢?這和大一統需要有關。這種進程從戰國就開始了,看看《山海經》就知道,很多部落神祗都被作為炎黃的後人;《五帝德》《帝系》也把五帝歸為一家,《史記》的《五帝本紀》即從中取材。另外,《史記》也說越國是夏朝後代,而東越又是越王勾踐後代。

匈奴作為夏朝後代,其實結構非常相似,都只是概述一個華夏先祖,既沒有完整世系表,也沒有多少可印證的間接證據。所以,匈奴究竟是不是夏朝後裔,這個問題目前還無法解答,更加可能是一種傳說構擬。


林屋公子


匈奴和之前春秋越國的首領都號稱是夏禹的後裔,這在後世是有書為證的,不過這書也是根據傳聞記載的。當時也沒流傳下加入之類的木簡,越國是有鳥篆文字的。現在在紹興禹王陵周邊有號稱當初為禹王守靈的親族衛隊後裔,大多姓姒,和大禹同姓,經復旦大學基因組調查,這些姒姓人家基因一致,應該是一個直系祖先的後代,只是沒有大禹的樣本,無法判斷他們和大禹的關係,但姒姓人家的家譜明確寫著是大禹的後裔。匈奴是有語言無文字的,所以沒有更多資料證明他們號稱的是否屬實。如果現在他們還作為民族存在,或許可以用基因測試,可惜他們早已沒有直系後裔了。作為和當時中原語言文化和生產方式大相徑庭又十分需要中原文明的存在,以攀附古代明君來作為本身政權合法性的可能性最大。


第九區春蟲蟲


關於匈奴的起源,其實說法有很多。匈奴人是夏朝的後代這個說法是出自司馬遷。司馬遷在《史記·匈奴列傳》中說:“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下文又說:“自淳維以至頭曼千有餘歲”,頭曼就是匈奴的第一代單于,那麼頭曼以及其後代的匈奴人應該是漢族的苗裔了。但是注意,司馬遷緊接著又說“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唐虞指的是堯舜時代,那麼在淳維及其祖先夏后氏之前,在北方已住有其他民族。夏后氏的苗裔之於這些民族有什麼關係,司馬遷是沒有說明的。所以我們也可以猜測司馬遷對於匈奴的起源問題沒有經過詳細的考慮,只是蒐集了當時的一些傳說及各種記載。

(匈奴人頭像)

現在,大多學者認為在匈奴族興起以前,大漠南北曾先後出現過被稱為鬼方、葷粥、獫狁和戎、狄的各族。匈奴就是從上述各族,經過長期的分、合、聚、散,經過鬥爭與融合才形成的。

夏代時候,葷粥與夏族為鄰,並有密切的交往。殷商時期,鬼方是個強敵,殷王武丁曾和它進行過三年的長期戰爭,才把它打敗。西周時,獫狁活躍起來,經常向周朝進行侵擾。到了春秋戰國,葷粥、鬼方、獫狁各族的名稱消失了,然後在史書上出現的是“戎”和“狄”。但是這些戎和狄也不是憑空出現,必然是有上述各族的逐漸融合,然後以一個新的族名取代舊的族名。這些戎和狄主要分佈在黃河流域和大漠南北。分佈於黃河流域的就和華夏各族有了交往戰爭等,逐漸吸收與被吸收,到了戰國,大部分都被各諸侯國兼併了,剩下的又遷往大漠南北和原來居住在那裡的戎和狄結合在一起。戰國後期,北方許多氏族和部落就局部聚集起來,在一定地域的範圍內形成為部族共同體,比較先進的則邁入了文明的門檻,建立起本族的國家政權,比如說匈奴族,後進的組成了部落聯盟,比如東胡族,還有些仍然停留在氏族或者部落的歷史階段。

(春秋戎狄分佈圖)

所以說,這些部族都是經過融合才形成的,沒有必要把各個民族分得那麼涇渭分明,無論他們是華夏民族還是外來民族,在長期的衝突和融合過程中,一個足夠強大的部族就會把自己部族的名稱和特徵強加給被征服的部族,而被征服的部族混合體也就以這個部落的名字命名了。匈奴族也許就是這樣經過融合,最終成為一個部族登上了歷史舞臺。

(漢代“單于天降”和“單于和親”瓦當)


楊早講史


根據最新的分子人類學考古結果,匈奴是屬於印歐人種,和中國的人種不一樣!!!

匈奴是夏朝後裔的說法,最早來自於司馬遷的《史記》,“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

今天,我們要承認的一點是,司馬遷在寫作《匈奴列傳》時,採納了當時許多北方長城地帶的文獻記載,在整理和保存重要史料方面功不可沒。

但是,司馬遷卻犯了一個重要的錯誤,即認為先秦時代活躍在北方長城地帶的戎狄,與秦漢時的匈奴、東胡等遊牧民族屬於同一族群。

然而,根據考古研究,並結合現代人種學的觀點的話,從新石器時代到春秋戰國之際,生活在北方長城地帶的均屬高顱的古華北類型、古東北類型和古西北類型的居民,和均以低顱為特徵的漢代匈奴明顯屬於不同的種系。

《史記·匈奴列傳》中記載,匈奴是“隨畜牧而轉移。其畜之多則馬、牛、羊……毋城郭常處耕田之業……”的典型遊牧部落。

那麼,問題來了,匈奴的核心究竟是什麼種族來源呢?

長期以來,由於始終沒有發現匈奴單于的墓葬,所以無法予以確定。

不過,有了最新的分子人類學,我們可以根據遺骨提取DNA,從而檢測並分析墓主人的種族。

在今天的蒙古國,後杭愛省恩都爾烏蘭蘇木(縣),有一處著名的墓地:高勒毛都2號墓地,即傳說中的呼尼河畔大墓。

這個大墓是甲字型的,其中,上部的田字部分長48米寬46米,而向南延伸的墓道長37米,面積超過2500平方米,大約半個足球場那麼大,是目前已知的最大規模的匈奴貴族墓。

這個墓早期曾經遭到盜擾,但依然考古發現了大型漢代玉璧,精美的羅馬風格玻璃碗,以及大量具有典型草原風格的漢代馬車(大約有十多輛被燒燬的馬車的痕跡和一輛完整的馬車)。

如此富麗堂皇,如此氣派高大,毫無疑問,墓葬的主人,就是匈奴的最高統治者——單于!

根據DNA檢測結果,我們可以得知,墓主人的父系Y染色體R1a1a1b,這個染色體屬於印歐語人群的東支,廣泛分佈在北歐、中歐、東歐、西亞、中亞和南亞地區。

從父系單倍群來看,這位單于有著一位最早來自阿爾泰及以西地區的父系祖先,但在他的身上已經看不到多少來自西部歐亞地區的成分。

結合歷史記載來看,這是在其父系家族來到東歐亞地區後與本地族群持續通婚的結果,甚至可能包含了漢匈長期以來“和親”政策在血緣上所帶來的影響。

用一句話來描述這位單于的話,就是他有著一個西方的父系和一個東方人的長相。

根據歷史記載結合陪葬文物推斷,這位身份不明的單于,很可能是復株累若鞮單于,公元前31—前20年在位(王昭君第二任匈奴老公)或者烏珠留若鞮單于,公元前8—13年在位。

根據檢測結果,還發現了一個有趣的事情,12世紀的匈牙利國王貝拉三世,檢測的結果也屬於R1a1a1b。當然,兩位首領之間可能不存在父系上的傳承關係,但卻意味著,匈奴單于與1000年後匈人國王,都是一位生活在5500年前的共同祖先的後代!

所以,根據分子人類學檢測結果,匈奴的核心貴族,來自於印歐種群,和我們漢人是兩個不同的人種!

謝謝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