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3 決策過程中你必須考慮的“交易成本”!

假設你現在要為公司採購一批電腦,你會怎麼做?首先,你要找到幾家電腦的供應商,分別詢價,然後挑選出你認為合適的幾家進行價格談判,再敲定你最滿意的那一家。這還沒完,你還得配合法務部門走合同流程,監督電腦設備的送達、安裝、調試,之後協調財務部門付款。這一大段,別說做,光是說都快倒不過來氣了。

在採購電腦這件事上,你不僅要為購進的設備付出貨幣成本,還要為尋找交易對象、討價還價、訂立和執行合同等環節付出成本。這些因為交易行為本身而產生的成本,就是交易成本。

現實生活中,交易成本無處不在。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就曾說過,只要是《魯濱遜漂流記》——你可能看過這本書——那種一個人的世界中不存在的成本,都是交易成本。現實生活中,一個人的世界存在嗎?當然不。所以,有人的地方,就有交易成本。

我們甚至可以說,正是有交易成本的存在,才給了企業存在的空間。為什麼呢?首先,單個人和單個人之間的商業活動,交易成本可能不會特別大,但如果是很多個體之間的交易,產生的“鏈接”是以指數級增長的,那麼總的交易成本將會變得非常驚人。

設想一下一百萬個人,每個人獨立蓋一棟大樓,那世界得亂成什麼樣子。而企業這種組織形式,通過集約化的研發、生產、推廣、交易,形成一筆筆總體營收,再按照一定規則進行內部利潤分配,這種一體化的協作模式,大大降低了眾多工人分別生產、各自尋求售賣的複雜度,因此可以說,企業就是為了降低交易成本而生。

有一些企業,甚至是通過專門提供“降低交易成本”的服務,得以在市場上立足的。以馬雲的商業帝國為例,不論是1995年他首次創業時做的“中國黃頁”,還是1999年二次創業成立的“阿里巴巴”,做的都是“降低交易成本”的生意。

阿里巴巴的公司使命,大家應該聽得耳朵長繭,那就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藉助阿里巴巴這個“中間人”,讓生意從難做到簡單做,讓品牌商直接對接終端用戶,阿里巴巴創造的,就是“降低交易成本”的價值。

在經營管理中,我們常有這樣的困惑,一件事,我們應該自己僱人做,還是尋求外部合作呢?羅納德·科斯在1937年發表的《企業的性質》中,首次提出“交易成本”來解釋企業存在的原因,順道還解釋了企業擴張的邊界問題,也就是,什麼時候招人自己做,什麼時候外包。他也因此在1991年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科斯認為,企業的內部交易成本如果高於市場交易成本,企業就不應該內部擴張了,也就是別再僱人自己做了,而應該更多的尋求外部合作,反過來,如果內部交易成本更低,那麼就應該自己僱人做。

一句話記住交易成本:一個人的世界中不存在的成本,都是交易成本。

如何降低企業內部的交易成本呢?你可以:

第一、隱性成本顯性化;

第二、組織結構扁平化;

第三、決策流程信息化。

有人說,投資自己,可以極大地降低內外部交易成本,這個觀點,你同意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