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如果司马懿死在诸葛亮前面,且诸葛亮能多活20年,蜀国能否收复中原恢复汉室?

月影青霜


假如司马懿死在诸葛亮的前面,而且诸葛亮可以多活20年的话,那么最后一统天下的肯定是蜀汉,也就不会有后面的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了,诸葛亮实际上活了54岁,司马懿活了73岁,让诸葛亮多活20年,而且还要司马懿死在诸葛亮前面,那么司马懿就得在公元234年以前死去,这时司马师才25岁,司马昭22岁,没有了司马懿他们两个在曹睿的手下连点浪花都翻不起来。

以曹爽和郭淮的能力完全不是诸葛亮的对手,虽说蜀汉在体量上与曹魏有根本上的差距,但是有诸葛亮的存在这一点完全可以弥补,秦以关中之地而一统六国,刘邦只有半个关中能五年灭楚,袁绍拥四州之地而官渡惨败,符坚全据北方,淝水一败则身死国灭,占据更多的土地和人口,只是提高了将领的容错率,将领偶尔出现一些脑残操作有更多的回转余地,类似曹操赤壁兵败很短的时间可以恢复,但并不意味着体量大就一定能赢。

占据的资源太多,最多可以让无能的将领多挥霍几次,曹魏这边在曹操死后在人才上面呈现断崖式下降,根本没有能够抵挡诸葛亮的人才,单单凭这一个郭淮,对阵诸葛亮,完全不是对手,在古代的一个国家实力体量虽强,但当时的政体体制是绝对不足以调动整个国家的,古代国家的兴衰更取决于领导人的能力,而曹魏这边在领导人方面,曹氏一族除了曹操,再没有诸葛亮级的人物了。

邓艾、钟会、羊祜等人虽然也不错,但是到底是与诸葛亮差一个级别,曹魏一方想要抵挡诸葛亮的进攻,必须要调动全国之力,数倍于诸葛亮的兵力才能保持不败,而曹氏一族对领兵主将一直都有极高的戒心,尤其是曹真和曹爽父子,对司马懿的态度一直是防备有加,邓艾,钟会等人的军事能力不错,但是政治水平就差远了,曹魏后期军政大权基本都由曹爽把持,曹爽的脑路有多清奇大家都知道吧,诸葛亮的只要一个简单的反间计,就能把邓艾,钟会,曹爽等人玩的团团转。

蜀汉一直以来被诟病的就是人才问题,老一代死伤殆尽,新生代牙牙学语,青黄不接,而多了这20年,足够新生代的成长了,弥补了人才的短缺,这是最为主要的。诸葛瞻在诸葛亮死时才8岁,诸葛瞻的资质在史书上看起来不低,如果有诸葛亮的培养,姜维,蒋琬等人也能对诸葛亮有多二十年的认识和学习,蜀汉在人才方面也得到补充,那么蜀汉的前景必是一片光明。

虽然个人的影响放在历史的尺度上微乎其微,但也要看个人是谁,但像诸葛亮这样横压一个时代的人,又的确对历史有足够的影响力,诸葛亮在蜀汉军政合一,可以随意调动全国资源,这一点远胜曹魏,即使国家体量有差距,但不是主要因素,举个例子,王猛辅佐苻坚一统北方,前秦国力空前强盛,基本一统华夏的功业近在咫尺,而此时王猛离世,临终劝谏苻坚莫征东晋,然而几年后苻坚依然一意孤行,号称百万大军横征东南,结果造就了史上著名以少打多的战争淝水之战,因此,国力的确是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一个人的才能能够达到诸葛亮如此程度,他的影响力是可以左右一个时代的趋势的。

所以说假如司马懿先死,诸葛亮多活二十年的话,蜀汉定能光复汉室,一统天下。


一个老男人历史


在三国历史上,最让读者伤心的是诸葛亮病死五丈原。
假如诸葛亮没有死的这么早,而是和司马懿那样活的时间那么久,蜀国能够完成逆袭,打败曹魏政权吗?


笔者认为是极有可能的。

因为在三国后期,其实就是诸葛亮,司马懿和孙权三个人争夺天下。

像早期比较厉害的人物,曹操,刘备,孙策这样的枭雄都已经去世。

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个人的能力不相上下。

如果是司马懿提前去世,诸葛亮还能活20年,那么诸葛亮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完成他的北伐事业。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最为接近成功的一次,就是在上方谷围困了司马懿的大军。


当时的司马懿走投无路,已经准备自杀殉国了,一场大雨救了他的性命。

如果没有这场大雨,司马懿和他的儿子司马懿,以及庸凉的守备军,都会在这场战争中殉葬。

没有了司马懿,魏国和蜀国的实力将会更加接近。

曹睿虽然是一代明主,但手下能打仗的大将却不多。

像早期的曹仁,张辽,许褚,徐晃,张郃都去世,放眼整个魏国还有谁是诸葛亮的对手。
诸葛亮拿下庸凉地区后,可以在附近征集士兵,军粮。


再也不用从益州千里迢迢的运送粮草军械到前线。

这对诸葛亮北伐来说,无异于增加了胜算。

在这20年的时间里,曹睿已经去世,剩下的曹芳和孙权,根本不足为虑。

孙权虽然活到了公元252年,但他在晚年的表现实在不敢恭维。

所以,诸葛亮在魏延,姜维,王平和廖化等人的协助下,北定中原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诸葛亮去世后,剩下的东吴孙权,就算刘禅是一头蠢猪,也能轻松的解决掉。


这样的话,蜀国统一三国提前实现大一统,还是很有机会的。

—End—



冷月钩沉


肯定不能。

第一,蜀中人口不足。人口不足,经济就不能发展,兵源粮草也没有保证。到蜀汉亡国的时候,举国之兵不过十万,而且是以牺牲农业人口作为代价的。所以三国之中蜀汉z政权稳定却最先灭亡,魏吴都经历多次政权更迭,甚至血流成河都没事儿,根本就在于此。时间拖的越久,蜀汉就越疲惫,实力就越弱。

第二,按隆中对的计划,伐魏需要兵分两路,分别从荆州和汉中出兵,一路攻许昌一路攻长安,迫使曹魏分兵。淡关羽败亡失荆州使蜀汉只能从汉中出兵,虽然联络了东吴,但是东吴上陆就不行,一直没有什么胜绩,所以曹魏可以集中兵力防御蜀汉北伐。

第三,蜀汉所依赖的是地利,群山围绕,易守难攻,但同样造成汉军也不容易出去,出去了粮草也不好供应的问题,本来自己的长处由于自己需要出去打,反而成了缺点,曹魏也好防御,来回来去就那几条路。

第四,刘备入蜀对蜀中大肆搜刮,用“直百钱”淘尽蜀中财源,夷陵一败挥霍殆尽,所以出师表才说:“益州疲弊”,钱没了,老百姓和地方大族都得罪了。

第五,曹魏占据了西北的养马地,纵观中国历史,西北养马地都是必争之地,没有马就无法组建骑兵,所以蜀汉出名的也是山地步兵,这种山地步兵防御可以,对阵就差了。

第六最重要,读中国历史就不能离开士族门阀,几乎所有的历史事件背后都有他们的影子,汉到晋犹重。曹操自己就是顶尖豪门,司马家也是,他们有北方士族的支持,反观蜀汉,一部分荆州派家都没了,蜀中士族就那么点力量也压榨差不多了,所以蜀汉后期主和派压制了以姜维为代表的主战派就是如此。

综上所述,可以很清楚看出,别说诸葛亮了,就算姜尚,张良复生,蜀汉也没戏!


闲翻古书笑谈历史


如果诸葛亮多活20年,那么不管司马懿是不是死了,对魏国来说都是一个大麻烦,甚至可能会吃大亏。不过蜀汉能不能统一天下则很难说,只能说有一定的机会。

在魏蜀吴三国中,以蜀汉的实力最弱,所以在诸葛亮原本的规划中,是要等天下有变以后再行北伐。只是夷陵之败以后,蜀汉人才凋零,二魏国同志日益巩固,所以诸葛亮不得不提早北伐,想以战促变,寻找机会。

历史上在诸葛亮死后,这个机会确实出现过,那就是曹爽和司马懿争权,并最终引发了高平陵之变,魏国政权被司马家族控制。伺候忠于曹魏和不满司马专权的人又发动了淮南三叛。

而魏国这一变乱的本质,是自曹丕下令亲王不得干政以后,曹魏嫡系皇族大多被赶出了权力中心。而随着原本控制军权的夏侯惇、夏侯渊、曹洪、曹仁、曹休、曹真等旁系皇亲陆续去世以后,皇族势力进一步衰弱。相反,世家大族却通过九品中正制在朝堂上势力日增。加上曹丕、曹叡寿命不长,结果权力失衡。

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有没有司马懿,曹魏都将出现皇族和世家大族之间的权力斗争,并引发较大的动乱。魏国连续的动乱可以说是极好的北伐机会,诸葛亮如果活着那么肯定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给魏国造成极大的麻烦,甚至可能让魏国吃大亏。

不过魏国会不会因此灭亡,这个就很难说了,毕竟蜀汉和魏国之间国力差距太大。而且如果蜀汉进展太顺利的话,东吴肯定也会改变和蜀汉联盟的态度,转而支持魏国,蜀汉想统一天下没那么容易。

所以诸葛亮如果真的多活20年,只能说蜀汉会有比较好的机会而已,但是是不是能统一天下则不好说。


不沉的经远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后人的一句诗说尽了他们对于诸葛亮这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文臣谋士可惜和感叹。对于诸葛亮来说,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也是他穷尽一生,想要报答和他不断开展北伐的无限根本动力。

但是他在北伐过程当中遇到最为强大的一个阻碍莫过于魏国时期的司马懿了,相比之下他和诸葛亮之间在权谋上也并没有过高的差距,虽然在某些情况之下,诸葛亮可能对司马懿还是略胜一筹,但是这种优势很简单容易的就会被两个国家之间的国力差距弥补了。蜀国是三国之中实力最为弱小的一个国家,这种弱小不仅仅体现在地盘小,更是表现在它的人口稀少,完全不是魏国的对手。仅仅是魏国人口的1/3不到而以这样的一个劣势想要吞并魏国可以说是非常困难的。在司马懿和诸葛亮的行军布阵之间往往胜败的差别就在毫厘的失误之间,因而不管诸葛亮从哪一次北伐当中,只要是碰到了司马懿,那么或许就不会取得太大的战果。因为司马懿的智谋和他旗鼓相当。彼此的谋略也都是面面俱到,很少有能有遗漏的地方,也就是说很难让对方发现自己的破绽,找出可乘之机。倘若司马懿先诸葛亮而离开人世,那么诸葛亮是否能够帮助蜀国修复汉室呢?

在魏国之中除了司马懿之外,似乎并不能够找到一个文人谋士,能够和诸葛亮的智谋旗鼓相当。这也是为什么屡次在诸葛亮进行北伐时,魏国的实际统治者总是要请已经罢免的司马懿仓促上场,应对来自诸葛亮的危险,因为他也深知在整个魏国的朝廷当中,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像司马懿这样,在诸葛亮面前还能够占得一分半分的优势。倘若司马懿率先离世,那么在魏国的朝廷当中,基本上也找不出一个谋略在诸葛亮之上的人物了,所以说这样带来的一个最终结果,也就是诸葛亮率领蜀军屡战屡胜攻破长安进而打下当时的许昌匡扶汉室。但是这样的一个结局也不是说特别肯定的,因为在国力的巨大悬殊差距之下,这种情形要求诸葛亮在行军布阵的过程当中不能够犯下一个丝毫的失误,因为任何细小的失误在战场当中都可能引起巨大的变化和影响。对于蜀汉来说,连年持续北伐已经是对国力的巨大消耗,尽管诸葛亮以实现先帝目标而力排众议,但是在蜀中仍旧有不少的人从根本上是非常反对蜀丞相连年用兵的,因为老百姓并不能够承受着连年的战乱带来的压力。所以说对于诸葛亮北伐是他非常坚决要求下才得以进行的,如果出现了细小的失误,那对于蜀国来说是不可承受的。

但是对于魏国来说情况则是大不一样,假设在没有司马懿坐镇的情况下,他们还是有足够的实力得以补充和缓和的。而出现了司马懿这样的人物,也只是让诸葛亮的进攻步伐不断的受阻,乃至是停止。因为对于诸葛亮来说,要想一鼓作气的吞并整个魏国,是很难实现的。计谋固然是非常重要,但是在绝对的实力面前,再高超的计谋也不能够改变现实情况带来的巨大差距。所以说不管是司马懿是先诸葛亮去世,还是说诸葛亮能够再多20年的寿命,对于蜀汉来说,匡复汉室还于旧都本来就是一个非常艰巨并且难以完成的任务,尽管是在诸葛亮这样的旷世奇才身上,依旧是崎岖不堪,前途凶险,更何况诸葛亮的后继者费祎,姜维等人了。

退一步来讲,假如没有司马懿的阻碍,诸葛亮真正的能够攻下许昌,那么盘踞在江东之地的孙权,又怎么会坐视不理呢?在三国鼎立的情况之下,任何一方吞并一国势必会带来权力和局势的巨大失衡,这也是任何一方都不想要看到的。我单纯的将孙权的势力排除在外的话,诸葛亮在没有司马懿的情况下,是还有可能完成刘备临终之时所留下的遗愿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但是必须要考虑孙氏家族,就是吴国势力这样的一个存在。尽管在表面上打着联合的一个幌子,但是在利益面前这样的脆弱同盟往往是显得非常难以承受一击的。对于诸葛亮来说司马懿的消失会让他有机会攻灭魏国,但是诸葛亮的逝世却给了司马懿无限的可能去吞并蜀国。


大史小吏


熟读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当世老谋深算的军师,如果不是战乱年代,或许他俩可以把酒言欢、吟诗作对也不是一件未尝不可的事情。

但这都后人的一厢情愿,话到这里,言归正传。如果当时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的时候,在上方谷一把火将司马懿烧死,那是否真的就可以平定魏国,从而饮马黄河一统中原呢?

先来看看一下当时的态势。诸葛亮为完成先帝遗愿,第六次率军出祁山,他深知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北伐中原的机会,所以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但偏偏他的对手还是狡猾如狐狸的司马懿,司马懿也不是一般人物。在前几次的交手中,已经领教过诸葛亮的手段了,这次就是坚守不出,摆出一副看你能奈我何的状态,想借此耗尽蜀军粮草,从而达到逼迫诸葛亮撤军的战略目的。

然诸葛亮岂非等闲之辈,看穿了司马懿的伎俩,于是将计就计。在上方谷预先准备了大量的干柴等易燃物,同时派兵用木牛流马从蜀中来回运粮。司马懿见状,终没有按耐住性子,在手下的丛勇下,直奔上方谷而来,想一把火烧了蜀军粮草。

等司马懿父子三人进谷之后,才发现根本没有什么所谓的粮草,急忙下令退兵时,诸葛亮扇子一挥,蜀军便用火箭向魏军射去,顿时上方谷一片火海。司马懿父子自知这次可能在劫难逃,三人便抱头痛哭等死,然而正当火旺人困,谁料此时天降大雨将大火扑灭,司马懿率魏军奋勇拼杀侥幸的逃脱了,致使诸葛亮无功而返。

如果,当时天没有下雨,司马懿父子三人都被烧死,后面的事情便相对简单了。诸葛亮会指挥大军趁势拿下渭南和渭北两座魏军大营,同时剑指长安。

如果事情按照这个态势发展下去,接下来会发生的变化就是:

1、诸葛亮本人借此可有调养一下身体,把自己身体养好,生命可以多延续10年也不是没有可能。毕竟他最大的对手司马懿已不复存在,心里的石头可以暂时的放下去。而魏国剩下的军师或者是将才基本上没有几个可以拿得出手的,邓艾或者是钟会,诸葛亮可以分分钟把他们秒杀。

2、一年后,诸葛亮率军必然会前出到关中平原,这里可有大片的良田可供耕种,也更容易以战养战。人口和粮草都有了,再加上蜀国又是大汉朝的延续,在民心上可能会更有所向,拿下长安是迟早的事情。

3、他还有一个厉害的角色在辅佐他,此人就是姜维。论武力、姜维不输魏延,论智谋,在当时除去司马懿和诸葛亮,他称第三恐怕也没什么人出来反对。

按照以上三点的分析来看,如果司马懿真的在上方谷被一把火烧死了,假以时日,诸葛亮一定会饮马黄河,一统中原。至于蜀国的盟友:吴国,也只能是眼睁睁的看着刘禅迁都长安而已。








生命的不可思议


不能。

1. 在诸葛亮几次北伐时司马懿是强敌,但不是唯一强敌。曹魏方面还是有一些精兵强将的。并且毕竟曹魏地域广阔,即时诸葛亮能进入中原,但毕竟实力有限,蜀汉连年征战,很难保证后续的兵员物资补给。

2. 就政治上,曹魏内部相对比较团结,军政大权都在曹氏宗亲手机,并且经历了曹家几代人的苦心经营,比较安稳。蜀汉就不一样了,本来就是外来政权,刘备进入蜀地后就形成两大势力,一个是外来势力,一个是本地势力。刘备在世时还能互相牵制,刘备去世后,以诸葛亮为首的外来势力全面打压本土势力。诸葛亮北伐时难免会让他们有机可乘起来报复。

3. 就君臣上,曹魏虽然一代不如一代,但毕竟有很多宗亲作为中流砥柱,前线的战将也不用考虑太多后方军政事宜。而诸葛亮虽然出兵在外,但后方并不放心,后主刘禅昏庸无能,信任小人。

4. 如果诸葛亮取得北伐取得很大顺利,曹魏必定会联络东吴,东吴也一定会趁机攻击蜀汉,因为东吴不可能让诸葛亮把曹魏灭掉,他们是互相制约关系。有人说了,会不会蜀吴联合灭了曹魏呢,不可能,蜀汉政权的立国根基是恢复汉朝,那是汉朝的正统,灭掉了曹魏怎么可能会跟东吴平分天下。所以东吴不会联合蜀汉灭了曹魏。

这些都是个人看法,欢迎一起探讨。


小辉看剧


婷婷认为即使诸葛亮能多活20年,蜀国想要收复中原恢复汉室也根本不可能。

魏国将多兵广

三国时期魏国占领的地盘是最多的,而蜀国和吴国地盘加起来还不到魏国的一半,这也就造成了魏国将才特别多,兵特别广,而且还有曹休、张郃、曹真等大将还活着,对于诸葛亮也是不小的威胁。


曹叡也不是一个无能的帝王

从诸葛亮第一次和第二次北伐并没有动用司马懿,但是照样杀的诸葛亮败退,特别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大破天水、南安、安定三郡,让魏国全朝震惊,但是曹叡却指派张郃攻破街亭,切断了诸葛亮的后路,使得诸葛亮不得不撤退。

蜀国后继无人

因为关羽被东吴所杀,刘备倾全国兵力复仇东吴,但是被陆逊大败而归,使得蜀国元气大伤,后诸葛亮又五次北伐,导致蜀国国力越来越虚弱,既使诸葛亮攻下长安,并占领关中地区,魏国也会侵全国兵力攻击诸葛亮,而诸葛亮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将才去防守,只能退回益州。



看到魏国大败,东吴孙权肯定会偷袭诸葛亮。

三国鼎立的形势已经形成,如果诸葛亮打破三国鼎立的形式,东吴孙权肯定会联合魏国一起攻打诸葛亮,诸葛亮到时腹背受敌,本来诸葛亮打魏国就已经很吃力了,如果再加上东吴孙权,诸葛亮根本就毫无胜算。

仅靠诸葛亮一人想要恢复汉室,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婷婷爱历史


肯定不能,国力太弱,人材调敝。蜀国因连年征战,国困民乏,天下九州,蜀只占其一。而魏国地大物博,人材众多。并非只一个司马懿。而且老百姓生活安定,政治比较清明,但靠一个诸葛亮是灭不掉魏国的。不过亮有生之年据守是没问题的。蜀国最终的命运早一点或晚一点灭亡的问题。


根285927616


按着小说的剧情,如果司马懿死在诸葛亮之前,诸葛亮多活20年,蜀汉可以发展到鼎盛,即使不能统一,也可以碾压吴,魏。到时候,就会出现合纵连横。吴魏联和对抗蜀汉,就像小说中三国后期吴蜀联和对抗魏国一样。至于统一,因素有很多,三国归晋的时候,晋的经济,文化,军事实力,已经完全取得优势。蜀汉当时的综合实力,想达到这种优势,短时间很难实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