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6 智慧很高的人,都有很好的明師、高人指點

智慧很高的人,都有很好的明師、高人指點



眾人皆知人生四喜: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但鮮有人知道人生四大幸事:良師、益友、賢妻、良母,得一足矣。



01

人生有幸遇到明師,是大福報



人生路上,有良師指點迷津,就不會做錯事,多大的幸事啊!看一個人有沒有智慧,別的不用看,就看他有沒有好的老師就足夠了。

那如何得遇明師?不是徒弟找明師,而是明師找徒弟。真正的“明”師不是社會上那些有“名”的老師,他是不輕易顯露的。講“道”的老師在教授弟子時,從來不教技術和知識,教的是極高的智慧。他在教之前,要看你是不是有智慧的根器,是不是蘊含崇高的人格,他啟發你的也正是這些東西。人一生當中,有幸能找到一位明師,是大福報。



02

不尊師就遇不到明師

智慧很高的人,都有很好的明師、高人指點。所以有好多人,尤其是修道人發願,生生世世都有明師,他知道慧脈的重要性。人生的真實智慧,沒有明師的指點太難太難。

真正的明師是他挑徒弟,不是徒弟挑師父。中國文化“道不傳非人”。如果你不成人,他怎麼教你?他怕帶壞你,或者說,他怕把你教成一個禍害。如果你不尊師重道,明師是不會顯相的。即使你找到他,他也不敢教你,因為你德行不夠,學會點皮毛就狂妄得不得了。水滿則溢,就沒法進步了。

不尊師,就遇不到明師。好的老師,真正明白的老師,普通人是看不到的,普通人的眼睛能看得到的是有名的師,不是明白的師。你首先是個“法器”,謙虛,才能遇到明師。否則,他不給露。尊師,才能發現老師的厚度,才能知道這個老師明不明白。



有的人想通過兩句話就瞭解老師,那說明你已經超過老師了,你不用找老師了。

很多人找不到老師,是自己很傲慢又浮躁,說起老師來:“水平一般,我跟他對過話。”那就知道老師的深淺啦?一兩句話就能分曉?有這樣的人嗎?基本都被別人打回來了。前面打,後面也打,沒被打死就已經很好了。口頭禪在口頭上,重要的是落地能力。其實,一個人找老師是學基本的落地能力,有很多真修實證是不在語言裡的。



03

務學不如務求師

佛家的六個字,我覺得非常精彩,深刻地總結了人怎麼修學:“戒定慧,信願行”。不管戒有多高,定有多高,慧有多高,證悟的深淺決定了你的真信,真信有多堅,願望才有多大,願望的大小才決定了真正落實的長遠。

衡量一個人行不行,看他的“行”就可以了。古人說得多清楚啊,行不行要看他怎麼做。一個老師,你不在他的身邊,你怎麼看清楚啊?古代的禪師,學生都是在他身邊長時燻修受益的,一般是隨侍幾年,很多傳世典籍都是以“侍坐隨筆”的形式留下來的。像迦葉菩薩那樣高的人,還跟隨在佛祖身邊,隨侍了好多年。

所以,古人強調尊師在前,“為學,莫重於尊師。”你不尊師,就不會遇到明師,你想明心見性是不可能的,因為個人的智慧永遠超越不了聖賢,就如同螢火蟲的光怎麼能點亮須彌山呢?唐代韓愈也說“古之學者必有師”。能夠在修行上指導你的明師,一定是開悟的,也就是說他接了古聖先賢的心印。明師會站在極高處,以自己真實的修證給你做指引,他也一定會告訴學生要對所有的老師謙虛、謹慎。

世間很多人沒有智慧,做事情不知道主次。如果人生沒有找到真正的老師,等於我們的眼睛不明亮,茫茫暗夜中沒有明燈指路,走到懸崖邊上還以為是光明大道,一失足成千古恨。而有過來人指點迷津,你就不會再做錯事,這福報得多大啊!所以說“務學不如務求師”。

*選自《福慧之道:積福積慧的方法》,孫一乃 著,世界知識出版社

【孫一乃老師中華家風家道系列叢書】

智慧很高的人,都有很好的明師、高人指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