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從土木堡之變到迎上皇回京,護國功臣于謙為何會死於"莫須有"?

前言

公元1449年,瓦剌南犯明朝國境,明英宗不顧朝臣反對執意御駕親征,卻在土木堡慘遭打敗。將永樂以來積攢下來的明朝家底全部敗光,明朝最精銳的神機營、五軍營和三千營都在此地化為烏有。明英宗本人也在土木堡被瓦剌生擒,成為明王朝最為屈辱的一段歷史。隨後瓦剌太師也先挾持明帝對北京發起了總攻。在於謙的帶領下,北京軍民眾志成城,以少勝多擊退了瓦剌的進攻,保住了明帝國的中樞,使帝國免遭亡國之禍。

可以說,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使明朝國祚又延續了二百餘年。而於謙則立下了北京保衛戰的首功。按理來說,于謙此後定然平步青雲,成為朝廷首席重臣。但在明英宗返回京都並發動奪門之變後不久,立刻將於謙下獄,並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其處死。一代忠臣最後竟落得如此下場,不免令人惋惜。明英宗也因此背上了妄殺忠良的惡名。

從土木堡之變到迎上皇回京,護國功臣于謙為何會死於

于謙

瓦剌來犯,力薦英宗鎮守朝中

元朝覆滅之後,蒙古人便退出中原返回到世居的塞外大漠,隨後分裂成東西兩部。東蒙古即韃靼,西蒙古便是瓦剌,二者常年互相攻伐,內鬥不斷。

雖然蒙古的勢力已經因分裂而遭到嚴重削弱,但明朝依然無力徹底根除來自北方的威脅。永樂一朝就曾北征意圖平定蒙古,但慘遭失敗。隨後明廷轉攻為守,僅在九邊重鎮部署重兵防禦,基本再沒有主動出擊。《明史》中曾有相關記載:

"元人北歸,屢謀興復。永樂遷都北平,三面近塞,正統以後,敵患日多。故終明之世,邊防甚重。東起鴨綠,西抵嘉峪,綿亙萬里,分地守禦。初設遼東、宣府、大同、延綏四鎮,繼設寧夏、甘肅、薊州三鎮,而太原總兵治偏頭,三邊制府駐固原,亦稱二鎮,是為九邊。"

從土木堡之變到迎上皇回京,護國功臣于謙為何會死於

明朝與周邊形勢圖

韃靼人認為明朝雖然無力佔據塞外大漠,但自身也無力再反攻中原,所以雙方之間的關係達成了一個微妙的平衡,逐漸從交戰狀態轉向和平。但瓦剌一直有意攻下明朝,所以假借與明朝修好,暗地裡削弱韃靼的實力。

公元1418年,在瓦剌多年的經營下終於吞併了韃靼部,隨後又逐漸佔據漠南一帶雄踞北方,明朝的北患愈發嚴重。

此時的瓦剌依然和明朝保持著友好關係,但僅僅是為了貪圖明廷每年的賞賜,藉機壯大自己的勢力。公元1449年,時任瓦剌太師的也先像往年一樣嚮明廷上貢,但卻被宦官王振剋扣了五分之四的賞賜。也先因此心生怨恨,於是返回草原後即刻率領瓦剌主力南下攻明。

從土木堡之變到迎上皇回京,護國功臣于謙為何會死於

也先

這一年的明皇朱祁鎮僅有二十二歲,聽聞瓦剌來犯便急於建立大業。王振在旁不斷煽風點火更加堅定了明英宗御駕親征的決心。

朝中大臣雖然大多持有反對皇帝御駕親征的意見但都無濟於事。內閣大臣于謙與兵部尚書鄺埜聯名上奏極力勸阻皇帝親征,卻也被明英宗駁回。並令于謙留守京師並接替鄺埜的工作,自己攜鄺埜北征。聖意如此,再勸也無用,于謙只得全力做好皇帝北征時的後勤工作。

英宗被俘,推舉郕王繼位

公元1449年8月,明軍遭到瓦剌偷襲敗退至土木堡。然土木堡此地地勢較高,水源匱乏。在遭到瓦剌軍長時間圍困後,明軍的戰鬥力基本喪盡。此時瓦剌故意放鬆警惕,撤回把守水源的駐軍。明軍見此連忙下山取水,但卻被早已埋伏好的瓦剌軍殲滅。明軍三萬騎兵精銳損失殆盡,與明英宗同行的文武大臣大多在交戰中殉國,明英宗也被瓦剌所擒獲。

從土木堡之變到迎上皇回京,護國功臣于謙為何會死於

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變使明朝的軍事實力"一夜回到解放前",精銳之師全部喪盡。瓦剌藉此機會傾全部主力進攻北京,意在拿下京都重建元朝的輝煌。

明廷在收到情報後上下震動,此時北京城中不僅沒有太多的兵員可以調動,而且也沒有皇帝主持大局。慌亂之中,朝中有人提出遷都,京城內也出現了大批量百姓出逃的現象。當時形成了以徐有貞為首的遷都派和以于謙為首的主戰派,雙方為了遷都一事爭論不休。《明史》中曾有記載:

"及土木難作,郕王召廷臣問計。珵大言曰:'驗之星象,稽之歷數,天命已去,惟南遷可以紓難。'太監金英叱之,胡濙、陳循鹹執不可。兵部侍郎于謙曰:'言南遷者,可斬也。'珵大沮,不敢復言。"

從土木堡之變到迎上皇回京,護國功臣于謙為何會死於

徐有貞

為了穩定局勢,皇太后與于謙等文武大臣力諫郕王朱祁鈺登基稱帝,是為景泰帝。

景泰帝繼位後,即封于謙為兵部尚書,全權負責京城城防事宜。隨即奉仍處於瓦剌軍中的明英宗為太上皇,朱祁鎮對瓦剌頓時失去了價值。

領導軍民進行北京保衛戰

于謙受封后隨即前往兵部開始籌劃京城佈防的問題。重新啟用在土木堡之戰中戰敗逃回的石亨,令其協助佈防。因明英宗御駕親征前幾乎帶走了京師內部及其周邊的全部精銳武裝力量,所以于謙連忙調撥河南、山東、南京等地的軍隊進京,又將沿海一帶的備倭軍北調,隨後從其他各地徵調大量糧草屯於京師,表現出與瓦剌軍相抗到底的決心。

明朝一直重視火器的發展和應用,所以歷代明皇都為神機營裝配了最為先進的火器,神機營也成為明軍作戰的主要力量。但在土木堡之變中,神機營大部已經陣亡,城中火器嚴重不足,而且此時城中兵器盔甲等數量也不足以裝配軍隊。

從土木堡之變到迎上皇回京,護國功臣于謙為何會死於

神機營

于謙抓住瓦剌軍來犯前夕的時間空擋,在京師內全力打造火器軍械。同時急令南京將三分之二的軍械火速運往京師。為了進一步強化守備力量,于謙甚至還命人潛入土木堡戰場搜尋遺落的兵器,最後蒐集到了近萬件頭盔、五千件鎧甲、三萬餘把火器。

從北京保衛戰來看,瓦剌軍並未使用火器攻城,原因應在於瓦剌人並不懂得如何使用。再者,也先自大的認為火器無用,故而沒有在擊敗土木堡的明軍後搶奪火器。

隨後,于謙動員全城百姓一起加固城防。將城牆內部原本土製的地方全部改用石磚。又接連不斷打造守城兵器,如滾木礌石等。對瓦剌最有可能攻打的德勝門、安定門等城門都重新進行了加固,在城門外圍擺滿了據馬。

從土木堡之變到迎上皇回京,護國功臣于謙為何會死於

德勝門

十月十一日,瓦剌前軍抵達北京城郊,京城關閉九門全城戒嚴。為了提高將士士氣,使每名士兵都有背水一戰的勇氣,于謙又命駐防京師的二十二萬大軍全部列陣於京城九門之外,又暗地派遣小股部隊撤出北京,安插在瓦剌回軍的必經之路上。

十二日夜間,明軍藉助夜色率先向瓦剌軍發起突襲,也先事先並未想到明軍膽敢劫營,故而未作任何準備,損失了不少兵馬。

天亮後,瓦剌軍對德勝門發起全面總攻。于謙命部隊迂迴至瓦剌軍背後,再詐敗後撤,引導也先進入伏擊圈。隨後明軍兩面夾擊,瓦剌軍遭受重創。也先之弟孛羅和平章卯那孩全部戰死。隨後也先轉戰西直門,也遭到城上守軍的殊死相抗,互相拉鋸許久後因傷亡過於慘重不得不選擇撤軍。

從土木堡之變到迎上皇回京,護國功臣于謙為何會死於

京師佈防圖

在北京保衛戰中,許多百姓也自發地加入了作戰。在也先進攻彰義門時,百姓們紛紛登上城樓,用加固城防剩餘的石磚或早已準備好的巨石攻擊城下的瓦剌軍,為保衛北京城做出了重大貢獻。

十五日夜間,也先率部北歸,意在穿過紫荊關返回漠北。明軍得到情報後立刻發起追擊,斬殺瓦剌軍萬餘人,繳獲糧草輜重無數。也先匆忙逃回關外,自此再也不敢兵犯明朝。

奪門之變後遭到誣陷,飲恨離世

公元1450年,也先再次臣服於明廷,並承諾將明英宗釋放歸國。然而明代宗卻十分不情願,于謙卻力諫迎回上皇。《明史》中曾有記載:

"於時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見中國無釁,滋欲乞和,使者頻至,請歸上皇。大臣王直等議遣使奉迎,帝不悅曰:"朕本不欲登大位,當時見推,實出卿等。"謙從容曰:"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顧理當速奉迎耳。萬一彼果懷詐,我有辭矣。"帝顧而改容曰:"從汝,從汝。"先後遣李實、楊善往。卒奉上皇以歸,謙力也。"

當明英宗回到紫禁城後,所有人都面臨著一個巨大的難題,那就是誰來做皇帝?

當時朝中無人認為明英宗可以平安無恙的歸國,再加上瓦剌即將兵臨城下,所以才推舉朱祁鈺繼位新帝。但此時太上皇已經歸國,朱祁鈺是否該將皇權歸還。畢竟朱祁鈺的皇位並不是從朱祁鎮手中繼承而來的。

從土木堡之變到迎上皇回京,護國功臣于謙為何會死於

而於謙則主張明代宗不要交出皇權,甚至直言"萬一彼果懷詐,我有辭矣"。如此,于謙便坐實了代宗一黨的身份,也成為其後來被明英宗所殺的因素之一。

隨後明代宗便將明英宗軟禁在南宮之中,並在南宮宮門外的鎖芯上注入融化的鉛水,僅僅留下一個可供傳遞飯菜的小窗口。為了防止有人私下營救太上皇,朱祁鈺還命人將南宮周圍的樹木全部砍掉,如此便無法在南宮周邊藏身。

公元1457年,明代宗朱祁鈺的身體狀況突然惡化。武將石亨、司設監太監曹吉祥和徐有貞等人密謀營救太上皇入宮,即奪門之變。當太上皇重新坐上龍椅後,朱祁鈺才收到消息,在意識到無力迴天後只得順應自然放棄抵抗。

明英宗剛剛復位就將於謙打入大牢,並授意石亨曹吉祥捏造于謙意圖謀反的罪名將其處死。正月二十三日,于謙命喪崇文門。

從土木堡之變到迎上皇回京,護國功臣于謙為何會死於

于謙墓碑

結語

從土木堡之變到奪門之變這段歷史進程來看,于謙之死是必然會發生的。奪門之變發生後,于謙便作為政治的犧牲品被明英宗所捨棄。朱祁鎮並非昏庸無能,他能夠看到于謙的治國理政之才,也深知京師保衛戰于謙當為首功。但作為代宗一黨,于謙已然與朱祁鎮站在了對立的政治立場之上,這是他所不能夠容忍的。

于謙之死,是明英宗運用帝王之術的結果。如果不對於謙加以嚴厲的處罰,則無法鎮壓朝中那些心向景泰帝的大臣。土木堡之變後明朝的政治核心已經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此時不可能再對景泰帝一黨進行斬盡殺絕,所以只能夠殺一儆百,以于謙一人的人頭來穩定自己的統治。再者,從明英宗回到京師後,就遭到了來自明代宗的軟禁,這期間的屈辱生活已經轉化為對明代宗的仇恨。但明英宗都不可能對明代宗下手,否則將會落下殘骸手足的惡名,於是于謙自然就成為了明英宗發洩的對象。


參考文獻:

1. 《明史》

文章內容為本號100%原創(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我們刪除。)本號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