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話明清】于謙:能救時的宰相,卻難救自己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風雲變幻不斷,多少興亡更替。每當國家生死存亡之際,總能湧現出英雄人物,他們生前能救國家於危難之中;死後能彪炳史冊,留下千古美名。

在明朝歷史上,也出現過這樣一個英雄人物。他在明朝生死存亡關頭,臨危受命,力挽狂瀾,扶大廈於將傾,救萬民於水火,挽救了大明王朝,他被史學家稱為“救時宰相”,他就是于謙。

【大話明清】于謙:能救時的宰相,卻難救自己

于謙

但是,這樣一位民族英雄,卻不幸成為了明朝政治利益集團相互博弈的犧牲品,最後以悲慘的結局收場。

事情源於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當時的瓦剌部在也先的率領下,大舉進犯明朝,打到了河北,北京危在旦夕。在關鍵時刻,明英宗朱祁鎮,不顧朝中眾大臣的反對,反而聽信宦官王振的讒言,在作戰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下,倉促之間,率領東拼西湊的二十萬人馬御駕親征。

結果可想而知,明軍慘敗,二十萬人馬只剩下幾萬。結果當明軍撤退至土木堡(今河北懷來)時被瓦剌軍圍困,這一戰,明朝六十多位大臣戰死,明英宗被俘,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變。

【大話明清】于謙:能救時的宰相,卻難救自己

土木堡之變

消息傳到京師,城中大戶富商紛紛出逃。朝中有人主張南遷,于謙、陳循、王直等人極力反對,認為京師為天下根本,不可輕言放棄。於是,于謙臨危受命,出任兵部尚書,負責京城衛戍;眾臣擁立朱祁鈺為帝(是為明代宗),坐鎮北京,遙遵英宗為太上皇。瓦剌軍以明英宗為質,要挾明朝,于謙以“君為輕,社稷為重”之由拒絕。瓦剌軍大舉進攻北京,列陣西直門外,將明英宗置於德勝門外空房內。于謙、石亨率軍與瓦剌軍會戰於德勝門下,瓦剌軍被擊潰。隨後,又轉戰於西直門,明軍再次大獲全勝。在於謙的精美安排下,用城內僅存幾萬老弱之師,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巨大勝利。這一戰,成就了于謙“救時宰相”的美名,也是于謙政治生涯最輝煌的時刻。

【大話明清】于謙:能救時的宰相,卻難救自己

北京保衛戰

此時,國內政局趨於穩定,但于謙沒有料到危險卻在悄然來臨。

首先,瓦剌軍撤退後,兩國相安無事。見無利可圖,瓦剌便以釋放英宗為條件,派遣使者與明朝商議議和。此時的代宗剛坐上皇帝的寶座,如果英宗回來,該怎麼辦呢?所謂“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代宗不會輕易放棄好不容易到手的皇位。所以代宗起初並不願意迎接英宗回朝,但是架不住于謙的勸說,又礙於情面,只好勉強同意。

英宗被釋放回到北京後,代宗與英宗之間的矛盾就凸顯出來了。回到北京後,英宗的日子並不好過,名義上是太上皇,其實跟囚徒沒有區別。他被代宗囚禁在了南宮,守衛森嚴到什麼程度?不僅派錦衣衛把守,還給宮門上鎖,甚至連鎖芯也被灌了鉛。從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淪為階下囚,英宗怎能不懷念過去的日子,所以一旦有機會翻身,他絕不會放過。同朝兩個皇帝,一個留戀權力,一個懷念權力,當外部矛盾消失後,內部矛盾自然就會激發出來。而於謙以為矛盾已經解決,對英宗及其支持者疏於防範。

而另一方面,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後,朝廷論功行賞,于謙當然是首功,但其他人也是出了力的。以于謙的功勞,只要他不犯特別大的錯誤,再加上代宗對他的信任,代宗不會輕易罷黜他的宰相職位,其他人別說取而代之,恐怕連晉升之路都沒有了,再加上于謙剛直的性格,得罪的人不在少數。這些人要想往上爬,只有兩條路,一是打垮于謙,另外一條路就是想辦法把于謙背後的靠山弄下去,擁立別人,自己擁立有功,自然榮華富貴唾手可得。

看起來這兩條路都不太容易,但俗話說的好:天無絕人之路。還真讓他們等到了一個絕好的機會。

在驚恐不安中度過了七年後,也就是景泰八年(1457年)的正月,趁明代宗朱祁鈺病重之際,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貞率士兵千人攻破南宮大門,釋放了朱祁鎮,並擁立其復位,史稱“奪門之變”。

英宗復位後,石亨等人誣陷於謙製造不軌言論、勾結襄王,再加上英宗本來就記恨于謙在戰爭期間不顧他的安危,兩下一拍即合,最後以謀反罪判處於謙斬刑。

【大話明清】于謙:能救時的宰相,卻難救自己

于謙之死

可憐這樣一個有能力拯救國家的民族英雄,卻救不了自己的命。到最後以“莫須有”的罪名被處死,只給我們留下了“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詩句和“兩袖清風”的美名。

【大話明清】于謙:能救時的宰相,卻難救自己

石灰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