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三国时曹魏贵族曹羲如何评价?

小龙女5505


曹羲的知名度不是太高,但是其父兄长知名度大大滴。父亲是国只肱骨的曹魏大将军曹真,其兄是国之蠢猪的曹魏大愣子曹爽。

大将军曹真有曹爽等六子,均是平庸之辈,但相对曹羲算是六兄弟中较为有才能的一个。魏明帝曹睿去世后,曹爽任辅政大臣,将其兄弟均进封为朝廷要职,其中曹羲受封中领军,这个官职非常重要,统领禁军,保卫皇宫。

曹羲才能虽赶不上其父曹真能力的十分之一,但对比其兄曹爽,曹羲无论是军事才能还是文学素养均远胜其曹爽。有几件事情可以反映,比如《三国志》记载:

“羲深以为大忧,数谏止之。又著书三篇,陈骄淫盈溢之致祸败,辞旨甚切,托戒诸弟以示爽。爽知其为己发也,甚不悦,羲或时以谏喻不纳,涕泣而起。”——《曹爽传》

意思是,曹爽骄奢淫逸,曹羲深感忧虑,多次劝谏曹爽,又写文章暗示,但曹爽不仅不听,还非常不快活,曹羲因为此事经常哭泣。说明曹羲还是具备一定居安思危的精神的,无奈曹爽权重,无法逆转。

后来在高平陵事变前,曹爽倾巢而出,唯有曹羲一人建议曹爽防人暗算,要求留下,但不被曹爽采纳。

在高平陵事变中,桓范从洛阳逃出,苦言相劝曹爽与司马懿对抗,但曹爽不听,桓范认为曹爽诸兄弟中只有曹羲略有能耐,因此游说曹羲来劝阻曹爽投降,但最终还是失败。

另外曹羲参与编著《论语集解》。对刑法颇有研究。又著有《至公论》。在太平御览中也载有《曹羲集》一书。在纨绔子弟中算是较有学识的。


也许是曹爽过于霸道,也许是曹羲过于文弱,又也许是兄长如君父的观念,使得曹羲不敢正面与曹爽对肛,最终受到连累,总之,都是失败者,所以历史对曹羲以及其兄弟评价都不高。


曹老师xixi


曹羲,三国时曹魏宗室,大司马曹真之子,权臣曹爽的弟弟。

魏明帝曹睿病重时,安排曹爽和司马懿辅佐太子曹芳。

曹芳继位后,曹爽排挤司马懿,任命曹羲为中领军,再加上其它职位上的安排,使京城禁军完全掌握在曹氏兄弟手中。随着司马懿被渐渐架空,曹氏兄弟开始专擅朝政。

而掌握大权的曹爽也变得肆无忌惮,不仅自己生活奢靡,还纵容手下贪赃枉法,胡作非为。

应该说曹羲与其兄长相比,还是有些见识的,他对曹爽的做法深感忧虑,多次劝谏,甚至还写了文章,陈述骄淫奢侈过度将会产生祸败。但曹爽并没有听进去,依旧我行我素。

终于,随着“高平陵事变”爆发,司马懿开始夺取政权。此时曹羲同其兄长曹爽一样优柔寡断,没有当机立断下决心起兵和司马懿对抗,而是寄希望于司马懿会网开一面,放过他们兄弟,所以向司马懿认罪投降了。但司马懿对他们兄弟可没有心慈手软,最终曹氏兄弟被屠三族。


尝尝历史这块瓜


曹羲三国时曹魏贵族,也是一位武将。他是曹魏权臣之一大将军曹真之子、辅政重臣曹爽之弟,魏明帝死后其兄本与另一权臣一代枭雄司马懿共同辅政,他官居中领军掌禁军。可惜这对权臣兄弟终落悲惨结局,后被司马懿夺位并以谋反罪诛杀灭三族,兄弟双双含恨惨死于枭雄之手。


小龙女5505


  马钧,生卒年不详。字德衡,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人。出身贫寒,不善言谈,但极富观察思索能力。魏明帝时,见当时织机五十条经线者有五十蹑(脚踏操纵板),六十条经线者六十蹑,便将织机一律改为十二蹑,大大提高了功效。在洛阳时,又发明了排灌水车,名叫“翻车”。它利用流水作动力,可连续自动提水,操作方便,效率大增。他还研究制造出指南车,改进了诸葛亮的连弩,改进了攻城用的发石车。他制造的“水转百戏”以水为动力,以机械木轮为传动装置,使木偶可以自动表演,构思十分巧妙。由于他在机械制造方面造诣颇深,在当时被誉为“天下名巧”。马钧字德衡。三国时曹魏人。生于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生卒年不详。机械学,马钧少年游乐,未认识到自己的才华。当博士时,生活贫困,于是改进绫机,并因此而出名。后来,在魏朝担任给事中,同时研制机械。他虽然一生不大得志,但刻苦钻研,设计制造出多种机械。绫是一种表面光洁的提花丝织品。在曹魏时的旧织绫机上,为了织出复杂、精美的花纹图案,经线要分成几十组,每组经线由一“综”控制,每一“综”由一“蹑”操纵,因此,50综需要50蹑,60综需要60蹑。综控制着经线的分组、上下开合,以便梭子来回穿织;蹑是踏具。考虑到旧绫机“丧功费时”,即劳动强度高、效率低,马钧重新设计,把几十综的绫机,一律改为12蹑,从而简化了操作工序,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这种高效的新式绫机传播到其他地区,被广泛采用,促进了中国纺织业的发展。  指南车至晚在西汉时已出现,东汉时张衡再次制造,三国时已失传。马钧担任给事中时,一天在朝房里,与散骑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辩论,谈到了指南车。高、秦认为,古书上关于指南车的记载是虚构的。马钧则坚信古代有指南车,只要肯钻研,是可以造出来的。但他遭到了高、秦的讥笑和挖苦。马钧反驳说,空口争论,不如试制一下容易分清是非。于是,高、秦奏准魏明帝,下诏命马钧造指南车。经过钻研,他果然制造成功,以实际成果结束了这场争论。从此,全国都信服他的智巧。据《后汉书·张让传》记载,东汉中平三年(公元186年),毕岚曾制造翻车,用于取河水洒路。马钧在京城洛阳任职时,城内有地,可辟为园。为了能灌溉,他制造了翻车(即龙骨水车)。清代麟庆所著的《河工器具图说》记载了翻车的构造:车身用三块板拼成矩形长槽,槽两端各架一链轮,以龙骨叶板作链条,穿过长槽;车身斜置在水边,下链轮和长槽的一部分浸入水中,在岸上的链轮为主动轮;主动轮的轴较长,两端各带拐木四根;人靠在架上,踏动拐木,驱动上链轮,叶板沿槽刮水上升,到槽端将水排出,再沿长槽上方返回水中。如此循环,连续把水送到岸上。马钧所制的翻车,轻快省力,可让儿童运转,“其巧百倍于常”,即比当时其他提水工具强好多倍,因此,受到社会上的欢迎,被广泛应用。直到20世纪,中国有些地区仍使用翻车提水。造翻车之后,有人进献一种“百戏”模型给魏明帝,造型精美,但不能活动。明帝问马钧,能否使它活动起来,并变得更精巧?马钧回答说,可以。于是,马钧奉诏改进“百戏”。他用木材制成水轮,以水力驱动旋转,通过传动机构,使女乐表演歌乐舞蹈,木人击鼓吹箫;又出现山岳模型,木人在其间跳丸掷剑,攀绳倒立,出入自在;另有百官行署,舂磨斗鸡,动作复杂,灵活多变。“水转百戏”的制作再次展示了马钧在机械传动设计与制造方面的才能。  马钧还善于制造兵器。诸葛亮出师伐魏时使用了一种连弩,可以连续发射十箭。对此,魏军颇为惊奇。马钧则认为它虽然精巧,但未尽善,声称若经过他的改进,功效可提高五倍。三国时官渡之战,曹操曾使用“发石车”攻击袁绍的阵地,但只能单发,效率不高。马钧担心敌方在城楼上挂起湿牛皮,就能挡住发石车抛出的石头。于是他打算制造一种大轮,轮上系着数十块大石头,以机械驱动大轮急速旋转,然后切断系石的绳索,石头便连续飞击城楼,使敌方来不及防御。他曾在车轮上系数十块砖,进行试验,结果砖可飞数百步,证明自己的设计可行。然而,这种设计却遭到地图学家裴秀的讥笑和发难,但得到文学家傅玄的理解和支持。傅玄对安乡侯曹羲说,马先生要制造的是国家之精器、军队之要用,只要费一点木材,用两个人,就能制造,不妨试验一下,免得埋没有用的东西。曹羲接受了这个建议,并把情况转告给武安侯曹爽。但曹爽未予理睬。对此,傅玄感慨地说,试验一下,本来是极易办到的事,马先生是有名的巧人,尚且不受重视,何况那些怀才的无名之辈呢?  马钧善于巧思,注重实践,对技术问题有自信心,但不擅长辞令。 ------------- 如果我回答对你有帮助,请关注我一下。或有其他问题也可以关注我,给我发私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