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为什么夷陵之战后,蜀汉仍能三分天下,而官渡之战后袁氏集团无法继续割据河北?

自立124


官渡之战后,其实袁绍也并不是必败之局。虽然袁绍手下有些地盘叛降曹操,但袁绍回到邺城,收拾残兵,稳住脚跟,很快就基本上都打回来了。河北对曹操来说,依然是最大的威胁,只是袁绍暂时失去了大举进攻曹操的能力而已,需要休养生息一段时间,来恢复元气。

曹操这时候也尝试进攻袁绍,但并没有多大战果,双方仍然是隔黄河对峙的局面。对曹操和袁绍双方来说,官渡之战最大的意义是,袁绍倾国而来,本来想一举荡平曹操的势力,但是曹操扛住了这一波冲击,活下来了。这就是曹操在这一战中最大的收获。

就算是袁绍死了之后,在袁尚和袁谭尚未开始内斗的时候,曹操进攻河北,也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打了一阵子,也没有多大进展,就又退回去了,并且掉头准备南征刘表去了。

曹操部队都已经准备好了,马上就要出发南征了,这时候传来了袁尚和袁谭内斗的消息,袁尚率大军围困袁谭,袁谭顶不住了,向曹操求救。曹操的机会才来了。但即使到了这时候,曹操拿着袁谭求救的信,也不敢相信袁谭是真心,害怕自己上当被骗。还是手下的谋士劝谏,曹操才决心去救援袁谭。

这之后曹操才先帮助袁谭解围,在河北站稳脚跟,开始进攻袁尚。但打袁尚也并不顺利,战争断断续续持续了四年,才彻底平定了袁绍原来的地盘,袁谭被杀,袁尚和袁熙逃到辽东投奔鲜卑,也被杀了,袁绍的势力才算彻底完蛋。

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曹操在南征孙权的时候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如袁本初、刘景升诸子,豚犬耳”的原因。如果不是袁尚和袁谭内讧,曹操并没有什么绝对的把握可以在短期内平定河北。所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夷陵之战后,刘备一方的情况确实也很危险,但并没有到马上就会灭亡的地步。在夷陵之战开始之前,曹丕就已经在准备南征了,只是在先打刘备还是先打孙权之间摇摆。但最后的决定是打孙权。所以孙权追击刘备,在白帝城外围的山上进攻了一阵,听到曹丕来攻,就退回去了。

其实就算是在夷陵之战前,刘备虽然倾国而出,东征孙权,但目的也只是夺回荆州,而不是像袁绍在官渡之战中那样,准备以泰山压顶之势,一举荡平。所以,即使刘备当时能够击败陆逊,刘备只要恢复关羽败亡之前的局面,也就会鸣金收兵了,不会继续进攻孙权。

这当然不是因为刘备仁慈,或者是念及和孙权算是亲戚,而是当时的形势使然。无论孙权还是刘备,当时面临的主要威胁都是曹魏,最终的局面都是孙刘必须联手对抗曹魏。就算刘备能夺回荆州,也得马上准备对付曹魏,也没有能力分兵继续进攻孙权。

反而是刘备死后,蜀汉的局面比较危险。东面和孙权的关系仍未完全修复,北面有曹魏的压力,南方又有南中叛乱,蜀汉内部人心也不太稳定。所以曹丕才会断定蜀汉这时候有机会被诱降,才会让王朗、陈群等人写信给诸葛亮,劝蜀汉自去帝号,对曹魏称藩。

但诸葛亮完全没有搭理这些,而是先努力稳定蜀汉内部,甚至连南中叛乱都是三年之后才出兵征讨。而在这三年中,诸葛亮除了稳定内部和恢复元气之外,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和孙权修复关系,重建了孙刘联盟,共同对付曹魏。

蜀汉之所以能渡过这个危急存亡之秋,关键就在于,刘备当时的孩子中,最年长的刘禅才十五岁,而且临终前明确说,几个孩子对诸葛亮要“父事之”,而诸葛亮又极其忠诚,并没有欺负刘备留下的孤儿寡母,所以蜀汉内部还是比较团结,外面也就无机可乘了。

而且,当时对蜀汉威胁最大的曹魏一方,曹丕在刘备去世之后就断定,蜀汉已经在夷陵之战中一蹶不振,不足为虑,所以曹丕接下来的主要精力都用在和孙权拉锯上,并没有把蜀汉放在心上。曹丕和孙权打得不亦乐乎,一直到曹丕死了,双方才大体上消停下来,接着诸葛亮就开始北伐了。

也就是说,袁绍势力最后被消灭,最重要的原因是内部出现了兄弟阋墙,袁尚和袁谭自己打起来了,袁谭为了自保,不惜引狼入室,才为曹操提供了彻底平定河北的机会。而刘备死后,蜀汉依然能够稳住局面,就是因为当时诸葛亮在蜀汉的绝对核心地位比较稳定,曹魏和孙吴都无机可乘。


萧武


导读:夷陵之战和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的两个,对奠定三分天下有重要的意义。官渡之战后,曹操就逐渐平定了河北从而一统北方;而夷陵之战后虽然蜀汉损失惨重且刘备病死白帝城,但是蜀汉后主刘禅却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延续了四十余年的统治。非但如此,蜀汉还有余力六次北伐堪称不死的小强。如果不是魏军抄小路偷袭成都也许还可以延续一段时间的国祚。作为曾经的河北霸主袁绍集团为何很快就奔溃了,原因有很多种。我们简单的做了下汇总:第一、蜀汉已经建国,国家官员行政体系已经确立;而袁绍只是一个割据军阀无名无分。第二、刘备白帝城托孤确立了以诸葛亮为核心的蜀汉后刘备时代的行政体系;而袁绍去世后,袁家兄弟手足相残没有团结成一股力量。第三、蜀汉的特殊的地理形势易守难攻,除非国力相差悬殊否则难以攻占。


其实袁绍在官渡之战失败后损失程度远比刘备要小,至少还可以保持和曹操的对峙甚至还可以再次开战。但是袁绍过世后明显没有安排好自己的后事,导致手足相残甚至有的成了曹操的带路党。可惜了袁绍经营多年大好的局面,成了曹操成长壮大的养分。使曹操消化河北后,睥睨北方再无对手。


蜀汉夷陵惨败后依然可以三分天下有其一

刘备相对袁绍来说是末学后进,当袁绍统领河北各州与曹操对峙的时候刘备仅仅占据几县之地到不知去向何方。但是在官渡之战袁绍去世后,随着三袁对峙很快袁家的基业被曹操逐一吞并。而刘备属于屡战屡败不气馁型,三顾茅庐终于请卧龙先生出山。然后就一路开挂,赤壁大战后借荆州、取西川、夺汉中、败曹操成为割据西南的新霸主。

但是好景不长,先是关羽大意失荆州后被杀。后有刘备大怒起大兵数万攻打东吴,结果夷陵之战大败而归。这才有了白帝城托孤,刘禅继位。按说蜀汉比袁氏集团惨多了,可蜀汉硬是挺了四十多年。究其原因,小编认为有三点:


第一点:蜀汉已经确立国家政权。

这一点个人认为非常重要,也是很容易被忽视的一点。刘备以大汉皇叔的身份承天意顺民心建立蜀汉政权,大封文武。也可以说多年来陪同刘备打天下的文武都到了收获的季节。这一点在《三国演义》中也有体现,在众文武劝进无果后还是诸葛亮给刘备说明了背后的原因。

刘备不称帝,文武如何获得应有的待遇?就如同一个公司在大家的努力下非常的兴旺,但是老板不上市大家的期权和股票如何套现?总这么吊着胃口,员工的动力何在?所以在刘备称帝后,蜀汉作为一个国家政权得到了确立。行政体系的明确确立有利于朝廷的稳定,各级官员各司其职。有没有国家,忠诚度大不相同。

而袁绍只是一个割据军阀无名无分,一旦处于弱势很快立场不坚定。大家对袁绍称呼是主公,也就是军阀。在袁绍集团内部既然老大都没有名义,那文臣武将就更没有了。公司经营的再好,始终也不给大家上市套现的机会如果恰逢巨变那么自然会陷入内乱。找下家的找下家,拉小山头的拉山头。把好好的河北给整的四分五裂。



第二点、刘备临终前白帝城托孤确立了以诸葛亮为核心的新蜀汉政权体系。

这一点更为关键,俗话说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明确了诸葛亮的至高无上的地位,甚至说出了让他取而代之的惊人之语。刘禅继位,诸葛亮以丞相之位掌管一切军政大权。这从客观上保证了新生的蜀汉政权不会出现内斗和政出多门的现象。

都说知子莫若父,自己的儿子有几斤几两刘备心里明镜一样。要有诸葛亮鼎力相助,蜀汉还可以撑下去;如果不是这样,虚弱的蜀汉随时会崩溃。刘禅根本收拾不了这个烂摊子。刘备和诸葛亮亦师亦友,刘备知道诸葛亮肯定会呕心沥血辅佐刘禅。


再看袁绍自己都没有想好立谁为继承人,在这方面犹豫是大忌中的大忌。文武谁不想提前烧冷灶站队,好为未来赌一个前程。所以袁绍的三心二意直接导致内部的分裂,在他还在的情况下凭借威望还可以压制。但是一旦他去世后,袁谭、袁尚、袁熙哥几个七个不服八个不愤彼此征讨。

即使是这样的内斗再加上袁谭这个投降曹操的带路党,曹操也是花费了整整五年才消化掉河北诸州。可见袁氏集团的家底是多么的丰厚,好好的一个河北基业最后拱手送人,可悲可叹。


第三点、蜀汉天然的地形地貌特征易守难攻客观上也帮了大忙

这一点从刘备取西川的时候就可以看得出来,如果没有张松献上西川地图和刘璋驻兵情况;再加上法正等人为内应刘备取西川难上加难。也正是因为这种情况,蜀汉虽然是处于益州疲弊、矛盾丛生的阶段但是只要把守住地外通道就可以安心解决国内矛盾。东吴没有力气打,曹魏正忙着篡夺汉朝的国祚也无暇分心。这样蜀汉就得以安心发展,平定叛乱后解决国内矛盾。在国家恢复以后,诸葛亮在和东吴修好后还能有余力数次北伐曹魏。

我们再看当时的袁绍的地盘,高干和袁家三兄弟各占一块:北有鲜卑和辽东公孙氏垂涎三尺,南有曹操虎视眈眈。况且河北大地一马平川,不利于防守。所以从这点上说,袁氏集团也处于劣势。


小结:

综上所述,以上三点原因可以保证蜀汉可以在夷陵之战惨败后迅速恢复与魏、吴两国三分天下达四十年之久。而袁绍集团在这位CEO去世后迅速分崩离析,在五年后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历史纵横帝


我是“读史自思”,仅提供个人观点,以期抛砖引玉。请关注!


作为一个利益集团,内部团结是维持稳定的基础。蜀汉虽然经历了夷陵之战的惨败,但从上到下还是团结一致去维持整个集团的利益;官渡之战后的袁氏集团则是各个利益小团体互相争斗与拆台,自然导致分崩离析。


01

把蜀汉与袁氏集团视作一个公司或团队,有没核心灵魂人物是他们成败的关键

在现代社会中,一个公司或团队需要有核心灵魂人物--此等人物还得有能力,且能聚合所有资源--才能有往前发展的希望,否则就是走下坡路直至最终解散。

刘备领军发起的夷陵之战失败后,其能很快通过白帝城托孤的政治手段明确了以刘禅为名义上的最高领导,外加诸葛亮为首主导实际业务的机制,避免了证出多门或其他利益小团体争权夺利的可能。

此外最重要的是,诸葛亮通过之前的资历证明了他有能力维持大家的共同利益,并且有望走得更远--消灭魏吴,所以能团结蜀国的所有利益团体。另外诸葛亮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其通过六出祁山山伐魏为蜀国树立了外敌,轻易转移了蜀国的内部矛盾。


反观袁氏集团,官渡之战袁绍丧失了作为整个集团的威信,而且整个集团的各个利益小团体在开始拨打自己的小算盘。至袁绍一死,没有谁能作为集团核心统合整个集团,导致所有的争权夺利就摆上台面,把该集团最后的一点希望都扼杀在内斗之中。


02

蜀汉是用大义的旗帜聚集的,而袁氏集团只是一个投机的集合体


刘备的厉害之处在于其一直强掉自己是汉室宗亲,对外标榜自己的奋斗目标是“匡扶汉室”。据此收拢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臣与武将,借助于他们的力量创建了蜀汉政权。“匡扶汉室”这个可能无法实现,但大家都自认为是在为这个目标努力,所以即使刘备逝世后,都能围绕在诸葛亮身边维持这个政权的稳定,继续北伐中原。


反观袁绍建立的袁氏集团的目的是通过反对董卓来恢复汉室的权威,而到了官渡之战时,这个目标已经不适应现实了。所以官渡之战失败后,袁氏集团已经成了无目标的乌合之众,并且各个小团体之间的利益分歧很大,崩溃是必然的。


历史给我们的警示是:任何只靠利益维持的团体都是走不长远的,虚无缥缈的大义或者说理想还是要树立一个的。

读史自思




你政治目标不明确。

有好多人以为当政治家是很享福的事。 你理解错了,成功了可以,人民安居乐业了可以。

历代最高统治者如果控制不了利益集团,这样你就身不由己,你就无法照顾大多数老百姓,这样你统制就不算好。

所以说当好政治家一定是要很苦的。



就是如果一个利益集团能安享他的利益,他们还是会供着一个皇帝的。

所以有时候大臣比皇帝更享受。 袁绍就是这样的人,家里条件好的不要不要的。四世三公,钱权都有。突然发现自己要当一方百姓之主了还要承担那么多责任,心里很苦。 冲着以后的荣华富贵去,脑子就不会想太清。目标就不会太远大。策略就不会得当。光想着抢地盘和利益,我估计袁绍列能停留在这个水平。抢地盘和利益目的是享福。袁绍以前就很有势力,处于他这种情况可能很多政治问题都没想清。还有可能知道做的不彻底。可以说袁绍做政治家不太合格。或水平低。至少比曹刘要差的的。所以说这不一目了然吗。

相比,刘备是个合格的政治家。诸

葛亮是历史顶级政治家。知道终极目的,也知道该吃哪些苦。 刘邦和项羽同样也差不多。项羽根本没搞清楚当时形势,政治目的不清晰,亡秦复楚,比刘邦人家的目标低了一个挡次。

所以说,现在的人你不要瞎发牢骚,你都搞不懂政治是什么。

大多数时候是大臣比皇帝滋润。为什么呢?上面有人顶着,自己贪污享受。


飞衣浩然


官渡之战与夷陵之战都是东汉末年武装割据时期能左右政局的决战,夷陵之战成为蜀汉衰败的转折点,此后,蜀汉退居巴蜀,东吴则把势力延伸至荆湘地区,形成了魏蜀吴三分天下格局。那么为什么官渡之战后,袁绍乌巢战败,却未能在退到黄河以北与曹操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呢?我来浅谈一下,请大家指正。

首先,官渡之战后,袁绍主力部队已被消灭殆尽,许攸、张颌降敌,退至河北的只有残余势力,无力割据。

官渡之战中,曹操采纳降臣许攸的计策偷袭乌巢粮仓,全歼淳于琼守军。此一战致使袁军后勤被断,顿时军心大乱,曹军可谓一战而定天下,张颌攻击曹操大营失败,陷入包围,被迫降曹。袁军主力全部被歼,死伤无数,余部退守河北。

此时,摆在袁绍面前的是全军覆灭的败局,官渡一战而国灭。袁军的残余势力,文武将官大量降曹,袁绍可谓一败涂地,树倒猢狲散,已无称雄的可能。至此,袁绍败局已定,只等曹操过河叫将。

第二,袁绍在官渡战后气死,袁氏势力因争储而发生内战,实力被严重削弱,丧失了与曹对峙的最后一点家底。

袁绍眼见官渡惨败,局面残破不堪,最后气死。而袁氏家族此时内争严重无法形成抗曹的合力。袁绍的三个儿子袁谭、袁熙、袁尚又开始了长达五年的争夺王位之战,彼此相互攻杀,还引狼入室,与曹操结盟,以消灭对手实力,曹操乘机渡过黄河,利用袁氏兄弟的内战各个击破。

袁绍晚年在立储问题上犹豫不决,废长立幼埋下隐患,致使袁氏家族自相残杀,为曹操一举统一北方提供了可行性条件。此时的袁氏一门不要说与曹操形成割据对峙,就连自保都难以为继。

第三,曹操利用反间计成功各个击破,一举控制河北,袁氏势力被迫退守辽东。

官渡战后,袁氏家族彻底破灭,内部自相残杀,对外抵抗没有号召力,处于灭亡前夜。而曹操一方自官渡之战实力大增,正处于强盛的关键时刻,完全具备北渡黄河、彻底消灭袁氏的能力。曹操此时具有压倒性优势。

曹操消灭袁氏家族,全线控制河北地区,拥有中原地区,成为东汉末年势力最大的一方军阀。袁尚投靠辽东公孙康,公孙康杀了袁尚向曹操请功,至此,曹操彻底铲除袁氏家族,统一北方。

第四,夷陵之战后,蜀汉元气大伤,退守巴蜀,东吴损失惨重,为防曹南下,无力再战。

反观夷陵之战,蜀汉虽然大败,退守白帝城,但其主力部队仍在西川,虽说元气大伤,但并没有到灭亡的地步。再看东吴,虽说夺回了荆州,又在夷陵击败蜀军,但其战争前期损失很大,破蜀过程中又战线太长,已无力再战。如果此时曹军南下偷袭则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见好就收,退守荆州,形成割据。

夷陵之战已经造成吴蜀两国两败俱伤,一方如果继续进攻,必然引起曹魏偷袭的毁灭性后果。而官渡之战后的局面则不同,曹操挟官渡大胜之余威,袁氏残余势力大部降曹,战后兵强将广,形成了破袁的优势兵力,灭袁就在此刻。


优秀的米老鼠96


人生难免挫折,但遭遇重挫之后,有人如刘邦一般最终翻盘,有人如蜀汉一般稳定局势,也有人如袁绍集团一般走向灭亡,个中原因,值得深思!

战败后的局势:袁绍集团比蜀汉有利得多。

袁绍:依然是最强大的军阀。

200年,官渡之战,袁绍惨败。

尽管袁绍集团的机动兵团损失惨重,但是,他依然坐拥幽冀青并,拥有强大的军事、政治基础!

袁绍依然是当时经济实力最强的军阀!

因此,在审配等大族的支持下,袁绍集团声势复振,袁绍又生南下再战曹操之心。


外部:袁绍依然拥有很好的有利条件。

他的对手,身处内线的曹操依然焦头烂额。

首先,是困扰已久的粮食困难。

火烧乌巢,可以烧掉袁绍的粮食优势,却依然没有解决自身的粮食问题。

南面:趁着袁曹大战的空隙,刘表平定了三郡叛乱,疆域千里,带甲十余万,依然存在着对曹操的威胁。

西面:尽管钟繇坐镇关中,但曹操本人在当地缺乏力量,各军阀人心复杂。202年,袁尚就曾经试图联络马腾等关中众将。

因此,袁绍集团此时的形势依然很有利,只要稳定发展,政策得当,依然是最强大的军阀。


蜀汉集团:内忧外患

而蜀汉集团,此时的局势却岌岌可危。

内部:危机四伏!

首先,刘备病重,很快去世。

太子刘禅年幼,能力明显不足。蜀中人心不安!

其次:诸葛亮严法治家,国内的士族中不乏反对者。同时,蜀汉南面少数民族聚集,稍微处理不当,就会引发动乱!

蜀汉,原本就是其中地盘最小,人口最少的力量。连续输掉荆州之战、夷陵之战后,精锐老兵灰飞烟灭,无论军事、经济,均与曹孙有极大差距!

外部:无援。

魏:作为老对头,此时魏国朝堂内,力主伐蜀的声音很大!

吴:孙刘联盟已被破坏,尚未恢复。不仅如此,孙权还积极支持蜀汉内部的各少数民族、反对力量,不断作乱!

因此,无论内外部,袁绍集团在官渡战败后的形势,都比孙权要严峻得多。


蜀汉集团:先易后难,根本上解决问题。

稳定人心:明确诸葛亮的实际领导地位,稳定人心。

刘备临死前,以肉麻、夸张的方式明确了诸葛亮的实际领导地位。

改善外交:修复孙刘联盟。

东吴与蜀汉,连番大战后,早已势如水火。此时,国内仇吴情绪十分严重!但出于大局考虑,诸葛亮依然力排众议,与东吴恢复联盟关系!

与东吴恢复联盟关系后,东吴自然停止了对蜀地叛乱的支持,蜀国赢得了解决国内问题的机遇。

稳定地方:稳政治、强经济

为了削弱地方意见领袖们的影响力。诸葛亮通过任命各种益州有德望才具者到各地上任,稳定了地方人心。

同时,诸葛亮在坚持严法的同时,加强了教化。一致于许多受到处罚的士族,都对诸葛亮称赞不已!

在经济上,诸葛亮采取了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不仅兴修水利、发展农业,还通过对手工业、冶炼、盐业的组织,使得经济迅速恢复起来。

蜀锦从此成为传奇。

平定南中:化危险为强援。

诸葛亮在断绝了东吴对叛乱势力的援助后,出兵讨伐,一举平定了南中。

同时,作为一个出色的政治家,诸葛亮收服当地人心,用各种方法组织当地蛮族,使得原本动乱的南中稳定下来,反而成了蜀军兵源的重要基地!


袁绍集团:虽有振作,但却贪恋平衡

客观的说,袁绍集团在官渡之战后,并非没有亮点表现。

首先,袁绍放松了官渡之战前对冀州本地集团的控制,审配和逢纪等人团结起来,兵力发展,冀州一度重新仓廪充足,声势大振!

其次,在袁绍死后,袁谭、袁尚,尚能再危急时刻联合作战,打击曹操。

但是,袁绍集团始终以“平衡之术”对待形势,最终,一切努力都付诸东流。

首先,袁绍始终没有解决冀州系和颍川系的矛盾。尽管依赖冀州系重新振作了形势,却始终没有明确指定接班人和过渡班子。

袁绍死后,冀州系支持袁尚,颍川系支持袁谭,二子相争,最终把集团一分为二,势力大弱!

其次,袁尚、袁谭,尽管在危急时互相支援,但依然内心彼此戒备,互相仇视。

郭嘉看穿他们“急之则合,缓之则急”的关系本质后,建议曹操暂时放松进攻,扬言攻刘表。

果然,袁谭与袁尚彼此攻伐,最终,袁谭无奈之下,居然联络曹操,一起和自己兄弟作战!


坦率地说,袁绍集团,并非没有能人。无论是袁谭,还是袁尚,都比刘备的接班人刘禅要强。像审配这样的谋士,也都早早表现出杰出的才干。如果袁绍能明确地做出安排,是有机会可以稳定形势,以求再战的。

可是,袁绍却迷恋平衡之术,最终,四分五裂,兄弟相残!

刘备豁出去,“如其不才,公可自取”、孙策也豁出去,"公可自便“,最终他们的事业得到了保全。袁绍却自持平衡,自以为高明,最终失去一切!

拥有敢于失去的魄力,才能拥有保全的机会!

与君共勉!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夷陵之战之战后不久刘备病逝,官渡之战后不久袁绍病逝,这是两场战争对两股势力影响相同之处。但是双方还有不一样的地方,这不同之处却使得双方的命运不一样,下面来分析分析有何不同。

局势不一样

官渡之战在前,但还是东汉末年,天下群雄并起,三分天下之局势并没有确立,各股势力都是朝着能者兼并庸者的局面发展,而这时候的袁氏便是庸者一方。

夷陵之战在后,已经算是进入三国时代,天下基本上被这魏蜀吴三股势力瓜分了。这时候算是进入了短暂的鼎力时期,虽然夷陵战败,但是并没有撼动三足鼎立的局面。故而局势不同,是其结果不同的原因之一。


人也不同

官渡之战,袁绍方面就损失不小,不是被坑杀就是有些人才被曹操吸收了。袁绍死后,就迎来了树倒猢狲散内斗开始的局面。袁氏内部的争斗更是引狼入室,这时候曹操趁机占了袁绍的地盘,然后基本算是统一了北方,故袁氏势力被瓦解了。

夷陵之战,虽然蜀汉方面有不小损失,但其蜀汉内部被诸葛亮给稳住了。刘备在的时候并没有严格的按照诸葛亮的设想来行动,刘备挂了之后,诸葛亮大权在握,更能得心应手的施展自己的抱负,故首先就不能让蜀汉瓦解,所以蜀汉暂时没有灭亡。


地理位置不一样

袁绍的势力在北方地势平坦,在军事上并没有多少易守难攻的条件,所以曹操能很快的平定北方亦是因为地形上的原因。毕竟这样的地形,袁氏一方又没有很强的军事指挥能力,所以当然很快就被曹操瓦解。

蜀汉毕竟还是占据了地利之优,故虽然夷陵之战对蜀汉有所损伤,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本来就不弱,再以地理之优,当然可以先稳定内部,再来北伐。



故虽然这两场战争使得两股势力的首领都不久病逝,但是双方毕竟还有不同之处,也这就是这些不同之处让双方的结果不一样,当然蜀汉最终也没有让诸葛亮给盘活,也是吃了缺少人才的亏。


淡看天上月


先说原因:老袁家人不行,内斗不止,兄弟阋墙,被外人逐个击破。

袁绍在官渡之战兵败,仅率八百骑渡河逃脱。

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忧愤而死。

袁绍生前喜欢三子袁尚,想要废长立幼,但未正式表态。

辛评、郭图等人认为袁谭为长子应为继承人,但逢纪、审配等因为惧怕袁谭即位后加害,私下改袁绍遗命,立三子袁尚继位。

袁谭大怒,自称车骑将军,屯黎阳,与袁尚势不两立。

同年,曹操渡过黄河进攻袁谭,袁谭向袁尚告急,袁尚率军队援助袁谭,与曹操在黎阳对峙。

建安八年(203年),曹操大败袁尚袁谭,二人退守邺城。

曹操撤军,静待二人自相残杀。

袁谭要求袁尚供给铠甲及士兵,遭拒绝。袁谭进攻袁尚,却被击败,退守南皮(今河北沧州南皮县)。

随着袁谭连连战败,部下也纷纷背叛,袁尚趁机再次来进攻。

袁谭退守平原。袁尚围城,袁谭向曹操求援。

曹操派大军攻袁尚,袁尚回救邺城。

建安九年(204年),袁尚再攻平原,曹操再次派兵围邺解除袁谭之危。

袁氏兄弟混战不止,连外人都看不下去了。

别驾王脩:“兄弟好比左右手,假如一个人准备同人格斗而弄断自己的右手,说‘我一定胜你’,像这样行吗?丢掉兄弟情分而不相亲,天下还有谁同他亲近?近来有人从中挑拨离间造成争斗,用来谋取一时的利益,希望您堵住耳朵不要听。要是杀掉几个阿谀奉承的手下,兄弟重新亲近和睦,来抵挡四方的敌人,可以横行天下。”袁谭拒绝;

荆州牧刘表亦写信给袁谭劝他与袁尚和好,但袁谭仍不接受。

袁谭攻击袁尚于中山,袁尚败走故安,投靠镇守幽州的二哥袁熙。袁谭吞并袁尚部众,实力大增。

建安十年(205年)正月,曹操进攻南皮,袁谭大败,披头散发,死命打马逃跑,后被曹军追兵所杀。

再说袁尚。

由于袁熙部下焦触、张南叛变,袁熙和袁尚背叛从幽州逃到乌桓。

207年(建安十二年),曹操亲征乌桓,大败之。袁熙和袁尚被迫再次踏上逃亡之路,投奔辽东的公孙康。

二人想要取而代之,去被公孙康先下手为强,砍了脑袋献给了曹操。

至此,袁绍的势力全军覆没,曹操一统北方。


反观蜀汉。

刘备死后,白帝托孤。

从此蜀汉紧紧团结在以诸葛亮为核心,以刘禅为中心的两心周围。

同时为了化解东州派、荆州派和益州派的矛盾,诸葛亮六出祁山,把内部矛盾转化为外部矛盾,是的蜀汉始终保持对外一致的态势。


燕赵节度使


袁绍与刘备间最大的差距是缺一个诸葛亮。

许多人以为刘备于夷陵之战大败后,蜀汉是凭借秦岭、峡口天险之利持续割据,这固然是其中一个原因,可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诸葛亮。

刘备政权立国不久,加上强敌在外,按常理在刘备病逝后,蜀汉就该崩溃。当时魏国群臣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谒者仆射诸葛璋等联名写信给诸葛亮,让诸葛亮举国称藩,这不是魏国在虚张声势,蜀汉的精锐部队几乎全灭于夷陵,再加上南方叛乱兴起,对蜀汉形势极为不利。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骂死王朗的故事就是根据这段历史改编,只不过历史上诸葛亮压根没有搭理他们。诸葛亮倒是专门写信反驳曹植评价刘邦、刘秀的文章,进行学术探讨。

孙权虽在夷陵之战后就跟刘备恢复外交,但双方还没有明确恢复同盟,孙权仍在不断试探蜀汉形势,一旦诸葛亮显露出国弱民贫的状态,孙权恐怕就是不同态度。孙权为此默许交州的士燮煽动南中豪族雍闿叛乱,雍闿把蜀汉的益州太守张裔俘虏,送往孙吴。直到诸葛亮派邓芝前往孙吴跟孙权结盟,张裔才得以遣返。

与此同时,孙权派出使臣张温入蜀,一方面是说跟蜀汉恢复同盟,另一方面是让张温探查蜀中形势。结果张温回来后屡屡赞美蜀政,意味着诸葛亮在刘备死后,依然行政通行,持续恢复国力,孙权为此还起了杀死张温之心。

诸葛亮仅仅凭三年休养生息,整顿军事,积极与孙权恢复外交,亦使曹丕的注意力转向孙权,把政治、军事、外交的才能全面发挥出来。

袁绍集团中作用跟诸葛亮相似的大臣是审配,但又不尽相同,因为袁绍不像刘备一样敢委国于审配,尽管审配坐镇邺城拥有很大实权,但因为他为人刚烈率直,跟袁绍其余臣子不和,官渡惨败后审配在前线的二个儿子被曹操生擒,跟审配不和的孟岱、蒋奇就向袁绍进言,说审配在位专政,宗族势力强大,手中兵强,必有反心,另外两位大臣郭图、辛评也如此认为。要不是有护军逢纪为审配辩护,袁绍就罢免了其实权。

试想一下,刘备在夷陵之战惨败,立刻罢免了坐掌中枢的诸葛亮,那么还有谁可稳定政局?袁绍众臣间斗争来由已久,早已分成袁尚、袁谭两派,自袁绍死后直接分为两个势力,彼此间还起兵交锋,曹操又趁机拉拢袁谭一同对付袁尚,由此强大的袁氏集权逐步解体。就算如此,曹操平定河北仍用了八年时间,可见袁氏集权势力之厚。

最关键的一个原因是袁绍没有刘备的胸怀,无法有效制御众臣,又偏爱幼子,不顾臣子团结。而诸葛亮在此前就看出刘封与刘禅的弊端,力劝刘备杀了刘封,稳固了众臣之心。另一方面,刘备和诸葛亮之间君臣没有猜疑,这不仅是千古佳话,亦为刘备当时明智之举,故诸葛亮尽心辅佐刘禅,独揽大权而无贰心。


袁绍这边在他死后,审配、逢纪、郭图、辛评各行其是,人们都搞不清管事的是谁,没有统一的意志,皆为眼前之利进行斗争。刘备死前留下的重臣还有李严、刘琰、陈震,除去李严后来搞了点事,被诸葛亮罢免后,也没谁可以跟诸葛亮抗衡,不过更重要的是诸葛亮执政公平,众人无怨。不似袁绍群臣彼此相怨,互不相让。

诸葛亮胸襟不同常人,昔年法正、董和手掌重权,诸葛亮跟他们合作执政都较为融洽,诸葛亮即可以容忍法正公报私仇,亦可跟董和推心置腹。

在战略的层面上,诸葛亮可以放着刘备的仇不报,跟孙权恢复同盟,维持三国鼎立之势。那边袁尚、袁谭明明是亲兄弟,却连平日里的仇怨都放不下,给曹操逐步击破的机会。

这个问题可以看出为什么最终建国称帝的是刘备而不是袁绍,为什么千古名相是诸葛亮而不是审配、逢纪、郭图、辛评。正如袁绍、刘备的宿敌曹操所言:“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亦如孙权所言:“诸葛丞相受遗辅政,国富刑清,虽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表,无以远过。”

得到敌人的认可应是最客观的肯定。


苏沉船


“活佛是天生的,高僧是修成的”,我很喜欢这句话,是我很久以前自己感悟的。

我的确不知道是否有人说过这话,我也没有去查找,有友友知道出自哪里的话,请告诉我一声,先谢谢啊!

用这句话来回答题主的这个问题,我觉得很合适。

性格决定命运。

不管之前你多么努力拼搏,但最后关键的那一刻的抉择,是由你的性格决定的。

而这个性格是天生的。

人们经常说的“山难改,性难移”,就是这个道理。



01

官渡之战后的袁绍

袁绍四世三公,天生的公子哥。

尽管同样有大志,积极进取,但骨子里有致命的性格缺陷,那就是经不起失败。

小的挫折还可以,他以为是自己的大意所致,并不影响他的信念。

他自以为是天然的领袖,曹操之流就是给他打工的,他需要的是时间,以为到点就会自然接班。

在官渡之战爆发前,看似他稳扎稳打,似乎对曹操很重视。

其实,他心里就没把曹操放眼里。

“官渡之战”失败了,与其说是袁绍军事上的失败,不如说是袁绍心理上的失败。

他的人生理念动摇了,他一向自以为是的天然领袖的信念毁掉啦。

因而一蹶不振,最终忧郁而死。

当时袁绍依然很有势力,重整旗鼓,东山再起是很有可能的。

就是因为失去了信念,感觉到了绝望:一个小小的曹操,尚且不能摆平,有何脸面南向而争天下哪?

不仅仅是脸面问题,他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具有领袖的才能,是否具有逐鹿中原的资格。

这就是他的性格,这不仅决定了他在官渡之战中采取的策略,还决定了官渡之战以后的战略取向。

在袁绍面对公孙瓒这个层次的竞争对手时,他的这个性格缺陷还不能体现出来,或许还是一个优点。

但当他上升一个层次,面对更高级的对手时,这个性格就是致命的缺陷啦。

象曹操这样的对手,你怎么可能一鼓作气就把他吃掉哪?

我曾猜测,官渡之战,曹操恐怕已经做好了失败的准备啦。

最后曹操想主动撤退,是荀彧顶住了。

如果曹操失败,曹操可能带领部众东出徐州,南下淮南,西去关中,甚至可以去西川。

如果这样,荀彧咋办?献帝咋办?是抛弃献帝追随曹操哪?还是追随献帝伺候袁绍?

我在别的回答里也说过,荀彧让曹操坚守,并说坚守就有机会。你荀彧到底说说机会在哪里?

此时的曹操,不是因为听取了荀彧的建议继续坚守的,而是曹操想赌一把,不到最后绝不放弃。结果是这一把曹操赌赢了,机会真的来了。

谁也想不到的事情就真正发生了,许攸来啦,曹操的命运也改变了。

从后来袁谭袁尚兄弟厮杀来看,袁氏集团的势力还是可以的,曹操并没有强大到不可战胜的程度。

是袁绍自己放弃啦,他认为自己干不过曹操,已经没有必要再抗争下去了。

这是袁绍失败的真正原因。

官渡之战以后也就没有了袁绍集团的再起。



02

夷陵之战后的刘备

刘备亦是一代枭雄,尽管诸葛亮没有出山之前,刘备处境非常艰难,可谓狼狈不堪。

但刘备屡败屡战,绝不放弃,可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诸葛亮出山之后,从隆中对开始,大的战略方针都是诸葛亮在掌控,君臣配合的相当好,成绩也不错。刘备也一步步混出人样来啦。

不过心里多少还是有些不爽。

恰巧二弟关羽出事了,刘备趁机也想证明一下自己,让世人看看我刘备除了会哭鼻子,也能做大事。

尽管诸葛亮也曾力劝,其实诸葛亮也会知道刘备这点心思。做做样子,劝两声也就算啦。

诸葛亮以为刘备脸皮那么厚,吃点亏不是坏事,回来就老实啦。以后的工作还好开展。

不曾想,刘备老了老了,脸皮还变薄啦,打了败仗不好意思回去啦。

诸葛亮想啊,不回来就暂时不回吧,过一阵子就好啦。

不曾想这次刘备没能扛过去,憋屈死啦。

刘备以前就是一个穷屌丝,啥皇叔之类的,都清楚是咋回事,也没几个人鸟他。他自己也没很当回事,该哭就哭,该赖就赖,也就这么一步步过来啦。

可后来不同了啊,此时的刘备是汉中王啦,如果不是自己低调,差点就登基做天子啦。

身份高贵了,脸皮也就变薄啦。

搁在以前这都不是个事,这事又不是没遇到过,而且还不止一两次。

可现在不同啦,心理落差太大。而且还是被陆逊那个毛头小子给办惨的,心里过不了这个坎。如果是老贼曹操的话,过两天也就想开了。

这也是性格使然。

但因为夷陵之战前后都是诸葛亮掌控局势,所以刘备死后,蜀汉依然保持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

诸葛亮的确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罗贯中有意拔高了其地位,令人反感,但决不能否认其历史功绩。

就政治军事而言,只有曹操,司马懿可以与其对垒。

有诸葛亮在,蜀汉就有机会和希望。



03

两者比较

袁绍是贵族公子哥,天生的优越感,不知道咋叫苦日子,经受不住挫折。

最大的缺陷是不会哭。

富N代,官N代,也没有哭的基因。

一旦到了伤心落泪需要哭的时候,不知道咋哭。

如果会哭,哭两声,收买一下人心,说声对不起大家。兄弟们发几句牢骚,这事就过去了,从头再来啊!

看看曹操,赤壁大战,被周瑜烧得胡子眉毛都没了,要不是穿得铠甲厚,恐怕裤衩也被烧掉了。但曹操好不容易逃出华容道,马上就哈哈大笑,此时的曹操还耻笑孙刘不会用兵,说啥子如果早在此地埋伏一支人马,如何如何,看看人家老曹这心脏,这脸皮,有谁比得了啊!

无脸无皮,天下无敌!

再看看刘备,被陆逊击败,憋屈得死啦。

看看曹操被周瑜击败,是大加赞赏。

这就是境界格局不同啊!

这些都是天生的,努力是学不会的。

骨子里的东西,不到关键时刻是体现不出来的。

一旦体现出来,就彻底决定了命运。

袁绍如此,刘备如此,曹操亦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