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據說王羲之寫書法用撥鐙法。古人執筆都有哪些方法?什麼執筆法好?

泥鰍的N種吃法


這個問題,很多人都在糾結,個人認為怎麼樣執筆取決於寫什麼樣的字和寫誰的字體。比如小楷需要拿低一些,大字拿高一些,同樣的問題要不要懸腕之類的,這都取決於寫字時,自己的手腕手肘能否靈活運動不受限制。舉個簡單的栗子🌰,寫字就像吃飯,你筷子拿得再好,最終目的是要把菜夾到碗裡,吃到嘴裡,夾菜拿筷子 喝湯用勺子,我們寫字最終目的是把字寫好,如果一味的糾結於執筆法哪種正確,那是捨本逐末,執筆無定法,說的也不是隨意拿筆寫字,而是根據書寫性來判斷,這個問題日後在練習過程中可以慢慢體會到。感謝🙏


媛媛懣懣


古代的執筆姿勢說起來很多,有單苞法、雙苞法、雙鉤法、撮管法、捻管法、撥蹬法等等。這是從不同的形態,對執筆姿勢的不同註解,名詞太多,看起來有點複雜。

我們今天說點簡單的,就從手指的數量來分。

二指執筆法

用拇指和食指執筆,其餘手指曲向掌心。

三指執筆法

用拇指、食指和中指執筆,其餘手指曲向掌心。

四指執筆法

用拇指、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執筆,小手指曲向掌心。運筆要領是“推、拖、捻、拽”。

五指執筆法

五指共同執筆,運筆要領是“撅、押、鉤、格、抵”。

以上四種執筆法,前兩種靈活性較強,適合行書、草書,後兩種穩定性較強,適合篆書、隸書、楷書。

當然,執筆姿勢哪個比較好,哪個更適合,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何紹基的“迴腕法”,被啟功認為是“豬蹄法”,但依然不影響“紹基體”的個性。

再比如濃墨宰相劉墉,在外人面前,他寫字時執筆端正。實際上,他自己寫字的時候,不論字的大小,他都轉動筆管,飛快的書寫,“筆如舞滾龍,左右盤旋”,有時寫興奮了,筆脫手飛出。

這兩個例子,似乎都不是標準的執筆姿勢,但,那又如何?

我是【寫字吧】,期待你的【關注】!


寫字吧


其實指筆也無定法

整理一下

自古至今,毛筆的握筆方法可以說應有盡有,五花八門。據已故的著名書法家沙孟海先生從古畫上書寫者的執筆姿勢考證認為,古人是用三指執筆法寫毛筆字的。(啟明按:關於古代人握毛筆的方法大家可以參考啟明之前發佈的文章《古代人是怎樣拿毛筆的?(附王羲之執筆圖及歷代執筆方法)》)

三指執筆法

因為那時候的人都盤腿坐在地上,也有雙膝著地跪坐的,屁股坐在跪著的雙腿上。那時候沒有板凳也沒有桌子,只有像茶几之類的機於,因為機子很低,寫字時手都得懸起。此法傳到日本,一直沿襲至今。

從上邊的圖可以看出日本人握毛筆的方法,這大概是中國古代人的握毛筆的方法。

到末代桌椅板凳開始大興,生活習慣也隨之發生變更,執筆方法也變為五格執筆法了。

宋代大書家蘇東坡卻仍用三指執筆,當時有人指出他執筆方法不對頭,他卻說“執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就是說執筆沒有一定的標準方法,只要手心虛空,執得靈便就行。

再如握管法,用手掌將筆桿整把地抓住書寫。

握管式的執筆法。[東漢]《倉頡》(局部)

撮管法是將五個手指的指尖併攏在一起,捏住筆桿的尾部書寫。

圖中紅色線框裡的握筆方法便是撮管法

古人執筆方法眾多,但使用最廣泛,也可以說普遍接受的是“按、壓、鉤、頂、抵”五指執筆法。

一、五指執筆法

“五指執筆法’是用右手五個手指全派上用場,用“按、壓、鉤、頂、抵”的方法把筆執穩,使手指各司其職。

具體的握筆方法是:

大拇指的第一書內側按住筆桿靠身的一方,大拇指處於略水平的橫向狀態。

食指的第一節或與第二節的關節處由外往裡壓住筆桿。

中指緊挨著食指,鉤住筆桿。

無名指緊挨中指,用第一節指甲根部緊貼著筆桿頂住食指、中指往裡壓的力。

小指抵住無名指的內下側,幫上一點勁。這樣形成五個手指力量均勻地圍住筆的三個側面,使筆固定,手心虛空。

同樣是五指執筆法,又因手格的張開和併攏、筆執在指尖處還是手指第二關節處而形成多種形式,古人稱之為“鳳眼”、“虎口”、“鵝頭”等五指執筆的不同態勢。

二、枕腕、懸腕與懸肘

1.枕腕

枕腕是執筆的手腕枕靠在桌面上或枕靠在左手背上書寫的方法。也有采用一種叫“臂擱”的竹片來擱手的,一般用於夏天,因夏大容易出汗,手上的汗水容易將紙洇潮。

臂擱,顧名思義就是用來擱手臂的。

用枕腕法書寫毛筆字,因手腕靠在桌上手很平穩,適宜於寫小楷或一寸見方的中楷,但也因手腕擱死了難於移動。如果再寫大一些的字,就要用懸碗來書寫。

2.懸腕

懸腕,也就是把腕部懸於空中。(注意,肘部仍然沒有離開桌面)

懸腕是執筆的手腕懸起,離開桌面,肘(Zhou,上臂與前臂相連的、突出且可活動的部位)臂仍靠在桌上的書寫方法。這種方法,手腕活動範圍比枕腕法大一些,臂和肘關節還是靠在桌上,仍然比較平穩,可寫二三寸大小的大楷字。如果寫對聯或擘窠大字,就要用懸肘法來書寫。

3.懸肘

懸肘,就是像圖中的書寫者那樣將腕部和肘部都懸於空中。

懸肘是執筆的手臂全部懸空來書寫毛筆字的方法。這種方法因手臂不靠在桌上,沒有一點妨礙,可以任意揮灑,不管寫大字、小字都很適宜,是最佳的書寫方式,也是書法家普遍採用的方法。宋代的大書法家米蒂,連寫小楷字都用懸肘法來寫,可見他功力有多深。當然初學者沒有必要這樣做。

我們練毛筆字,在起步階段時,因對毛筆的性能一點也不熟悉,可先用懸腕法寫二三寸見方的楷書,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對筆法稍有把握以後,手也慢慢聽使喚了,可採用懸肘法來練習。(啟明按:啟明在跟老師學習的時候,上來就是直接懸肘了,感覺也未嘗不可)。

如上圖所示,啟明跟老師學的時候,就是這樣直接站著懸肘書寫,寫的字大概十五釐米見方。

當然,突然將手臂全部懸空,一上來有一定的困難,手會痠麻、疼痛,只要堅持便會解決。快則一個星期,慢則一個月。如果開始階段就怕疼,或者看看寫的字還沒有原來枕腕時寫得好,仍把手臂放回到桌面上,那很可能一輩子手臂都懸不起來。

三、執筆的高低與鬆緊

執筆的高低是指執筆的手指(無名指)與筆頭之間的距離,距離長就是執得高,反之,距離短就是執得低。

執筆高低可參考上圖

執得高,手執在筆桿的中部或尾部,書寫時手腕或手指移動一分,筆毫就會在紙上移動一寸,容易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結體也會奇趣橫生,因此,這種方法有利於寫行書和草書。但由於執筆高,手中之力傳遞到筆尖的距離遠,筆畫容易浮滑。

相反,執筆低,筆力易於到達筆尖,筆圓較沉穩,有利於寫篆書、隸書及楷書。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林散之先生寫草書仍然低執筆,他並不依賴手指的撥動以求得草書結體出於意料之外的奇趣,而是靠手腕、手臂的協調動作追求筆畫的沉著痛快。

此圖為林散之先生的執筆,可見林散之先生執筆是相對較低的。

初學者練正楷,執筆應該低一些(離筆根約1寸),使筆畫穩健些。執筆高了,變化大,寫楷書就不容易掌握。

還有執筆的鬆緊問題。執得太緊,手太用勁就會顫抖且手指疼痛。執得太鬆,一點力也不用,筆就會掉下來。對於初學者來說,從未拿過毛筆,心理比較緊張,因此可適當放鬆些。當然,寫字不是不用力,古人說“力在筆尖”,是要將力量通過執筆的手傳遞到筆尖上,不能停留在手臂或手指上。寫字用的是巧力而不是死力。巧力來自久練,這就像騎自行車一樣,會騎了,習慣成自然,並不感覺到自己在用力。寫毛筆字如果感覺不到自己在用力,運筆自如了,也就過了執筆關了。

這裡啟明再引用知乎上Daniel FC關於執筆鬆緊的一段論述:

很多朋友在學寫字之前就已經聽說過“力透紙背”“入木三分”之類形容運筆有力的詞語了,於是就先入為主,自然而然地認為寫字的時候,就應該用力握筆,死死地把筆抓牢。因為握筆過分用力,寫起字來就會不夠靈活、運筆艱難,寫出來的字顯得生硬而沒有靈性。這個誤區流毒甚廣,遠至東晉著名書法家都被黑了。

王獻之幼時學於父(王羲之),其次學張芝。據說,羲之曾經從背後掣拔其筆,試測他的筆力,嘆雲:“此兒後當復有大名!”可見王羲之很早就對他寄予厚望。這種讓人啼笑皆非的說法居然是有來歷的! 羲之密從後掣其筆不得。——《晉書·列傳第五十王獻之傳》

事實上,學過初中物理的朋友都應該知道,手指握筆的時候,為筆提供的僅僅是對筆管的壓力,在垂直於紙面的方向上,這個壓力僅僅影響手指對筆的最大靜摩擦力。而筆的靜摩擦力,只要與筆的重力和紙面對筆的彈力兩者合力相互抵消就足夠了。無論人怎麼用力握筆,都不會影響這個豎直面的受力情況。

簡單說來,只要手能把筆握住就行,握得再緊都不可能對運筆產生影響,反而因為肌肉緊張,影響運筆流暢性。握筆越松,字越活。

四、運指、運腕與運肘

寫毛筆字是用手指、手腕或臂肘的協調動作來完成的。純粹用手指的撥動來完成點畫的書寫的叫“運指”。由手腕的運動來完成筆畫書寫的叫“運腕”。由手臂和肘部的協調動作來完成筆畫書寫的叫“運肘”。

寫小楷或寸楷(一寸見方的楷書字)時,手腕(手拿根部與胳膊下端相連的可活動部位)枕於桌上,握筆的拇指和食指均斜立於筆旁,手掌也儘量豎起,手背與桌面形成70度或80度的夾角,古人稱其為“脫平掌豎”,握筆的食指與拇指間形成如“鳳眼”狀的扁圈,這種執筆法叫“鳳眼”。

寫二三寸見方的大措字,不能用枕腕法來寫了,一則手指撥動的範圍很小,寫不了大楷字,二則手指撥動大了筆就傾倒,會出現病筆,應該用運腕法來寫。運腕法,手腕必須懸起,手掌自然放鬆,手背與桌面呈45度左右的夾角。如果寫再大些的字用懸腕法,因為肘關節枕在桌上寫豎畫時很容易寫歪了。所以,寫大字時,手臂一定要懸起,即使是寫二三寸見方的大楷,懸起手臂練也是相當有益的。

寫斗大的大字,不僅手臂要懸起而且人要站立起來書寫,這時執筆的手掌也隨之而平緩放鬆,手背和手臂呈一平面,與桌面成平行狀。古人稱之為“平覆式”。這時手腕完全放手,可以自由靈活地左右上下運動,寫大字時是以運肘與運腕相結合來完成的。

除了小楷以外,我們不贊成純粹用運指法來寫毛筆字。有的人練懸肘寫大楷,手臂、手腕雖然懸起來了,但仍處於靜止僵死的狀態,書寫時還是用手指的撥動來完成,而且筆桿傾倒得很嚴重。這就失去了懸肘的意義。懸肘應該儘量少運手指,而以腕、肘的運動為主。

值得一提的是:筆桿也不是一定要始終垂直於紙面,在書寫的過程中,筆桿可以略作自然的傾側,但幅度要小,一般寫楷書時筆桿應經常保持垂直狀態。



黃山健墨


說通俗一點吧。

執筆最常見的有五指和三指執筆法。

五指執筆穩定性好,適合寫歐楷類法度嚴謹的字帖。

三指執筆靈活性好,適合寫結體靈活多變的字帖。

就兩種執筆法來說,沒有好壞之分,只有適用方向的分別。

但是,等一個人控筆很好的時候也就不分哪種執筆法了。






楊多婪


古代高桌沒有出現以前,主要以單鉤或雙鉤法。當高桌出現以後才逐漸有了五指執筆法。“執筆無定法”,清代周星蓮說此語出自歐陽修,康有為說出自蘇軾。蘇軾《論書》說“執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首出誰人之口,並非其要,要緊的是這句話道出了執筆的真諦。字形大小和書體的變化以及書寫姿勢的改變,執筆的方法都可能相應的改變,所以執筆法應該是靈活的,放鬆的,自由的。







俗一


執筆方法比較有名的有捻管法,撥鐙法,撮管法,雙鉤法,握管法,單鉤法等。古人講“把筆無定法”,但“撥鐙法”逐漸被奉為經典。本人認為捻管法最佳,捻管的第一能使筆鋒經常保持順暢的態勢,確保書寫流暢;第二通過捻管隨時將筆鋒調整在筆劃的中央位置運行,這就是我們常言的中鋒動筆,只有通過中鋒動筆才能達到力透紙背的藝術效果。


虛懷若古666


等~

正確的執筆姿勢一般是學習書法的第一步,執筆正確,寫字事半功倍。然而,執筆方法絕不是一定之規,以上的十幾種執筆方法是根據不同的情況下,比如說些不同大小的字,真草隸篆不同字體,紙張尺幅不同大小,甚至毛筆不同大小等,情況不同執筆方法不同。當然了,執筆無定法,適意即為佳,換言之,就是怎樣方便怎樣來。


淺色推廣設計


歷代書法家對執筆的方法有著種種不同的見解和主張,諸如"單鉤法"、"雙鉤法"、"迴腕法"、"鵝頭法"、"鳳眼法"等等。實踐證明,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的"撥鐙法"是最好的執筆方法。寫書法,執筆是手段,不是目的。正確的執筆方法是在基本合理的情況下,主要是取舒適、靈便、自然、如意,這才符合人的生理條件。其中,"指實"、"掌虛″是執筆的原則。


13279669818


正確的執筆姿勢一般是學習書法的第一步,執筆正確,寫字事半功倍。然而,執筆方法絕不是一定之規,這幾種執筆方法是根據不同的情況下,比如說些不同大小的字,真草隸篆不同字體,紙張尺幅不同大小,甚至毛筆不同大小等,情況不同執筆方法不同。當然了,執筆無定法,適意即為佳,換言之,就是怎樣方便怎樣來。











樹木存光


古人執筆本無定法,筆法因人而異。我有時用五指執筆,有時三指,覺得行書用撥鐙法較出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