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1 德軍重錘,從“野牛”到“野蜂”,簡述二戰德國自行火炮發展之路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一場戰爭,而蘇德戰場又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陸上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蘇德戰場上,蘇聯和德國之間不僅爆發了規模龐大的坦克對戰,同時也爆發了大規模的炮兵對戰。蘇德雙方為了在蘇德戰場上取得自己的優勢,投入了從牽引式火炮到自行火炮等各種新型火炮。

德軍自行火炮發展的背景

其實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當時的法國陸軍就已經研製和裝備了自行火炮。不過當時法軍研製的自行火炮只是簡單的把牽引式火炮搬上早期的坦克底盤,這時的自行火炮,無論是在機動性還是防護能力上,都存在嚴重不足。

德軍重錘,從“野牛”到“野蜂”,簡述二戰德國自行火炮發展之路

一戰時期法軍簡單拼湊的自行火炮

在上世紀30年代,隨著德國開始建立能夠配合“閃電戰”理論的裝甲部隊,如何為機動靈活但是支援能力較差的坦克提供火力支援就成為當時德軍不得不考慮的問題。尤其是在波蘭戰役中,因為德軍牽引式火炮機動能力不足,導致前線德軍經常得不到及時的炮火支援。在波蘭戰役後,德軍馬上根據實戰反饋,開始了自己的自行火炮研製之路。

“野牛”系列150毫米自行火炮

“野牛”系列自行火炮總共有兩種,分別為“野牛”基本型自行火炮和“野牛II”自行火炮,野牛系列自行火炮也是德國研製的第一種專用自行火炮。

為了縮短研製時間和研製成本,德軍要求自行火炮的相應組件必須直接使用現有的裝備。在經過挑選之後,德軍的S.IG.33型150毫米重型步兵炮和I號B型坦克的底盤成為最終的選擇。

德軍重錘,從“野牛”到“野蜂”,簡述二戰德國自行火炮發展之路

直接用現有裝備改裝而來

S.IG.33型150毫米重型步兵炮是整個二戰期間德軍步兵團的重型支援火炮,按照編制,每個德軍步兵團會配備2門S.IG.33型150毫米重型步兵炮,作為對中口徑步兵炮火力盲區的補充。

而當時I號B型坦克已經在波蘭戰役中被證明不適合執行相應的裝甲對戰任務,因此其閒置下來的底盤既滿足了自行火炮的使用需求,又避免了浪費,可謂是一舉兩得。

德軍重錘,從“野牛”到“野蜂”,簡述二戰德國自行火炮發展之路

S.IG.33型150毫米重型步兵炮

基本型的“野牛”自行火炮只是簡單的將S.IG.33型150毫米重型步兵炮和I號B型坦克底盤結合在一起,因此在底盤損壞的時候,基本型“野牛”自行火炮能夠將搭載的S.IG.33型150毫米重型步兵炮卸下來,當做普通的牽引式火炮繼續使用。

德軍重錘,從“野牛”到“野蜂”,簡述二戰德國自行火炮發展之路

火炮可以單獨拆開使用

德軍一共造了38輛基本型“野牛”自行火炮,參加了荷蘭和法國戰役,作戰效果不錯。不過該炮最大的問題是底盤較輕導致重心不穩,加上I號B型坦克底盤機動性不足,因此德軍並未繼續大規模製造該款自行火炮,而是轉而生產後續的“野牛II”型自行火炮。

德軍重錘,從“野牛”到“野蜂”,簡述二戰德國自行火炮發展之路

“野牛II”自行火炮

“野牛II”根據“野牛”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了針對性的改進,首先就是將S.IG.33型150毫米重型步兵炮直接固定在火炮底盤上,這樣就有效降低了整車的高度,使其無論是重心還是隱蔽性能都有了較大的提升。

其次,是使用了更長、更寬的二號坦克底盤,並增加了一對負重輪,使用160匹馬力的新發動機,經過改裝後的“野牛II”自行火炮在越野機動性能方面的困擾終於得到解決。

德軍重錘,從“野牛”到“野蜂”,簡述二戰德國自行火炮發展之路

首批“野牛II”劃給非洲軍團進行使用

不過首批“野牛II”自行火炮裝備給了非洲軍團,北非的沙塵使得“野牛II”自行火炮出現嚴重的散熱問題,最終導致了大量的非戰鬥損失。到1942年10月份時,德軍中已經沒有“野牛II”自行火炮的身影了。

“黃蜂”105號毫米自行火炮

在“黃蜂”自行火炮出現之前,德軍中除了“野牛”系列自行火炮外,還有少量根據繳獲的坦克底盤改裝而來的自行火炮。但是“野牛”系列自行火炮的射程僅有4.7公里左右,而用繳獲坦克底盤改裝自行火炮又不是長久之計,因此,德軍新一代自行火炮項目隨之上馬。

德軍重錘,從“野牛”到“野蜂”,簡述二戰德國自行火炮發展之路

“黃蜂”自行火炮

此時,德軍正好面臨著大量二號坦克不堪使用的問題,畢竟在東線戰場上,二號坦克無論是從防護能力還是火力上,均無法與當時的蘇聯坦克進行對抗。於是,德軍便決定直接用二號坦克的底盤,作為“黃蜂”自行火炮的底盤。

德軍重錘,從“野牛”到“野蜂”,簡述二戰德國自行火炮發展之路

leFH18型榴彈炮

為了增加火炮射程,“黃蜂”自行火炮直接使用了德軍中的leFH18型105毫米榴彈炮,將最大射程提高到10公里的水平。“黃蜂”自行火炮在1942年就已經研發完成,但是因為產能的限制,直到1943年才開始大規模生產,截止至1944年7月份,一共生產了676輛“黃蜂”自行火炮。

德軍重錘,從“野牛”到“野蜂”,簡述二戰德國自行火炮發展之路

“黃蜂”的第一場戰鬥是庫爾斯克會戰

“黃蜂”自行火炮參加的第一場戰鬥就是著名的庫爾斯克會戰,德軍對其大射程和高射速性能十分滿意,雖然該車在1944年7月份停產,但是直至德軍投降,該車仍在德軍中服役。

“蟋蟀”150毫米自行火炮

雖然“黃蜂”自行火炮的射程不錯,但是其105毫米火炮的殺傷力還是不足,而原本的“野牛”系列150毫米自行火炮的綜合性能又太差,在這種情況下,德軍決定開發新的150毫米級別自行火炮,填補自己的火力空白區。

德軍重錘,從“野牛”到“野蜂”,簡述二戰德國自行火炮發展之路

“蟋蟀”自行火炮

“蟋蟀”自行火炮的武備和“野牛”系列自行火炮一樣,都是使用S.IG.33型150毫米重型步兵炮,不過“蟋蟀”自行火炮使用的底盤是來自捷克的Panzer 38(t)型坦克,這種坦克底盤因為使用了大直徑負重輪設計,因此無論是馬力和穩定性都遠超過德軍此前裝備的“野牛”系列自行火炮。

德軍重錘,從“野牛”到“野蜂”,簡述二戰德國自行火炮發展之路

注意其大直徑負重輪

因為捷克在戰時仍然能夠生產Panzer 38(t)坦克底盤,因此“蟋蟀”自行火炮的產量較高,達到282輛,該車很快替代了“野牛”系列自行火炮,成為德軍主要的重型自行火炮。

“野蜂”150毫米自行火炮

原來的“黃蜂”自行火炮射程遠,但是威力小,“蟋蟀”自行火炮威力大,但是射程又太近,而“野蜂”則是德軍在射程和威力兩個指標之間研製的新一代自行火炮。

德軍重錘,從“野牛”到“野蜂”,簡述二戰德國自行火炮發展之路

使用的是III/IV坦克底盤

在底盤方面,“野蜂”自行火炮使用了III/IV坦克底盤,這是一種糅合III號坦克底盤和IV號坦克底盤的新型坦克底盤,在穩定性和通過能力方面表現出色,因此在出現後不久就被定為“野蜂”自行火炮的底盤。

德軍重錘,從“野牛”到“野蜂”,簡述二戰德國自行火炮發展之路

sFH18型150毫米榴彈炮

在火炮方面,“野蜂”自行火炮搭載了一門30倍徑的sFH18型150毫米榴彈炮,該款榴彈炮的有效射程達到了13公里,在使用火箭增程彈之後,有效射程能夠提升到19公里,該炮滿足了德軍在射程和威力兩個指標上的要求。

德軍重錘,從“野牛”到“野蜂”,簡述二戰德國自行火炮發展之路

“野蜂”同樣參加了庫爾斯克會戰

“野蜂”自行火炮參加的首場戰鬥同樣是庫爾斯克會戰,一共有100輛“野蜂”參加了戰鬥。“野蜂”自行火炮的生產一直持續到戰爭結束,前後一共生產了714輛,是二戰中德軍綜合性能最好的自行火炮。

總結

二戰德國的自行火炮提現了德軍“先應急、再改進”的思想,早期的幾款自行火炮都是直接根據現有的坦克底盤進行改造而來,雖然性能還存在不足,但是也能夠勉強滿足實際的使用需求。

而隨著更大、性能更好的坦克底盤的出現,德軍開始研製諸如“野蜂”這種綜合性能更好的自行火炮,這也算是二戰德國武器設計的一大特色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