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鱼塘大鱼不开口,只有小鱼开口是什么原因?

简单爱


第一,诱饵不对:可以换用本味饵料加入少量奶香型饵料,即九一八大野战+少量速攻3#,也或者是用浓香饵料抽窝子,待窝里有鱼星或是浮漂有轻微动作后再换做用红虫挂钩施钓,一般使用这两个效果都不错。也可以试试活饵蚯蚓,或者是自己弄些玉米面或者大米泡酒试试。





农村小禄


你好,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有一下原因,

1 天气原因,比如闷热天,下雨前的低气压,都有可能造成大鱼不开口,应为这种天气水体含氧量低,鱼儿不舒服也不愿意活动,一活动的话对氧气需求更高。小鱼也有影响但相对大鱼来说他的体积小需氧量也少,所以影响相对来说要小很多。

2温度原因,比如草鱼水温低于15度活动量减少,摄食减少或者不进食。水温高于30度容易死亡,适应温度15到25度。鲢鳙20度以下摄食活动减少,摄食减少或者不进食,适合温度25到35度。每个鱼都有每个鱼的适合温度。

3 鱼塘里大鱼很少,小鱼多,所以造成这种错觉。

总之这种原因有很多,建议您可以下载一个钓鱼人软件,每天出钓前可参考里面大数据在选择出钓否,当然数据也不是一定百分之百准确应为还有一些小环境因素,比如山里面的水库肯定就平原地区的鱼塘温度要低一些,还有向阳面和背阴面,上风口下风口,饵料味型,动植物蛋白配比,饵料软硬度雾化度等等好多因素,这还没说钓具线组鱼勾鱼漂上面的调调呢,太多了说不过来真正把鱼钓明白了,没个一两年琢磨不透。





农人石勇


钓鱼时常遇到钓点鱼星很多而鱼不咬钩的现象。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有时原因出在气候上、温度上、鱼饵上或是钓法上。然而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却被很多钓鱼人误认为正常的,是不可能有办法咬钩的,但笔者根据多年的垂钓实践认为,在这个时候,钓者如果能够变被动为主动,将死饵变活饵,鱼还是会咬钩的。 办法之一:试钓各个泳层。春夏之交早晚温差较大,天刚放亮时,鱼大多数都潜在较深的水下,这时施钓咬钩率较高,但一到上午 9~11 时,这时的外界温度较高,水体中,上下出现明显的温差,鱼会趋温上浮,或悬浮在钓点的上方,这就需要钓手悬钩试钓不同的泳层,以找出鱼上浮的高度,使钩饵能展现在鱼的视角之中,一旦找准鱼所上浮的泳层,鱼仍是会咬钩的。然而能导致鱼改变泳层的原因不仅仅是温度,轻度缺氧和水体上层有鱼类可食的饵料时,鱼也会上浮,因此,垂钓时鱼不咬钩就应尝试钓不同的泳层,采取逗钩、拖钩、引钩等不同地手段。 办法之二:换饵改钓组。窝里有鱼星却无鱼咬钩,其中的一个原因可能就是饵料不太适合鱼的味口,或是鱼从未食过这种饵(鱼对饵有认熟不认生的习性),应考虑到改变鱼饵,或在鱼饵中添加腥味或香味来刺激鱼的感官,激起鱼的食欲,直到鱼开口咬钩。但需注意不同地方的鱼味口是不一样的,不同的鱼种口味也是不一致的,不要在某一个地方用某种饵钓得好,盲目地迷信这种饵的功能,换个地方钓鱼,就算鱼不咬钩也认为问题不是出在钓饵上,这样做是错误的,在鱼类中有很多鱼是没有咽齿的,鱼饵太硬不适合鱼的口感,适口性差,鱼就不爱咬钩。故此开饵时,将饵调得稍软一些,这对多上鱼是有帮助的。此外,鱼对线还有一定戒心,在常见鱼中,除草鱼、青鱼、黄颡、鲶鱼不在乎钓线的粗细,鲫鱼、鲤鱼是认线的,在能确定钓点内有鲫鱼、鲤鱼时,不妨换一根较细线和小钩试一试。这样的尝试可为你增加钓获。鱼在水中的分布不可能是机械的,均匀的,在一处无鱼咬钩的地方不要死守,换一个地方就可能柳暗花明。在鱼咬钩迟缓时,可适当地将钩饵抛远一些,过钓点,或是抛近一点,不超过钓点,或许你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办法之三:试钓不同类型的钓点。鱼不咬钩时换钓点是大多数钓友惯用的技巧。但为什么有时换了好几次钓点鱼照样不爱咬钩呢?这可能就是因为换的是同样类型的钓点。温度一样,深浅一样。钓位是分多种类型的,如深水、浅水。深水有草、浅水有草、进水口、树荫下……无论条件怎样,总会有一种类型的钓点是适合当天垂钓的,所以换钓点时要换成不同类型的钓点。深中找浅,浅中找深。 鱼不咬钩并不怕,只要记住上面这几条,灵活运用这些办法,你一定会满载而归。






超子爱生活爱创业


有好多钓有在垂钓的时候,经常会遇到鱼儿不吃饵的情况,可是池塘里面无论大鱼还是小鱼都不少,到底是什么原因那?

垂钓经验来说的话,分析出了以下几种原因:

1、饵料味型的原因

可能说饵料的味型不对口,可以换成本味饵料加上少量的奶香型饵料,即:九一八大野战还有少量的速攻3#,等到窝里的浮漂有轻微动作后再换红虫挂钩来垂钓。

2、水底有淤泥或者腐烂物

钓鱼的时候怎样才能知道水底有淤泥那?

就是要挂双饵,要是漂尾还有几目在水面上的话就可以钓浮或钓离底,鱼饵就会陷到水底的淤泥里面。

一是很少有口,在就是老是挂上鱼,尤其是鲫鱼。

要是水底存在着大量的淤泥,就很有可能会使钩饵埋到淤泥里面,就要用钓离底的方法来应对。

3、水域变脏

在水域脏的地方,用腥臭型的饵料或香型的基本上都没有什么效果的,因为里面太脏,鱼儿就会没有吃东西的欲望了。

应对的方法就是用强氧化剂,可以消毒还可以氧化底质。

像是鱼儿不开口的这种情况,要是鱼儿的数量比较多,可以多打些窝料,节奏加快,窝料里或者钓饵里可以添加适量渔汛1号小药来刺激鱼儿开口,只要鱼儿开口,饵料适口性好,上鱼的几率就会变得高一些








野钓爱好者阿强


您好,鱼塘大鱼不开口,只有小鱼开口的原因有很多种,需要综合考虑,具体分析如下:

导读:

1、季节原因 2、鱼密度不够

3、选择位置有讲究 4、钓法灵活是关键

5、饵料味型、状态要合理




一、季节原因

一年四季鱼的吃饵状况是不一样的,这跟气温高低有直接关系;低气温时鱼儿活跃性差,不愿游动,自然也不愿意觅食,特别是草鱼,鲢鳙等大个体鱼种进入冬季都不会开口咬钩了;所以,这个季节还不是钓大鱼的时候,建议钓友们把目标鱼定在小型鱼,如鲫鱼就是不错的选择,等到气温高的季节再作钓大鱼。


二、大鱼密度不够

这个道理很简单易懂,鱼少自然就鱼口稀少;本身大鱼就很狡猾,有一点响动就会逃进深水,并且现在的野外鱼塘垂钓人数众多,大鱼也被钓的差不多了,数量有限,不好钓很正常。

三、钓位选择有讲究

选择钓位要根据季节、气温、风向等因素来决定;比如现在的早春季节,白天阳光充足,气温较高,鱼儿在这个时候会游到浅水区嬉戏、觅食;所以,白天如果阳光充足选择钓点应该以浅水为主,而到了夜晚气温下降,鱼儿又会从浅水回游到深水,这时选择钓位就要钓深水;按照这个规律找鱼去钓,不要死守不动。



风向对选择钓位也是很关键的,一般东风不是很好钓鱼,其它风向都可以;而现在的早春季节,多刮西南风,所以西北方向就是最好的钓位选择,这里有个问题,顶风钓鱼人不舒服,而且不好抛竿,但是这样能钓到鱼;大家不要选择风头位置,虽然好抛竿,人也舒服,但是鱼口不会有风尾好。


四、钓法灵活 随机应变

钓法包括传统钓法、悬坠钓法、跑铅钓法等,每种钓法有各自的优缺点,并可以应对各种不同鱼情;像作钓鱼塘,没有走水情况,可以采用悬坠钓法,如果目标鱼是大鱼,而且有小杂鱼闹钩可以调低目钓高目,让子线在水下略有弯曲,给大鱼留出时间吃钩,避免小杂鱼的杂乱信号。而如果没有杂鱼闹钩就可以调的稍高一些,出口信号更清晰;具体如何改变要根据实际鱼情而定,没有固定模式。


五、饵料味型、状态要合理

饵料味型有很多种,主要以香味、腥味为主,如果钓大个体鱼用清淡本味的为好,但是由于季节、水温原因,可以加入虾粉或者螺鲤,增加蛋白含量,提高诱鱼力;如果没有杂鱼闹钩最好使用虫饵作钓,如红虫、蚯蚓等。温度低这类饵料要胜过其它钓饵。

如果使用商品饵作钓,饵料状态要适合实际鱼情。杂鱼多饵料就要粘,硬;没有杂鱼饵料就一定要软、轻,鱼吸饵入口即化;

写在最后:

以上五点是作钓过程中一定要考虑的,并且要结合实际情况来运用,没有固定模式,要记住钓无定律,随机应变,做好每一个细节,钓到鱼就不再困难。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大家,感谢阅读!


寻鱼记


一、外在因素的影响

1、气候的变化,鱼儿没有适应,气候的变化,会影响水温的变化,气候的温差大,水的温差也大。

2、对鱼泳层不清,施钓方法不当:在同一个水体中,不同的鱼儿,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鱼的泳层都是不相同的。因此应根据当时的气候条件找准鱼的泳层。

3、水底淤泥太多了,打窝之后,先是来小鱼闹窝,就已经把窝子搅混了,对象鱼进窝时,窝中变成了泥汤的世界。这时不管你用什么钓饵,钩下到窝中是很难被鱼找到的。

4、水太肥的水域,这些地方水中自然生物会很多,而这种肥水一般来说水中容氧量偏低,这种水里的鱼既缺氧,又因为长时间吃某一种水中自来就有的食物形成了口辟,所以这种地方的鱼对一般的钓饵是不会感兴趣的。

5、鱼儿受到惊吓,受了惊吓的鱼儿在短期内是不吃饵的。这包括被钓滑了

的鱼,这些鱼只吃窝饵不吃钩。有的钓场,因为钓的人多了,投料也多,那里的鱼是不缺吃的,加上天天有人钓,所以这种地方的鱼就变的更滑,更难钓。很多时候是吃头一天打下的窝饵。只要水面稍有响动就立刻游走不知去向。

6、塘主喂食充足,饱食之鱼没胃口,许多的养鱼专业户,都能根据鱼的需要,定时、足量放食。饱食之鱼,起码要等半天时间,才有进食的欲望。

二、自身技术限制

1、钓组配置不当,不能应对鱼情,下钩之前,对鱼情要有所了解,如鱼的种类、鱼的大小、塘口的新老,以及季节的特征等。否则,有鱼也难钓上岸来。

2、摸不着鱼路,盲目打窝下钩,一般说来,鱼在水中都喜欢寻找适合自己生存、觅食、嬉戏的环境集群活动,所以鱼儿经常光顾的地方就是钓鱼人所说的“鱼路”。

3、对浮漂的判断失误,扬竿时机不当:鱼是否咬钩,怎么样咬钩,都是通过浮标反映出来的。钓鱼人凭浮标的反映状态,决定提竿的时机。然而,鱼种、气候和食欲的差异性,都决定了鱼儿咬钩动作在浮漂反应上的差异。所以,正确判断不同鱼种咬钩的不同反映,把握好提竿的时机,也是减少失误多上鱼的一个重要环节。

4、饵不对路,撩不起鱼的食欲。这个就没法多讲了,只能说没有万能的饵,更没有万能的小药!那些问鱼饵的,不是小编不愿答,是真不懂。一方水土一方鱼,鱼口难调呀。多问!多问!多问!当地钓友。

5、性情急躁,缺乏守窝的耐心:休闲钓鱼本身就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娱乐活动,它使人保持平静的心态,达到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但是,如果老钓不上鱼来,就多了一份缺憾,少了一份乐趣。因此,还是要千方百计地把鱼钓上来。可是,在垂钓过程中往往不能如愿。

应对方法

1、出钓之前必须考虑到天气变化对垂钓可能带来的不利因素,待天气走向正常后再出钓,并且尽可能多的了了解钓点的水情鱼情,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2、岸边的嘈杂声、钓鱼人的扬竿声、中钩之鱼在水面的拍打声、光照下的竿影等,这些都是应该尽量避免的。

3、应根据当时的气候条件找准鱼的泳层。正确判断不同鱼种咬钩的不同反映,把握好提竿的时机,也是减少失误多上鱼的一个重要环节。

4、耐心守钓,不急于求成,就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了。

5、应对水底淤泥,要减轻坠子重量,使饵钩悬起,离底5~10厘米,而且要离开窝子50~100厘米,最好是在窝子的前面或者左右都可以,但不要在窝子的后面。这样就可以躲开混泥汤。

6、应对滑鱼水法:是不打窝,直接用钓饵抽窝,入水时一定不要有响声;脑线适当加长并且钓顿。


超哥说解


你好,我是独处山水间,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及如题主所说,既然是鱼塘,大鱼不开口只有小鱼开口,据我分析有几种原因。

1、饵料问题

众所周知,大鱼一般不喜欢大腥大香的味道,一般来说偏谷物味道香型的饵料在钓大体型的鱼类比较占有优势。题主可以用一些基础性的饵料,比如超诱和开口料等等,但基础饵料比重一定要比其它饵料要大。如果气温较低,题主可以适当的加一点腥,比如说鱼骨粉、虾粉、红虫粉等动物蛋白,但是腥味不能太重,这样的话鲤鱼、草鱼、青鱼、都会吃饵。切记,在作钓大体型的鱼类时一定要以基础饵为主,饵料里要有粗颗粒的东西在里面,不要太细,更不要大腥大香。

2、环境因素

不知道题主所处的作钓环境,一般来说大体型的鱼类很容易受惊,如果说作钓时周围垂钓的人比较多,鱼塘面积较小等原因,这种情况下在垂钓大体型的鱼是比较难的,但也不是没有办法解决,题主可以尽可能选择长一点鱼竿或是加长鱼线等方式来把饵料尽可能的抛到离塘中央或水深的位置来进行作钓,效果会好很多。

3、季节问题

在垂钓时一定要选好目标鱼,很多钓友都知道,有些鱼在不同的季节开口性也是不一样的,选好目标鱼,用相对应季节的饵料来进行作钓效果明显要好很多,有些鱼在寒冷的季节可以说就算你把饵料抛到鱼的嘴边鱼也是不会开口的。

以上便是针对性的回答题主的问题,题主既然选择鱼塘垂钓,题主应更应该考饵料的问题多一点,鱼塘一般采取的素食的投喂方式较多,鱼一般都有偏口性,这时候偏谷物味道的鱼饵会比其它鱼饵效果好很多。


独处山水间


鱼塘大鱼不开口,只有小鱼开口是什么原因?

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雾化太快:饵料雾化太好,它们在水中雾化范围过大,速度过快,造成窝子浑浊,鱼类找不到钓饵,雪花粉入水是横向雾化,为了追求饵料状态,加入大片雪花粉后,导致窝子偏离窝点,所以很多钓友从开始抽窝子就已经背道相驰找不对钓点或偏离钓点,水越深这种情况越明显,所以最好选用小颗粒状态粉。雾化太好也不一定是好事,糗鱼就是这样,雾化太好,鱼不敢靠近,或者鱼入窝只敢吸食小颗粒饵料 ,大块的不敢吃,游动一番后离开。实验证明鲤鱼进窝子后,先吃轻、软、小质的窝料,随后才吃颗粒状的窝料,这点告诉我们,打窝子应注意窝子的质量,大小、软硬、轻重都适当加一些。

二、味型过重:在此强调一次,饵料的味道真的不是越浓越好,鱼的味觉远远超过人类,人闻着饵料的味道都刺鼻,您说鱼不得呛的晕头转向?比如秋季很多人都用浓香浓腥饵料,大多数钓友的渔获都不好,首先要明白为什么加腥,天气凉,鱼儿过冬,补充能量,这点没有人质疑吧?腥味的饵料多为动物蛋白,不管是虾粉、蚕蛹粉、蚯蚓粉还是红虫粉,其中加入适量盐可有助于动物蛋白的吸收,但有时也会弄巧成拙,太过于浓重,会造成小鱼闹窝,干扰了鱼类在窝内的活动,看似一群鱼,却都在试探,抗拒,吃口寥寥。这时,最好重新调整配方,或者降低小药的比重。味道不一定要浓,但秋冬季的饵料一定要注重饵料的质量(氨基酸,动物蛋白,香味饵等鱼类的需求)

三、窝料过多:这是一个常见问题,窝料用的太多了,鱼类是留住了,但也吃饱了,再看到钓饵,就难吃口了。另外,窝料过多,在一定面积内占比过高,氧气消耗量大,鱼类也不喜欢入窝;饵料投放过多,必然会惊扰附近的鱼,所以等到鱼闻其味再进窝需要一定的时间;窝料和手食的味道出入太大,窝子的味型很乱,诱过来鱼还好,诱不过来鱼呢?就算是鱼进窝了,但是如果鱼喜欢窝子多于手食呢?是吧。

四、鱼饵不对口:鱼饵的味型,是钓鱼人的一个难题,需要经过几次甚至更多的尝试,只要不对口,鱼很少问津,在黑坑及时味道相差一点,渔获就会比别人少很多,再加上鱼塘垂钓时,滑口鱼多,它们还比较挑剔,饵料过重、过硬、过散、过腥、过香,都可能造成不开口,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不对口都是味道过浓,拿果酸举例,市面上有很多种,很多人觉得果酸加多会闭口,其实不是,过酸的作用是调节饵料的味型,相当于家里炒菜的调味品,为什么很多人用了果酸会闭口,一是其他小药加的多,二是味型没调对或杂乱,鱼不吃,三是果酸质量问题(打开闻,不应该是刺鼻味道)

五、浆层底严重:这点理解很简单,水底环境脏乱差,饵料沉底被掩盖,味道传不出来,自然难以诱鱼。改变垂钓策略,由底钓变为触底钓或半水钓。

六、钓组不匹配:子线过粗、铅坠过大、水浅浮漂过于明显、细线的颜色鲜艳等,一系列的动态,都存在着干扰鱼口,阻碍上鱼的可能性。

七、鱼层变化或鱼类受惊:这两个原因其实很难判断,毕竟我们不是鱼,但可以尝试性的调整,改变水层或钓点,尝试鱼类的变化特点,寻找最切实的鱼口。拿暖棚来说,一般情况下鲫鱼不下地,都在离底状态,所以很多时候看见窝子里鱼星就像开锅,但是口很稀少,再加上不懂变通,从始至终一直用一种的钓法,渔获可想而知。

八、开口小,不活跃:冬季常见,水温低,就算是鲫鱼也是这样,吃饵时,嘴不会全部张开,第一口可能鱼饵没进入口中只是在嘴边,但此刻浮漂已经有动作了,如果提竿八成没鱼,所以应当使用小钩,小饵,让口。


阿贵G


情况一:明显能感觉到水中有鱼,但就是不咬钩。这种情况比较常见的是钓鲤鱼时,有时候明明看到窝子里有鲤鱼翻跟头,就是不去咬钩,这种情况往往是因为水底淤泥过厚,鲤鱼进窝后就开始“拱”窝子里的食物,淤泥弄的到处都是,就是找不到鱼饵。其实这种情况,应付起来还算简单,两种办法。第一种是钓离底,让钓饵远离泥浆层。第二种办法就是把钓饵打在窝子前边,让鱼在进窝前就能发现钓饵。

情况二:就是水太肥,老钓手都知道,肥水的含氧量底,所以鱼开口都不好,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肥水中的水生物多,它们食物充足,也就不那么在乎你的饵料了。所以肥水钓鱼,钓饵的味型很重要,一定要足够诱惑到鱼才行。选择钓位方面,建议选在浅水区、流水区或者风口处,相对来说这几处地方含氧量比较高。如今秋季,天气变化快,在阴雨天气肥水区的鱼相对好钓一些,气温下降,水中的含氧量升高,鱼儿比较活跃。饵料尽量选择天然的素饵比较好。

情况三:在老鱼塘和经常有人去的野外钓鱼,遇到了滑口鱼,这种情况也是最令人头疼的,这种鱼的经验比很多钓鱼人都要丰富的多,它们吃口很谨慎,尤其是鲤鱼,稍有异常就逃之夭夭。

要钓这种鱼,一定要安静,一定不要用手抛窝,那样的动静足以吓跑鱼,要想打窝,要么用打窝器,要么用水溶网。饵料方面尽量选择天然素饵,状态很重要,控制好粘度,雾化尽量慢一点,一是防止小鱼闹窝,二是减少提竿次数。调漂建议不要调的太灵,太灵了容易过早脱离鱼钩,略顿一些,鱼儿在追寻雾化饵料的时候能慢慢向鱼钩靠近,只要鱼钩不漏出来,就有咬钩的机会。






渔者小胖


你好,我是爱钓鱼的叮当猫,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鱼塘大鱼不开口,只有小鱼开口,小猫分析可能会有以下几种原因。

  1. 小鱼闹窝,小杂鱼喜欢腥味大的动物性饵料,例如蚯蚓、红虫、动物肝脏等,想要避开小鱼闹窝可以更换成素饵。除此外,也可以加重铅坠的比重,使饵料迅速到底,避开在中上层水域觅食的小杂鱼。
  1. 钓点周边太过吵闹,大鱼狡猾,警惕性非常强,它们认为的安全觅食区一般是人少声小的,安静的钓点能让大鱼放松警惕心。钓点周围稍微有点动静都会惊吓到大鱼,包括我们抛竿的时候,也要注意尽量轻点。
  1. 鱼塘里没什么大鱼,如果鱼塘里没有什么大鱼,这就没办法钓到大鱼了。楼主你得勤快点,割草喂鱼,采取早日把小鱼儿喂大,那么下次你就有大鱼钓了。

总结归纳: 钓大鱼,“静”是关键。在有大鱼的鱼塘里,加上钓位、饵料的紧密配合,钓大鱼是分分钟的事情。

最后借此呼吁广大钓友: 把钓鱼垃圾带走,鱼儿不喜欢,留一汪清泉,是一份责任,是一片爱心!我是爱钓鱼的叮当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