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什麼人易患大腸癌?

一滴淚丶忘卻一切


現在這個社會食物豐富來很多,人們飲食習慣也有很大的改變。但也正因如此,一些腸道疾病也開始暴露出來了。其中大腸癌疾病尤為嚴峻。大腸癌疾病主要是由於在大腸中出現了息肉。而息肉也分良性和惡性。一旦患上了惡性腫瘤,治療效率以及生活質量都會有很大的影響,那麼如有有效的預防好大腸癌等腸道疾病呢?

一、如何預防大腸疾病?

大腸癌的發生,跟人們平時的飲食習慣有很大的關係。一些人平時總愛吃大量的肉食,或者是高油脂烤制食物,從而導致大腸蠕動變慢。導致代謝物滯留在體內過久,從而誘發大腸癌。因此,在平時的生活習慣上要注意不要吃動物蛋白和脂肪太多,要多吃一些新鮮的蔬菜和水果,保持營養均衡,可以減少大腸癌疾病的發生。

並且在一日三餐的食物搭配要均衡,尤其是紅素搭配均衡,並且營養搭配也要適當,這樣才可以減少疾病,保證身體健康。多吃一些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可以幫助腸道蠕動,並且可以促進腸道的消化,減少便秘症狀就可以減少疾病。

在平時如果是有便秘的情況,或者是有痔瘡的情況都要去醫院檢查,並且治療這些疾病都是大腸癌疾病的早期表現。在早期的時候,某些癌症的症狀是不太明顯的,需要我們做好常規檢查,有意識的觀察自己的身體狀況,才能夠遠離癌症。

二、 哪些人是大腸癌高危人群,如何儘早保養?

在平時如果有慢性腸炎或者是結腸息肉的人基本上都是大腸癌的高危人群,建議有這些疾病的人,上了年紀就要及早的檢查,及時治療,以防腸癌發生和惡化。

在此:小九建議,在飲食上做到營養均衡,少吃一些加工醃製肉類,燒烤類食品,保持足夠的蔬菜水果攝入,提供足夠的纖維素,幫助腸道有效蠕動。

大腸癌也會遺傳。當出現腸道潰瘍的時候,容易由於長期摩擦,導致腸道息肉的發生。而惡性的腸道息肉是造成大腸癌疾病的重要元兇。

平時要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保持適當的飲食,減少便秘的發生。除此之外,充分的運動,以及多喝水,都能夠有效的預防大腸癌的發生。

大腸癌雖然說是現在高發的一種疾病,但是隻要在飲食上做到營養均衡,少吃甚至不吃一些容易致癌的食物,該疾病的發生率也會大大減少。


NANA談健康


大腸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大腸癌的發病率從高到低依次為直腸、乙狀結腸、盲腸、升結腸、降結腸及橫結腸,其發病與生活方式、遺傳、大腸腺瘤等關係密切。發病年齡趨老年化,男女之比為1.65:1。

究竟什麼原因會導致大腸癌呢?研究表明,腸癌的發生與高脂肪低纖維素飲食、大腸慢性炎症、大腸腺瘤、遺傳因素和其他因素如:血吸蟲病、盆腔放射、環境因素(如土壤中缺鉬)、吸菸等有關,而飲食因素、環境因素更為重要。分析其原因,第一,是脂肪飲食增加、纖維素飲食減少所致。我國近年來城市中大腸癌發病率增加,也和飲食結構的改變有關。常食高脂肪、高蛋白以及低纖維類食品的人群,患腸癌的概率要明顯高於食用這些食品較少的人群,這是因為動物脂肪代謝的產物、低纖維素的飲食以及細菌分解的產物都能夠直接導致腸蠕動功能的減緩,並且糞便長期停留在結腸會使吸收毒物質的機會大大增加,尤其是誘發腸道疾病的發生。第二,環境和大腸癌的關係很密切。環境因素主要有:①土壤中缺硒;②血吸蟲病的影響,血吸蟲病高發區同樣是大腸癌的高發區;③吸菸易引起大腸癌。第三,就是遺傳因素。約10%的大腸癌與遺傳因素有關,所以,對於確診為家族性結腸息肉病、遺傳性非息肉病性大腸癌及散發性遺傳性大腸癌的患者的後代,要密切追蹤隨訪。同時,也不能忽視大腸的一些稱為息肉的良性腫瘤。長期患有潰瘍性結腸炎的人也有較大的機會患上大腸癌。

哪些是大腸癌的高發人群呢?大腸癌高發區的成人,如我國的大城市及東南沿海一帶;大腸腺瘤患者,有多發性家族性腺瘤病的家族成員;以前患過大腸癌的患者;血吸蟲病患者;大腸癌患者的家庭成員;癌症家庭綜合徵的成員;盆腔接受過放射治療者;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有人認為,患此病者發生大腸癌的機會比正常人高10倍。

如何預防大腸癌?對於大腸癌的預防,改善飲食、規律生活是關鍵,平時要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首先,多吃纖維食物。少吃高脂肪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這是預防大腸癌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辦法之一。每日飲食中要有足夠的蔬菜,如芹菜、青菜等,平日可有意識增加一些粗糧、雜糧的比例,飲食不宜過細過精,從而幫助腸胃蠕動消化。一日三餐定時定量,不過分飢餓、不暴食暴飲,這樣有利於腸道消化吸收平衡,避免因無節制飲食而致腸道功能紊亂。其次,要多運動。保持每日大約20分鐘中度日常運動,有助排洩物通過腸道,協調排洩。有研究表明,運動可以將患大腸癌的危險降低一半。另外,積極治療已患的大腸疾病如潰瘍性結腸炎、腸腺瘤等。如有大腸癌的高危因素存在,比如家族性結腸癌或息肉病、家族性多發性息肉、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應定期去醫院諮詢或檢查。


醫語破天機


大腸癌是常見惡性腫瘤之一,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其發病與生活方式、遺傳、肥胖、大腸腺瘤等關係密切。這幾類人容易患大腸癌:①有大腸癌家族史者;②有大腸息肉家族史者;③大腸癌高發區40歲以上有症狀人群;④大腸癌術後人群;⑤有慢性潰瘍型結腸炎患者;⑥有血吸蟲性直腸肉芽腫的患者;⑦膽囊切除術後的人群。 這七類人需經常觀察自己大便習慣、大便形態、大便有無血便,過了中年即使無症狀也應定期行腸鏡的檢查,我們建議1-2年做腸鏡檢查一次,可發現癌前病變——大腸腺瘤和早期癌。此外,大家公認的是:大腸癌與不良生活習慣一切相關,常食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類食品的人群,患結直腸癌的概率明顯增高。喜吃肉,少粗糧,少運動,絕對是大腸癌的危險因素,因此說,合理膳食多運動可以有效預防大腸癌。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居民生活水平低下,食不飽腹,半年吃不上一頓肉,那時候結直腸癌患者真的很少,所以幾乎可以肯定結直腸癌是一種生活方式病,近年來發現大腸癌患者年輕化,雖然年輕人比例不高,但是已明確和飲食結構(尤其是久坐辦公室,常吃高能量洋快餐,運動少)有關係。前陣子,有一位29歲的西門子員工查出直腸癌晚期,這傢伙身高不到170Cm,體重達200多斤,平時無肉不歡,喜歡吃燒烤,喝啤酒,因便血來看門診,經全面檢查最終確定直腸癌晚期。去年,世界衛生組織下屬機構把加工肉、紅肉列為致癌物,明確指出每天攝入過量肉會增加腸癌風險。纖維素是腸道的保護劑,食物纖維可增加腸蠕動,吃的太精細,不吃水果、常喝果汁都會減纖維素攝入,對身體極為不利。預防腸癌從口做起,從合理運動做起!



腫瘤何大夫


有的人不抽菸,不喝酒,生活規律,也患上了大腸癌。有的人呢天天糜爛生活,卻絲毫無事。

其實,大腸癌與很多因素有關,並不是不抽菸不喝酒,不會得大腸癌了,那麼除了菸酒史是高危因素以外,還有這些因素,你應該注意:

1、一些疾病的病史,比如腸息肉病史,闌尾切除病史,長期的便秘史,長期的慢性腹瀉史,慢性闌尾炎,還有就是家族有腸道惡性腫瘤腫瘤史的朋友,平常要更多的留心。

2、喜歡吃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久坐又缺乏運動的人群,也應該多注意。

憋便便會得大腸癌嘛?

平時如果總是有憋大便的行為,很有可能會導致腸道健康受損,這樣出現腸道癌症的可能性會比較高。因為本身人的糞便就是身體廢物代謝的一種表現,裡面除了有食物的代謝廢物之外,還有一定的毒素。

應該做哪些檢查?

要想更好地發現大腸癌,最佳的檢查方式是腸鏡!像什麼CT、B超之類的方式其實是不太靠譜的。

建議上面兩條的高危人群,最好每年進行篩查,能有效的篩出來癌前病變,及早的進行手術,可以有效的預防大腸癌的發生,降低死亡率,所以定期檢查尤為重要。主要應該做2項檢查:

1、大便潛血檢查,需連續3天留取早晨大便行潛血試驗

2、腸鏡檢查,腸鏡檢查是診斷大腸癌的金標準,所以必要時一定要做。

【藥博士】簡介

博士,執業藥師,高級營養師,守護生命健康,拒絕偽養生,手把手調養一個健康的你!


不藥博士


中國結直腸癌(大腸癌)診療指南(2017年版)列舉了哪些人需要進行結直腸癌的篩查,換句話說,哪些人容易發生結直腸癌。


1、一般人群結直腸癌篩查:50-74歲的個體,直接結腸鏡檢查,結腸鏡檢查如果未發現腸道腫瘤,那就每隔5-10年行結腸鏡檢查1次;如果發現了腸道腫瘤,那就根據腫瘤大小和病理類型在1-3年後行結腸鏡複查;後續如果沒有再發現腫瘤復發,可延長至3-5年複查。沒必要年年都做結腸鏡,做一次滋味不好受,心疼菊花啊。


2、高危人群結直腸癌的篩查:哪些人群是高危人群呢?(1)有結直腸腺瘤病史、結直腸癌家族史和炎性腸病者為高危人群。這些高危人群則需要每年都做結直腸癌的篩查,定期行結腸鏡檢查,間隔不應大於5年。


好了,詳細說說那幾個結直腸癌的高危人群吧。


結直腸癌腺瘤?這個也是需要做結腸鏡才能明確的,這不算是惡性腫瘤,僅僅是一個腺瘤,但可能是癌前病變,所以一旦發現,那就需要每年都複查。另外就是結直腸癌家族史,意思是說,如果家裡面有長輩或者同輩有結直腸癌這個病,那麼我們自己也要警惕,因為我們比普通人有更高的可能性患病,畢竟腫瘤的發病跟環境、免疫、基因都有點關係,不能託大。最後,炎性腸病是一種慢性腸道炎症性疾病,包括克羅恩病和慢性潰瘍性結腸炎,表現為慢性腹瀉、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做結腸鏡會有異常發現的,這些病人要警惕,因為屬於結直腸癌的高危人群。


最後,誰都應該建立健康生活的觀念,對於飲食和鍛鍊都要注意,飲食上儘量營養均衡,少吃辛辣、滾燙等食物,要經常留意自己的大便,比如是否有便血了,是否便秘了,是否有痔瘡了.......有時候你以為是簡單的痔瘡,到頭來可能是直腸癌,很多老年人的直腸癌之所以拖到了晚期,就是一直當痔瘡來處理。其實兩者還是有明顯不同的,比如痔瘡的便血,鮮血淋漓,血液覆蓋在大便上面,而結腸癌出血往往是大便和血液混在一起不能區分的。當然,這個鑑別是很粗糙的,最要緊的是有篩查的意識,及早讓醫生給你把把關,做個肛門指檢,或者直接做個結腸鏡,一目瞭然。


我是熊貓。


李鴻政醫生


大腸癌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以前人們以為大腸癌是一種富貴病,有錢人才會得,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腸癌發病率越來越高。大腸癌的發病與飲食習慣、遺傳性胃腸道息肉、胃腸道慢性炎症、大腸癌家族史等有關。



什麼人容易得大腸癌?

1.高脂肪、低纖維素飲食

有研究表明結腸癌的發生其中一個原因是飲食改變,高脂肪高蛋白和低纖維素攝入,通俗講就是肉吃多了,青菜水果吃少了。這些人容易得大腸癌。所以提倡要均衡飲食,葷素搭配,多吃蔬菜水果。



2.有遺傳性胃腸道息肉者

胃腸道息肉特別是結腸和直腸息肉的人,息肉容易惡變為癌,這個病可以遺傳。比如家裡有人得了息肉,或者得過結腸癌的,自己一定要警惕,去做個腸鏡看看自己有沒有息肉,如果有,那就要切掉。家族性結腸息肉病,大腸內可以有成千上百個息肉,沒辦法,是遺傳的。可以做預防性的切除手術。

下面這個病例很遺憾,一位27歲,剛做媽媽一年,以前不知道自己有結腸息肉,產後一年發現自己不舒服了。就檢查發現結腸直腸裡一個個數不清的息肉,並且息肉惡變成癌了,出現肝臟和雙肺多發轉移。很可惜,真心希望她能陪孩子的時間多一點再多一點。


3.慢性結腸炎的人

有慢性結腸炎,經常腹痛的人,也要注意了,定期去做個腸鏡看看。

什麼症狀要警惕大腸癌?

糞便改變是大腸癌重要的提示信號,每天觀察自己糞便性狀有沒有改變,有沒有血便等等,如果發現大便帶血,一定要早點去查查。但是很多結腸癌早期是沒有症狀的,等到出現症狀的時候已經是中晚期了,失去了手術機會。所以強調體檢做腸鏡的必要性,特別是以上講的三種好發人群更加要注意了。


小影大夫


以下幾種高危人群易患大腸癌:

1.喜歡吃高油脂高蛋白食物的人群 因為長期過量食用高脂肪、高蛋白質食物,會增加胃腸功能負擔引起消化不良,同時高油脂高蛋白飲食必然會導致纖維素的攝入不足,從而引發排便困難,不利於身體有毒物質的排洩。

2.長期排便困難甚至便血的人群 大便帶血是大腸癌的癌前信號,長期排便困難導致大便乾結,有毒物質累計於腸道中無法排洩,更加容易誘發大腸癌。

3.長期精神緊張的人群 長期的精神高度緊張,進一步誘發情緒低落、抑鬱、煩躁等會誘發身體內分泌的紊亂、代謝降低,導致有毒物質無法排洩,同時自身抵抗力下降會可能會讓腫瘤細胞乘虛而入。

4.有相關腸道基礎疾病的人群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大腸腺瘤、家族性結腸息肉病的人群發生大腸癌的危險性要比普通人高。

5.有家族性大腸癌病史的40歲以上人群 直系親屬中有大腸癌的家族病史的人群患大腸癌的風險會增高,可能與基因具有相關性。尤其是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有臨床數據顯示,40歲以上是大腸癌的高發人群。所以建議此類人群應該定期規律性進行體檢,包括腸鏡檢查等。


KK健康


大腸癌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在西方經濟發達國家,每誕生25個嬰兒,日後就有1人將患大腸癌。在我國,近20年來隨著飲食習慣改變等因素的影響,大腸癌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全國每年約有4.75萬人死於大腸癌。

究竟什麼原因會導致大腸癌呢?研究表明,飲食、環境、遺傳、種族等因素都與大腸癌的發病有關。而飲食因素、環境因素更為重要。以日本為例,20世紀50年代,日本和中國相同,屬於大腸癌發病率較低的國家。隨著戰後經濟恢復、發展的同時,日本大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也日益上升。據日本癌症協會統計,1947-1978年,大腸癌的死亡率大約增加了2倍,而其他各種癌症如肺癌僅上升60%,胃癌和子宮頸癌分別下降30%和60%。

分析其原因,第一,是脂肪飲食增加、纖維素飲食減少所致。我國近年來城市中大腸癌發病率增加,也和飲食結構的改變有關。第二,環境和大腸癌的關係很密切。環境因素主要有:土壤中缺硒;血吸蟲病的影響,在我國,血吸蟲病高發區同樣也是大腸癌的高發區;吸菸容易引起大腸癌。第三,就是遺傳因素。約10%的大腸癌與遺傳因素有關,所以,對於確診為家族性結腸息肉病、遺傳性非息肉病性大腸癌及散發性遺傳性大腸癌的患者的後代,要密切追蹤隨訪。同時,也不能忽視大腸的一些稱為息肉的良性腫瘤。長期患有潰瘍性結腸炎的人也有較大的機會患上大腸癌。

綜上所述,有以下各種情況之一者均應看作是大腸癌的高發人群:大腸癌高發區的成人,如我國的大城市及東南沿海一帶;大腸腺瘤患者,有多發性家族性腺瘤病的家族成員;以前患過大腸癌的患者;血吸蟲病患者;大腸癌患者的家庭成員;癌症家庭綜合徵的成員;盆腔接受過放射治療者(有人報告盆腔放療後1020年易患直腸癌);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有人認為,患此病者發生大腸癌的機會比正常人高10倍。

大腸癌有何症狀

大腸癌的症狀和臨床表現取決於腫瘤生長的部位、癌腫的大小及病期的早晚。我們可以大致將大腸分為三個部分,一是右半結腸,二是左半結腸,三是直腸。右半結腸內糞便水分較多,此時大便為糞湯樣,到了左半結腸,糞便開始變為半固體狀。直腸大約1518釐米長,糞便到達直腸,已接近成形,並刺激周圍的神經和排便肌群產生便意。所以,當大腸癌開始生長,癌腫直徑小於0.5釐米時,無論生長在什麼部位都幾乎無症狀。但隨著腫瘤長大,侵及周圍正常組織、血管和神經時,則出現一系列症狀。

右半結腸癌的特徵

糞便在右半結腸時仍呈現半流動的稀糊狀,因此不易出現由糞便摩擦癌灶而引起的出血症狀,往往是由於癌灶的壞死、脫落而引起的出血,但由於盲腸和升結腸的細小蠕動,使血和稀糊狀的糞便均勻混合,肉眼不易察覺。由於長期的慢性失血,而且又無明顯的大便習慣改變,患者往往因為貧血而就醫。有資料表明,226例右半結腸癌患者中,58.8%的患者血色素低於10克。隨著癌腫的增大,右側腹痛可以摸到腹部腫塊,這類情況約佔就診症狀的79.1%。同時,腫瘤侵及腸壁可以引起隱痛,甚至引起腸周炎,疼痛則會逐漸加重。如果出現陣發性腹痛,則常常是伴有梗阻症狀,但右半結腸癌最常見的症狀是貧血、腹塊和腹痛,鋇劑灌腸造影顯示腸壁僵硬,充盈缺損。

左半結腸癌的特徵

隨著糞便從右半結腸進入左半結腸,由於水分的再吸收,大便由稀糊狀逐漸成為固體,因而由大便摩擦引起便血的情況在左半結腸癌病例中遠較右半結腸癌病例多見。由於左半結腸癌的肉眼可見的便血癥狀促使患者及時就醫,故而長期慢性失血所致的貧血就不如右半結腸癌患者突出。同樣,226例左半結腸癌患者,血色素低於10克的患者僅為38%。同時,腸梗阻引起的陣發性腹痛,左側結腸癌也比右側結腸癌多見,有報告認為大約多出8倍。這主要是由於糞便乾結成形,難以通過癌腫所致。所以,便血和腸梗阻是左半結腸癌的主要表現。

直腸癌的特徵

直腸癌、乙狀結腸癌約佔大腸癌病人的70%以上,直腸癌亦佔全部大腸癌病人的一半以上。由於病灶較低,主要的臨床表現為便血及排便習慣改變。便血佔直腸癌的90%,多為鮮血和暗紅色血液,與大便不混,系腫瘤壞死脫落形成潰瘍面後的滲血。大量出血者罕見。由於病灶刺激腸道而產生大便次數增多,多者每日可達十數次或數十次。因此,直腸癌常被當作慢性菌痢或痔瘡而誤診。如果有了上述症狀,應首先懷疑是否得了大腸癌,要立即到醫院,最好到專科腫瘤醫院找醫生進一步檢查。隨著病情的發展和癌腫向全身各處擴散和轉移,還可以出現一些晚期癌腫的症狀。晚期病人可以出現貧血、浮腫、腹水,左鎖骨上出現腫塊,肝大及黃疸等症狀。



首先,中國人比歐美人更容易得大腸癌。在十幾年前,這個數據是反過來的,歐美人大腸癌比中國要多很多。

在中國,大腸癌的發病平均年齡是48.3歲。而歐美是69歲。

很多人覺得大腸癌離我們很遠,這是對很多人來說,離的很遠。

但腸道健康問題已經刻不容緩。也就是我們說的十人九溼。這個溼就是我們說的腸道已經受損。

腸道受損,跟我們說的很多症狀都有關係。比如便秘,習慣性腹瀉,經常會感冒,食慾不振,很多的皮膚病。久而久之造成糖脂代謝失衡,糖尿病,心血管病,肺部疾病,肝腎的病等等。

腸道是人體的最大的內分泌器官,也是最大的排毒器官。腸道受損人的生活質量就會下降的很快。

確實腸部炎症,發展為腸癌的只是少數。但不代表死於腸道慢性炎症的人是少數。

我們說大部分的慢性病都與腸道的炎症有關。也就是大部分的慢性病證的死因都與腸道健康有關。

所以當你大便不正常,便秘或者慢性腹瀉。千萬不要忽視。人體代謝紊亂是亞健康的第一警告信號。

關愛生命,關注腸道健康,英紐林-清華大學腸道菌群與代謝健康研究中心,祝大家身體健康!

歡迎討論,留言評價數最高的同學,送價值178元的黃老益益生元一盒(清華大學醫學院腸道菌群與代謝健康研究中心研究支持)。截止一月底。


營養與醫學


臨床實踐已證實,以下六類人群屬於大腸癌的高發人群:

  1、30歲及以上有消化道症狀者(尤其是便血、大便頻數、黏液便及腹痛者);

  2、大腸癌高發區,主要是大城市內的中老年人;

  3、有大腸癌癌前病變者,如大腸腺瘤、潰瘍性結腸炎、血吸蟲病者等,患慢性潰瘍性結腸炎超過10年者發生結腸癌的危險性較一般人群高數倍;大腸息肉患者發生大腸癌的相對危險度是無息肉者的22倍;

  4、有大腸癌家族史、家族性息肉病史以及遺傳性結腸病者;

  5、有盆腔放療史者;

  6、有膽囊或闌尾切除史者。

一般來說,早期大腸癌並沒有特別明顯的症狀,可能出現的臨床表現大致包括大便帶血、便後滴血流血、大便次數增多、大便變細、下腹不適、貧血等。

如發現上述症狀,通過直腸指檢、乙狀結腸鏡檢查、纖維結腸鏡檢查、鋇劑灌腸、大便隱血檢查等檢查,即可排查出大腸癌。可優選便寶寶大腸癌篩查,其是一種無痛創、非侵入、居家且無飲食限制的便潛血免疫定量檢測技術,對結直腸癌篩查的特異性介於94%到96%之間,是早期腸癌發現和篩查的首選檢測方法。建議上述人群每年至少進行一次便寶寶大腸癌篩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