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蘇聯在遠東的最後一戰為什麼不是朱可夫指揮?

白楊樹下談歷史


這個問題我來談談!朱可夫是二戰時期蘇聯最著名的軍事統帥,從蘇德戰爭爆發伊始就承擔起重要的作戰指揮職責,參與指揮了蘇德戰爭時期大部分具有決定意義的重大戰役,比如莫斯科戰役、斯大林格勒戰役、庫爾斯克戰役、白俄羅斯戰役和柏林戰役等,被譽為“斯大林的消防隊員”和“蘇聯戰神”,四次榮獲“蘇聯英雄”稱號,被認為是俄羅斯歷史上與蘇沃洛夫、庫圖佐夫齊名的偉大統帥。但是,朱可夫屢經大戰,卻錯過了蘇軍在二戰中的最後一戰,即1945年8月擊敗日本關東軍的遠東戰役。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有三點:

作為斯大林最信任的軍事統帥,朱可夫與斯大林並肩站在紅場檢閱臺上。

首先,從1944年底開始,作為蘇軍最強大的重兵集團——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的司令員,朱可夫一直在前線作戰,全力以赴地指揮雄兵勁旅與德軍展開最後的決戰,他當時唯一的目標就是奪取佔領柏林的榮耀,為此還與烏克蘭第1方面軍司令員科涅夫元帥進行了一場競爭。所以,在1945年初朱可夫沒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去考慮對日作戰問題,而遠東戰役的籌劃和準備早在1944年就開始了,朱可夫並未參與相關工作,實際上他直到德國投降後的1945年5月中旬才瞭解到蘇聯高層正在研究對日作戰問題。

1945年春季,在前線指揮作戰的朱可夫元帥,他當時擔任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司令員。

其次,在德國投降後,朱可夫被任命為駐德蘇軍部隊的最高軍事長官,執行對德國的佔領任務,同時他還被任命為對德管制委員會的蘇聯代表,與英美法代表共同接管和行使德國的最高權力,參與戰後德國的處理工作,確保蘇聯在東歐的既得利益,這無疑是當時莫斯科最關心的事務,這要比在遠東打贏一場戰役重要得多,畢竟蘇聯的核心利益在歐洲。

1945年6月對德管制委員會的四大戰勝國代表並肩合影,其中蘇聯代表就是朱可夫元帥。

再次,沒有讓朱可夫前往遠東也是出於隱蔽遠東戰役作戰企圖的需要。在歐洲戰事結束之際,朱可夫無疑是蘇聯軍隊中最為耀眼的將星,受到外界的高度關注,終日聚焦於閃光燈下,頻頻亮相於各種活動,是各路媒體競相報道的焦點人物。朱可夫的行蹤不可能不引起日軍情報機關的注意,假如他此時突然從公眾視野中消失,於情於理都是非常不正常的,就算秘密地前往遠東任職,也同樣會引起日軍的猜測和警覺,從而削弱戰役發起的突然性。

作為蘇聯陣營中最耀眼的將星,朱可夫在戰爭勝利後是媒體關注的焦點人物。

實際上,早在1943年11月的德黑蘭會議上,蘇美英三國首腦就已經商定,在擊敗德國後蘇聯將參加對日作戰,而指揮遠東戰役的人選則在1944年夏季就已經確定了。根據華西列夫斯基的回憶錄,他是在白俄羅斯戰役結束後從斯大林口中得知自己將去遠東指揮對日作戰。與此同時,由華西列夫斯基領導的蘇軍總參謀部也開始研究和籌劃遠東戰役的各項準備工作。1945年2月的雅爾塔會議上,蘇聯明確將在德國投降後兩到三個月內開始對日作戰,同時加緊遠東戰役的準備,在1945年2~3月開始向遠東調派新的武器裝備的作戰物資。在遠東戰役的籌劃準備時期,正值蘇軍在東線戰場上全面反攻,正是朱可夫馳騁疆場、收復失地、直搗黃龍的關鍵時期,他的主要任務是擊敗法西斯德國,實在沒有必要再讓他為對日作戰分散精力。


崎峻戰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1945年,隨著德國投降,日本人的日子越來越不好受,但其國內的好戰分子依舊叫囂著戰爭,負隅頑抗,甚至對《波茨坦宣言》不理不睬。日本人的“死硬”讓美國決心用原子彈解決問題。

蘇聯的戰爭重心也由柏林轉向遠東,大批的作戰部隊通過西伯利亞鐵路調往遠東地區,對日本關東軍的最後一戰就要開始了。同時,隨之而去還有總參謀長華西列夫斯基元帥,他被任命為遠東蘇軍總司令,負責指揮遠東戰役。

有好奇的朋友會問為什麼不是朱可夫呢?

這還要從朱可夫被重用說起。1939年日本關東軍趁著蘇聯內亂,軍隊實力虛弱,為實現“北攻蘇聯”的戰略,在張鼓峰和諾門罕地區挑起戰爭。為了遏制日軍的妄想,曾擔任過首任坦克團團長朱可夫脫穎而出,負責指揮諾門罕戰役。

這這裡,朱可夫的坦克裝甲集群戰術得到了充分的驗證,將關東軍打的落花流水,充分顯示出他卓越的戰術指揮才能。戰後,他得到斯大林的信任和賞識,擔任蘇軍總參謀長,但朱可夫並不喜歡這個職務,他更希望能衝鋒陷陣。

很快,隨著德國閃擊蘇聯,斯大林不但不接受朱可夫的建議,反而將其降為方面軍司令,致使損失66萬蘇軍。儘管斯大林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但他並不認為朱可夫的脾氣、性格適合在參謀部工作,接任朱可夫工作的就是華西利夫斯基。

華西列夫斯基也是一名從一戰走出來了一名戰將,蘇德戰爭前一直從事司令部的參謀工作。與朱可夫的豪爽果敢、直言不諱相反,他老練穩重、待人友善,常常事先議好的戰略,由斯大林決策,自己裝聾作啞不搶功,深得斯大林的重用。

儘管他指揮過莫斯科保衛戰,白俄羅斯戰役等等,但與朱可夫相比更顯得低調和不為人知。尤其是德國投降後,朱可夫儼然就是西方國家心目中蘇軍的“象徵”,成為萬人矚目的英雄,風頭蓋過了斯大林,這自然引起了斯大林的不滿。

在他看來,朱可夫的“功勞”太多了,不用再創輝煌了,同時作為德國蘇佔區最高軍事行政長官,很多事情等著他處理。對於唾手可得的遠東戰役,還是交給自己喜歡的華西列夫斯基,這也是對他的“獎賞”。

更為重要的是,遠東戰役的準備工作是秘密進行的,所有前往遠東的高級將領隱姓埋名,甚至軍銜也要被降一格,就是不想引起關東軍的注意。而朱可夫的“光芒四射”,他到哪裡,哪裡就是戰略進攻的重點。

尤其是苦苦支撐的日本,更是將朱可夫的行蹤,作為判斷蘇軍下一步行動的“方向標”。更何況,日蘇中立條約沒有到期,蘇聯沒有在《波茨坦宣言》上簽字,日本誤認為遠東的戰事不會那麼快。所以,華西列夫斯基到遠東是最合適人選。

華西列夫斯基的戰術指揮。

現在的遠東蘇軍可以說是今非昔比,153萬的精銳部隊和最先進的武器裝備雲集遠東。而對面的日本關東軍雖說號稱百萬,但基本都是老弱病殘和無戰鬥力的偽軍,有一定實力的不過8個師團,蘇軍有壓倒性的優勢,但華西列夫斯基仍不敢掉以輕心。

首先,隱真示假,達成戰役突然性。儘管德國戰敗後蘇聯一直保持中立,未對日本宣戰,但百萬部隊的調動還是逃不過日本的“眼睛”。華西列夫斯基要做的就是讓日軍誤認為蘇軍在年底前不會發起進攻。因此,他進行了一系列戰術“欺騙”。

在開戰前,他下達長達3個月的訓練計劃,士兵們正常的操練,在前沿的部隊照常休假,附近的居民也沒有被轉移;同時,物資的囤積點遠離日軍視線,讓對方誤以為所有的軍需物資準備就緒要到秋天以後。

其次,“閃擊”戰術。華西列夫斯基在蘇德戰爭期間早已形成自己的戰術特點,他十分善於整合各軍兵種形成最大戰鬥力,以強大的炮兵火力和轟炸機火力為坦克、步兵開路,在進攻時,強調快速、果斷地將對手合圍是最佳的進攻樣式。

同時,153萬的蘇軍被分為外貝加爾方面軍,遠東第一方面軍和第二方面軍,從三個戰略方向上實施向心突擊。考慮到關東軍的空軍實力不弱,蘇軍又集中了3個航空集團軍以及太平洋艦隊的海基飛機,共計5300架,是日軍戰機總數的3倍。

所有參戰部隊被賦予了具體目標和任務。同時,對所屬任務進行實戰演練,尤其是坦克裝甲集群如何快速通過沼澤地、森林、高山等複雜地形。演練不合格的部隊被要求重新來過,直到合格為止。現在的蘇軍士氣高漲、兵強馬壯。

“八月風暴行動”。

儘管根據情報得知,關東軍的增兵行動一直在進行,但對方並沒有在前沿有什麼異常情況。這讓華西列夫斯基鬆了一口氣,他確信日本沒有做好應戰的準備,戰役主動權始終掌握在蘇軍手裡。

1945年8月9日戰役開始,負責“清掃”任務的航空兵分別對長春、牡丹江等地的日軍飛機場、倉庫、鐵路樞紐實施轟炸。但讓航空兵們想不通的是,炸了一天未見一架日軍飛機,關東軍的1800架飛機在哪裡?難道有什麼陰謀嗎?

原來,日本為了防衛本土,與美軍進行本土決戰,將遠東部署的幾乎所有的飛機都調回國內。也就是說在“滿洲國”已沒有任何日軍飛機,這讓雄心滿滿的蘇軍飛行員們因為沒有對手而沮喪,但不管怎麼說,蘇軍擁有絕對的制空權。

地面上,3大方面軍同時展開進攻,一改過去“平推”的做法,各自為戰並保持快速突擊,不給對手任何迴旋的餘地,將關東軍進行分割包圍並殲滅。同時,保證東、西兩個方向的相向進攻,設法切斷關東軍與後方的聯繫。

這種進攻樣式在蘇軍中還是第一次。這樣做,既給了方面軍更多的自主權,又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看誰有本事突擊的快、遠,包圍的日軍多。由於進攻突然,防守日軍幾乎沒有什麼抵抗,第一天就推進了150公里。

反應過來的關東軍,面對三個方向上蘇軍大規模的進攻,不知所措、倉促應戰。當然,同樣不知所措的還有日軍大本營,他們命令放棄“滿洲國”,撤往朝鮮進行堅守。這就意味著靠“滿洲國”起家的關東軍將鎩羽而歸。

參考文獻:《二戰全史》、《當關東軍遇上蘇聯紅軍》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白楊樹下談歷史


做為最高副統帥的朱可夫去指揮遠東戰役實在有些浪費了。

對於蘇聯來說,它的戰略重心永遠是在歐洲,所以從1944年開始,做為最高副統帥的朱可夫先後擔任了烏克蘭第1方面軍和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司令,指揮部隊殲滅或重創了德軍南方集團軍群、中央集團軍群,最後直接攻入柏林,宣告德國法西斯的覆滅。

隨著德國的戰敗,冷戰的陰影開始逐漸籠罩在昔日的身上。而朱可夫此時又擔任了蘇聯駐德國最高軍政長官,需要處理大量的事務,不可能有空閒時間。

再說,從攻克柏林到對日作戰期間,朱可夫還需要準備和參與勝利大閱兵、波茨坦會議、陪同艾森豪威爾訪問蘇聯等等事宜。

而從蘇聯最高統帥部來說,自從德黑蘭會議之後已經開始考慮對日作戰的問題了。1944年斯大林已經明確告訴時任總參謀長的華西列夫斯基,未來對日作戰將由他統一指揮。從1945年初開始,蘇聯開始制定具體的對日作戰計劃,而朱可夫根本就沒有參與,因為這不是他需要考慮到事情。何況對於蘇聯來說,日本與德國相比,這個對手實力實力有限,並不值得調動像朱可夫這樣的統帥前去。

最後從蘇聯對日作戰的將領、兵力與部隊也可以看出,蘇聯當時在歐洲的主要部隊都沒有調動,只是將一些基本沒有作戰任務的部隊抽調去了遠東。而像之前負責芬蘭方向作戰的梅利茨科夫由於芬蘭宣佈停戰,他有了空閒,因而最後前往遠東擔任遠東第1方面軍司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