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清朝的总督权力如此大,为什么不像唐朝节度使那样那么容易犯上作乱呢?

NM1876729


清朝总督和唐朝的节度使,不是一回事。按照权力的大小来看,清朝总督可以完爆唐朝节度使。因为清朝总督只有八个,而唐朝节度使有四十多个。清朝每一个总督的辖区都比唐朝节度使管辖的地盘要大的多。并且唐朝节度使也是朝廷命官,也需要中央的任命才能上任,不是所谓的独立小王国,也要受到唐朝皇帝的节制。


但是,绝对权力相对教小的唐朝节度使屡屡犯上作乱,而权力更大的清朝总督却很罕见的有犯上之举。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造成的。


第一、身份不一样

首先要明确一点,不管是清朝的总督,还是唐朝的节度使,他们都是手握重权,并在朝廷中拥有相当影响力的地方大员。但是总督和节度使在本质上有一个区别——清朝总督是文官,唐朝节度使是武官。

唐朝的藩镇并不是行政区划,因此唐朝的节度使从严格意义上说,只是一种军职。虽然后来唐朝皇帝给了节度使很多权力,让他们成为权重一方的大员,藩镇也几乎变成了行政区。但是藩镇不是行政区,节度使是武官的身份也并没有改变。

试想一下,当某个武将全盘控制政府后,这个武将操控的政府,是不是就是军政府?而武将本人,是不是就是军阀?

事实上,唐朝藩镇确实就是如此。当时节度使麾下的藩镇官员,不论文武官员,都归于节度使一人指挥。整个藩镇犹如一个小型国家,有自己独立的各级衙门。而节度使就是这个小国家的王,他们只需要向皇帝本人负责即可。就像当年的周朝一样。

相比于唐朝藩镇,清朝总督就是标准的文官身份了。他们虽然位高权重,但他们本身只是整个政府架构中的一个环节。比如说,总督的下属官员都由朝廷任命,虽然可以互相弹劾,但总督不能自己随意任免属官。

也就是说,清朝各级官员都向皇帝负责。总督只不过是站的离皇帝近一点而已。

因此,清朝总督和唐朝节度使的第一个区别便是二者在身份上的不同。唐朝节度使已经是军阀了,他们总揽军政大权,在后期还有世袭的权力,而清朝总督虽然位高权重,但本质上仍然是朝廷任命的官员。要受到朝廷的制约,无有颠覆之能力。


第二、专制程度不一样

有清一代,官员都是奴才,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权臣。真正强势和权力者乃皇帝,再大的官员也都是皇帝的奴才,都不能违背皇帝的个人意思。这种皇帝为大,臣子为奴的思维,可谓是祸害了中华整整三百年。

就拿年羹尧来说,他手握四省之实权,麾下数十万兵马,并且他还是大将军兼总督。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然而雍正帝让他去死,只是一句话的事。年羹尧根本没有反抗的胆量。

再比如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后,他也是手握四省二十万兵马的总督,连慈禧太后都忌惮他三分。结果在晚清极度衰微之时,曾国藩也没有敢反的勇气。最后还因为替清政府背锅,死的是遗臭万年。

还比如袁世凯,庚子国难后,袁世凯是当时唯一一个手握北洋七万精锐之师的人。面对一个垂垂老矣的慈禧,以及一个乳臭未干的摄政王载沣。袁世凯都没有敢反,而是一句话就被开缺回籍。虽说袁世凯后来还是推翻了清朝,但若没有革命党的推波助澜,袁世凯还敢下手?这个很难说。

从年羹尧、曾国藩、袁世凯这三个人就可以看出:清朝的君主专制集权已经强大到了一个令人发指的程度。明朝皇帝也集权,但好歹还有人掣肘。而清朝皇帝,连掣肘他们的人都不存了。大臣到了清朝,在他们的身上看不到任何的亮点,除了奴性还是奴性。(可能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来袁世凯才会想当皇帝)



相比于清朝的奴才思维,唐代还不存在这个问题。唐朝的皇帝,其实更像是班长,大臣们是班干部,皇帝与大臣共治天下。班长如果干的不好,班干部可以把他搞下去。像曾国藩或是袁世凯这种情况在唐朝,不造反都是一件稀奇事。


Mer86


清朝的总督,从表面上看都是管辖好几个省,官职和排面也是相当的高,所以给人感觉他们的权力好像很大。但事实上,他们的权力真的非常有限,和唐朝的节度使相比,完全不是一个重量级的选手。

首先,想要犯上作乱,必须要有足够的实力。清朝那些总督,表面看起来坐镇一方,可谓兵强马壮实力雄厚,但他们真正能够调动的人马,根本没有多少。因为那些总督所管辖地区的士兵将士和各级官员,全部都是朝廷任命的,他们的粮饷俸禄都是朝廷提供的,与总督大人根本没有多少关系,人家凭什么跟着他造反。说句不好听的,清朝的总督就相当于我们现在一个大型集团公司在外地的一个分公司总经理,现在这个总经理想带着分公司全体员工出来自主创业,和集团总公司争夺市场,你觉得有几个人愿意跟着他?搞不好,如果总督敢犯上作乱,他的副手就会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他,代表国家和人民收拾他!

其次,清朝是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的巅峰时期,简单点说就是中央政府的权力非常大,比历朝历代都要大得多,可以说仅次于现如今的我们。那个时候,军权、政权和财政权都被中央牢牢控制,地方上的军政财三权也都被严格分开,军队里大都安排有八旗子弟担任要职,在这种背景下,区区一个总督就是一个单纯的职业经理人,他又怎么敢犯上作乱!

至于唐朝的节度使,虽然人家所管辖的地盘不大,但他们在自己所管辖的地区,却拥有独立的人事任免权,通俗点解释,他军队的的各级官员,都是他自己任免的,当地的军政财三权也都由他控制,甚至有些权力大的节度使,在他所管辖地区的文官都由他直接任免,在这种情况下,他所管辖地区的士兵将士和文职官员,相当于都是在给节度使打工,他们的粮饷俸禄和官职,都是节度使给的,与朝廷根本没有多大关系。所以说,唐朝的节度使,基本上都拥有自己的私人武装力量和稳定的财政收入,自然敢时不时和唐王朝叫板。

同时,由于唐王朝经过安史之乱后元气大伤,中央的权力事实上非常薄弱,朝廷内部以宦官为主的宫廷势力和以大臣为主的官僚势力又斗个不停,进一步削弱了朝廷的力量。中央权力越来越小,地方势力越来越大,自然就会犯上作乱!


小玲子说点史


总督虽然在整个清朝权力阶梯中并不是最为顶尖的存在,但是在地方上,他们所掌握的权力却是根本无人所能匹敌的,是清朝站在金字塔顶端上的封疆大吏。

清朝总督本身的品级并不高,仅是正二品,相当于我们现如今所说的部级官员。

不过他们的身份却并没有这么简单,除了自身拥有的正二品品级之外,清朝总督一般都能从皇帝手中获得兵部尚书或者大学士的加衔。


如果他们拥有了兵部尚书的加衔,那他们的品级就是从一品,如果他们拥有了大学士的加衔,那他们的品级就是正一品。

单纯论品级来说,他们的地位还是很尊崇的。

清朝历史中总共出现过十一位总督,除了河道总督,漕运总督之外,每一个总督都执掌着非常庞大的权力,掌握权力最小的,只能掌握一个省份的最高权力,而权力最高的,能同时掌握三个省份的最高权力。


因为清朝总督权力的庞大,所以导致人们对清朝的总督产生了不少疑惑,觉得他们权力明明非常庞大,为什么没想到要反叛清朝自立为王呢?

这里面涉及到的原因非常多,除了文官、武将奴性思想严重之外,他们没有机会和能力反叛清朝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驻防将军、驻防都统对地方总督的制衡

清朝是关外的女真人入关建立的,本身人数非常稀少,就算加上女真人后来收服的蒙古八旗和汉八旗,他们的军队以及百姓人数也多不到哪里去。

因此在入关后,面对着几十倍、上百倍于他们的汉人,他们心中升起了一种莫名的惶恐,担心自己会很快的被推翻、赶回老家。

为了防止出现这种状况,他们就派出了大半的八旗军队前往各个省份地区的重要城市、重要关卡中驻扎,帮助他们监督汉人军队的权力。


清朝驻扎在各地的八旗军队中,地位最高者是将军或者都统。

将军和都统是清朝驻扎在一个地方的最高八旗长官,都是从一品的品级。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将军和都统并不会同时出现在一个驻扎地中。

如果一个驻扎地安排了将军,那他们就不会另外安排一个都统,如果一个地方安排了都统,那他们就不会另外安排一个将军。

在地方上,将军和都统是管理不到总督的,而总督也管理不到将军、都统,因此他们互相之间就产生了制衡,在将军、都统的监督下,总督们是不敢随意轻举妄动的。

这是清朝总督不敢轻举妄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清朝地方绿营兵中的三权分立

而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清朝总督所掌握的兵权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大。

清朝的军队一般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就是上面所说专门由八旗子弟组建而成的八旗军队,第二部分则就是由汉人组建而成的绿营兵。

八旗军队一般保持在十几到二十万左右,而绿营兵则常年保持在六十万左右,数量非常庞大。

各地总督们所能掌握的就是这些绿营兵中的兵权,但是在清朝的绿营兵中,总督掌握的兵权并不是唯一的。

清朝的绿营兵中采取着三权分立的形式,其中总督掌握一部分部队,称之为督标。

巡抚掌握一部分部队,这些部队被称之为抚标。

提督掌握一部分部队,这些部队被称之为提标。

他们是清朝绿营兵中当之无愧的三巨头,而除了他们,底下还有着诸多的总兵,不过这些总兵是归属提督掌管。

因此在巡抚和提督的分化下,清朝总督们想要造反的难度也急剧上升了起来。

清朝提督、巡抚们对总督的制衡

虽然清朝总督的权力要比巡抚和提督大上很多,但与很多人想象中的不同,巡抚和提督并不是总督的手下。

巡抚是每个省份中的最高长官,同时掌握着政权和兵权,品级仅比总督低上一级。

在清朝,巡抚是不受总督管辖的,巡抚和总督一样,都是直接受皇帝调令的封疆大吏。

如果总督做出什么错事或者想要造反的话,巡抚可以随时直接向皇帝参上总督一本或者直接抵抗总督的决定,巡抚的设置,首先无形中分化了总督的权力,降低了他们造反的可能。


而提督则是每个省份的最高军事长官,相当于现如今的省军区司令,是从一品的武官。

从品级上来说,提督和加了衔之后的总督地位是相等的,总督对待他们,也要以平等的地位相待。

总督的兵权仅局限于绿营兵,在绿营兵中他们有着巡抚和总督的制衡,在绿营兵外,他们还有着驻防将军或者驻防都统的制衡,在这种种的制衡之中,他们自然是不可能像唐朝节度使那样犯上作乱的。


所以说这就是清朝总督权力那般巨大,却没有像唐朝节度使一样以下犯上的原因,在清朝中早期的时候,总督的权力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大,他们处处受到制衡,是根本不可能以下犯上的。


孤客生


唐朝节度使一开始是面对边疆的各游牧民族的侵扰而设立的,后来逐渐发展为监管统帅辖区内军、民、财、政等拥有强大自主权的藩镇。由于经常处于战争状态大多数节度使由武将担任,手下军队由其自行招募兵归将有自筹对中央没有对节度使忠诚。容易造成反叛比如著名的安史之乱,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手下15万蕃汉军队。节度使有相对独立的军权、财权、地方人事权。

清朝总督全称总督某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有些地方没有巡抚还兼巡抚事兼管河道茶马等事务。看起来和节度使权利差不多,管辖范围有一省或者几个省比节度使管辖地方大多了。但是由于不是像节度使那样直接面对游牧民族的战争侵扰,不是设立在边疆而是主要是稳定地方统辖民政。更由于清朝有比较完善的政治制度避免了和唐朝藩镇节度使一样尾大不掉的局面。首先,清朝总督是由文官来担任的,比如清末担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就是探花郎出身。其次总督虽然是地方最高长官,但是巡抚也主管一省民政事务。甚至有自己的军队抚标。地方还有布政使、按察使、提督学政这三司,他们都有一定的独立性有向皇帝专折汇报弹劾的权利。军队方面清朝总督虽然有提督军务的统兵权,但是没有直接统帅调兵的权利。清政府一异族统治全国,在重要地方设立驻防八旗。由地方将军统帅不受总督管辖,甚至有些地方总督还要听从满洲将军的意见。另外清朝还在地方设立提督和军镇总兵来统帅绿营兵,使他们互相制衡牵制避免军权旁落。另外清朝在各地设置独立的监察御史监督各地地方官吏,御史品级不高负责监察有相对独立性。

总体来说唐朝的节度使在辖区内有独立的军民财政权利,才能够屡屡反叛中央。清朝总督虽然看起来权利很大,但是由于拥有完善的政治制度使各级官员互相制衡监督从而使总督没有绝对独立自主的军权财权等。从而使清朝的总督无法对中央形成威胁。






湘泪飞蝶


清朝的总督的权利远比唐朝节度使整整大了一圈,却没有作乱发生,这是为什么呢?

一、中央集权的加强

唐代的节度使最初没有多大的权限, 就像东汉末年的刺史一般,只不过是一个中央政府派往各地搞巡察的职务罢了,更别谈有什么雄厚的资本让他们犯上作乱。

不过,安禄山这位带头大哥带了一坏头,制造了“安史之乱”。

当时,唐代中央政府的力量已经下降,府兵制的崩溃,让节度使可以充分利用雇佣兵的形式,组织起相当强悍的军事力量进行藩镇内的自治。为了破灭“安史之乱”,维持统一,李唐政府不得不对各个拥有强悍军事力量的藩镇进行妥协,中央权利已经无法控制节度使,导致藩镇内部节度使甚至可以世袭,藩镇成了实际意义上的“国中国”。

而清政府则不然,对地方的控制力度一直极强。相对而言,最强的军事力量大多数时候均由中央政府掌控。

在太平天国之前,总督并不具备对地方军事力量的绝对掌控。当然,那时的地方军事力量也相当薄弱。虽然后来总督的权利在不断扩大,但因为清王朝有前车之鉴,一直将中央的权利深深根植在总督周遭,导致清的总督有反心无反力。

唐代藩镇割据,本质是军阀割据,每个节度使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就是那一片地盘的土皇帝,对中央政府阳奉阴违,甚至很多时候干脆就完全不搭理。

而清代则实行着督抚同城的相互牵制制度。清王朝的总督中,除了8个总督,还会在每个省安排一个巡抚,而且这两个职位在很多时候存在着管辖范围和权力的交集。这种情况下,总督不要说作乱,就算是搞点小动作,也要掂量一下巡抚的牵制作用。

这种体制在一些场景会导致行政效率的下降,但是不得不承认,在牵制地方大员权限方面,有着明显的效果。

二、政治伦理的向心力。

唐代藩镇节度使,基本是武将出身,且民族血统驳杂,对于中央的认同度就较低,而且因为教育背景的差距,中晚唐的节度使们更加相信武力的力量。

明清以来,尊君、大一统等思想,在文官集团进一步强化。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为代表的清代文官总督们,在手头军事力量最巅峰的时候,依然是抱着匡扶天下的“王佐之志”。“王佐之志”四个字里面,最关键的是“佐”。

对于清代的总督们而言,最高的政治偶像是诸葛亮,而不是弄权篡位的王莽。

三、军事力量的下降。

唐代藩镇的割据,一个原因是相互之间的地盘战斗,导致各个势力极为重视本身军事实力的培养。一旦实力太弱,就会被别的势力吞并。

而反过来,实力增强后,会对周边的地盘乃至皇权有着更多的想法,这也是李唐王朝最后陨落的直接原因。

清在彻底清理掉朱明的残余势力后,虽然整体军事力量处于一个下降的态势,但中央政府还是明显高于地方的权利。

看起来清朝的总督的权利比唐朝的节度使要高,但实际上,它是一种虚高,并没有手握重权。这样的情况下,地方就算想反叛,也缺乏足够的实力进行操作了。

(参考文献:《旧唐书》《清史稿》)


花间雨屋说历史


清朝的总督权力大不大?当然大了。

清朝中前期,设有八个地方总督,分别是:

直隶总督、两江总督、两广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云贵总督。


另外清朝末年的时候,将盛京将军改为东三省总督。

清朝的地方总督本来品级是正二品,但是往往会加一个兵部尚书衔,这样品级就变成了从一品。

清朝的总督有哪些职能,我们看总督的全称就可以看出来。比如说直隶总督的全称是总督直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管理河道、兼巡抚事;两江总督的全称是总督两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闽浙总督的全称是总督闽浙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

从全称我们就可以看出总督的具体职能,第一块是总督地方政务,第二块是提督军务。所以说总督是掌握了一定了军事权,但是请注意,只是一定是军事权。

清朝的中前期的时候,对于地方的军事掌控还是比较好的,地方上的军事权处于一个三个三足鼎立的姿态。

第一部分,地方总督和巡抚有自己的亲兵,分别叫做督标和抚标,人数不太多,但是属于总督和巡抚自己管控。

第二部分,绿营兵。所谓绿营兵,也就是汉人士兵,清朝在各省都驻有绿营兵,各省绿营兵的最高长官是提督。提督属于从一品,和加兵部尚书衔的总督品级是一样的,但是要受到总督的节制。对于绿营兵,总督在经过兵部和军机处授权的时候,可以调动,否则是调动不了的。



第三部分,八旗兵。清朝的统治者并不是那么相信汉人,因此在各地同样驻有八旗兵,最高的军事长官为地方将军,同样是从一品官,比如说杭州将军。地方将军和绿营提督虽然同为从一品,但是因为是旗人的原因,地位远非提督可比,即便地方总督,地位也不如地方将军。对于八旗兵,地方总督基本是没可能调动的。


在这种三足鼎立的情况下,总督虽然属于地方上的一把手,手头上却没有几个自己能调动士兵,拿什么去造反。

当然了,清朝末年,八旗兵战斗力和豆腐渣差不多,朝廷又失去对地方的掌控力,地方上的绿营兵和财政大权都在地方督抚的掌控之中,虽然总督们没有造反,却也形成了事实上的相对独立,东南互保条约便是最好的证明。

唐代的节度使那就不一样了。

唐代的节度使是有朝廷授予的旌节,可以全权管理地方上的一切事物,包括军、政、财。不仅可以调动军队、还有地方上的人事任免权,更主要的还有财政权。

而且随着随着府兵制的崩溃,募兵制逐渐形成。也就说,各个节度使是可以自行招募士兵,由于这些招募的士兵一般都是终生制,其生杀、赏罚、升降等权利都由节度使掌控,因此这些士兵都是只听节度使的话。


小镇月明


清朝地方,有总督,巡抚,驻防将军,绿营提督,这几位都有兵权,除了提督明确低半级之外,其他三位说不清谁大谁小,但即便是绿营提督,总督也不是说指挥就指挥的!此外还有明确下级关系的都司也有兵权!

还有布政使按察使,管着民政财政司法!

有兵权的人太多,再加上满汉隔阂,满人造反,汉人不会支持,汉人造反,满人肯定镇压!所以很难割据!

此外,就是,唐朝节度使割据也是安史之乱之后的事情!唐朝经历重大内乱之后,才失去对地方控制的!

同样,清朝在太平天国之后,各地总督也是在事实上割据了!只是因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才不那么明显!

1900年庚子国变,东南互保,表明,清朝中央已经失去对全国的控制了!所以清帝逊位之后,民国立马就是军阀混战,各地割据称雄!这些军阀割据的各种准备工作早就准备好了!当时只不过缺了一个大义名分,所以民国一来,是人都说自己民主,然后割据混战了!

所以问题问错了!

不是总督没有割据,而是你不知道清朝地方割据,总督割据,的历史!

清朝只不过没有总督武力造反进攻中央!割据还是有的!


肆草堂主人


清朝的总督拥有的权利并不是很大,而且和唐朝的节度使有着本质的区别,即使如此,清朝的总督基是一个地区政务统管!

节度使在不同时期其实权力是不一样的,在早期的节度使也只是朝廷任免的统管一个区域的军事主官,在一定的任期内统管当地军政事务的职位,在安史之乱前期,都是轮流上庄,但在安史之变后,朝廷基本上是剿抚并用的策略,一些跟随安禄山史矢明的军阀投诚,被唐王朝认命为新的节度使,并且可以世袭且,之后的黄巾军起义在早期更是各个节度使养匪为患,保存实力。致使黄巾军横扫唐中央后,颓势出现的时候又迅速镇压招揽,壮大彼此实力。而著名的灭唐节度使朱温就是黄巾军投降过来受封的。

事实上这就是直接实行了分封制一样,唐帝国就是这样被肢解的。

而清朝的总督却不同,一方面他是不具有直接调动本地驻军的权限的,他仅仅具有管理和监督权限,即使紧急调动也仅仅是少量的军队。而当地驻军有本地将军负责,例如年羹尧从西北被免去大将军后就担任江宁将军,所有军队都直接隶属兵部调遣。

即使如此,清朝末年和地总督也是频繁造反,相应革命是假,武装割据是真。


泾水书生


“帝制”在中国发展了两千年,各朝各代都要防范文臣武将造反那些事,到了清朝,改补的漏洞,都补上了。另外,满清奴化教育做的也不错,所以,满清督抚造反的就没有。

  唐朝节度使,那是军权、政务、财政一把抓(就是要人有人、要权有权、要钱还有钱)。说白了,唐朝的节度使就是地方上实实在在的“一把手”、“土皇帝”。节度使们要不要造反,全看唐朝中央的威信,和节度使自身的忠诚度。

  到唐玄宗后期,朝廷被李林甫、杨国忠弄的乌烟瘴气,这个时候节度使假如有了跟朝廷抗衡的军事力量,造反也就是看心情的事,于是有了安禄山造反。“安史之乱”的时候,人心还没散,别的节度使还听话。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中央的威信跌到谷底,更多的节度使干脆明火执仗做起土皇帝,干脆“父传子、子传孙”搞起了世袭。唐朝朝廷都不敢随便讨伐不听话的节度使了——打一个,可能招起一群造反的节度使(“唇亡齿寒”道理大家都懂)。

  清朝的总督就没那么大权力了,总督名义上是中央派出“节制各省军政”,实际上,节制不了。因为各省名义上的一把手,政务、财政是“巡抚” ,军队是“提督”或“将军”。巡抚虽然品级上比总督低半级,但是巡抚却不是总督的下属,政务和财政,总督要跟巡抚扯皮。

  提督和将军品级有时候比总督还要高半级,提督和将军更不是总督的下级。要节制军队,总督还得跟提督或将军扯皮。

  平时,总督就是带着“节制”的名义,干着“扯皮”的活计,根本做不到“自己拍板”,遇到强势的巡抚,甚至能把总督整的服服帖帖。遇到战时,朝廷会特意强调一下“某某总督节制某几省军政”,让各省提督、巡抚听从总督统一调度。但是,这也要看总督做什么,遇到不合理的,巡抚、提督完全就不听话,甚至一纸奏章就会告总督的黑状。

  这样的总督有什么资本造反呢?

  地方大员同时摆上总督和巡抚,这一招是在很妙——国人自古喜欢内斗,“一山不存二虎”,总督和巡抚都想说了算,往往都要斗得不亦乐乎。

  曾国藩够牛叉了吧,自己带队伍带出庞大数量的湘军。1860年代,干着两江总督,同时“节制东南五省军政”。就这样的曾国藩,从来没能压得住江西巡抚。先是有一个陈启迈跟曾国藩斗了三年,好容易还了一个湘军出来的沈葆桢做了江西巡抚,照样不听招呼。

  本来江西漕折、厘金说好给湘军做军饷,这是朝廷都定下来的事情。沈葆桢为了江西本身的利益,就硬生生给扣了下来,气得曾国藩干瞪眼,只能找朝廷评理。


尔朱少帅


清朝总督权力也很大,为何没像唐朝节度使一样拥兵自重甚至谋反? 清朝有十大总督,分别是直隶总督、两江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漕运总督和河道总督,光绪三十三年又增设东三省总督。这些总督除了漕运总督和河道总督外主管漕运水道外,其余总督的地盘都是很大的,与唐朝节度使比,清朝总督管理的土地更广,人口更多。但是为什么唐朝的节度使能进行藩镇割据,清朝的总督却没有占地为王呢?


那是因为清朝的总督虽然权力很大,但是在管辖区内并没有自治权。唐朝的节度使在辖区内有着高度的自治权,能够完全管理地方事务,甚至可以自己任命官员。但是清朝的总督在辖区内则没有官吏任免权。这样一来,唐朝节度使可以自己任命官员培养势力,有条件谋反,可清朝的总督却无法建立自己的势力,身边的官吏都是朝廷的人,有谋反的心也没有谋反的力。

还有一点就是节度使拥有财政权,可以有足够的钱招兵买马并拥兵自重,但是清朝的总督就不行了,各种财政收入都得上交,剩下的钱也为数不多了。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军权。节度使拥有辖区内的统兵权,可以自己招募军队并训练,这样的军队完全就是节度使自己的亲信军队,不会听朝廷的调令。但是清朝总督就没有这么大的权力了,只在战时可以有调兵权,但是在平时统兵权都要分出去,不会掌握在总督一个人手里。



而且总督和节度使最大的不同就是辖区内官员大小不同,节度使的辖区地方小,没什么大官,自己还能任命亲信官员。但是总督辖区太大了,统辖的几个省都有自己的一把手,高官不少且都是受皇帝管理的,还有各省掌握军队的提督都是官居一品,甚至比总督官都大。这帮高官瞧不上总督的有很多。让总督领这么一大帮子人造反,根本不现实。

对于这些各省的官员,总督只能领导他们,不能任免甚至不能处罚他们,所以很多各省的巡抚也不怕总督,在清朝总督跟巡抚争权的例子比比皆是。反观唐朝的藩镇,都是一个整体,由节度使全权管理,总督的辖区却像是一盘散沙。



所以在清朝总督身边都是朝廷任命的官员,一举一动朝廷都能知道的一清二楚,想在这种情况下造反谈何容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