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構築“醫療大廈”的“工程師” ——記柳州市優秀人才、市工人醫院院長李兵

構築“醫療大廈”的“工程師” ——記柳州市優秀人才、市工人醫院院長李兵

李兵(前)在分析患者病情。

人物簡介:李兵,醫學博士,脊柱外科主任醫師,廣西醫科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美國丹佛脊柱研究所、得克薩斯脊柱研究所訪問學者。廣西醫院協會副會長、中華骨科學會脊柱微創學組委員,騰訊互聯網+醫療項目中心醫學AI實驗室高級顧問,承擔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廣西科學基金項目研究;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國醫院協會優秀醫院院長等榮譽。市第十二批、十三批拔尖人才。

見到李兵的第一眼,就覺得他是一個秩序感極強的人。

桌面上整整齊齊擺放著四摞約30釐米高的書本,文件、常看的書籍在手邊,厚厚的全英文醫學工具書、醫學專著在稍遠處。

李兵戴著眼鏡,笑容可掬。知道記者來採訪,他事先要了一份提綱,見面後稍作寒暄,他就照著提綱開口了:“來,我們先看你的第一個問題……”儼然把採訪當成了一對一的論文指導。

李兵是廣西第一位骨科博士,他帶領工人醫院骨科團隊由只有3個骨科亞專業擴展到脊柱、創傷外科、運動醫學等9個骨科亞專業,獲得科研立項50項,獲得各級科技進步獎13項、廣西醫藥衛生適宜技術推廣應用獎13項。

但是,李兵的成長並非一帆風順。

2001年,李兵在北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做住院醫師。一天晚上11時給一名病人做完骨盆手術後感到極度疲憊,沒有完成手術記錄便回去休息了,想著第二天再補上。夜裡,這名病人因突發情況被送去搶救。導師一翻記錄本,發現少了李兵那臺手術的記錄。為此,導師把李兵狠狠地批評了一頓。同事連忙為他解釋:“他已經30多個小時沒有閤眼了。”導師眼皮也不抬地說:“那他昨天睡覺了沒有?有時間睡覺,就有時間做手術記錄。這是對病人的生命負責。”

聽了這話,李兵禁不住流下了眼淚,這眼淚既有愧疚,又有心酸,還有決心。這件事一直深藏在他心底,化成一股鞭策的力量。他說:“從此以後,我覺得再也沒有什麼困難是不能克服的了。”

2009年,李兵調至柳州市工人醫院擔任院長。到任後,病房不足、停車困難等問題讓李兵犯難。“非常高興的是,市工人醫院新院區的建設搬遷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李兵振奮地說。

作為市工人醫院新院區建設搬遷的總策劃,李兵日思夜想,如何才能讓患者就診的流程最優化?

曾有研究數據表明,中國嚴重創傷的致死致殘率是歐美國家的8至10倍,原因之一就是創傷救治的理念和措施滯後,這令李兵十分震驚。後來,李兵學習了國際先進外傷搶救治療理念,又從F1賽車比賽多名維修人員圍繞一輛賽車維修的做法得到了靈感:“為什麼搶救病人不能像維修賽車一樣?患者進入醫院後不需要移動,不同科室的醫生圍著他轉,儘可能地把解決問題的時間縮短。”

這一想法實施後果然奏效——市工人醫院創傷救治中心成立一年後,急救流程得到大大優化,院前急救時間縮短了19.7%,急診室施救時間縮短了22.5%,死亡率、傷殘率分別下降了10.8%、10%,同比多挽救嚴重創傷患者200餘人。

記者採訪數天前,象州李先生通過市工人醫院智慧醫院找到了李兵,併發過來他父親的CT等資料。李兵給李先生髮送了一段語音:“你父親的情況有手術指徵……”採訪當天,李先生帶著父親趕到柳州,很快順利入院,等待安排手術。

“這樣就減少了患者無謂的奔波。”李兵說,“我非常堅定地認為,以實體醫院品牌為依託,醫療服務實現線上線下融合,是中國醫院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解決看病難的必由之路。”

經過一年多的建設,市工人醫院智慧醫療水平在國內領先,得到了患者和行業的高度認可。目前智慧醫院共有50個科室、620名醫生為患者提供在線諮詢服務,服務總量達11萬人次。去年12月該院受邀參與制定《互聯網醫院建設標準化體系》。

現在,李兵90%的精力都用來完善醫療系統的管理,理順患者看病的流程,搭建“互聯網+醫療”的平臺。為了讓看病不再是一件麻煩事,這位“工程師”不斷地為“醫學大廈”描摹藍圖,添磚加瓦。

本報見習記者 謝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