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6 中央重提“擴大內需”,財政貨幣雙寬鬆將來臨?

央行“置換降準”引發市場持續熱議,“貨幣政策轉向”的論斷甚囂塵上,資金在債市搶資產“上車”,導致資金面出現罕見緊張。而在中央政治局會議重提“擴大內需”之後,部分分析人士更將此解讀為頂層設計將重回“貨幣、財政雙寬鬆”的狀態。

不過,在興業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看來,這均為市場的過分解讀。魯政委在接受時代財經採訪時指出,資金面不會出現想象中的寬鬆,當然也不會再次收緊,在持續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下,央行的態度應該是“不變”。

資金面異常緊張

4月25日,央行通告稱,從今日起下調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非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外資銀行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同時,上述銀行將各自按照“先借先還”的順序,使用降準釋放的資金償還其所借MLF。

以2018年一季度末數據估算,操作當日償還MLF約9000億元,同時釋放增量資金約4000億元,大部分增量資金釋放給了城商行和非縣域農商行。

在“置換式降準”資金到位之前,也既是4月17日央行降準消息公佈後,資金面開始明顯趨緊,貨幣市場資金價格逐步走高、波幅增大,與一季度以來流動性整體寬鬆環境下的走勢顯著不同。從銀行間質押來看,DR001的加權均價從2.3%-2.5%區間上移至2.7%-2.9%區間,DR007加權均價在從2.7%中樞上升至2.9%中樞位置,DR1M在19日之後走高至3.9%以上,而DR3M也達到5.5%的高點。

“一季度以來流動性的持續寬鬆,讓機構開始揣摩央行是否轉變了穩健偏緊的貨幣政策,同時也孕育了機構的加槓桿行為。”魯政委告訴時代財經,“而央行的‘置換降準’讓機構誤以為猜測坐實,開始在資金端採取了滾隔夜和加槓桿的方式搶債市資產。”

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和上海清算所數據顯示,3月份廣義基金增持5846億至17.48萬億,環比增加3272億,淨增量創7個月以來的新高;銀行理財、廣義基金、外資行槓桿率分別上升18.1%、5.7%和5.2%個百分點,達17年以來新高。

機構誤讀導致的加槓桿行為增加了對短期資金的需求,降準的資金需等到4月25日才能釋放到市場,公開市場操作的投放量也較為謹慎,這導致了近段時間資金面緊張的現象沒有得到緩解。

“貨幣財政雙寬鬆”乃誤讀

短期來看,降準釋放出來的4000億元資金,將緩解資金供給層面的部分壓力。中信證券研究部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明明表示:“當前機構推升的價格會帶來邊際緩解,另外本月財政存款的回收和月末繳稅進行對沖,也有利於月末流動性和資金面的平穩度過。”

但對資金面“整體將寬鬆”的解讀,魯政委卻認為:“不盡然。”

魯政委表示,目前來看,市場對利率債的觀點已經逐漸修復,但大家是否真的都回歸了平常心還有待觀察。尤其是“擴大內需”這一久違的提法在日前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再次出現,市場依然揣測會否回到曾經貨幣、財政雙寬鬆的狀態,以實現對內需的刺激。

魯政委直言市場出現了過分解讀,資金面不會出現想象中的寬鬆,當然也不會再次收緊,在持續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下,央行的態度應該是“不變”。“當下政策考量是,調結構是眼下的迫切要求,而擴內需是長期慢工出細活。”

華創債券也分析稱,流動性是否迎來寬鬆,本週通過央行態度可進行確認。若本週央行公開市場保持大幅淨回籠,疊加跨月時點,則資金緊張的格局將維持,可判斷降準操作僅是從價格上緩解銀行不斷上行的負債壓力;若本週央行繼續大規模投放,資金壓力大幅緩解,價格回落,則可以初步確定央行貨幣政策邊際上的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