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7 「探索發現」宮頸癌篩查HPV檢測的2大誤區

「探索發現」宮頸癌篩查HPV檢測的2大誤區

病因學和流行病學研究已證明,持續感染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HPV) 是子宮頸癌發生的必要條件。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CIN) 是重要的子宮頸癌前病變,從CIN 發展為浸潤性子宮頸癌大約需要10 ~ 20 年1。檢測HPV病毒,避免由CIN發展為子宮頸癌,使子宮頸癌有望成為第一個可通過綜合性預防措施消除的惡性腫瘤。

HPV 感染是一種極為常見的病毒感染,高達75%的女性在其一生中可能感染HPV,其發現及致病機理到由WHO推薦用於子宮頸癌篩查,經歷了長達數十年時間:

「探索发现」宫颈癌筛查HPV检测的2大误区

HPV檢測已經成為宮頸癌篩查檢測的重要措施。那麼,在宮頸癌篩查中,對HPV檢測的誤區有幾些方面呢?

誤區一:檢測低危型別HPV在宮頸癌篩查中具有臨床價值

目前已經發現超過200種型別的人乳頭瘤病毒(HPV),對於感染生殖道和肛門的HPV,根據各基因型別致病力大小或致癌危險性大小可分為低危型和高危型兩大類。

低危型別常引起外生殖道溼疣等良性病變,包括6、11、42、43、44等型別;高危型別與子宮頸癌及子宮頸上皮內瘤變(CIN)的發生相關,包括16、18、31、33等2。

由此可見,在宮頸癌的篩查中,僅高危型別才具有檢測的臨床價值,低級別的HPV感染不會引起宮頸高級別病變和宮頸癌變。

「探索发现」宫颈癌筛查HPV检测的2大误区

2015年CFDA發佈了《HPV核酸檢測及基因分型試劑技術審查指導原則》,對HPV型別的高危型與低危型進行了劃分,參考了WHO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及其他國際組織的研究成果給出了建議,將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8等13種基因型列為高危型別,26、53、66、73、82等5種基因型列為中等風險型別。

《原則》指出了其所述的檢測試劑及其要求均只針對用於宮頸癌相關預期用途的(上述18種)HPV基因型核酸檢測,如申報的宮頸癌相關HPV核酸檢測產品涉及上述18種型別以外的其他HPV基因型,則申請人需提出明確的理由和依據,且應得到國際有關權威機構的文獻支持3。

誤區二:對所有高危型別進行具體分型

1. 宮頸癌中檢測出來各HPV型別的分佈數據4:

「探索发现」宫颈癌筛查HPV检测的2大误区
「探索发现」宫颈癌筛查HPV检测的2大误区

我們可以看到,在宮頸癌階段,HPV16/18是最主要的兩個型別,佔了接近70%的比例。

2. HPV16/18引起宮頸高級別病變的風險極高

研究表明,HPV16/18陽性的患者將很快地發展為CIN3+;而感染另外12種高危型別的患者發展為CIN3+的進程較緩慢,也無需對其進行具體分型5。

「探索发现」宫颈癌筛查HPV检测的2大误区

美國最大規模(參與者>47,000)的宮頸癌篩查ATHENA研究數據表明,HPV16/18+/ NILM與高危HPV+/ASC-US的風險相似,應立即陰道鏡6,基於ATHENA研究的數據,2013年ASCCP指南明確了應該對HPV16/18進行具體分型。

3. 國內外權威指南篩查路徑僅對HPV16/18進行分型7.8.9

「探索发现」宫颈癌筛查HPV检测的2大误区「探索发现」宫颈癌筛查HPV检测的2大误区
「探索发现」宫颈癌筛查HPV检测的2大误区

可以看出,在國內外的權威指南與共識文件路徑中,均僅對HPV16&18進行了具體分型!

綜上,在宮頸癌篩查中,HPV檢測型別應該關注兩點:

1)僅高危HPV型別的檢測具有臨床價值;

2)HPV16/18在宮頸癌中佔比接近70%,且引起高級別病變及癌的風險極高,權威指南篩查路徑均僅需要對該兩個型別進行具體分型!

參考文獻:

1]Martin CM, O'Leary JJ. Histology of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2]HPV 感染疾病相關問題專家共識,醫學研究生學報 2017 年 12 月 第 30 卷 第 12 期

3]2015年CFDA關於:《HPV核酸檢測及基因分型試劑技術審查指導原則》,

4]ICO information centre on HPV and Cancer.2017

5]Khan MJ, Castle PE, Lorincz AT, et al. J Natl Cancer Inst 2005;97:1072-9.

6]Wright TC, Jr, et al. Am J Obstet Gynecol, 2011; 136: 578–586

7]Wentzensen et al. Eurogin 2016 Roadmap. Int J Cancer.2017

8]中華預防醫學會婦女保健分會,子宮頸癌綜合防控指南,2017

9]CSCCP.Chin J Clin Obstet Gynecol.201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