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京华烟云》:浑朴天真,名士风流,佛系文艺青年的经典之作

《京华烟云》一直被称为“小红楼”,作者林语堂凭借这部作品四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也是在莫言之前距离诺贝尔最近的文学作品。著名作家赛珍珠曾评价这本书说:“它实事求是,不为真实而羞愧;它写得美妙,既严肃又欢快,对古今中国都能给予正确的理解和评价。我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最真实、最深刻、最完备、最重要的一部关于中国的著作。”

小说以姚木兰的命运发展为主线,讲述了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在此期间的悲观离合和恩怨情仇的故事,全景式展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风云变动的历史风貌。

《京华烟云》最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作品虽然着眼于国家山河动乱之时的社会情境,但是却并无萧杀、凝重之气。相反,整部作品洋溢着淡然的情志、积极的希望以及博大宽厚的胸怀,而这一切,与作者林语堂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将从创作背景、人物塑造、作者局限等方面来解读这部浑朴天真,颇具“名士风流”的文学作品。

《京华烟云》:浑朴天真,名士风流,佛系文艺青年的经典之作


01 创作背景:民国时期的佛系文艺青年

如果民国时期也有“佛系”这个词的话,那林语堂可以算上一个。他与鲁迅先生虽为同时期作家,但是两人却完全不一样,鲁迅是投鞭击长流,警醒世人的血性,林语堂虽然也警醒世人,但是他的方式更温和,更强调个人主义。

林语堂不会全力抨击传统的仁义道德是吃人的东西,相反,他从孔孟之道中吸取了明理达情的部分,遵循“道法自然”的理念。他相信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浑然天成的智慧,以及带给人的心灵上的洗涤。

这可能跟林语堂的教育经历有关,他长期以来接受的是西方教育,后来才对中国的古典文化着迷,因此,他得以以一种“局外人”的视角看待传统文化,反而有一种新鲜感和亲近感,也能更加客观和辩证地看待这种传统文化,汲取其中的美好。

《京华烟云》:浑朴天真,名士风流,佛系文艺青年的经典之作

林语堂与鲁迅的珍贵合影

正因为如此,《京华烟云》这部作品即使在国仇家恨的双重压力之下,也没有充斥着决绝的血海深仇之感。在前半部分社会相对稳定的时候,风清气朗,姚木兰最喜欢的事就是踏访名山大川,开阔心胸;后半部分社会动荡进步一加剧,几大家族都不得不逃离避难,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也是战火纷飞之中中华民族的信念与气度。这样一种豁达、疏朗之气,仿佛饮下一杯清香之茗,心旷神怡、海阔天高。

因为林语堂的目的不是批判、不是鞭挞、不是裁决,而是直观地描述,他只想单纯地描述这个他眼中看到的世界,提醒人们保持永恒的热爱。这样的作品,就当时的社会而言,的确缺少了现实批判力度,可就长远而看,却也是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宝贵的一笔,我们客观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独特气韵。

《京华烟云》:浑朴天真,名士风流,佛系文艺青年的经典之作

林语堂


02 人物塑造:比《红楼梦》更添英勇之气

《京华烟云》素来被称为“小红楼”,因为林语堂本来是想将《红楼梦》用英文翻译出来介绍到西方,可无奈,实在是《红楼梦》过于精妙,难以翻译。最后他不得已,干脆自己提笔重新写了一部作品,这才有了《京华烟云》的诞生。

因为林语堂本人的知识背景、成长环境,再加上《京华烟云》本就是他用英文写的,所以,《京华烟云》在文学成就上远不及《红楼梦》,但在人物塑造上,又多了源自现代的英勇、开放的气度。

若要将林语堂最爱的姚木兰跟《红楼梦》做对比,她既不是多愁多病身的林黛玉,也不是八面玲珑的薛宝钗,反而更像是娇憨淳朴的史湘云。史湘云是大观园里最不拘小节、率性自然的一个,坦坦荡荡,不失本色。林语堂笔下的姚木兰呢?她有旧式传统女子的贤良淑德,她孝敬父母,相夫教子,侍奉公婆,也有大家闺秀的端庄稳重,关键时刻,维护家族名誉,挑起照顾两家人的重担。

《京华烟云》:浑朴天真,名士风流,佛系文艺青年的经典之作

影视剧中的“京城第一才女”姚木兰

但不同的是,姚木兰并不是只会穿针飞线的小女子。她不仅会认甲骨文,更懂得甲骨文对国家的重大意义,眼睛里看得到民族大义;她热爱名山大川,不只因为资环看这无限美好的风景,更因为她能感受到这壮丽河山背后的家国情怀。

作为父亲的姚思安,更是木兰一生的榜样和精神偶像。姚思安家财万贯,却教女儿认识宝贝说:“那些古玩东西都是废物,分文不值。你若把那些东西看做废物,那就是废物。”国家被犯之时,姚思安不似一般大户人家只担忧钱财,担心身家不保,他对姚木兰说:“你去问问曼娘,若她都说这仗能打,那便一定打的赢。”

林语堂不但赋予了《京华烟云》别致、典雅的古典气息,更赋予了这部作品象征着民族的雍容气度和广袤的胸怀,正如他为此书所题的那样,“献给英勇的中国士兵。”

《京华烟云》:浑朴天真,名士风流,佛系文艺青年的经典之作

姚木兰的胸襟离不开父亲的引导


03 作者局限:书中的女性是作者的理想,也是时代的局限

姚木兰是林语堂最爱的主人公形象,她豁达、通透、智慧、大气,有女子的秀外慧中,又有男子的眼界和气度。可惜,这部作品里还是有一些让我感到遗憾的地方,那就是即使如木兰这样的女性,也免不了在作者笔下忍受婚姻里的不堪。

不同于大家更加耳熟能详的影视剧版,木兰在原著中虽然不是代妹出嫁,但她依然也只是听从命运的安排。她心里喜欢的人是孔立夫,但她把这份爱深埋于心里,淡然地接受了跟曾荪亚的婚姻。

婚后的生活也并非平静如水,曾荪亚又另外喜欢上了别的年轻女学生,作者花费了不少笔墨来描写这一段。木兰在知道丈夫荪亚拈花惹草时,作者对她既没有懦弱忍让,也没有像泼妇似的大吵大闹,凭借自己的聪慧、大度化解了一场危机的做法很是赞赏,他通过木兰对于这件事情的处理来彰显木兰的智慧和对丈夫、对家庭的宽容。

《京华烟云》:浑朴天真,名士风流,佛系文艺青年的经典之作

女子的智慧只能埋没于婚姻之中

很显然,这样的描写是更为符合作者对那个年代的女性认知的,讲求阖家团圆,讲求顾全大家。可是,纵然道理能明白,但还是让读者抱有深深的遗憾之感。女子再能干,对于家庭和婚姻也只有忍让,如果在现代社会,像姚木兰这样的女儿家大可将自己的能力与智慧运用到更广阔的天地之中,而不是无可奈何地为丈夫解“桃花劫”吧。

这是作者对于女性的理想化状态,也是作者的认知和时代的局限性。正因为林语堂对于传统文化的“远观者”的态度,让他看到了传统里面的智慧和通达,却也将一些过度的限制给忽略了。或者说,这种限制只施加于女性身上,没有阻拦住男性,所以他把这种限制解读为了美好而加以赞赏。

《京华烟云》:浑朴天真,名士风流,佛系文艺青年的经典之作

姚木兰与孔立夫谈古论今


04 结语

因为《京华烟云》原著是林语堂用英文创作的,英文书名为Moment in Peking,也有人曾将此书译作《瞬息京华》。这个译名跟《京华烟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带有着一种“恍若一梦,瞬息成空”的感觉。可能作者也认为,这么理想化的故事、理想化的人物,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读者只有合上书本,仿佛耳边响起那荡气回肠的曲调,静静去追忆那个如梦世界。

《京华烟云》不是完全没有缺点,它自有其局限性,单纯从文学成就而言,也并非顶尖作品。但是它最难能可贵之处,是通过林语堂“远观”的角度,客观而细致地展现了那个时代传统文化的美好,以及这种美好对个人、对家族、对国家的深远影响力;同时书中蕴含的通透、开阔、洒脱的名仕之风,放在今天,也依然对现代青年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丨作者:李李公子,自由撰稿人。八卦情感,阅读人生,与你分享生活中的每一分爱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