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 紅河哈尼族彝族是全國唯一以哈尼族、彝族為主體民族的自治州

石屏彝族海菜腔,又稱"石屏腔"、"曲子",俗稱"倒搬槳",以異龍湖中一種稱為"海菜"的草本水生植物而得名,流行於異龍湖畔、陶村鴨子壩、牛街、龍朋六街等地尼蘇頗(三道紅)聚居地區。同時,也為漢族所喜愛,流傳於建水、開遠、通海、箇舊等地。《海菜腔》是彝族勞動群眾在長期的勞動和生活中創作的;由青年男女在山野、田間、湖上談情說愛唱出的山歌發展衍變而來的。

紅河哈尼族彝族是全國唯一以哈尼族、彝族為主體民族的自治州

素以能歌善舞著稱的彝族人民,民歌滲透到他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是他們表達感情,自我教育和娛樂的一種重要形式。民歌被用來記載歷史,交流情感,傳授文化,掌握農時節令。不論是在祭祀,節日,婚娶喪葬,還是在勞動生產,談情說愛,修繕建屋等活動中,都能聽到歡快樸實,婉轉而又充滿濃郁鄉土氣息的歌聲。海腔本義是在"海"上唱的腔,因當地的異龍湖中一種名為"海菜"的水生草本植物而得名。它是彝族人在長期的勞動和生活中創作的;由青年男女在山野、田間、湖上談情說愛唱出的山歌發展衍變而來。 其歷史久遠,自誕生以來,便在以異龍湖為中心方圓百里的農村、城鎮廣為流傳。

紅河哈尼族彝族是全國唯一以哈尼族、彝族為主體民族的自治州

彝族海菜腔是海內外知名的雲南彝族特有的民歌品種,它又稱大攀槳、倒扳槳,俗稱石屏腔,主要流傳於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縣彝族尼蘇人村落。石屏彝族海菜腔屬海菜腔變體的民歌,與其他三種變體曲調沙悠腔、四腔、五山腔並稱"四大腔",彝族稱之為"曲子"。

紅河哈尼族彝族是全國唯一以哈尼族、彝族為主體民族的自治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