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長三角一體化,長三角VS粵港澳,誰的潛力更大?

摘要:大灣區相比,長三角還有一些不足(歡迎關注槓桿遊戲)

長三角一體化,長三角VS粵港澳,誰的潛力更大?

12月1日傍晚,備受期待的《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終於官宣。

對比千年大計和粵港澳大灣區全面啟動,長三角這個大禮包,似乎有點晚。

之所以姍姍來遲,更說明它的重要。就像當年浦東在深圳後面開發,快從來不是長三角的追求。它的亮相,一定需要經過國家的深思熟慮。

作為佔全國經濟總量1/4的最大城市群,長三角無疑是中國參與國際競爭的那張王炸。

今天槓桿地產就聊聊長三角區域一體化這張王炸。

01、上海,好或者更好

論先天,上海本就是一座老天爺賞飯的城市。無論從區域交通、自然條件、經濟金融基礎、港口貿易能力、還是國際知名度,上海都是最值得中國賦予重任的。

上海的自然地理條件之好,不僅在國內城市中堪稱翹楚,在世界範圍內也不多見。

上海正好處於我國南北海岸線的中點,所以當中國一旦擁抱海洋時代,上海的航運優勢就一騎絕塵。一馬平川的地形利於建設,長江泥沙每年還能淤積出新土地。再看看深圳、香港依山佈局的侷促和填海成本,上海不是含著金鑰匙是什麼?

上海處於長江的右岸,杭州灣的左岸。左擁右抱的腹地,廣闊無比。以上海為門戶的長江經濟帶GDP34萬億,人口5.9億,分別佔全國的43.2%和42.9%。

論後天,上海抓牢了歷史進程。開埠160多年,一直在開外掛。上海最早作為外國冒險家的樂園,長期浸潤各種文化。1949年之後,國家又賦予工業重任,在計劃經濟時得到國家最多投資。改革開放後,上海再度成為中國對接世界的窗口。

正是因為有這個基礎,上海才有資格獲得最頂級的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創、交通定位。去年開始,更是一大堆利好砸向上海。

清末以來,上海一直被偏愛。一個地方的發展,無形之手固然重要。但一個地方得到長期垂青,絕對不是簡單的運氣。

上海如今的條件,讓任何主導者都不會違背趨勢,而是順應發展潮流,賦予上海相應的職能定位。

所以上海代表中國參與世界競爭,是國家偏愛,也是實力使然。

中國發展到今天,需要一個超級對外門戶和超級貿易中心,這也是中國在全世界鍛造影響力的必然過程。

其實上海的樓市,或是其他,都不用說太多。無非是好,或者更好。

長三角一體化,長三角VS粵港澳,誰的潛力更大?

02、5個副攻,值得重點關注

既然是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槓桿地產就不能只說上海。關於滬蘇浙皖四地分工,《綱要》明確:上海發揮龍頭帶動作用,蘇浙皖各揚所長。

蘇浙皖發揮各自比較優勢,強化分工合作、錯位發展,提升區域發展整體水平和效率。

對江蘇,發揮其製造業發達、科教資源豐富、開放程度高等優勢,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基地。

對浙江,發揮其數字經濟領先、生態環境優美、民營經濟發達等特色優勢,整合提升一批集聚發展平臺,打造全國數字經濟創新高地、對外開放重要樞紐和綠色發展新標杆。

對安徽,發揮其創新活躍強勁、製造特色鮮明、生態資源良好、內陸腹地廣闊等優勢,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產業聚集地和綠色發展樣板區。

與粵港澳大灣區一個很大的不同是,長三角地理空間偏大,短時間內無法做到區域無死角聯動。這也就意味著上海再超級也無法徹底輻射。

於是國家點名了5個副攻手:南京、杭州、合肥、蘇錫常、寧波5個都市圈。

合在一起,能助力大上海。單獨拉出來,也各自能打。

未來這5個副攻僅在國家層面得到了政策賦能,還從周邊得到反哺。這反而是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最被槓桿地產關注的城市。

就好比一場團體競技,核心被研究透,對手嚴防死守。關鍵時刻,副攻的表現才是最大變量。

又好比買股票,績優股雖好,但已屬高位。可能還不如潛力股漲得多。樓市不也是一個道理?

長三角一體化,長三角VS粵港澳,誰的潛力更大?

更何況這5個副攻各個身懷絕技:

杭州是近年的明星二線城市,乘著互聯網新經濟的東風,越來越有一線城市的氣象。

南京在歷史上多次作為首都和大區中心,科教稟賦僅次於京滬。跟明星二線城市比可能不那麼奪眼球,但短板很少,城市功能全面。

合肥作為後起之秀,沒有歷史包袱,進步神速。科技創新優勢明顯。

蘇錫常無論是歷史文化底蘊還是工業基礎,都堪稱雄厚。民營經濟和縣域經濟發達,其蘇南模式一度讓國人側目。

寧波坐擁世界最大港口之一,地理位置優越,和上海遙相呼應。

值得注意的是,這幾個地方近年房價漲勢喜人,本身也是投資者對其信心的證明。

長三角一體化,長三角VS粵港澳,誰的潛力更大?

03、南通大笑,無錫竊喜,蘇州不必哭

前面兩部分,槓桿地產講了上海和它的5個副攻。上海永遠是C位,5個副攻本來也是實力不俗。

反而是南通成為熱議話題。

因為文件提出要在長三角“合力打造世界級機場群”:

鞏固提升上海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增強面向長三角、全國乃至全球的輻射能力。規劃建設南通新機場,成為上海國際航空樞紐的重要組成部分。

至此,上海第三機場之爭,算是告一段落。

如今,機場早已不是交通樞紐,如果利用好,它可以衍生出很多高級產業。

比如金融,從業者出差頻率高、活動半徑大、出國是家常便飯。這是高鐵無法滿足的。

再比如會展,越來越多城市已經把會展中心放在機場周邊,參會者都不用進城,直接完成商務。

再比如科技,有些質輕價昂的高精尖產品,對時效性要求高,必須空運。而且這類產品的附加值高,付得起運費。相應的產業佈局就會靠近機場。

考慮到上海已有的兩大機場近乎飽和,且擴展空間有限。位於南通的上海第三機場,確實想象力十足。

只要給予一段時間,周邊的升值空間,必然也是大大的。

長三角一體化,長三角VS粵港澳,誰的潛力更大?

除了南通,大家容易忽略的是無錫。另外規劃中確認:無錫蘇南碩放機場,地位將進一步提升,與杭州,南京機場地位相當。

如果說南通的上海第三機場屬於平地起高樓,無錫蘇南碩放機場就屬於存量升級。

南京、杭州機場本身不弱,無錫能提高到與兩大省會機場相同的地位,可喜可賀。

對於蘇州,槓桿地產也覺得沒必要唱衰。境內機場或許擱置,但如果將視野打開,上海虹橋機場和無錫蘇南碩放機場不都是自己的機場嗎?

04、哪裡坐擁通道,哪裡利好最多

機場側重對外聯絡,區域內部聯繫也沒有偏廢。除了機場,其他大交通的綱,也給了。

圍繞打通沿海、沿江和省際通道,加快滬通鐵路一期、商合杭鐵路等在建項目建設,推動北沿江高鐵、沿江高鐵武合寧通道、滬通鐵路二期、滬蘇湖、通蘇嘉甬、杭臨績、滬乍杭、合新、鎮宣、寧宣黃、寧揚寧馬等規劃項目開工建設。

推進沿淮、黃山-金華、溫武吉鐵路、安康(襄陽)-合肥、滬甬、甬臺溫福、寧杭二通道的規劃對接和前期工作,積極審慎開展滬杭等磁懸浮項目規劃研究。

在這樣大手筆的規劃中,交通自然是最重要的組成。

各位想一想,崑山能率先從上海周邊城市中搶跑,很大原因就是扼守了上海到南京之間的3條軌道線。

日後滬通高鐵開通,自然也意味著太倉、常熟、張家港奮起直追,趕了上來。

有了交通通道,產業才能轉移和輸出。於是也有了“持續有序推進G60科創走廊建設,打造科技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產業和城市一體化發展的先行先試走廊。”

在這個角度上,G60不僅是一條高速公路,更是一條產業走廊。

大家可以想想,美國硅谷正是沿著1號公路茁壯成長的。硅谷產業的勃興也促進了樓市的繁榮。

G60科創走廊沿線的產業和房價能否起飛,也非常值得期待。

長三角一體化,長三角VS粵港澳,誰的潛力更大?

05、長三角集萬千寵愛,和大灣區比誰更厲害?

這肯定是眾多不在長三角之外的地方的人,心裡的疑問。

比如大家總喜歡把長三角和大灣區比。HK鬧心,為大灣區協同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性。

這種觀點,槓桿地產覺得實屬多慮。

上海獲得了更多的資源和定位,肯定是事實。上海成為一個綜合實力更強,戰略和經貿、金融價值更高的城市,也是註定的。

不過越是大喜,越應該清醒。和大灣區相比,長三角還有一些不足,等待著解決。

比如,和大灣區相比,長三角的中心還是相對單一。廣州、深圳、香港,三座城市體量近似,分別在商貿物流、科技、金融等不同領域分別具有巨大影響力。廣州和深圳確實存在一定競爭,但深圳新產業的飛速發展,其實是做大了粵港澳大灣區的基礎。

此外,密度是衡量現代經濟的重要標準。相較於大灣區,長三角人口密度偏低,聚集創造價值的條件下,較低人口密度意味著較低的經濟密度(單位面積創造的GDP)。

經濟密度低意味著在同樣面積內,創造的產值相對低,就業機會也相對少。相應的,居民通勤受到物理侷限,此外,城市經濟密度低,人口吸引力和承載力就相對弱。

說得更簡單一些,粵港澳大灣區更像一座超級大城市,長三角則像一組城市群,有人說省。

長三角條件之優越,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但長三角的潛力,遠未充分激發,亦是不爭的事實。

其實長三角與大灣區並不是此消彼長的關係。

一個強大而開放的中國,絕對不可能只有一箇中心、一個門戶。

既然美國能夠在東(紐約-華盛頓-波士頓)、西(洛杉磯-舊金山-西雅圖)、南(休斯敦-達拉斯)、北(芝加哥代表的五大湖區)一個方向都有世界級的城市群,中國為什麼不行?

饒有意味的是,中國4個國家級城市群,也是平衡分佈在東西南北4個區域。

所以,未來的中國一定是群星閃耀,和美國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