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仓场总督是几品官员?职责是什么?

雷镐


说说明代的情况。仓场总督或者说总督仓差之职,在明代是一个“差”,本身不是有品级规定的官职。从正统三年开始,明廷命一员户部侍郎同宦官一起“总督在京、通州仓粮,及提督象、马、牛、羊等房草豆”。(万历《大明会典》卷21)担任这个差使的官员一般称为“总督仓场户部侍郎”,文献中或省称为“仓场总督”、“仓场侍郎”等等。有时担任者也挂户部尚书衔。若带侍郎衔就是正三品,带尚书衔就是正二品。后来,朝廷又将漕运沿途重镇临清、徐州、淮安等地设立的粮仓也纳入仓场总督的管辖范围。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条附近的南新仓遗址,南新仓是明清两代北京粮仓之一,属仓场总督管辖范围】



明代迁都北京后,每年通过大运河从南直隶、湖广、浙江、江西、山东、河南等地输送数百万石漕粮到北京,供应宫廷、官员、京军及蓟镇官兵等群体的食粮。为了收贮、发放食粮,朝廷在京城和通州设立了诸多粮仓,仓场总督的首要任务就是综合管理这些粮仓。各仓本身都有大使、副使、攒典等下级官员直接管理,朝廷每年还从户部派遣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各司官员来监督粮仓,仓场总督则处于整个管理体系的顶点。仓场总督带户部衔,便于与户部方面沟通,仓场总督也经常“回部管事”,充当户部正官。此外。仓场总督管理的还有收缴皇室豢养牲畜所需草、豆的仓库。


温长卿


仓场总督,又名总督仓场、总督仓场户部待郎。源于明、清两朝,隶属于户部,掌管全国粮仓存储、漕运等。

我们以清朝官制进行说明,顺治元年(1644年)开始设置仓场衙门,掌管京仓、通仓漕粮积储(京、通十三仓)和北运河运粮事务,至康熙十八年止设满、汉仓场总督各一员,成为定制。

仓场总督由户部尚书、户部待郎头衔兼署,标准全称应该是“总督仓场户部右待郎”,清代政典中不作为单独的一个品级,而是一种事物性职务,品级在从二品和正三品之间浮动,对应尚书、待郎衔。

清代仓场所属机构包括:坐粮厅、大通桥监督、京仓监督、通仓监督。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京津铁路畅通,漕运失去作用,原有总督仓场署失去存在价值,仓场全部废弃。

京、通十三仓较有名如:禄米仓、南新仓、海运仓等。下面这些大家将就看了,国内古迹保护情况大概就这水平,基本都被现代楼户包围了。


河东三叔


总督这个官职,是从明代开始才有的,当时的总督有管辖地方和管辖事务两种。比如总督河漕、总督漕运之类,就是管辖事务的总督。如果总督地方军务,那就是管辖地方的总督,这里的仓场总督就是管辖事务的总督。

仓场总督其实是一个简称,明代时,因此官职多由户部尚书、户部侍郎头衔兼署,所以又叫做“总督仓场户部尚书”“总督仓场户部侍郎”,到了清代顺治元年,设立了专门的户部仓场衙门,最高长官为“总督仓场侍郎”,由户部侍郎兼任,满汉各一人,正二品。

主要事务有:掌管漕粮的接收、分仓储藏以及发放。清代漕粮仓储主要有两个地方,一个是通州,一个是北京。漕粮运到通州之后,再将部分漕粮运到北京的十四个仓,分别存储。

参考资料:《历代职官表》《中国经济通史》


方晓晓


清代除了地方的八大总督还有漕运总督,河道总督,仓场总督,等专职总督之所以冠以总督职衔是因为管理跨省区的专项工作体系。仓场总督往往由户部尚书或者户部侍郎兼署,似乎是差使不是缺份。当然又也有专职加户部侍郎尚书衔的,总之管理五闸二坝十三仓的仓场总督可能是从一品,也可以是正二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