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3 團扇書法,在自由的藝術王國裡徜徉

團扇又稱宮扇、紈扇。中國漢族傳統工藝品及藝術品。是一種圓形有柄的扇子。團扇起源於中國。扇子最早出現在商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雞毛製成,稱之為“障扇”。當時,扇子不是用來扇風取涼,而是作為帝王外出巡視時遮陽擋風避沙之用。團扇書法的本質是抒情,法外求法,有法無法,在自由的藝術王國裡徜徉,這是團扇書法最動人的一種境界。團扇書法有三個層次:一是方正停勻,點畫不差;二是鑄碑帖,能出己意;三是技進乎道,以有限筆墨盡萬象之美。

團扇書法,在自由的藝術王國裡徜徉

在扇子上題詩作畫第一次出現於三國。據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載有曹孟德的主簿楊修與魏太祖“畫扇誤點成蠅”的故事。《晉書·王羲之傳》有一則王羲之為老婦題扇的佳話。當時有位“老母”,“持六角竹扇,求書於王羲之”,“羲之為書五字”,她售出時便由十二文漲至“百文”。今浙江紹興蕺山南邊有“題扇橋”,相傳便是王羲之題扇處。

團扇書法,在自由的藝術王國裡徜徉

人情不外乎喜、怒、哀、樂、愁,觀天觀地,看山看水,似乎都能有所依託,但是,寄之於團扇書法線條,難於上青天。一難是必得以漢字為載體,而非鬼畫符;二難是點線須合技法要求,而非隨意揮就;三難是要除去執著心,而不可有意為之;四難是要有真情真性,決不能故作聲勢;五難是胸中要廣納萬象,而不能就字寫字;六難是若不積學養氣,下筆一定虛脫。自然,不只這六個方面。

團扇書法,在自由的藝術王國裡徜徉

宋以前稱扇子,都指團扇。王昌齡《長信愁》詩:“奉帚平明秋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杖扇新錄》載:近世通用素絹,兩面繃之,或泥金、瓷青、湖色,有月圓、腰圓、六角諸式,皆倩名人書畫,柄用梅烙、湘妃、棕竹,亦有洋漆、象牙之類。名為“團扇”。圓形或近似圓形扇面,扇柄不長。

團扇書法,在自由的藝術王國裡徜徉

蘇東坡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意造,即以意作書,不拘成法。其實,馮班在《鈍吟書要》中的幾句話說得更明瞭。他說:“唐人用法謹嚴,晉人用法瀟灑,然未見有無法者,意即是法。”

由此可見,法外之法,全在一個“意”字上。這不由使我想起玄學的創始人,魏晉時的少年天才王弼關於言、象、意的辨析。他既提出“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又提出“言生於象”“象生於言”。三者關係既分離,又有因果連鎖,而最終目的是“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這個觀點在中國美學史和藝術史上影響非常大,其直接成果是在六朝和唐宋分別產生了“意象說”和“意境說”。

團扇書法,在自由的藝術王國裡徜徉

人的性情,譬如潮汐,漲落雖有定期而難為外物所抑。團扇書法作品欣賞,因此,團扇書法寫性情,如果囿於成法,必定難以暢懷。常常是破法比堅守技法更重要。這有兩層意思:一是不合技法的破筆,或者說是敗筆。這是為了達性情合理的破法,可產生一種殘缺的美,歷代大家也難例外。盡善盡美在一定程度上不是真實的美。二是離了法而去求道、求意,無跡或者無法可尋,然莫不合法。

團扇書法,在自由的藝術王國裡徜徉

扇面入字入畫,使人賞心悅目,給人以美的享受。欣賞扇面書畫務須細細品味,慢慢咀嚼其中的藝術意蘊。老舍先生平生熱衷於收藏書畫扇,幾十年來,他集得扇子有數百把,其中有明、清和現代書畫家題詩作畫的扇子,亦有戲劇界名流的書畫扇。

團扇書法,在自由的藝術王國裡徜徉

中國團扇書法就是理與趣、法與意、技與道相生相成,水乳交融的一種境界,而書法團扇扇面又獨具神韻。若要求法外之法,功夫即在書外。一旦求得,就能達到莊子所說的“與天地精神相往來”。

團扇書法,在自由的藝術王國裡徜徉

人之道在於不斷尋道、悟道、得道、跳出道;扇之道在於不斷創道。章法都為人創,不偏安一隅方能證得世外風骨。

團扇書法,在自由的藝術王國裡徜徉

團扇書法,在自由的藝術王國裡徜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