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4 这里安葬着一位元代 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的灵柩

拜建华

出了大荔县城,沿大华公路南行,距渭河大桥约四华里处,向东一拐,有个村子叫拜家村,全村八百多户村民,5000余口人,绝大部分都是姓拜,百家姓上没有这个姓,他们说自己本来是蒙古族,祖先是元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拜住。拜住的陵园,大荔县新旧县志均有记载,且有极为简略的传记。

这里安葬着一位元代 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的灵柩

模糊记忆中的拜家村

(一)

史载,拜住五岁而孤,本蒙古扎拉兀尔氏(也译作札剌亦儿氏、札剌儿氏),幼时即聪明好学,是元太祖成吉思汗时为蒙古帝国立下赫赫战功的”四杰“之首——木华黎的后人,元世祖忽必烈时之名相安童的孙子。他虽是蒙古望族,青年时却居住在孔孟之乡的山东,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对汉族地主阶级的封建治国理政理论十分崇拜与向往,与当地不少名儒交往十分密切,对孔孟之道深有领悟,因此得到当时上层中许多热衷于儒家学说的蒙古政要的赞赏,其中就有元仁宗的太子硕德八剌(即元英宗)。硕德八剌在未就皇帝位前,就曾急于接见拜住,但被拜住拒绝,“不与东宫私相往来“。硕德八剌对拜住的言行可谓心有灵犀,意识到拜住一方面是在避免嫌疑,另一方面重要的是在保护自己,认为比人很有远见卓识,“可嘱大事”。

拜住在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袭掌环卫。仁宗元佑二年(公元1315年)拜资善大夫、太常礼仪院使,之后又累晋荣禄大夫、大司徒、光禄大夫等官职。元英宗硕德八剌于元祐七年(公元1320年)正月仁宗死后继位,三月登上皇帝宝座,四月即任拜住为中书平章正事,五月又委以中书左丞相。从此,群臣思想相通,亲信无间。英宗曾对拜住说:“联委卿以大任者,以乃祖木华黎从太祖开拓土宇,安童相世祖克诚善治。卿念祖宗令闻,岂有不尽心者乎?”拜住说:“陛下委臣以大任,臣有所畏者三:畏辱祖宗;畏天下事大,识见有所未尽;畏年少不克负荷,无已上报圣恩。”望英宗“时加训饬”。英宗还对拜住说:“朕思天下之大,非朕一人思虑所及,汝为朕股肱,毋望规谏,以辅朕之不逮。”拜住回答说:“昔尧、舜为君,每事询众,善则舍己从人,万世称圣,桀纣为君,拒谏自贤,悦人从己,好近小人,国灭而身不保,民到于今称为无道之主。卿等仰荷洪恩,敢不竭忠以报。然事言之则易,行之则难,惟陛下力行,臣等不言,则臣之罪也。”英宗要拜住不忘规谏,拜住要英宗每事“询众”。英宗还曾问拜住,“今亦有汝唐魏征之敢谏者乎?”拜住回答说:“盘圆则水圆,盂方则水方,有太宗纳谏之君,则有魏征敢谏之臣。”不仅如此,英宗还命人绘拜住像,命翰林学士为之赞,并亲自书写唐代诗人皮日休“吾爱房与杜”之诗赐拜住。之后,又于至治二年十月,特命拜住为右相,且不设左相,以示对拜住信任之专,充分发挥其政治才干。事实证明,拜住在其辅佐英宗不到三年的过程中,君臣齐心协力,大刀阔斧推行以“儒道治天下”的改革,英宗不愧为唐太宗,拜住亦不愧为房玄龄和杜如晦,实乃“国之虎臣”。

(二)

元朝到了仁宗(即爱育黎拔力八达)时,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复杂,国家机构庞大冗杂,官员贪污腐败,财政困难,广大人民赋税和徭役繁重,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加之极不平等的民族政策,促使民族矛盾激烈。元英宗登大宝之处,拜住初任左相之时,君臣励精图治,期复中统、至元(元世祖忽必烈的年号)之盛的壮举,就遇到以太皇太后答己和右相铁木迭尔为首的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并阴谋废除英宗,加害拜住。他们处处设置障碍,阻挠新政的推行。但拜住与英宗并未妥协,君臣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与强大的反对派集团,展开不屈的斗争。拜住谏英宗:“此辈擅权乱政久矣,今犹不惩,阴结党羽,谋危社稷,宜速施天威,以正祖宗法度。”英宗即命卫士速擒斩之,但怕太皇太后答己干涉,没有除恶务尽,却为君臣二人以后的遇难留下了隐患。拜住还向英宗提出铨叙官员,“一依选格次第”除授,不要让“近侍传旨以姓名赴中书铨注”,强调涉及刑狱,情有可矜者,多存宽恕,贪暴不法者则严惩不怠,“必不少容”。英宗多次警告左右,“汝辈慎之,苟陷国法,我虽曲赦,拜住不汝恕也。”至治二年,太皇太后与右相铁木迭尔先后死去,为新政的推行扫除了主要障碍,拜住则将自己的性命置之度外,全身心扑在了推行新政的改革之中。他与英宗,以儒家学说的“民为重”为政治纲领,极力推行汉法治国理政,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这里安葬着一位元代 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的灵柩

现存于陕西省大荔县拜家村的元右相拜住神道碑,此碑为清代道光年间朝廷敕旌所立

首先是整顿吏治,“举善荐贤,摒弃不肖”。大规模起用汉族知识分子和儒家官僚,更新翰林院及六部平庸无能的官员,使一大批有才能的汉族人士如张玫,吴元珪、王约、韩从益、赵居信、吴澄等人很快得到擢用,并委以重任。拜住还按英宗的要求,搜访山林隐逸之士,延揽贤能。当时士大夫遭摈弃者,皆以所长收叙,文学之臣,则待以不次之除。格内待铨者达六七百人。与此同时,对庞大而冗杂的官僚机构在拜住的精心谋划下,英宗“毅然减罢崇祥,寿福院之属十有三署。”微政院断事官、江淮财赋之属六十余署。革除元代长期财税耗费、经济失调的许多弊端。荐贤弃不肖,精简机构裁汰冗官冗员,这毫无疑问地对于一直依靠岁赐财币、军功世袭的蒙古和色目贵族,在政治和经济上都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其次,轻徭薄敛,广施仁政。拜住曾向英宗谏奏:“自古帝王得天下以得民心为本,失其心则失天下。钱谷,民之膏血,多取则民困而国危,薄敛则民足而国安。”英宗与拜住所见相同。于是采取各种措施,减轻人民负担。如给蒙古流民粮钞,使其返回本部;给蒙古大千户部赈钞二百万贯,以减轻风雪对牛羊造成的损失;免回回人戌河西者银税;免江南民租八十一万石;对流民复业者免三年差税;站户因贫困卖妻、子者官赎还之;凡差役造作,先科商贾末技富贵之家,以优农力;免陕西至治三年差税十之三,各处官佃田同年租十之二;江淮创科包银全免。元时徭役繁重,凡迁戌役之民,多有家破人亡之危险,因此英宗与拜住极力推行仁宗时的助役法。即令从凡有百亩以上土地的富有农户的土地中提一定数量的田块,其收入归戌徭役的农户所有,并明令规定,官府不得干预。所有这些仁政的实施,无疑使农民的负担减轻,且得到实惠,既促进了农、牧业的发展,也缓和了人民与统治阶级的尖锐矛盾。

再次,颁行“大元通制”。元代法律极不健全,同罪不同罚的现象司空见贯,这为各级官员中的腐败者“用谲行私”留下了极大的空间,拜住协助英宗于至治三年令有关部门主要官员,“听读仁宗时纂集累乾格制”,仿金《泰和律》例,吸收唐、宋、金历朝的法典内容,编成二千五百三十九条格例的法典大成,将“行汉法”改革的行政措施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并颁行天下。此即“大元通制”,是元代法制史上的重大事件,对于革除长期积累下的体制弊端,根除官员以权谋私,巩固以后的元朝政权,都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第四,兴办学校,培养人才。仁宗时,“国学废驰”,引起英宗的高度重视。拜住则以为,学校乃“政化大源,似缓实急”在其任中书右丞相以后,就“请内外官议拯治之”。按照英宗的要求,拜住即令有关职能部门“振举学校”,兴举国子监学和外郡学校,大司农兴举社学,兴文署以板行海内书籍,并以大批汉族儒家学说的知识分子任职任教,咸遣宿卫子弟入学,期学有所成,为国所用。

此外,在”裁不急之务,消减佛事,抑制奢侈之风“方面,拜住也做了大量工作,取得突出效果。

这里安葬着一位元代 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的灵柩

拜建华先生所存绝版照片

拜住辅佐英宗“推行汉法”,励精图治,锐意改革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不断同反对势力进行斗争的过程。比如,对屡杀大臣、鬻狱卖官、广立朋党,罪恶昭彰的前中书右丞相铁木迭尔,“乃命毁所立碑,追夺其官爵及封赠制书,籍没其家”;其子宣政院使八里吉思,坐收刘虁冒献田地罪被诛,刘虁及同佥宣政院事囊加台亦因“妄献地土,冒取宫钱”而伏诛;作院使哈儿不花坐罔营利,杖流东裔;永宁王卜颜铁木尔为不法,命宗正府及近侍杂治其傅。英宗与拜住这些强硬措施,震慑得罪恶累累的反对势力头目铁失(前右丞相铁木迭尔的干儿子)警恐万分,使其觉得走投无路,末日将临。在这种境况下,铁失诱导英宗作佛事,大赦天下,以求死里逃生,却被拜住识破。铁失狗急跳墙,便与一伙蒙古诸王勾结串通,沆瀣一气,暗地里取得一直觊觎皇位的晋王世孙铁木尔的支持。于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八月四日夜晚,携其党羽和蒙古诸王共十六人,急驰英宗与拜住从上都返回大都的驻地南坡(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东北),以阿速卫兵为外应,首先将熟睡中的拜住杀死,随之亲手将英宗杀死在床上,并弃尸荒外,拜住年仅二十六岁,制造了震动朝野的事件,史称“南坡之变”。至此,拜住辅佐英宗“推行汉法”的新政宣告夭折。

“南坡之变”,使英宗与拜住的“期复中统至元之盛”的维新宏图未全部实现,但其在短短的三年改革中所取得的政治、经济效果和提高元代国际声望却是有目共睹,不仅扭转了仁宗末期的困局,同时取得了“天下晏然,国富民足,远夷亘古未通中国者皆朝贡请吏“的大好局面。史称:“英宗即位,拜住为相,励精为治,黜陟臧否,朝廷赫然”。“当时是,朝廷肃清,刑罚攸当,奸邪敛避,忠直获伸”。“朝廷政令,耸然一新,四方之人,无不动声胥庆”。

(三)

“南坡之变”发生后,晋王也孙铁木尔坐享渔人之利,顺利地黄袍加身,登上龙位,是为泰定帝。可这个泰定帝在“南坡之变”发生的过程中,扮演着一个十分不光彩的角色,起着墙缝里柱子的作用。为了表白自己与“南坡之变“无关,他一登上大宝,立即对铁失一党进行了大肆的清洗,并大作佛事,为英宗与拜住招魂、昭雪。之后,将拜住的遗体安葬于宛平县的良乡田村之原。遂于泰定元年赠清忠一德佐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东平王,谥忠献。到以后的元惠宗,又于至元年间加赠孚道智仁清忠一德功臣,进封郡王,改谥文忠,余如故。拜住遇难后,其长子答利麻硕理,曾任宪符宗仁蒙古卫亲军都指挥使,但其短命。次子因牙纳硕理,端粹博硕,尚文而下士,曾担任朝廷多个官职,元文宗对其非常器重,赐名为笃麟铁木尔。之后,拜住的坟墓变迁到有万亩封地的平江(即今苏州)。元朝灭亡后,笃麟铁木尔奉明朝政府之命,经涿州、过山西,迁住于陕西同州沙南之华志乡兴平村,为了不忘其父忠国为民谋福祉的献身精神,遂以其父拜住名蒙古语对音译首字之”拜“为姓,更名为拜笃麟。其子芳华(曾任命浙江布政)于永乐初年,又将其祖父的灵柩迁葬于冯翊(今大荔县)所属沙苑南、渭水北的地方,立为祖茔。拜住的后裔定居兴平村以后,与当地的回、汉民族和睦相处,至今已有六百余年,世代以农耕为生。及至清道光十一年,皇帝下令,将拜住的牌位入住大荔县忠义祠内供奉,拜氏子孙春秋致祭。

拜住的后裔到了清道光年间已有六门十八户,每逢过年各门都要悬挂统一绘制的大影轴祭奠列祖列宗。每年的清明祭祖(俗称上坟),尤为隆重,规模宏大,各门各户均有专人(俗称老陵管事)管理此事。规定每年清明前三日为上坟日,第一天,各户为近三年内逝者上坟,也叫上新坟,之后才是上老坟,全族男丁和出门在外或移居他乡他地的人都要赶回故乡,随同各门各户的长者,同去拜住坟前虔诚拜祭。

拜住的陵园在今陕西省大荔县官池镇拜家村略偏西南约五华里处,一九六0年三门峡水库蓄水被淹没。原来拜住的陵园和平常百姓的坟墓区别不大,坟上既无高大的土冢,墓前更无天马、神犬和矗立的翁仲列陈,坟前只有三通石碑,其最北边一通天碑,为清朝道光皇帝于道光十二年所竖立,碑额镌“圣旨”二字,碑身竖文为“皇清勑旌元右相拜忠献公讳住之墓。” 拜住陵园的简陋与朴素,宛如其人之廉洁和刚正,使过往行人无不肃然起敬,不由联想起这位元代政坛上无与伦比,而又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的悲壮人生,对其不惧豪强险恶势力的威胁,为国为民殉难的大无畏气节表示悲痛与敬仰。

上坟之日,坟前早已一并摆好三张大方桌,上面摆满各种上好祭品,只见拜住的后裔们,在各门各户长者的带领下, 或担或抬着各自的祭品,一拨一拨来到祖宗坟前,献上祭品,焚化纸钱,叩首膜拜,并奠以茶酒,祭拜完毕,即有专人照应喝水休息。如此这波去了那拨来,一波接着一波走,从早上至日头偏西,陵园内鞭炮声不绝于耳,似这样既轰轰烈烈,又肃穆井井有条蔚为壮观的大规模祭祖活动,要持续三天才能结束。

拜住坟园被淹没后,这一活动随后也就消失。

六十年代初,国家兴建三门峡水库,原来的拜家村和拜住的陵园被划入淹没区。一九五六年开始准备移民于宁夏,拜住的后裔们不能不考虑祖宗坟墓的安全与保护。当时陕西省政府文物古迹保存委员会派侯佩仓委员到拜家村嘱咐拜氏后人,拜丞相忠献公之墓不得任意掘迁,先请示后再作计划,之后大荔县政府也派任某三人对拜家村如是之说。

如今时过六十年整,能知道拜住陵园的确切位置的人实在是寥寥无几,省、县有关部门均无人问津拜住陵园的存在与否,致拜住的子孙们无不感到万分悲痛与失望。他们引颈期望各级政府的有关部门,对拜住陵园的掘迁重建引起足够的重视,并能付诸实施。并以此慰籍这位元代改革家的在天之灵,满足其子孙的清明祭祖心愿。

作者简介:拜建华,82岁,曾供职于渭南报社,1964年在渭南专员公署工作,渭南市地委成立后任秘书,秘书长等职。后任大荔县委任宣传部部长。1994年退休。

这里安葬着一位元代 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的灵柩

拜建华先生近照

【本文源自《文化陕西》公众号,谨表致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