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抗擊疫情過程中的心理危機干預:一場重建希望的持久戰

抗擊疫情過程中的心理危機干預:一場重建希望的持久戰

心理援助工作者在接聽熱線 張瑤 攝

心理援助工作者在接聽熱線 張瑤 攝

(抗擊新冠肺炎)抗擊疫情過程中的心理危機干預:一場重建希望的持久戰

中新網長春3月6日電 (記者 郭佳)過去的一個多月,通過一根電話線,方芳和同事傾聽了很多人的恐懼、悲傷、嘆息、孤獨、無助……以至於有些時候,她們也深陷其中無法迅速抽離。

48歲的方芳是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心理危機干預專委會委員、長春市第六醫院心理危機干預中心主任。長春市第六醫院是吉林省新冠肺炎疫情心理援助熱線主要承接單位之一,負責長春市心理援助熱線。

熱線團隊接入的第一個新冠肺炎疫情求助電話來自湖北武漢,時間是1月23日。“那位武漢市民沒有症狀,當時人們已經知道疫情在不斷髮展,所以感覺到恐慌、無助。”

抗击疫情过程中的心理危机干预:一场重建希望的持久战

方芳在整理來電信息 張瑤 攝

方芳說,這是人們面對疫情流露出的最常見狀態,這類人群是現階段心理諮詢服務的主體。這段時間,她們接聽的電話量是平時的2倍還多,來電者遍佈全國各地。

長春市心理援助熱線團隊共有8人,全部為女性,她們集體放棄休假,24小時接聽,保證了熱線接聽率。長春市第六醫院還增派4名精神科醫生,對熱線中的疑難問題進行及時督導。

作為專業的心理援助工作者,方芳認為,這次疫情中她們所做的已不是心理諮詢或者心理治療,而是心理危機干預。在眾多求助者中甚至不乏一線醫務人員。

其中,一位女醫生因接觸疑似病例被隔離,隔離後她既擔心自己的身體狀況,又因不能照顧家中老小而深感愧疚。在電話中說著說著,這位女醫生情緒決堤,哭了起來。

同為醫務工作者,方芳深知,醫生大都內心堅強,不到萬不得已不會求助。對於求助者,熱線心理諮詢師通常是傾聽、理解、共情和支持。對話中,方芳首先肯定了女醫生的付出和積極尋求熱線干預的做法,並告訴她在當前疫情狀態下,她的情緒反應是正常的。

為了使她放鬆下來,方芳開始引導她回憶與家人共度的美好時光,幫助她回到熟悉的氛圍中,並鼓勵她與家人保持溝通,重建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

最後,方芳鼓勵道:“作為醫生,你一直盡全力照顧你的患者,幫助他們渡過難關,那麼從今天起,你又多了一個患者——那就是你自己。所以,請一定要照顧好她。”

對話結束時,女醫生平靜了許多。

方芳認為,當人們處於危機中時,危險與機會是並存的。“隨著疫情的發展,我們不僅要看到人們所需要的幫助,更要看到他們在危機事件中學到的應對危機的新技巧和能力。”

方芳和同事面臨的不僅有負面情緒,還有疫情引發的諸多現實問題,比如買不到口罩、被迫隔離等。“這不是心理援助能解決的,這種感覺很無力,但要保持傾聽,有時僅僅是傾聽就能幫助求助者釋放負性情緒。”方芳說。

有時候,方芳和同事分不清哪些壞情緒是自己的,哪些情緒是共情來的。“我們會運用同輩督導、專家督導等多種形式嘗試解決問題,只有我們保持平和、穩定、積極的心態,才能更好地服務求助者。”方芳說。

1月27日,國務院要求各地疫情防控指揮部統一領導疫情中的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提供必要組織和經費保障。通過心理諮詢熱線專業化手段幫助人們紓解緊張情緒,彰顯了中國溫度。

“這項工作將持續到何時?”對於記者的問題,方芳說:“這會是一場持久戰。”她認為,疫情結束後的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患者需要特別關注。PTSD患者來源廣泛,可能是新冠肺炎患者及其家屬、醫務人員,也可能是抗疫前線的公務人員。

“PTSD患者是我們下一階段工作的重點,我們已經開始準備。”方芳說,除了熱線,他們還通過微信公眾號等渠道對外發布科普文章,強化公眾對心理健康的認知和重視。(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