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刘贺墓出土了“孔子屏风”和一系列儒家经典的简牍,这能说明什么问题?

T雀儿章1


2015年11月,江西省考古工作者向社会,公布了他们自2011年4月发掘海昏侯墓的相关情况。根据公布情况可知,墓主人为西汉废帝、昌邑王刘贺。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陪葬品,其中“孔子屏风”和《易经》《礼记》《论语》等儒家经典的简牍的出土,更是令人对刘贺的生平产生一系列联想。

在正史记载里,刘贺是以“清狂不惠”、“动作亡节”的形象示人。换而言之,通过史书记载,刘贺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智商较低,不明事理,随性而为,不讲礼法,荒淫无度。刘贺墓却有“孔子屏风”和《易经》《礼记》《论语》等儒家经典的简牍,这是不是可以说明刘贺其实是一个循规蹈矩、爱好诗书的正人君子呢?

如果将这些出土文物放置在西汉的历史背景去考察,就会发现,仅凭几件儒家经典的简牍而重新评价刘贺的为人,这的做法未免过于草率。因为儒家经典在当时的皇家子弟教育中,早已成了一项基本内容,刘贺的老师王式,就明确讲过他“以《诗》三百五篇朝夕授王”的情况。因此,海昏侯墓出土的这些儒家经典,是符合历史的正常现象,也在另一个侧面上印证了史籍的记载。

据《汉书》记载,霍光在宣布废黜刘贺帝位时,刘贺向霍光争辩“闻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天下”,企图以此保住皇位。刘贺说的这些话,出自《孝经》,是与海昏侯墓中出土的简牍性质相同的儒家经典。但刘贺在当时的情境下引述这些话,并不能证明他的修养高深、才高一筹,反而表明他却是“清狂不惠”,傻乎乎的不明事理。


与书居


说明,从前孔子周游列国是失败的,儒家经典的教育结果,对于不吃苦的王侯二代来说,同样是失败的。当然,对于抱着孔子大腿的儒家门徒来说,不管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都绝对不会承认自己的失败在那里。这从中又能说明的一个问题是,只要把贤人吹成圣人,就可以有大腿抱了,只要抱紧圣人的大腿,就有希望变成圣人。至于是否真正客观理解和体会孔子所说的社会感受和体验,根本都不可以想。所以,刘贺搬出的话,是有感受了,却来不及反悔了。这似乎不是要说明的问题。


愚人


我觉得出土孔子屏风和儒家简牍,说明当时贵族上层都学习什么文化,这很珍贵,但不能说明刘贺的人品。这是被历史迷雾掩盖很深的问题,究竟是霍光诬陷了刘贺,还是确如汉书所载,仅凭屏风简牍,如同现在有些人书架上书很多,仍是不学无术一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