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袁世凯不杀溥仪及满清皇室,是出于哪些考虑?

Lost-学不会


一代枭雄袁世凯,叱咤风云,是执掌北洋军阀的龙头人物。他威逼大清皇帝溥仪退位,令国父孙中山让位,坐上民国大总统宝座,后又悍然称帝、成为“洪宪皇帝”。那么,袁世凯为什么没杀溥仪及皇室?

袁世凯(老照片)


1912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退位,溥仪就是宣统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皇帝。

溥仪3岁登基,6岁退位,慈禧太后死后短短3年,大清就亡了。溥仪在位时,是个小娃娃皇帝,真正的掌权者是隆裕太后(慈禧太后的亲侄女,光绪帝的皇后)。

△幼年宣统帝 溥仪(老照片)



溥仪退位时,大清的天下只剩下一座孤零零的紫禁城,皇城之外,早已是民国的天下了。

满清皇室的影响力,已十分微小,溥仪皇帝的圣旨以及隆裕皇后的懿旨,一旦出了紫禁城,跟放屁也没什么两样了。这皇帝当的,早已没有了“九五之尊”的威风,皇帝也沦为了紫禁城这座华丽牢笼里的“金丝雀”。

大清兴于孤儿寡母(孝庄、顺治),又亡于孤儿寡母(溥仪、隆裕)。大清兴于女人(孝庄太后辅佐顺治、康熙),又亡于女人(慈禧太后挟制同治、光绪)。

历史不止一次印证着一个道理:因果循环,成也女人,败也女人。

△清帝退位诏书(博物馆珍藏)



袁世凯是北洋军阀首领,军权在握,随后又与孙中山“南北合作”,逼清帝和平退位,还坐上了民国大总统的宝座。

清帝和平退位,民国政府(袁世凯)曾经答应过清室优待条件:隆裕太后及溥仪仍居紫禁城,不再参与政事,由民国政府每年供应皇室开支用度,出于皇帝安全保留皇城卫队等。

说白了,你溥仪只要退位,保证能乖乖的待在紫禁城里,只要不出皇城,你爱咋折腾咋折腾。出了皇城,就是我老袁地盘了,再想折腾捣乱,老袁就不敢保证你们的安全了。

△清朝大臣 袁世凯(老照片)



毕竟,袁世凯曾经是清朝的臣子,而且是清末重臣,溥仪皇帝及隆裕太后,也曾是自己的旧主,袁世凯也被清室提拔重用才有了今天。袁世凯若杀旧主,而且是杀已无还手之力的孤儿寡母,会大大影响到袁世凯的政治声誉。

杀了溥仪,等于将自己推向了所有满清遗老遗少的对立面。袁世凯是聪明人,又是政治老手,不会这么干。

袁世凯不杀溥仪等清朝皇室,当然是出于政治考虑,总结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主席和溥仪(右)(老照片)



一是没必要,隆裕太后孤儿寡母已不构成威胁;二是溥仪属于和平退位,人都退位了杀之无益;三是袁世凯不想(也没必要)背上杀帝的恶名。四是袁世凯玩平衡术高手,平衡各派势力考虑。

从中国近现代史来看,不光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没杀溥仪;而且民国国民党统治时期,蒋介石也没杀溥仪。另外,建国后,新中国政府领袖,也善待了溥仪。溥仪成了新中国一名公民,一直平安活到1967年,寿终正寝。

【原创:峰子哥;点关注 趣史随时得到!】


峰子奇观


袁世凯由于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所以,他在人们的印象里并不是很好,民间称呼他为“袁大头”,可见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了。本来他答应孙中山要建立民国政府,结果出尔反尔,说话不算话,自己建立起封建王朝做皇帝。不过,他在皇位上也只是坐了八十一天而已,可谓是是历史上天数最少得皇帝了。但是他在位期间,却没有杀溥仪满清皇室,他这么做是出于哪些考虑?



一、满清虽然没落,但是它始终还是一个封建王朝,还是可以得到老百姓的认可

首先从外部环境上来看,当时的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封建王朝,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奉自由,所以封建统治者的那一套说辞已经没用了。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便是满清皇室已经逃不开末落的命运,但是归根结底,它上一任合法的国家统治者的这个身份还是合理合法的,在群众心里还是有一定的认可度的。袁世凯处于这层考虑,不敢贸然行动,不然会遭受很大的来自于国内外的舆论压力。



二、满清皇室的少数民族居多,有自己的领地,随意诛杀会导致天下大乱

满清皇室里并不仅仅只有满族一个民族,其中还包括满、蒙、回、藏四个少数民族。在之前,这些民族的统治者曾经侵略过中原地带,所以,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领土和兵权。况且,新疆伊犁和蒙古族的一些地方,是在清朝的时候被收回来的,所以,如果这时候贸然杀了满清皇室,那些这些领土的居民必定群龙无首,方寸大乱。


三、袁世凯本身的心理不是太阴暗,也有侠肝义胆

袁世凯虽然是北洋军阀的身份,但是毕竟之前也受过教育,内心并不是人性皆失的。在以前,他受到过皇室的帮助,所以有这份恩情在,袁世凯就不会对那些满清皇室痛下杀手。这是由于袁世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内心深处的道德不允许他这么做。


以史正衣冠


不得不说,这个问题问得比较奇葩。因为根本就不存在这回事,这回事也没有存在的必要。

1912年清帝退位是和平退位,也可以说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罕有的一次政权更迭,袁世凯没有任何必要去对逊清皇室做什么,实际上很难做到。

先说第一条,清帝的退位是辛亥革命后南北和谈的结果,否则南北即将要继续开战,这对老百姓没有任何好处,对整个国家也是一场新的灾难。

从这个意义上说,隆裕太后力排众议,决定和平退位,这是值得肯定的大义之举,这样避免更多的战火,也避免了更多的百姓流离失所。

因此,袁世凯要迫害逊清皇室的话,从道义上就说不过去,而且列强也不会答应。

其次,袁世凯对逊清皇室实际上也够不成伤害,因为袁世凯出山本身也是一个妥协的过程,其对北洋军的控制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有力。

以此而论,南北和谈、清帝退位并由袁世凯出任临时大总统,实际是各方势力平衡的结果,袁世凯只是一个玩弄平衡的高手。

更何况,当时的禁卫军仍旧负有保护清帝的责任,清帝的安全并不成问题。

而且,如果放长历史的眼光,清帝退位和袁世凯的妥协其实有些过早了。在当时的中国,共和未必是唯一的选择,也未必是明智的选择(从之后的混乱史可以看出)。

袁世凯当时最明智的选择是仿照英国君主立宪制,保留清室并让皇帝成为虚君,内阁成为真正的统治机构,如南军不服的话,应一力镇之,不应妥协。

事实上,从1913年的赣宁之役来看,袁世凯是完全可以办到这点的。

而袁世凯之后的办大事,实际上是为当年的这个错误在不断买单。

历史的时机,一旦错过,就很难回头了。

袁世凯毕竟不如曾国藩,在远见方面还是差了许多。


坑爹史册


袁世凯之所以不杀溥仪及其满清皇室可能基于多方面的考虑:

一、溥仪及其满清皇室是袁世凯与南方革命党人谈判的筹码,杀了溥仪,袁世凯就是去了谈判筹码,他就不一定当中华民国的总统了;

二、溥仪及其满清皇室还有一定的实力,辛亥革命爆发后,虽然南方各省纷纷独立,但满清政府任然还有一定的势力范围以及军队,袁世凯不能轻易诛杀皇室;

三、袁世凯及其北洋军队名义上都为满清的军队,他们都是满清的臣子,袁世凯也不想落下弑君的骂名,况且在北洋军中还有一部分是支持满清政府,若袁世凯诛杀皇室,可能会造成北洋军的分裂;


四、和平的让溥仪退位,这样对于袁世凯来说是利益最大化;

五、诛杀溥仪以及满清皇室,没有实质性意义,反而会造成满清军队的抵抗,从而损失自己的利益,不值得。

六、满清统治得到西方列强的认可,是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代理人,诛杀溥仪及其女满清皇室可能会引来国际社会的指责;

总之,和平让满清皇室交出争取权,可以说对于各方来说都是利益最大化!


密探零零发


袁世凯我们都是比较熟悉的,是清朝末年一个臭名昭著的军阀。在孙中山成功发动了辛亥革命以后,利用自身的权利逼迫孙中山退位,而且在别人的鼓动之下,自己妄图在紫禁城登基称帝,试图恢复已经被推翻的封建制度,但历史是前进的,最后他也只当了百十天皇帝就被世人给活活骂死了。

当时在位的清朝皇帝,也是由袁世凯赶出去的。溥仪被赶出北京后,又被别有用心的外国人接到别处去利用,剩下的人生可以说是风雨飘摇,尝尽人间疾苦。有人不解,当初袁世凯把溥仪和满清的皇室子弟赶出紫禁城的时候,为什么不直接把他们杀了呢,是不敢杀还是其它原因呢?虽然大清已经亡了,但是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还是能掀起一些大风大浪的,这里面其实是有一些原因的,而正是这些原因体现了袁世凯的智慧。

首先是因为袁世凯的出身。袁世凯我们比较熟悉的就是他的军阀身份,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袁世凯之前在清廷里面,是一个高官。当时在清朝的部队里赫赫有名的北洋新军,就是袁世凯的直系部队。这支军队有多牛呢?见了老佛爷慈禧太后都可以不用下跪的存在。而袁世凯手握这样一支军队,其实力可见一斑。因此,既然身为前朝重臣,如果在清政府灭亡以后把自己的主子和曾经的同僚统统赶尽杀绝,这种不仁不义的行为是要被天下人唾骂的,这种恶人名声袁世凯可不愿意背。

其次就是孙中山为首的辛亥革命派的和谈目标。辛亥革命想要做的只是消灭原来的封建制度,建立一个新中国,建立一个新的政权。但是资产阶级本身就带有着一定程度的利益牵制关系,因此后期还是主要以和平解决清政府的存亡为主,而不愿意过多的使用暴力。袁世凯虽然想着夺取当时的政权,但是在事情成功之前,袁世凯只算是一个实力比较强的官员,他还不能擅自做出过分的事情,还是要顺着别人的意思来的。既然革命派对灭亡溥仪和皇室的兴趣并不大, 那么他袁世凯又何必去费力不讨好呢?

基于以上的几点,溥仪和晚清皇室子弟们也算是沾了光,侥幸捡回来一条命。不过袁世凯在私底下对于让最后一个皇帝滚出京城,然后自己接手地盘的举动可以说是不遗余力的。但是这样的恶果就导致整个革命虎头蛇尾,没有被根除完全的封建余孽,最后变成了军阀混战的导火索。历史真的是一个调皮的孩子,满足了它要糖果的请求,下一秒又因为想要玩玩具而更换了面孔。后来几十年中国大地上炮火再也没有断过,一直到一九四九年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我们才迎来了和平的春天。

想要了解更多的历史,还请关注一下哦。


那样的历史挺有趣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与历朝历代失去皇位的皇族不同,袁世凯为清帝争取到了很优厚的待遇,包括:保留清朝皇帝尊号;大清皇帝由国家供养、仍然住在紫禁城;皇帝的宫女、太监、侍卫仍然留用,由国家出钱;清朝皇族私产全部妥善保护等等。袁世凯为什么要做这些呢?

1、袁世凯要全了自己的君臣之义。不论怎样袁世凯的前半生一直在为清朝效力,是清廷给了袁氏家族荣华富贵,给清帝一个好的待遇免得被人说忘恩负义。

2、当时还有大量满人权贵掌权,善待清帝也是安抚、拉拢这些满清遗老遗少们。远的不说就看北洋六镇新军,北洋第一镇全是由满人控制,袁世凯要是杀清帝首先就要面对北洋第一镇的反对,这不是削弱自己的力量么?

3、当时的中国被列强窥伺,英国图谋西藏,沙俄窥伺新疆、蒙古,法国觊觎两广,日本看着东北流口水。满清政府是受到各国列强承认的政府,一旦发生流血冲突就给了各国列强分裂中国的借口。可以说袁世凯竭力主张的清帝优待退位保障了清朝政府拥有的领土完整地移交给民国政府,实现平稳过渡,没给列强插手的机会。

可以说袁世凯颁布的《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优待皇室条件》是有深厚的政治考量的。


当狗容易做人难





欺人孤儿寡母还斩草除根的还真没几个,他们还是相信“天道轮回苍天饶过谁”的。国你怎样开,就怎样亡。杀降不祥,国运昌盛的,都善待前皇。




但不杀也是问题,遗老遗少会伺机复辟,后来府院之争张勋、康有为来一次,日本侵华溥仪又来一次。不过,若那袁世凯弑君,那么大乱就会提前。逼君逊位是导致近代军阀兄弟阋墙,日苏趁火打劫的杯具餐具挠具的根源!因为皇帝谁都想当,就连老外也想,凭什么是你老袁?!

清末四方制衡——清朝廷、袁北洋、孙、立宪派。实力虽然此增彼涨,但基本还是袁>孙>宪>清。老袁的杯具,不是因为称帝,虽然有称帝的因素,其杯具正是利用孙迫使清廷退位,然后再打压孙的套路。本来清廷退位就打破了平衡,你还称帝?甚至说称帝不是错误,错误的时间!



蔡锷等人就忽悠他称帝,连亲儿子也怂恿他称帝,他脑子一热瞬间就成众矢之的。老袁要么太自信了,要么他他比曹操段位低!孙仲谋忽悠老曹:大叔(或者大爷,曹操和孙坚一年人,安能辨其孰长幼?)您聪明神武,天命所归,早登大位,舍君其谁?老曹说:孤是老司机,你给我玩这套路。孤啥没见过!想把我架在火上烤,然后尔等大快朵颐,孤不是唐僧(他不认识唐僧哈)!瞧瞧人家的孩子,看看自己家的孩子——谁说孩子都是自己家的好,大呼:生子当如孙仲谋!


福垊


袁世凯是发迹于大清朝的,而他也算出身将门,世受隆恩,而且在清末后期,即使袁世凯手握大权,但是也没有起兵造反,所以说袁世凯对大清还是挺忠心的。



而辛亥革命爆发的时候,袁世凯正被摄政王罢免了官,但是北洋新军清政府却指挥不动,这时候不得不召袁世凯出山了。而袁世凯出山之后直接被任命为北洋总理大臣,以前是有势力没有地位,现在是地位势力都有了。



所以说大清朝对于袁世凯可是给予了厚望,而当时很多南方省份都宣布独立,袁世凯这时派出北洋新军去南方讨伐革命军,而他手下大将吴佩孚可是捷报连连,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减少伤亡,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军不得不和袁世凯达成协议。



而辛亥革命爆发后,全国很多省份都通电响应,大清朝灭亡已经是必然之势,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溥仪才退位了,而袁世凯之后凭借势力和威望毫无质疑达坐上了总统宝座。至于杀满清皇室,这根本是不可能的,首先抛开舆论不说,满清皇族在当时也有一定的势力,他们也有自己的追随者,而且清帝退位里面就有对大清皇室的优待协议,之后溥仪等等便住在了紫禁城,直到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才将其赶出紫禁城。


绝笔历史


必须声明的是,到目前为止,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袁世凯曾经对满清皇室动过杀机,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袁世凯也不太可能去杀逊清皇室。那我们就回到历史现场,探寻一下辛亥鼎革之际,袁世凯与满清皇室之间的关系问题。

溥仪宣布退位是南北和谈的结果,是南方革命党与清室,与袁世凯妥协的产物。满清皇室在确认了清室优待条件之后,才以宣统帝的名义颁布了退位诏书。清室优待条件主要包括八款,分别是:(1)清帝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待以各外国君主之礼;(2)清帝岁用400万两由民国政府拨发;(3)清帝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4)清帝宗庙陵寝永远奉祀,民国政府酌设立卫兵保护;(5)光绪陵寝如制妥修,民国政府支付实用经费;(6)宫内各执事人员可照常留用,惟不得再招阉人;(7)清帝私产由民国政府特别保护;(8)原禁卫军归民国陆军部编制,额数、俸饷仍如其旧。因此,非但不可能危及满清皇室的生命,满清皇室还获得了很大程度的优待,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袁世凯如果在成为大总统后,动了杀机,必然会有损袁世凯的形象和统治的合法性,所以袁世凯不可能那样做。

其次,民初的复杂的政治环境决定了满清皇室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满清灭亡后,一些清朝遗民不愿意承认民国政府,视民国政府为敌国政府,因此,如果逊清皇室的生命安全也遭到威胁,盘踞在东北和山东一带的宗社党等遗民势力必然会不顾一切制造混乱和对立,这与袁世凯政府的利益是背道而驰的。

再次,逊清皇室还可以起到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清皇室不仅在满族民众中间有很大影响力,在蒙古,藏族等少数民族民众心目中也仍然有崇高的地位,而这些民族又大多处于中国边疆地区,而一旦清皇室被消灭的话,原本就已经岌岌可危的边疆安全势必会进一步受到影响。

因此,民初的任何一个当权者都不会傻到去对逊清皇室动杀机。


青年史学家


袁世凯之所以没有选择彻底铲除溥仪以及清室,显然是经过了深思熟虑之后的结果,这从溥仪的退位诏书当中也能看得出一二。

虽说溥仪是在袁世凯的逼迫之下,才不得不选择退位,可是他的退位诏书对于当时的政局稳定和政权转换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溥仪退位诏书洋洋洒洒数百字,但至关重要的只有三句。

第一句是:“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这等于是溥仪在说,我不是混不下去了,也不是清朝要垮了,我是为了天下百姓福祉,是为了顺应历史潮流,所以才选择了主动退位。

我既然主动退位了,你们总不能赶尽杀绝吧?不然不好看。

第二句是:“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

只要有了这句话,那么袁世凯便能够名正言顺地说,我袁世凯是奉命组织共和政府的,可不是谋逆。

所以,这句话很可能系袁世凯所添加,完全站在了他的角度,为他扫清了不少障碍。

第三句是:“总期人民安堵,海内乂安,仍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

这句话表达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是中华民国在法理上完全地继承清朝的版图,第二层则是给予溥仪优待。

袁世凯明明已经逼得溥仪退位了,为什么却还要留着溥仪,给中华民国留下这么一条辫子呢?

别看袁世凯手握重兵,手中掌握着近十万兵力,可是说到底清朝那个时候也没真正地到没有一点反抗之力的地步。

清政府虽然对地方上的控制力已经很微弱,可是当辛亥革命爆发之后,很多地方武装仍然在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以奉天巡防营统领张作霖和冯德麟来说,辛亥革命爆发之后,他们仍然在镇压和清剿革命党。

黎元洪如果没被人从床底下拉出来当了个都督,让他跑了的话,估计还会继续给清政府卖命,这货甲午海战的时候可是从水里游回来的。

所以,如果袁世凯真的以命相逼,威胁到了溥仪和隆裕等一干皇室成员的生命的话,隆裕岂会轻易同意让溥仪退位?

当时也就是隆裕没什么见识而已,才会被袁世凯忽悠得团团转,真的以为革命党已经燎原之势,势不可挡,所以才会被吓住。

如果仍然是载沣掌权的话,袁世凯可能就没那么容易逼得溥仪退位了。

但凡袁世凯有想要彻底铲除溥仪和清室的想法,隆裕再怎么害怕,恐怕也不会坐以待毙,那么到时候必将又是一场恶战。

并且这场恶战还会发生在清政府和袁世凯之间,这么一来,反倒让革命党成了袖手旁观的渔翁。

袁世凯宦海沉浮数十年,早已经修炼成了人精,这么简单的道理他不可能看不出来。

所以,他不可能将隆裕和溥仪逼得太紧,这样会将清政府和革命党之间的矛盾转化成袁世凯自己和清政府之间的矛盾,他也就不能再像之前一样两头拿好处了。

只要冲突双方还是清政府和革命党,那么袁世凯便可以站在中间把控局势,做到真正地将局势系于自己一身,他偏向清政府则清政府能赢,他偏向革命党则革命党能赢,局势完全由他来控制和决定。

所以,用保留帝号和年薪400万的好处去换取溥仪的退位,再由清政府宣布由袁世凯来组织政府并将政权交给他,才是袁世凯最好的选择,这样他才能掌握最多的筹码。

留下溥仪,不仅能让袁世凯掌握最多的筹码,让他顺利地组织共和政府,从清政府手中接过政权,更重要的是中华民国也能在法理上完全地继承清朝的版图。

否则真把溥仪逼急了,他学起了北元,那可就不妙了。

袁世凯留下了溥仪,但是为了防止溥仪成为祸害或者被人利用,他也变相地将溥仪给囚禁在了皇宫里。

溥仪虽然退位了,但是由于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思想所致,溥仪这个皇帝还是很深入人心并且拥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的,1917年的时候张勋闹了一出复辟便是因为如此。

所以,袁世凯既要留下溥仪,又要将溥仪控制在手中。

只可惜后来冯将军不知袁、段等人之用意,又因贪图宫中财物而驱逐了溥仪,这才致使溥仪为人所利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