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陈友谅为什么打不过朱元璋?

rocky


元朝末年,由于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导致起义不断。各路义军在反元的过程中也在彼此征伐,后来通过不断兼并,最终只剩下三支势力最强的农民起义军。这三支义军的首领分别是陈友谅、朱元璋和张士诚。当时陈友谅拥兵60万,实力远远强于朱元璋和张士诚二人。但令大家都没有想到的是,陈友谅最后竟输给了朱元璋,成为其刀下亡魂。那陈友谅到底失败在了哪里呢?爆史君今天就来跟大家简单分析一下。

首先,陈友谅失去人心,导致军队内部动荡不安。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但陈友谅却没有领会到这句话的精髓。陈友谅在最初加入红巾军时是跟倪文俊混的,后来倪文俊翅膀硬了,想杀掉红巾军首领徐寿辉自立,没成想却失败了。当时倪文俊认为他对陈友谅有提携之恩,便跑去黄州投奔陈友谅。结果陈友谅却杀掉了这位老上司,吞掉了他的军队。

如果大家认为倪文俊被杀是罪有应得,因为他心术不正,但陈友谅杀部下赵普胜就说不过去了吧?赵普胜本是陈友谅部下骁将,为朱元璋的心腹大患。但因为他在接见陈友谅的使者时总是夸耀自己的功劳,所以让陈友谅觉得他是在居功自傲,且随时有可能反叛。于是陈友谅借口请赵普胜吃烧羊,一上船就杀死了他。陈友谅再次吞并了赵普胜的军队。

而陈友谅大军产生裂痕的事件,则是他杀死红巾军首领徐寿辉这件事。至正十九年,徐寿辉打算迁都龙兴,但陈友谅却不同意。至正二十年,徐寿辉突然连招呼都没打,就让人仓促迁都龙兴,临时驻扎江州。江州是陈友谅地盘,徐寿辉一到,陈友谅便命人杀掉徐寿辉随从和部将,同时将徐寿辉软禁在此地。刚开始陈友谅还只是自称汉王,但随着他野心不断膨胀,便命人杀死了徐寿辉。

徐寿辉死后,他再次吞并了徐寿辉余部。其中徐寿辉部将明玉珍因不满老大被杀,从红巾军独立,割据重庆。所以,陈友谅虽然有60万大军,但其中却派系林立,人心不齐。人人都害怕成为下一个倪文俊、赵普胜或徐寿辉,当大难来临时,自然会树倒猢狲散,没人为陈友谅真心卖命。

其次,陈友谅战略指挥失误。在应天之战失败后,陈友谅大感耻辱,发誓一定要将朱元璋连根拔起。在一旁坐山观虎斗的张士诚本来给陈友谅创造了一个绝佳的重创朱元璋的机会,但却被陈友谅生生浪费了。至正二十三年,张士诚攻打小明王韩林儿。朱元璋为了防止丢失安丰,失去应天的屏障,所以亲自带人去救这位名义上的”老大“。值此良机,陈友谅率60万水军进攻洪都,因为这里不仅是个大粮仓,更是朱元璋的军事重地。

在洪都防守的守将朱文正也是个狠人,凭着那点微薄的兵力硬是抗了陈友谅三个月。其实早在一个月时,朱文正就有些扛不住了,向朱元璋求援。朱元璋给他回信:”一定要顶住,我这就带兵援救你。“为了拖到朱元璋赶到,朱文正与陈友谅虚与委蛇,总是有意无意地透露出想投降的想法。陈友谅还挺相信朱文正,一直在洪都外面等着,结果等来了朱元璋的大军。如果他当时放弃攻打洪都,而是去袭击朱元璋老巢,恐怕早就得手了。

而陈友谅在鄱阳湖之战中,最失误的地方就是用锁链将他的巨舰连起来。看起来是威武霸气了,但他却忘记了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惨痛教训。原本朱元璋的小船队已经被陈友谅的巨型战舰打得支离破碎,结果第三天却刮起了东北风。朱元璋采纳部将郭兴的建议,采用火攻,赤壁之战火烧连营的惨剧再次上演。因为陈友谅的巨舰船体过大,行动不便,所以很多的士兵被烧死、互相践踏死或掉海里淹死。

最后,陈友谅气量太小。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也必须要有一颗容人之心。在这一方面,朱元璋比陈友谅做得要好多了。在双方大战的过程中,都有俘虏对方将士的情况发生。陈友谅因为损失惨重,所以面对被俘的明军将士,统统虐待至死。而朱元璋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仅善待汉军士卒,还发给他们回家的路费。这些逃回的士卒回到汉军后便自发的宣扬朱元璋的好,所以汉军将士便开始主动投奔朱元璋。一个是众望所归,一个是墙倒众人推,所以陈友谅即使有60万兵力,也还是被朱元璋给干败了!


Boss爆史


陈友谅的确打不过朱元璋。不只是在鄱阳湖没打过朱元璋,在1363年鄱阳湖大战前的几次交锋中,陈友谅都吃了亏。

陈友谅占据湖广地区,定都武汉;朱元璋占据江浙安徽部分地区,以南京为老巢。陈友谅的地盘比朱元璋大,人口比朱元璋多,士兵比朱元璋多,但是陈友谅就是失败了。为什么?

陈友谅原本姓谢,因为祖父入赘陈家,改姓陈,他出生于1323年,比朱元璋大5岁,陈友谅小时候读过一些书,文化水平还过得去,长大后在当地县政府当政务秘书,1355年,反元斗争已经风起云涌的时候,陈秘书终于下定了决心参加起义,加入了徐寿辉的起义军。

后来,凭借自己在基层官场积累的本领,陈友谅在起义军混的如鱼得水,一路杀了自己的老领导倪文俊、徐寿辉等,独掌了这支起义军的大权,1360年建立大汉王朝,称帝。5年时间,陈友谅从办事员做到皇帝,真是太快了。当然也说明这个人是有本事的。

陈友谅并不满足,他要消灭朱元璋,要建立统一的王朝。1363年,陈友谅几乎倾巢出动,率领几百艘战船60万大军顺长江东进,打算先解决朱元璋管辖的江西南昌。结果,被南昌守将朱文正死死拖住,后来朱元璋亲率20万大军从南京赶来支援,两军在鄱阳湖大战一个月多,陈友谅兵败身死,儿子陈理带残部讨回武昌。

从陈友谅参加起义,到当上皇帝才5年,到他被朱元璋的手下射死才8年。用昙花一现来形容并不为过。干大事,真的需要好好磨练,需要慢慢修身养性,需要在磨砺中不断增长才干。不在艰苦环境、复杂领域经受一定时间的磨练,苦其心志,这样的干部是难以独当一面,难以处理利好全局关系的。

陈友谅这样火速上位的人,历史上这样的人并不少,后来的明朝末年的袁崇焕也是这样,袁崇焕35岁中进士,45岁官至明朝兵部尚书、蓟辽总督,46岁被崇祯皇帝处死。悲剧的形成,不是没有原因的。

陈友谅天资不错,加上有些文化基础,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快速膨胀、快速当上老大,但是时间太短,基本盘没有稳固,没有建立自上而下的效忠体系,所以他的部队战斗力就跟不上,打不了持久战,打不了硬战。

朱元璋呢?比陈友谅参加起义早3年,朱元璋的队伍都是朱元璋一手带起来的,从无到有,组织严密,记录严明,指哪打哪,打起仗来嗷嗷叫;朱元璋一开始虽然没有陈友谅书读的多,但朱元璋特别好学,特别上进,特别爱惜人才,网罗了徐达、常遇春、李善长等一大批文武奇才。所以,朱元璋才能以少胜多打败陈友谅。


坐看东南了


陈友谅和朱元璋,就实力和能力而言,其实不相上下。甚至于说,陈友谅比朱元璋更强一点。那么,为什么陈友谅最终输给了朱元璋呢?

我觉得主要还是陈友谅笼络人心的手段太差,没有朱元璋高明,最终落得个人心尽失,四面楚歌,导致最后一败涂地的下场。


根基不稳杀徐自立

有野心并不为过,想当老大也很正常,乱世之中,谁都想逐鹿中原,成为天下至尊。从长远来看,陈友谅取徐寿辉而代之,是一件势在必行的事情。但是陈友谅错就错在并不高明。在自己势力并不稳固,徐寿辉还有一大批心腹将领之时,明目张胆的杀徐自立。

陈友谅的这一举动,直接导致一大批将领对他心存异见,大家只是敢怒不敢言而已。内部矛盾重重,军心十分不稳,这也成为了他在鄱阳湖大战中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朱元璋倒是后来也杀了小明王韩林儿自立,但是却比陈友谅高明得多。


气量狭小脾气暴躁

但凡握权掌军者,一定不能气量狭小,最起码在表面上不能气量狭小。为了自己的江山和天下,成大事者必须暂时放弃自己心中对别人的嫉恨,特别是非常有能力的人,需要花费精力去笼络人心。

而陈友谅恰恰做不到这一点,他其实和项羽一样,气量十分狭小,而且脾气暴躁易怒。他为人骄横,对待将士十分苛刻,丝毫不知道笼络人心。在攻打南昌的战役中,陈友谅将朱元璋的战俘全部杀掉,而朱元璋却是全部放还,并且祭奠了阵亡将士。二者相比之下,笼络人心的手段高下立判。


我之结语

政治界有一句经典名言:人心即是最大的政治。此处的人心并不指民心,而是指的人才的心。谁能够笼络人才,谁能够让有能力的人为己所用,谁能够驾驭和控制人心,谁才会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各位亲爱的网友,你们觉得呢


史话漫漫


陈友谅(陈友亮)是打渔出身,朱元璋是放牛的,都是元朝时期最底层的普通百姓。在元朝末年的起义中各自展露头角,割据了一片区域。从当时来看,势力最强的是陈友谅,其次才是朱元璋。在朱元璋和陈友谅对决的大决战——鄱阳湖大战中,朱元璋20万人马战胜了陈友谅的60万兵马,是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朱元璋雕像)

陈友谅60万兵马的隐患

陈友谅不按照常规出牌,而且不讲道义,这是他的成功之道,也是他的失败之道。1351年徐寿辉建立天完政权,他手下有邹普胜、倪文俊、赵普胜、傅友德等四个主要领导,号称“四大金刚”,陈友谅就投奔在元帅倪文俊手下,因为粗略懂得文字,一直跟随倪文俊,倪文俊也提拔陈友谅独挡一面。(陈友谅雕像,湖北)

一、杀倪文俊,收编人马

。1357年,倪文俊意图杀害徐寿辉自立,结果失败,率领自己的部下投奔自己的老部下陈友谅,在他这儿觉得安稳些。陈友谅对待对自己有恩的倪文俊是反戈一击,杀了老领导和他的亲信,收编了老领导的部下,壮大了自己,老领导的官位自己也领了。

二、杀赵普胜,收编人马。这时天完政权的另外一位能征惯战的将军赵普胜成为陈友谅的目标,这里朱元璋使用了反间计,离间陈友谅和赵普胜。赵普胜战功赫赫,陈友谅以会师为名请赵普胜,结果直接被杀,没有什么真凭实据,陈友谅又收编了他的部队。

三、杀徐寿辉,建立大汉。1360年趁天完军队进攻朱元璋时,兵力空虚。徐寿辉意图迁都,离开陈友谅的控制,陈友谅派将领锤杀了徐寿辉,建立自己的政权。

虽然陈友谅通过这种手段聚集了不少军队,但是离心力太高,一旦遇到战败这样的事情就会土崩瓦解,上位的过程大家都看在眼里,只是暂时屈服于他。

徐寿辉手下的将领明玉珍占据四川,直接和陈友谅断绝关系,原来投奔陈友谅的付友德也是心怀不满,寻机投降他人。

就像历史上前秦的苻坚一样,众多的军队来源不一,都是暂时屈服而已,只要机会一到,就会各奔东西了。(陈友谅蜡像)

陈友谅的战略失误

1360年,建立政权的陈友谅率领10万人马进攻应天府,并联系张士诚合击朱元璋。结果被朱元璋使用诱敌之计,将陈友谅的军舰引诱到狭窄水浅的新河,迫使擅长水战的陈军陆战,陈友谅军队遇到伏击大败。朱元璋趁机攻略陈友谅的地盘,此时陈友谅占据地盘的众多将领纷纷不战而降,这也是陈友谅不讲道义惹来的后果。此消彼长,朱元璋兵力大增,具备了于陈友谅一较高下的资本。

1363年2月,割据江浙张士诚部进攻小明王,朱元璋对这个名义上的上司也是倾尽全力援助,3月份朱元璋出兵援助,4月份,陈友谅号称60万大军进攻朱元璋。按道理应该进攻朱元璋的老巢应天府,此时应天府的兵力空虚。他却去进攻江西的洪都(南昌),目的是抢地皮,并且洪都有大量的粮草和装备,等攻占洪都后再与朱元璋决战。陈友谅属于战略性失误。

没有想到的是洪都在朱元璋侄子等将领的领导下,凭借洪都的防卫城墙顽强抵抗,坚持了85天之久,陈友谅的战略谋划和作战时机全部泡汤了,因为朱元璋已经解决了张士诚部队的威胁,转而集中兵力与他决战。(鄱阳湖大战形势图)

鄱阳湖大战中陈友谅失败的几个问题。

朱元璋大军集结进攻陈友谅军队的消息很快被陈友谅知道了,双方都想毕其功于一役,此战决定两个人政权的命运。陈友谅立即撤围洪都,全部人马准备于朱元璋决战于鄱阳湖。

1363年7月20日,两军在鄱阳湖内相遇,展开了生死大决战。

一、朱元璋版“火烧赤壁”。展开决战时,双方旗鼓相当,难以分出胜负。朱元璋采取部将郭兴的建议用火攻,陈友谅的战船为了作战需要,将大船都串联在一起。22日傍晚,等到东北风起的时候,用小船载着火药和木柴,临近陈友谅的战船时纵火,风借火势将几百艘战船烧毁,人马死伤过半,陈友谅的两个兄弟也阵亡了。是属于明朝朱元璋版的“火烧赤壁”。

二、俘虏政策。虽然烧死了陈友谅的不少兵马,在兵力对比上还是比朱元璋的兵马多。陈友谅为了泄愤,将3000多俘虏斩杀;朱元璋思考再三,却反其道而行之,将俘虏们都放归。

陈友谅杀俘虏反而激起朱元璋军队的斗志,释放的俘虏回到陈友谅军中成了发酵的种子,朱元璋军队的政策明显优于陈友谅的,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开始时只有三三两两的士兵投奔朱元璋,随着战事焦灼,也有不少将领率军投降,胜利的天平开始发生倾斜。这些都是陈友谅当初收编军队时所作所为的后果。

三、粮草问题。本来陈友谅几十万大军携带的粮草不多,准备攻下洪都收集粮草,但是洪都没有攻下,相持一个多月后,陈友谅军队的粮草补给眼看就要断了,陈友谅率领自己亲信残军突围。

这么多军队朱元璋一口也吃不下,反而损失不少兵马。他采取分段阻击的办法,在陈友谅突围的沿途伏击,陈友谅非核心部队大都散的散,投降的投降。

四、泾江口之战,陈友谅战死。陈友谅核心部队还是有几万人马的,他企图突围回到自己的老巢武昌,在江西湖口被拦截,只好退入泾江,遭到原来投奔过他的将领傅友德的攻击。也是赶巧了,陈友谅在战船中指挥作战,一支箭从眼部射入,贯穿头颅身亡,余部五万人马投降的投降,溃散的溃散,鄱阳湖大战落下帷幕。

这场以少胜多的鄱阳湖大战是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水战,自1363年7月20日到8月26日结束,为朱元璋统一江南地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张士诚、方国珍、明玉珍等割据势力不足为惧。


穿越再现彼岸


元朝未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最终由朱元璋统一天下。要说朱元璋在争霸过程中,最大或最危险的敌人是谁,可能就是陈友谅了,陈友谅据记载是沔阳渔家子,略通文义,陈友谅先是投效徐寿辉,后来杀掉反徐寿辉的倪文俊,起兵攻下江西、安徽、福建等地,后来陈友谅杀徐寿辉后改元称帝,与朱元璋形成南北对峙。


趁朱元璋率主力去援救韩林儿的时机,陈友谅大举进攻朱元璋。后来两军在潘阳湖决战,此役被认为是中世纪世界最大规模的水战。从战前的力量对比来看,陈友谅是占据着巨大的优势的。他麾下水军六十万,楼船数百艘。《明史》中对楼船有着清楚的描述“皆高数丈,饰以丹漆,每船三重,置走马棚,上下人语声不相闻,舻箱皆裹以铁”。而朱元璋只有水军二十万应敌,大船的数量也远不能和陈友谅相比。同时陈友谅出身水师,对水战十分熟悉,无论从哪方面看他都占据优势。但是最后的结果竟然是陈友谅兵败身死,这是因为什么呢?

首先陈友谅内部不稳,陈友谅杀害徐寿辉,不少忠于徐寿辉的将领如傅有德、丁普郎等都率部转投朱元璋。陈友谅一方上下猜忌,离心离德,自然很难有效的完全发挥实力。同时陈友谅自恃实力强大,杀害俘虏以立威,与朱元璋的做法完全相反,人心向背不问可知。

第二就是陈友谅战略错误。朱元璋既然远赴安丰(寿春)援救小明王,后方空虚,他就应该一路挺进直取应天(南京),端了朱元璋的老窝。可他却选择以大军包围洪都(南昌)。结果在此地被朱文正等阴击数月,白白贻误战机。

同时,由于实力和经验上的优势使陈友谅产生了骄傲自大的心理,对敌人过于轻视,突视了侧翼的安全。

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陈友谅在两军接战小败之后,居然把自己的巨舰用铁索相连起来。当年火烧赤壁的故事,难道他没听说过吗?这个低级错误实在让人费解。

反观朱元璋,清醒却认识到敌人的强大,冷静分析敌人的缺点,制定出相应的对敌方案,充分发挥自己军队的特点和利用各种自然条件。先是在正面战斗打响前封堵鄱阳湖口,分兵攻占洪都附近据点,完成反包围。然后利用火攻重创陈友谅大部,最后又利用鄱阳湖水位降低利于小船行动的特点,分兵围攻。陈友谅在这次战争中完全处于被动,无法脱身。最后又被引入到狭窄的河道中,遭到朱元璋的水陆夹击。等陈友谅发现情况不对,已来不及了,只好丢下两万多弟兄,自己突围逃跑。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大汉皇帝陈友谅被一通乱箭射死。陈友谅失败了,成就了朱元璋,开创了大明帝国,成为历史的主角(姜郎)。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首先,我们要先弄清楚朱元璋,和陈友谅出生在什么朝代背景(元末),当时元朝,气数已尽,改朝换代已成必然

朱元璋1328年出生

陈友谅1320年出生

也就是说朱元璋比陈友谅小8岁,大家别小看着8年的年龄差距,给以后不管是谋划,管理,和战略都是对陈友谅不利的。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反抗元朝,1356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今江苏南京)。1367年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口号,举兵北伐。

陈友谅(1320~1363),中国元末大汉政权的建立者。湖北沔阳(今仙桃市)人。元末农民战争爆发后,参加徐寿辉、邹普胜、倪文俊等人领导的天完红巾军,以功升元帅。元至正十七年(1357),陈友谅袭杀倪文俊。十九年,杀害在反元战争中功劳卓著的天完将领赵普胜。同年,杀徐寿辉左右侍臣,挟持徐寿辉,自称汉王。次年闰五月,杀徐寿辉,自立为帝。建国号大汉,改元大义。仍以邹普胜为太师。此后,一面继续进行反元战争,一面把军事重心放在对邻境朱元璋部的战争上。大汉将士多数是天完旧属,对陈友谅的篡权夺位深为不满,在战争中相继倒戈降朱,使陈友谅接连败北。二十三年八月(1363年10月4日),陈友谅在鄱阳湖中流矢身亡。

大家应该看出来了。朱元璋能够成为皇帝。与天时,地利,人和,能力,诸多因素有关






蒲落秋风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陈友谅真的打不过朱元璋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無月想先问一个问题,袁绍真的打不过曹操吗?

在鄱阳湖大战之前,胜利的天平一直倾泻在陈友谅一侧。

无论是人数、还是水军的规模和建制,陈友谅都稳胜朱元璋。

但是陈友谅最后还是输了,原因如下:

内部猜忌

陈友谅军队内部问题众多,互相猜忌不信任。

这个怪陈友谅自己,这个人太狠毒了,他是弑主篡位,其后又大开杀戒,搞的军中上下人心惶惶,互相提防,各军之间,将领之间,都难以信任合作。

打仗,尤其是大战,是需要各作战单位互相配合,互相信任的一场行动,本来就是搏命的事,如果互相不信任,互相掣肘,如何能打好仗?

将寡

陈友谅手下的能人不多,良将不多,光是人数多,其实优势不明显。

加上陈友谅自己又过于自负,听不进意见,不能做到群策群力。

而朱元璋这边则大不相同,谋士如云,猛将如潮,可谓人才济济。

战略不当

陈友谅太过急躁,总想找朱元璋决战,毕其功于一役。

就像袁绍,总想一仗解决掉曹操。

说到底,还是过于自大,对自己的实力过于有信心,觉得一口气吞下去就好了。

如果陈友谅将朱元璋分而食之,可能结果就大不一样。

同样的,袁绍如果不是选择在官渡与曹操决战,而是用优势兵力去分头侵袭曹操的地盘,兵少的曹操早就疲于奔命了。

综上,陈友谅最终败给了朱元璋。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这个问题,我曾经也思考过,总结如下(仅代表个人观点):

1.引用当事人的话:

朱元璋说:“朕以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

刘基说:“士诚自守虏,不足虑。友谅劫主胁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流,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



由此可见,这么一个杀上司上位,杀同僚排除异己,扶植傀儡用完之后杀了取而代之的人,他的晋升之路充满了血腥和权谋,虽然有人认为血腥权谋对于成功者是不可或缺,但是有谁会蠢到磨都没用完就把拉磨的驴子杀掉?况且卸磨杀驴这种事情本身就是犯大错的,有人可能会说朱元璋建国后也杀大臣,但那时情况和元末时完全不一样,而且动机也不一样。

2.陈友谅称帝太早,干掉自己扶植的傀儡取而代之,做这种事情的在历史上也有不少,后果怎样大家都知道,称帝意味着元朝会将其视为重点打击目标,所以朱元璋只需要忙着收拾身边的军阀,时不时跟元军打一下,而他则是在和身边的军阀打的同时要抗住元军的大规模剿杀行动。



3.这也是重要原因,元末朝廷已经非常腐败,暂且不说元军的渣渣战斗力,朝廷内部也十分不堪,难得出了个不错宰相脱脱,镇压起义军也有点手段,结果也因为内部斗争而死,可想而知元末即使兵强也无药可救了,况且元军安逸了几十年,战斗力也大不如以前把欧洲打得瑟瑟发抖的蒙古军了,而有点战斗力的精兵又掌握在蒙古、色目贵族手里,贵族不会在乎国家的利益,他们窝里斗搞得不亦乐乎,完全不愿管起义军。况且其四等人制度、高额的税收,早已使元政府丧失人心。



另外,朱元璋听从朱升建议迟迟不建国,使元政府对其放松警惕而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其他起义军。

综上所述,使得朱元璋能在鄱阳湖上能专心对抗陈友谅,并最终取得胜利。



4.陈友谅书读的少,再加上他的急躁小气和多疑阴险,造成了他短视、不懂人文、不晓地理、刚愎自用、胡乱作为、培养猪队友等情况,这些问题在历代帝王身上或多或少都可能有,但是,在历代开国皇帝统一天下之前都是很少见到的。

总之,在那个元末动乱的时代,各军阀中只有朱元璋,更具备统一天下的综合素质,大明开国后的”洪武盛世”,不就更体现了这一点吗?


大罗言酒


陈友谅(陈友亮)是打渔出身,朱元璋是放牛的,都是元朝时期最底层的普通百姓。在元朝末年的起义中各自展露头角,割据了一片区域。从当时来看,势力最强的是陈友谅,其次才是朱元璋。在朱元璋和陈友谅对决的大决战——鄱阳湖大战中,朱元璋20万人马战胜了陈友谅的60万兵马,是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陈友谅60万兵马的隐患。

陈友谅不按照常规出牌,而且不讲道义,这是他的成功之道,也是他的失败之道。1351年徐寿辉建立天完政权,他手下有邹普胜、倪文俊、赵普胜、傅友德等四个主要领导,号称“四大金刚”,陈友谅就投奔在元帅倪文俊手下,因为粗略懂得文字,一直跟随倪文俊,倪文俊也提拔陈友谅独挡一面。(陈友谅雕像,湖北)

一、杀倪文俊,收编人马。1357年,倪文俊意图杀害徐寿辉自立,结果失败,率领自己的部下投奔自己的老部下陈友谅,在他这儿觉得安稳些。陈友谅对待对自己有恩的倪文俊是反戈一击,杀了老领导和他的亲信,收编了老领导的部下,壮大了自己,老领导的官位自己也领了。

二、杀赵普胜,收编人马。这时天完政权的另外一位能征惯战的将军赵普胜成为陈友谅的目标,这里朱元璋使用了反间计,离间陈友谅和赵普胜。赵普胜战功赫赫,陈友谅以会师为名请赵普胜,结果直接被杀,没有什么真凭实据,陈友谅又收编了他的部队。

三、杀徐寿辉,建立大汉。1360年趁天完军队进攻朱元璋时,兵力空虚。徐寿辉意图迁都,离开陈友谅的控制,陈友谅派将领锤杀了徐寿辉,建立自己的政权。

虽然陈友谅通过这种手段聚集了不少军队,但是离心力太高,一旦遇到战败这样的事情就会土崩瓦解,上位的过程大家都看在眼里,只是暂时屈服于他。

徐寿辉手下的将领明玉珍占据四川,直接和陈友谅断绝关系,原来投奔陈友谅的付友德也是心怀不满,寻机投降他人。

就像历史上前秦的苻坚一样,众多的军队来源不一,都是暂时屈服而已,只要机会一到,就会各奔东西了。(陈友谅蜡像)

陈友谅的战略失误。

1360年,建立政权的陈友谅率领10万人马进攻应天府,并联系张士诚合击朱元璋。结果被朱元璋使用诱敌之计,将陈友谅的军舰引诱到狭窄水浅的新河,迫使擅长水战的陈军陆战,陈友谅军队遇到伏击大败。朱元璋趁机攻略陈友谅的地盘,此时陈友谅占据地盘的众多将领纷纷不战而降,这也是陈友谅不讲道义惹来的后果。此消彼长,朱元璋兵力大增,具备了于陈友谅一较高下的资本。

1363年2月,割据江浙张士诚部进攻小明王,朱元璋对这个名义上的上司也是倾尽全力援助,3月份朱元璋出兵援助,4月份,陈友谅号称60万大军进攻朱元璋。按道理应该进攻朱元璋的老巢应天府,此时应天府的兵力空虚。他却去进攻江西的洪都(南昌),目的是抢地皮,并且洪都有大量的粮草和装备,等攻占洪都后再与朱元璋决战。陈友谅属于战略性失误。

没有想到的是洪都在朱元璋侄子等将领的领导下,凭借洪都的防卫城墙顽强抵抗,坚持了85天之久,陈友谅的战略谋划和作战时机全部泡汤了,因为朱元璋已经解决了张士诚部队的威胁,转而集中兵力与他决战。(鄱阳湖大战形势图)

鄱阳湖大战中陈友谅失败的几个问题。

朱元璋大军集结进攻陈友谅军队的消息很快被陈友谅知道了,双方都想毕其功于一役,此战决定两个人政权的命运。陈友谅立即撤围洪都,全部人马准备于朱元璋决战于鄱阳湖。

1363年7月20日,两军在鄱阳湖内相遇,展开了生死大决战。

一、朱元璋版“火烧赤壁”。展开决战时,双方旗鼓相当,难以分出胜负。朱元璋采取部将郭兴的建议用火攻,陈友谅的战船为了作战需要,将大船都串联在一起。22日傍晚,等到东北风起的时候,用小船载着火药和木柴,临近陈友谅的战船时纵火,风借火势将几百艘战船烧毁,人马死伤过半,陈友谅的两个兄弟也阵亡了。是属于明朝朱元璋版的“火烧赤壁”。

二、俘虏政策。虽然烧死了陈友谅的不少兵马,在兵力对比上还是比朱元璋的兵马多。陈友谅为了泄愤,将3000多俘虏斩杀;朱元璋思考再三,却反其道而行之,将俘虏们都放归。

陈友谅杀俘虏反而激起朱元璋军队的斗志,释放的俘虏回到陈友谅军中成了发酵的种子,朱元璋军队的政策明显优于陈友谅的,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开始时只有三三两两的士兵投奔朱元璋,随着战事焦灼,也有不少将领率军投降,胜利的天平开始发生倾斜。这些都是陈友谅当初收编军队时所作所为的后果。

三、粮草问题。本来陈友谅几十万大军携带的粮草不多,准备攻下洪都收集粮草,但是洪都没有攻下,相持一个多月后,陈友谅军队的粮草补给眼看就要断了,陈友谅率领自己亲信残军突围。

这么多军队朱元璋一口也吃不下,反而损失不少兵马。他采取分段阻击的办法,在陈友谅突围的沿途伏击,陈友谅非核心部队大都散的散,投降的投降。

四、泾江口之战,陈友谅战死。陈友谅核心部队还是有几万人马的,他企图突围回到自己的老巢武昌,在江西湖口被拦截,只好退入泾江,遭到原来投奔过他的将领傅友德的攻击。也是赶巧了,陈友谅在战船中指挥作战,一支箭从眼部射入,贯穿头颅身亡,余部五万人马投降的投降,溃散的溃散,鄱阳湖大战落下帷幕。

这场以少胜多的鄱阳湖大战是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水战,自1363年7月20日到8月26日结束,为朱元璋统一江南地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张士诚、方国珍、明玉珍等割据势力不足为惧。

在朱元璋统一南方的战争中,遇到了他此生最头疼的人,那就是陈友谅。陈友谅的实力可以说是碾压朱元璋,并且相比朱元璋而言,陈友谅还有三个优点:坐拥60万大军,其人能力出众,还阴险狡猾,但这样都会败给朱元璋……

先说陈友谅坐拥60万大军,陈友谅占据湖南湖北江西三个地方,而朱元璋仅只是有半个安徽而已;陈友谅有60万的正规军,然而朱元璋号称的20万兵马也都是打到哪从哪凑的。这种条件完全可以说是碾压,然而陈友谅这样都会败给朱元璋。

再说陈友谅的能力出众。陈友谅从小就读过很多书,并且力大无比,能文能武。朱元璋还在放牛的时候,他就在给元朝打工了,在那样一个时代,陈友谅都能当个小官,显然他是很有能力的。也可以说比当时还在放牛的朱元璋的能力强上数倍,但这样的条件还是败给了朱元璋。

后说陈友谅的阴险狡猾。陈友谅是个心机男,并且志向远大,陈友谅先是在倪文俊手下为将,后看他失势就把他杀了,还拿着倪文俊去找徐寿辉领功,再后来又一步步杀死了徐寿辉,成为了一方霸主。朱元璋和陈友谅比这个,绝对不是他的对手。并且陈友谅打仗还很阴险,疑心重重,这样的先天优势还是败给了朱元璋。

但是,在朱元璋看来,虽然陈友谅占尽优势,很多地方不如陈友谅,但是他会攻陈友谅的心,找陈友谅的弱点,朱元璋把“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条军事方针用得极其溜。导致陈友谅失败的正是如此,陈友谅的弱点有哪些呢?

一、军心涣散

陈友谅坐拥60万大军失败,这足以说明他的大军存在问题。陈友谅是个阴险狡猾的人,朱元璋在害怕他的同时,他的士兵也是非常害怕他,并且陈友谅反复无常,将军打了败仗就会被杀掉,这些因素导致了他的60万大军只是表面恐惧他,但内心早就都有想法了。

陈友谅在攻打应天的时候,就把这个弱点暴露给朱元璋了。朱元璋拿住陈友谅多疑的性格,将陈友谅的大军骗进龙湾,在朱元璋几波弓箭下,他的大军就乱了阵脚,一副各回各家各找各妈的逃窜姿态。从这一战开始,朱元璋看到了陈友谅的大军实际就是纸老虎,再也不怕他。

二、疑心自败

陈友谅的战略失策,完全是他疑心造成的。攻打朱元璋的第一战应天之战,陈友谅明知道朱元璋很弱,但他那个多疑的性格老是猜忌朱元璋会这里埋伏,那里埋伏,导致最后猜来猜去还是中了埋伏,人家朱元璋敞开应天的大门他不进,偏偏要保险起见走龙湾,恰恰遭到了朱元璋的伏击。

陈友谅在应天被朱元璋打了,就对应天起了芥蒂,这就是他的疑心导致的。人家朱元璋怕他再来打,便各种加强戒备,可惜他陈友谅就是不来了,陈友谅十分害怕朱元璋耍他。拿下朱元璋的应天,朱元璋就得回凤阳老家,可陈友谅的疑心疑虑使得他不敢动应天,反而去攻打坚城洪都,损兵折将不说,还丢了自己的老命……


老百姓关心的议题


陈友谅输给朱元璋,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杀徐寿辉,匆忙称帝,不得人心。二是军事上指挥失当。

1356年3月,朱元璋率部占领南京,初步建立了政权。这时,他面临两大强敌,一是东面的张士诚,一是西面的陈友谅。陈友谅最强大。朱元璋采纳刘伯温的建议,决定先对付陈友谅。

陈友谅原是徐寿辉的部下,待自己实力壮大以后,他便杀了徐寿辉,改国号为汉,自己做了皇帝。做皇帝以后,他生活腐朽,把成群的女子弄到宫中,供他享乐。他的倒行逆施引起很多人不满,纷纷投向朱元璋。

1363年3月,陈友谅乘朱元璋率领大军到安丰救小明王之机,亲自率领60万大军沿长江而下,企图一举攻占南京,消灭朱元璋政权。

陈友谅的大军首先包围了洪都(南昌)。洪都守将是朱文正。他按照朱元璋的指示,坚守不出。陈友谅围攻85天(85天啊!),未能攻克。

七月,朱元璋亲帅20万水军,来到鄱阳湖。陈友谅闻讯,撇下洪都,来战朱元璋。

当时两军差别很大。陈友谅有将士60万,战船数百艘,大多是几丈高的巨舰。朱元璋只有20万兵力,战船都很小。

开始交战,陈友谅的士兵居高临下,朱元璋士兵仰着头和对方交兵,甚不得力,损失很大。根据此情况,朱元璋采纳将士意见,决定火攻。由大将常遇春和俞通海找来一批渔船,装上芦苇火药,借着东北风,点起火来,冲向陈友谅的大战船。顿时浓烟滾滚,火光冲天。陈友谅的士兵不是被火烧死,就是跳水淹死,十分狼狈,损失惨重,全军大乱。

陈友谅见状,慌忙向湖口突围,却被朱元璋事先埋伏在那里的大军团团包围。陈友谅在混战中被流箭射死。

居于上游的六十万,竞败于居于下游的二十万。历史就是这样无情地嘲笑着陈友谅之流的昏庸无能之辈!

欢迎点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