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什麼明英宗導致土木堡事件之敗又殺了清官于謙,死後諡號卻是“英”?

忘川少年


明英宗就是朱祁鎮,這裡的“英”不是他的諡號,而是他的廟號,具體作用就是他的後世子孫每逢祭祖上香時對他的稱呼,以及用於大明文人日常口語交流的代稱,這和朱祁鎮的諡號“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有著本質的區別!

但無論是朱祁鎮的廟號“英”,還是他的諡號“睿”,很多人都普遍抱著一種態度,即朱祁鎮不配享有“英”、“睿”等褒義字眼的蓋棺定論,終其原因,其實有二:

一是明朝宦官專權是從他開始的,正因為他寵信王振,從而導致了土木堡之變;

二是在奪門之變中殺了有“再造大明”功績的“救時宰相”之稱的于謙,於忠肅公。

這兩起公案,使得朱祁鎮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不是很光彩的一頁,也讓他在現代文明社會背上了沉重的道德枷鎖和罵名,同時也給後人留下了無數的警示和遺憾。

既如此,他的兒子成化帝朱見深,以及當時的朝中名儒們為什麼還會給他如此較高的評價呢?難道這些人不知道朱祁鎮做的這些“荒唐事”,難道這些人忘了于謙“再造大明”之功了嗎?

何況,朱見深還給於謙平了反。

“成化初,冕赦歸,上疏訟冤,得復官賜祭。誥曰:[當國家之多難,保社稷以無虞,惟公道之獨恃,為權奸所並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實憐其忠。] 天下傳誦焉。”---《明史.于謙傳》

正因為如此,有人認為這是皇權時代不把人命當回事,朱見深既然已經認識到于謙對大明的再造之功,那麼朱祁鎮聽信讒言,殺了于謙這位功高於天的定海神針,為什麼還要給他如此高的身後評價?

因為對朱祁鎮的廟號“英宗”產生不滿,這也導致很多人在情感上也對明朝生出了說不盡的厭惡。

但汪郎告訴你,朱祁鎮駕崩後,朱見深和朝中群儒給他上廟號“英”,並不是“英明神武”的意思,而是“英年早逝,大業未成”的意思,有沒有人相信?

有人看到這裡,肯定會認為汪郎是胡說的,那麼我們看看歷史上其他廟號為“英宗”的皇帝(只看正統王朝)。

1、宋英宗趙曙

趙曙於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三月登基,次年改元治平。

他在位四年,還是有一番雄心的,尤其是立志改變因為“冗官”給大宋朝廷帶來財政上的壓力問題,從而提高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值得稱讚,這是他登基後直接切到了宋朝脈搏最為薄弱的地方。

為此,他積極地向宰輔們提出了裁救積弊的要求,只可惜,他的身體不行。

治平四年正月八日丁巳(公元1067年1月25日),趙曙在福寧殿駕崩,年僅三十六歲,而他一心想要改革大宋“冗兵、冗官、冗費”的社會問題,壓在了他的兒子宋神宗趙頊身上。

2、元英宗孛兒只斤·碩德八剌

孛兒只斤.碩德八剌於延祐七年(公元1320年)三月即位,次年改元至治。

他在位四年,雄心勃勃,力圖在大元實施新政,加強“以儒治國”的政策,試圖解決因蒙古保守貴族帶來的政治、社會危機,期間推行“津助賦役法”來減輕大元治下的百姓負擔。

至治三年二月(公元1323年),碩德八剌還頒佈了《大元通制》,為在大元境內實行政治法度提供了法治依據,以增強大元王朝在民間的正統形象。

元英宗的這一系列改革,史稱“至治新政”,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元朝國勢得到提升,使其在漢地的統治得以加強,得到了大量漢族精英的支持!

然而,因為元英宗的改革觸犯了蒙古保守貴族的利益。

故而,至治三年八月初四(公元1323年9月4日),孛兒只斤.碩德八剌在從上都返回大都的途中,於上都以南30裡的南坡店,被守舊派刺殺後身亡,年僅二十歲,史稱“南坡之變”。

可見,無論是宋英宗,還是元英宗,登基之初的雄心壯志是不輸任何帝王的,他們試圖通過改革,來解決王朝在統治中期所面臨的各項政治、社會、經濟危機。

而且他們年輕,富有精力,如果能夠改革成功,那麼對於他們各自身後的帝國而言,將是一個質的飛躍!

但問題就在於,無論是病逝(宋英宗),還是橫死(元英宗),兩位英宗都屬於英年早逝,而他們生前立志的改革也就成了他們未盡的事業,留下了太多的人生遺憾!

那麼,朱祁鎮呢?他有什麼未盡的事業,以至於他的兒子和大臣們都認為他抱憾離世?

朱祁鎮想解決但一直沒有解決的大明和蒙古之間的邊境爭端!

拋卻宦官王振的影響,實際上,土木堡之變就是朱祁鎮想一勞永逸地解決蒙古瓦剌部對大明邊境和屬國的蠶食。

當時的瓦剌絕對不是一個小部落,事實上,正統年間的瓦剌已經打敗了韃靼,再次統一了草原,並不斷入侵河套、大同等地,這對明朝來說已經形成了巨大的軍事威脅。

而朱祁鎮之所以要親征,關鍵在於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七月,瓦剌分四路進攻明朝,其中,東路攻遼東,西路攻甘州(甘肅張掖),中路分兩支,一支直攻宣府圍赤城,另一支攻大同。

在瓦剌這樣不顧大明威嚴,肆無忌憚的軍事進攻下,從小就受父祖輩鼓舞,一心想要重振大明軍威,並打算徹底解決瓦剌入侵的年輕皇帝,自然壓抑不住內心的那股熱血。

無奈,只是他並不具備軍事天賦,又受到太監王振的哄騙,結果也就不言而喻的了。

但解決北疆問題一直是朱祁鎮牽掛的事情,即使是在土木堡被俘,還是奪門再次坐上皇位,這個念頭一直就沒有放棄過。

流民問題一直是天順年間的內患,也是對朱祁鎮治國能力的考驗!

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三月,湖廣承宣布政使司西北部的荊襄山區,一位名叫劉通的流民,在房縣大木廠立黃旗聚眾起義,他自號“漢王”,立年號“德勝”,以和尚石龍為軍師,攻打襄陽、鄧州等地,屢敗官軍,史稱“荊襄流民起義”。

這場動亂雖然發生在朱見深時期,但根源早在朱祁鎮時就已經埋下了。

自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歷經明初幾代帝王的努力,明朝從元末的社會凋零中得以恢復,期間雖有天災,但還算正常。

然而,當大明進入正統、景泰、天順三朝時,天災變多,據不完全統計,三朝總計30年間,自然災害,如澇災、旱災、地震、蝗蟲、海潮等高達千餘次,而由朱元璋建立並完善的,明初歷代帝王延續的國家社會救濟機構已經滿足不了當時的賑災需求,這也間接導致了大量的流民誕生。

但明朝有嚴格的路引制度,流民自然是沒有路引的,為了躲避官府追查,湖廣荊襄地區的大山成了他們最好的歸宿。

湖廣荊襄地區泛延湖廣、河南、四川三省結合地,大約西起終南山東端,東南到桐柏山、大別山,東北到伏牛山,南到荊山。

這裡山巒連綿,人煙稀少,同時氣候介於南北方之間,比較溫和,雨水適中,既可以種水田,也可以種旱地,流民到了此地,最是容易開荒墾地。

“南人利於水耕,北人利於陸種,而南北流民僑寓於此者比他郡為多。”---《大學衍義補》

只是這裡卻是明朝的禁區!

皇權時代為了統治的需要,荊襄地區的大山是不允許流民進入的,元朝至正年間,元廷就已經把這裡設置為禁區;明朝建立後,朱元璋繼續採取元朝制度,對該地區實行封禁(主要還是為了打擊陳友諒的殘餘勢力),成為明初歷代皇帝的國策。

朱祁鎮兩次臨朝,流民的問題已經日益嚴重。

可惜的是,正統年間,朱祁鎮只解決了西南地區麓川宣慰司思家父子的叛亂問題,鞏固了西南邊疆後,就發生了土木堡之變。

到了天順年間,朱祁鎮卻沒有對流民採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最終在其駕崩後的第二年,爆發了流民起義,這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

結語:

朱祁鎮生前,面臨的這兩項內外急迫的問題,都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而他駕崩時才三十七歲,這個年齡正是一個人最為輝煌的時刻,尤其是還有些許抱負的帝王。

所以,站在當時的統治者角度,朱祁鎮的早逝確實是一種遺憾,這也就不難理解,朱見深為何要給他上廟號“英”了。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堅持原創,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江東汪郎


一、土木堡之變,可以找人背鍋

明英宗在土木堡之變時,他還是一個小嫩青,對大太監王振言聽計從,以致於將大明王朝的50萬精銳損失殆盡,他自己也從九五之尊變成了階下囚。對於這場變故,後人為了避君王諱,完全將他的責任歸咎到王振身上。如果不是該死的王振,明朝也不會差點滅亡。

二、于謙站錯了隊,咎由自取

明英宗經過奪門之變,重新成為了皇帝。對昔日的功臣于謙,他雖然有些於心不忍,但是,殺死於謙,完全是政治需要,因為將他拉下皇帝寶座的正是于謙。于謙雖然對大明有功,但是,對於明英宗來說,他扶立新君是犯了死罪。

三、做了兩件大好事,愛到加分好評

在他之前的明朝君主,在自己死後,都喜歡將自己生前的妃子陪葬。這一直受人詬病。明英宗大膽取消了這個慘無人道的陪葬儀式,受到了大明一直臣子和百姓的好評,認為他是一個仁君。另外,他將關押的建文帝的兒子釋放了出來,使他得到了人身自由,也為他加分不少。所謂一好摭百醜,他有這兩項功德,也是造福蒼生了。


枕史潤智


更正一點,“英”是朱祁鎮的廟號,他的諡號雖然是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

由於唐朝以後,皇帝的諡號字數不斷增加,再加上只要是直系後代繼位,都會給先皇上美諡,導致諡號已經沒有評價皇帝的作用。能對皇帝起到蓋棺定論作用的,反而變成了廟號。

雖然擬定廟號時不以諡法為準,但還是會參考一二的。所以單看諡法對“英”的解釋,確實是美稱。

出類拔萃曰英;道德應物曰英;德華茂著曰英;明識大略曰英

不過,事情總是相對的。歷史上不是隻有一個英宗皇帝,看看國內其他英宗(僅列舉大一統王朝的皇帝)的遭遇,就知道這個廟號是否真有那麼好了。

宋英宗趙曙:享年35歲,在位4年多

他的繼位挺波折。宋仁宗本來沒有兒子,就領養了趙曙,後來因為有了親兒子,就不要他了。結果親兒子早夭,就又把他領了回來。

趙曙繼位後,因為生病不能理政,就由宋仁宗的曹皇后輔政。沒想到受到宦官的挑撥,導致兩宮失和,花了一段時間才平息。

等到他病好親政,已經是一年後了。這時,他因為生父的名分問題與朝臣發生爭議,前前後後拖了兩年多才解決。沒過多久,趙曙就因病去世了。

元英宗孛兒只斤·碩德八剌:享年20歲,在位4年多

這位倒是先皇元仁宗的嫡子,平安長大,順利繼承皇位。他在位期間,推行新政,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於傷害了蒙古貴族保守派的利益,結果在返回大都的途中被保守派刺殺而死,史稱“南坡之變”,新政也就不了了之了。

明英宗朱祁鎮,享年38歲,在位22年。

在位時間看上去挺長,但實際掌權只有14年,期間還發生了土木堡之變和奪門之變。年齡也是,看起來活得挺長,其實和宋英宗趙曙差不了多少。

所以,從這三位皇帝的生涯來看,英宗就是聽起來不錯,實際上都是倒黴孩子,多內訌,多麻煩,而且還短命。

朱見深和大臣們給朱祁鎮上廟號時,不可能沒有考慮到前兩位的遭遇。如此看來,英宗的廟號也不算錯給了。畢竟,朱祁鎮還是做過幾件好事的,比如廢除殉葬制,比如釋放被囚禁的建庶人,比如善待妻子錢皇后,比如恢復被廢的胡皇后的身份。


望舒樓主人


朱祁鎮,明朝第六任和第八任皇帝,命運多舛,一生兩次為帝,絕無僅有,身後廟號英宗。

關於朱祁鎮這個廟號,很多人存有疑問。初次為帝,寵信王振,草率出征,製造了舉世知名的土木堡之變。二次為帝,冤殺于謙,看上去無論如何也算不上是個英主,為何會得到如此廟號?

沒錯,朱祁鎮算不得英主,但他前後執政二十四年,前承仁宣之治,身後傳位朱見深,政治經濟過度平穩,這才有了後面的孝宗朝的中興局面。

《明史英宗本紀》:英宗承仁、宣之業,海內富庶,朝野清晏。

軍事上是其汙點,京師精銳一朝覆滅於土木堡,本人也被俘,朝野震驚。軍事上確實是大敗仗,很多人認為土木之變從此動搖了明朝的根本,其實並沒有,土木之變是一次偶然性很大的勝利,瓦剌自己也未曾料到。而自土木之變後,蒙古再未在邊境取得大的戰果,反而不斷被壓制,最後徹底退回遊牧狀態。

還有人認為,土木之變是一場陰謀,是文官集團為了上位把勳貴武將集團坑死,這種荒唐的說法,在之前文章中已多次駁斥,在這裡就不再重複。

用人上,少年時期王振專權,過在朱祁鎮,奪門之變後,冤殺于謙是其大錯,不過在當時情況下,于謙成為皇家權力鬥爭的犧牲品,也實屬無奈,事後朱祁鎮自己也追悔不已。

後期還尚能任用李賢等賢臣並自己每天親自批閱奏章,大有進步。成為人質與被軟禁的經歷使他成熟了不少,能體會到百姓疾苦,不貪享樂,施行德政。

除了土木堡之變和冤殺于謙這兩大汙點,英宗並未施行過什麼苛政,執政勤勉,厲行節約,冒險親征,不難看出他還是有志向的,可惜生不逢時,如若土木堡能一戰成功,恐怕其成就還要超越其父親朱瞻基。

不過,如果只是如此,恐怕朱祁鎮還沒有資格被稱為英宗,還有兩件事,他做得非常漂亮。

一是釋放了從成祖朱棣起就被圈禁的朱標一系的子孫們,並妥善安排,給予照顧,使他們得以自由婚娶。要知道,這些人中被軟禁時間最長的朱允炆次子“建庶人”朱文圭已被關了五十多年,出來後連牛羊都分辨不了。或許是自己在瓦剌和宮中都被軟禁過的原因,朱祁鎮特別能理解他們的處境,這是一件大善事,歷來被史家好評。

《明實錄·英宗實錄》(卷二百八十三):“丙辰,釋建文君子孫,安置鳳陽。敕太監雷春等曰:‘朕眷念宗室至親,雖在不原,亦令得所。今遣太監吳昱管送吳庶人及其母楊氏等共一十八名,日前去鳳陽居住。《明史》興宗孝康皇帝列傳:聽(建庶人)居鳳陽,婚娶出入使自便。

二是廢除了洪武以來的嬪妃殉葬制度。活人為私人殉葬,這是一項非常殘酷的制度,朱元璋以來,不知有多少嬪妃在青春年華被迫為死去的皇帝陪葬,這個不人道的制度終於在朱祁鎮這裡被廢除了,並且他還交代自己兒子朱見深,以後也不許這麼做,從此嬪妃陪葬制度就徹底被掃進了垃圾堆。與第一件事相比,這件更是天大的善事,多少無辜女子因為英宗這個決定受益,百姓也感其德政,他駕崩後萬民哭號,發自內心。

(英宗皇帝登遐以之後,群臣兆民若喪考妣,悲哀特甚,以為神德聖政,不可憚窺。)

朱祁鎮是個好人,是個仁慈的人,哪怕對於禍害他的王振,他也沒有十分厭惡。他努力想要做個好皇帝,可還是做了一些錯事,他後悔,他設法彌補,有些錯,終究彌補不了,即便如此,他也用盡了自己的氣力。

《明史》贊曰:英宗承仁、宣之業,海內富庶,朝野清晏。大臣如三楊、胡濙、張輔,皆累朝勳舊,受遺輔政,綱紀未弛。獨以王振擅權開釁,遂至乘輿播遷。乃復辟而後,猶追念不巳,抑何其感溺之深也。前後在位二十四年,無甚稗政。至於上恭讓後諡,釋建庶人之系,罷宮妃殉葬,則盛德之事可法後世者矣。

小院之觀


後來隨著誠孝張皇后駕崩,“三楊”離世,朱祁鎮此時剛剛成年,頗有一股安邦定國的雄心壯志。在為初期勵精圖治,令南方諸省籌措糧餉,派遣南兵穩定因宣德皇帝棄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引發地緣地震後動盪不安的雲南承宣布政使司。後來,為了平定北疆之亂,決定御駕親征,可惜急功近利,沒有等到明朝各地軍隊集結,便聽信王振讒言,臨時拼湊二十萬人出發了。結果發生土木堡之變被俘!即使在被俘期間,朱祁鎮也沒有出賣大明王朝任何利益。後來,被瓦刺放回,被大臣楊善迎回朝廷。是想當時朱祁鈺已經即位,如果朱祁鈺治國很好,大臣楊善怎會把朱祁鎮迎回。至於後來,朱祁鎮殺于謙一事,這是政治發展的必要。因為不殺于謙,他就復位無名啊。為了自己可以做好這個皇帝,必須殺了于謙。這是政治的必要性,況且朱祁鈺臨終對自己兒子交待過,自己死後它可以為于謙平反,他是國家的功臣。

加之朱祁鎮再次即位後,任用了李賢、王翱等賢臣,又先後平定了石曹之亂,顯現了英主的風采。英宗還釋放了從永樂朝就開始被囚禁的“建庶人”,恢復宣德朝胡皇后的稱號,下旨停止帝王死後嬪妃的殉葬。還正式把京師定為北京,意為“天子守國門,君子死社稷”。

明英宗朱祁鎮一生除了對自己弟弟朱祁鈺一家不和善,作為一個皇帝他是比較英明的,對的起英這個諡號。

以上只是我的個人見解,如有不足歡迎補充!


夜襲糖多多


毛主席說:明朝皇帝除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搞的好,明英宗、明武宗還可以外,其他的都不行。歷史給予朱祁鎮英宗的諡號,當不為過他當的起。歷史上,明英宗有兩個所謂的“汙點”:一是土木堡慘敗;二是殺了于謙。

首先來說說土木堡事變。明英宗繼位時年紀小才9歲,親政前一直是太皇太后張氏和三楊把持朝政。待張氏和三楊去世後,英宗歲親政但文官集團勢力已然尾大不掉連武官集團都壓不過了平衡不了。政治最怕什麼?一家獨大。政治需要什麼?各方勢力平衡。否則皇帝就成了擺設甚至成為玩物,明英宗幼時就極其聰慧深得其父朱瞻基的喜愛,四歲就被立為太子。所以他想通過親征蒙古也先來抬高武官集團的地位從而壓制文官集團勢力,繼而加強自己的皇權。雖然他有輕敵冒進的過失,但所帶領的武將都是曾經跟隨其曾祖父朱棣、父親朱瞻基經歷過實戰大戰的,全軍覆沒是有違邏輯的,文官集團在其背後掣肘才是根本原因,因為戰爭勝了,最不利的就是文官集團。有興趣的可以去了解這段歷史,但不要迷信叫顆術,所有的人類歷史,幾乎可以說沒有什麼偶然,都是利益鬥爭的必然。換句話說一個歷史事件,如果你找不出其背後的利益因果關係,那鐵定不是真實的,大把握都是編造的。

二是說說為何殺于謙。英宗復辟重新當皇帝,首先要做的就是正名,而殺于謙是最好的辦法,政治鬥爭而已,沒有什麼奇怪的。二是殺于謙來震懾打壓文官集團,因為他不僅殺于謙,擁立他復辟當皇帝的功臣石亨等也沒什麼好果子吃。

英宗當皇帝其他的都可圈可點,尤其是他廢除了後宮嬪妃殉葬制度,為其增分不少。總的說,稱他為英宗,沒毛病!





聖哲同學


于謙經歷明英宗,明憲宗,國家危難中他的建議保住了京城,也維護了大明,然而明朝開始出現了大量的昏君奸臣,而他一生功高蓋主。被明英宗殺死,照說明朝英宗昏庸無能,根本不以國家社稷為重。死後諡號卻是英呢?噢,查完歷史方瞭解一二,古代的史記,都是人為的,有後代的,方得善終,化龍點珠。


一帆風順jxh


土木之變指發生於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北征瓦剌的兵敗事變。土木堡是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境內的一個城堡,是長城防禦系統組成部分。

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不顧群臣勸阻,把年僅兩歲的皇子朱見深立為皇太子,令異母皇弟朱祁鈺留守,親率大軍出征。行軍路線屢變,士兵疲憊不堪,飢渴難忍的軍士人馬失序,瓦剌軍趁機進攻。 明軍倉促應戰,導致兵敗,明英宗被俘。

當時土木堡失陷,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萬。于謙力排眾議請郕王調兩京、河南備操軍,山東和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和北京各府的運糧軍馳援,人心漸定。瓦刺抓到了明英宗,卻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在手裡捂了一年後又將他放回去,這時要求守城者開門,于謙等大臣私立郕王為帝,並親自守城拒絕英宗回京。後來英宗還是回來了你想于謙肯定送死。

此時在位的景泰帝不得民心,於是一場簇擁明英宗復位的計劃展開了。這次的計劃前後持續了八年之久,明英宗再次成為了皇帝。他這一生,從太子到皇帝,再到階下囚,又登上皇位,真是一大傳奇。雖然他經歷了土木堡之變,但縱觀他的一生,當得起一位明君。所以後來他能得“英”諡號也是理所當然的。


用戶12616328389868



眾所周知,漫長的五千年曆史中湧現出數百位帝王,其中許多帝王都特徵鮮明,更有許多空前絕後、引人爭議的奇葩帝王。今天子淵就來為大家介紹明朝經歷最傳奇的帝王——明英宗朱祁鎮。

▲明英宗朱祁鎮劇照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病逝,時年9歲的朱祁鎮繼承帝位,太后張氏晉升太皇太后,與“三楊”( 楊士奇、楊榮、楊溥)共同輔政。大明王朝在這幾個強人的手中,延續了“仁宣之治”的良好局面,整體國力蒸蒸日上越發強盛。然而這種勢頭卻在正統五年(公元1440年)起隨著幾人的相繼離世而戛然停止

沒人束縛、大權在握,又自命不凡的朱祁鎮於是開始施展他的滿腔抱負。頭腦發熱之下,他決定拿北邊的瓦剌開刀,畢竟瓦剌人屢次侵犯邊界、搶掠百姓,還時常騙取大明王朝的賞賜,情節十分惡劣、罪行特別嚴重。在下令減少賞賜後,瓦剌一怒之下揮師直逼大同。

▲瓦剌、韃靼疆域圖

在太監王振的慫恿吹捧下,朱祁鎮毅然帶領五十多萬大軍(實則只有二十多萬)御駕親征,浩浩蕩蕩地向宣府-大同一線出征,期望著立下蓋世功勳。然而沒過多久,朱祁鎮就發現自己似乎被坑了,而且還是被坑的很慘——明朝20萬大軍在太監王振的胡亂指揮下,被瓦剌人裡三層外三層地圍困在懷來城外的土木堡一帶。數次衝鋒下,王振及參將陣亡,朱祁鎮不幸被俘。

▲宣化土木堡遺址

這下子瓦剌人真是高興得要死,畢竟生擒大明皇帝乃是不世之功勳。瓦剌人第一時間就嚮明廷開出天價勒索單,不料在於謙等人的堅決反對下,瓦剌人本以為唾手可得的財物到頭來卻化為泡影。

不給瓦剌送贖金,瓦剌軍隊肯定不會善罷甘休,於是在京的文武百官直接擁立英宗朱祁鎮之弟、郕王朱祁鈺當了新任皇帝,並整軍備戰,將北京城經營等到固若金湯,只等瓦剌人來打了。“北京保衛戰”的結局大家都知道,大敗而歸又懷著鬼心思的瓦剌人答應放回朱祁鎮,懷的是坐山觀虎鬥的心思。

▲夕陽下的故宮城樓

朱祁鎮回到北京後,發現自己不再是那個言出法隨的皇帝了,弟弟好像也壓根沒有退位讓賢的心思,這下可就尷尬了。更過分的是,剛回來還沒過幾天好日子,朱祁鎮就被親弟弟給幽禁了。這可不是普通的幽禁,是真正失去自由,被穿著飛魚服、拿著繡春刀的錦衣衛特務嚴密監視下的幽禁,而且這樣的苦日子,朱祁鎮過了整整七年。

不過事情總有轉機。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景泰帝朱祁鈺病重,石亨、徐有貞等人趁機發動“奪門之變”,將朱祁鎮直接抬到朝堂之上,英宗正式復辟。重登大寶之後,朱祁鎮一時間感慨萬分,徹底洗心革面,不再像以前那樣荒唐糊塗,下定決心做一個勤政愛民的好皇帝,這一次他基本做到了。

▲錢皇后畫像

值得一提的是,朱祁鎮在被幽禁期間生活悽慘、心情抑鬱,巨大的心理及生活落差讓他幾乎崩潰,好在髮妻錢皇后不斷鼓勵他、支持他,使得他走出了人生陰影。在生活困苦之時,錢皇后還親自動手做一些針線活,託人拿出宮變賣以來改善生活。在朱祁鎮奄奄一息之時,他突然想到沒有子嗣的妃嬪會被要求殉葬。為了愛妻能夠頤養天年,朱祁鎮硬是撐著最後一口氣,留下遺詔宣佈正式廢除殉葬制度,要求後世不得再度恢復。

▲朱祁鎮與錢皇后劇照

英宗朱祁鎮的這一道遺命,不僅從制度上徹底地保護了愛妻,更讓無數地位低下的宮中女子得以安度餘生。至此,冰冷無情的殉葬制度徹底從歷史上消失,而本來名聲不太好的朱祁鎮也因此受到萬民敬仰、青史留名。


趣觀歷史


自曹魏開始,皇帝都可以有廟號。廟號氾濫得成了粉飾,已經脫離本意。

比如文宗武宗實際都是貶義詞。尤其英宗這樣的廟號,比如宋英宗,當了三年皇帝就屁了,顯然不能說是褒義。

諡法曰:出類拔萃曰英;道德應物曰英;德華茂著曰英;明識大略曰英。

明英宗沒哪一條可以靠得上,自然只能是粉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