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為何如此痛恨京城保衛戰的功臣于謙?

一切一切都沒了


向敬之

明英宗朱祁鎮在景泰八年正月發動奪門之變,囚禁明代宗朱祁鈺,迅速將於謙處死。

史料稱英宗不願意處死於謙,認為他有功,但迫於助其復辟的石亨、徐有貞和曹吉祥等人的強求,不得已為之。

甚至英宗之子憲宗朱見深為于謙平反時,說先帝(英宗)也知道于謙是被冤枉的。

這些是於國而言。英宗不但明白于謙死得冤枉,且還對繼任兵部尚書、石亨黨羽陳汝言稱,于謙深得朱祁鈺倚信,卻十分清廉。

于謙在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後,迅速推出監國郕王朱祁鈺繼立皇帝位,中斷了瓦剌太師也先拿著英宗做旗幟、揮師吞併大明的意圖,並組織京師保衛戰保住了大明王朝,使英宗這位被俘之帝沒有成為亡國之君。當然,也為也先優待英宗、將其放回,埋下了伏筆。

但是,英宗於私情而言,既然會使其被俘、丟失皇位的太監王振塑像祭祀、樹碑立傳,不免會對於謙有痛恨情緒。

一、景泰元年八月,英宗被也先送回時,朱祁鈺戀棧帝位不知所措,是于謙一語“天位已定,寧復有他”(《明史·于謙傳》),再次改變英宗的政治命運。被送回的英宗雖然被尊為太上皇,卻成為了朱祁鈺的階下囚。

二、景泰帝即位時,與皇太后、于謙等大臣是有約定的,即以英宗太子朱見深(此時還叫朱見濬)繼續為儲君,意思是景泰帝之後,將皇位還給英宗子孫。但是,朱祁鈺不但自己戀棧皇權,還想傳位給自己的兒子,於是景泰三年廢太子朱見濬為沂王,流放藩地,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于謙沒有極力反對,而且是朝賀新儲的第一人。


以禮觀書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明英宗不恨于謙,相反他非常感激於謙,因此在奪門之變發生後,石亨等人要求殺于謙時明英宗是非常猶豫的,但是和皇帝位相比,于謙還是得殺。




如果沒有于謙,明朝很可能在明英宗被俘後遷都南京,丟掉北方戰略要地,到時候他明英宗就是明朝的千古罪人。所以即使于謙立了他弟弟當皇帝,他被放回來後被軟禁,他也只根他弟弟一人。

那麼明英宗奪門之變後為什麼非要殺于謙呢?

北京保衛戰成功後,明代宗坐穩了皇位,對於謙是感恩戴德,事事聽從於謙。當時于謙為人正直、剛毅,得罪了不少朝堂上的小人。這些人上奏彈劾于謙。都被明代宗扣下,反而越發信任於謙。可以這麼說,于謙當時已經打上了明代宗心腹的標籤。

英宗奪門之變奪的是代宗的天下,于謙在外人看來是代宗的心腹,所以英宗為了皇位是必須要殺于謙。

還有一點,前文說于謙在朝堂得罪了不少人,這些被得罪的人裡,相當一部分就是英宗奪門之變的主力選手,比如石亨。他們對於謙是恨之入骨,他們擁英宗復位,藉著從龍之功要求殺于謙,英宗如果不殺,就會失去這些幫助他的人的人心,這樣對他的皇位非常不利,為了穩住這幫奪門之變的功臣們,英宗只能殺于謙。



可惜,一生為國為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英雄居然死於政治鬥爭。


守仁看劇


明英宗並不痛恨于謙,相反在決定是否殺于謙這件事情上非常猶豫。

奪門之變是為什麼?明代宗重病,而且沒有兒子,皇位肯定要傳給明英宗的兒子朱見深。實際上還是要把皇位還給明英宗這一支。

但是,有三個政治投機分子編造了一個謊言,這三個人是徐有貞,石亨,曹吉祥,人送外號奪門三傑。編造了一個什麼樣的謊言呢?大意就是說要大臣于謙另外尋找藩王,繼承明代宗的位置。所以就奪門之變事後的合法性就來源於此。但是,事實上並沒有這回事。因為找藩王入京是要詔書的。但是奪門之變成功後也沒有找到這個所謂的詔書。

英宗當時是很猶豫的,到底該不該殺于謙。因為于謙的功勞太大,風評太好。但是我們的徐有貞同志就比較有本事了,說了一句話,直接讓英宗下定決心處死於謙。這句話是什麼呢:不殺于謙,奪門無名。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如果不殺于謙,這件事情是沒有名分的。畢竟奪門之變編造的謊言裡,起因就是于謙。

後來李賢揭破了這個謊言,英宗後悔萬分。從此不準再提”奪門“二字。所以于謙的死,基本可以看做是奪門三傑直接造成的。

喜歡就關注唄:砍歷史。我是馬砍,每天講點不同的故事。


砍歷史


明朝很幸運,因為土木堡之變以後,明朝社稷倒懸大廈將傾的危機。如此的國難,如果沒有于謙。明朝可能又會重蹈宋朝的覆轍。從北宋變成南宋,導致北方遊牧民族越來越壯大,那時我們中原漢族文明可能又會史詩級的災難。這一切多虧了又于謙,挽救了這一切避免了這些事情的發生。可謂又大功於社稷,於公名垂青史可惜沒有善終。

我個人覺得朱祁鎮這個皇帝當的實在是差勁,個人很討厭他,當皇帝幹了一堆破事。


朱祁鎮不止殺害於謙,更大規模清洗朝堂,殺害眾多京師保衛戰的有功朝臣。包括內閣輔臣王文和一些大臣一同殺害,曾於德勝門之戰擊退瓦剌首領也先的將領範廣更被凌遲處死。

閣輔臣陳循、工部尚書江淵、刑部尚書俞士悅被髮配流放,內閣輔臣蕭鎡、內閣輔臣商輅、吏部尚書王直、右都御史李、右通政殷謙等罷職。其下尚有眾多景泰年間的文武要員被殺害、流放、罷黜。他們大都是國家棟梁之才,卻被一心黨同伐異的朱祁鎮清洗。

于謙這個人非常的公正清廉,據說去抄家的官員見了都哭了。什麼常例的冰敬炭敬灰色收入,從來與他絕緣。背難時家無餘資,只有正屋裡緊鎖著明代宗朱祁鈺賜給的蟒袍、劍器等物。遇害時“陰霾四合,天下冤之,京郊婦孺,無不泣灑”。


于謙如果有錯,最大的錯就是為了朱明的面子接回了朱祁鎮這個禍害!他要是學學崇禎也行啊,不失為一種氣節還能青史留名。朱祁鎮應該是唯一一個漢奸皇帝了,我並沒有誇張,他應該是唯一一個幫敵人去叫開自己國家城池的皇帝了!

歷史何其不公,大明二百餘年最優秀的大臣,偏生碰上了大明二百餘年最差勁的天子

大明天順奇事:瓦剌太師,立廟京城;護駕英雄,下獄拷打。 喪師辱國,叫門天子,遺禍千秋:明英宗朱祁鎮。


小夥子別放棄啊


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六月,北京紫禁城中亂成一團,朝堂上很多官員己作好逃跑的準備,城外的百姓也都作好了逃跑的準備。所有人都相信大明朝要亡國了,這一切是為什麼呢?

因為在不久前,年輕的英宗皇帝率領明朝精銳之師及幾十名文武官員御駕親征蒙古瓦剌,結果在士木堡慘敗,全軍覆沒。明英宗朱祁鎮被俘!此一戰大明文武精英幾乎損失貽盡,大明將亡國於此嗎?

不能!在所有人主張逃跑時,有一個人站了出來,力挽狂瀾,改變了歷史。他就是大明朝一代治國名臣:于謙。他嚴厲斥責以徐埕(徐有貞)為代表的南遷派,全權負責組織北京保衛戰,並取得勝利,大明轉危為安。于謙雖然挽救了大明,立下曠世奇功。卻被日後復位的英宗處以斬首,罪名是“謀反,意有之”。

無論從史書記載或是世人傳說,普遍認為造成此冤案的是徐有貞.石亨.曹吉祥三人幫,助英宗奪門之變復辟成功後,逼迫英宗殺掉于謙。

事實真是如此嗎?絕對不是!明英宗雖算不上多麼英明的皇帝,但也絕不是傀儡皇帝。如果他不想殺于謙,三人幫是不可能逼宮的。那麼英宗朱祁鎮為什麼那麼恨于謙,而必將其殺之呢?

一,于謙在英宗被俘後沒有積極去想辦法解救他,而是擁立英宗弟弟朱祁鈺為新皇帝。英宗被俘後吃盡苦頭,多次命懸一線。而於謙非但不救,反而任由他自生自滅,這些作為成為英宗心中永遠的痛,深以為恨。

二,如果於謙在英宗被俘後擁朱祁鈺為代宗皇帝,是為大明江山考慮,還可原諒。但是朱祁鈺登基三年後,廢掉了英宗朱祁鎮之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轉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這些操作于謙也同意了。欺負我英宗還不夠,還要欺負我兒子,于謙你助紂為虐,深以為恨。

三,英宗脫離蒙古苦海回到北京,又被弟弟朱祁鈺囚禁七年之久,內心何其痛苦。于謙作為朱祁鈺最大的幫手,把持朝政大權,身兼兵部尚書。因於謙的嚴密防備,使得朝中英宗的親信在長達七年的時間始終未見其面,未得營救,深以為恨。

四,殺掉于謙,就永遠斷絕了代宗朱祁鈺反抗的可能性。明代宗從即位起就把朝政大權交給了于謙,于謙也不負所望,幫助代宗使大明朝恢復國力,煥發生機。而英宗突然又把皇位奪了回去,于謙決不會袖手旁觀。況且朝中文武官員多為于謙提拔重用,因為于謙的存在代宗的根基才會穩固。所以只有于謙死了,明代宗就永遠沒有反抗之力。

綜上所述,明英宗明知于謙冤枉仍執意殺之。于謙一生只知謀國不知謀身,他忠心報的是國,卻不是皇帝。也正因為如此,他才是當之無愧的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