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和明英宗,一個被金俘虜一個被蒙古人俘虜,結局天壤之別,你怎麼看?

狼煙嘯起


北宋末年出現了徽欽二帝被俘的靖康之變,而明朝初期出現了明英宗被俘的土木之變,這兩起皇帝被俘的事件看起來頗為類似,但是宋徽宗與明英宗二人最終的結局卻大相徑庭,宋徽宗被俘金國九年間受盡折磨,至死都沒能回到宋朝,而明英宗雖然被俘,但在瓦剌卻受到禮遇,後來不僅被瓦剌送還明朝而且還二度臨朝再為皇帝,兩人結局為何天壤之別,其實仔細分析,不難找出答案:

二者被俘性質不同:宋徽宗因國破家亡而被俘,明英宗因親征兵敗而被俘:

宋徽宗是在女真人大舉入侵併攻破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情況下被俘的,與宋徽宗一同被俘的還有宋欽宗以及宗室后妃和文武大臣等一干人,可以說幾乎是除了當時還是康王的宋高宗趙構以外,北宋皇族大臣等被金人一網打盡,歷時一百六十餘年的北宋王朝在此刻也宣告滅亡,趙構雖然隨後在南方宣佈重建了宋朝,但是顯然金國人是將徽、欽二帝當做亡國之君對待的,同時,金國也沒有把宋徽宗當人質來要挾新成立的南宋政府,而是對宋徽宗極盡侮辱,宋徽宗被封為樂居有侮辱性的“昏德公”,金人還讓宋徽宗穿上羊皮、裸露上身,到阿骨打廟行“牽羊禮,這對於一國之君來說簡直是奇恥大辱。相比宋徽宗的悲慘遭遇,明英宗似乎幸運的多,雖然被瓦剌抓獲,成為俘虜,但是也先等人對英宗皇帝始終充滿禮遇,同時土木堡之變中,明朝的幾十萬精銳大軍全軍覆沒,明朝六部九卿全部戰死,但是明朝的統治基礎並沒有動搖,根基尚且穩固,作為明朝都城的北京雖然一度陷於危機之中,但是很快回過神來的明朝政府就組織了有效的抵抗,成功戰勝了一度威脅北京的瓦剌大軍,不僅解除了北京的危機,同樣也避免了明朝的亡國,明朝內部,以于謙為代表的文武百官擁立了郕王朱祁鈺為新皇帝。這招狠棋,不僅把瓦剌的原先計劃完全打亂,還使英宗這位原本舉足輕重的人質成為了瓦剌手裡的累贅,失去了原有的利用價值。

新任君主態度不同:宋高宗趙構不願二帝還朝,明代宗君臣接受英宗還朝:

宋高宗趙構與大宋王朝的皇位原本挨不著邊,但是由於北宋皇族在靖康之變中被一網打盡,所以作為唯一漏網之魚的康王趙構才有機會成為新皇帝,徽欽二帝的被俘成為了趙構登基的先決條件,所以宋高宗在登基之後對於迎接徽欽二帝還朝的行為是非常牴觸的,因為一旦徽欽二帝還朝,宋高宗的地位將變得非常尷尬,即便高宗以徽宗年老為由拒不歸還皇位,但是同輩的欽宗尚且年輕,高宗沒有理由不將皇位讓與欽宗,而這確是宋高宗最不願意做的,並且因為徽宗欽宗在位時期政治腐敗統治腐朽,招致宋朝滅國,新朝被迫南遷,因此宋朝大臣對於徽欽二帝也是很有意見的,他們也不希望這樣的闇弱無能之主重新執掌朝政大權。相比宋高宗對待被俘虜的徽欽二帝的消極態度,明代宗君臣對於“北狩”的英宗還朝則顯得很積極了。明代宗起初對英宗還朝還心存牴觸,擔心英宗還朝後自己皇位不保,但是因於謙說出了一句“大位已定”而吃了定心丸,為了不使英宗長期留在滯留瓦剌生變,代宗等人在瓦剌一方明確表示送英宗還朝之後便積極斡旋了迎接太上皇帝英宗還朝了,代宗雖然寵信宦官王振導致明朝兵敗,但是明朝的大臣基並不認為此次責任全在英宗,而是先將所有的罪過怪到了王振身上,此時王振及其黨羽已死,朝臣心中惡氣已除,所以大臣們對待英宗還朝也持積極態度。

宋明兩朝實力不同:宋朝國破家亡皇室皆被俘,明朝精銳喪失殆盡國未亡:

宋徽宗被俘時,宋朝的軍隊已經失去了抵抗能力,官方軍隊紛紛潰敗,各路藩鎮望風而逃,民間團練也持觀望態度,金人不僅滅亡了北宋朝廷,同時,女真士兵大舉南下,對於初建立足未穩的南宋王朝持續以沉重打擊,宋高宗不僅被追著南逃,甚至於從陸地逃到了海上,整個南宋初期,金人都對南宋產生了巨大的威脅,而明朝雖然在土木之變中喪失了精銳,但是新成立的代宗朝廷很快便穩固了原本岌岌可危的局勢,隨著勤王之師的陸續趕到,明朝君臣上下一心,官員百姓團結一致,土木之變後原本沉悶頹廢的局面被一掃而光,明朝憑此最終大敗瓦剌南下軍隊,解除了亡國的威脅,也為迎英宗還朝而爭取了有利的條件。

宋徽宗與明英宗二人的結局之所以不同,究其根源,實質上是雙方實力的不同,腐敗的宋朝當時明顯弱於新興的金國,而明朝的實力卻強於瓦剌數倍,雙方實力的不對等最終決定了兩位被俘皇帝不一樣的人生。



歷史課課代表


徽欽二帝和明英宗都被北方遊牧民族給擄去了,為何明英宗能夠回來,徽欽二帝卻只能老死北疆呢?

(徽欽二帝劇照)

說起來,三人當時所處的情況,是差不多的。無論是金國,還是瓦剌,當時都沒有能力滅了中原的漢民族國家。在沒有能力滅掉中原國家的情況下,所要考慮的,就是如何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金國為了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選擇把徽欽二帝留在國內。瓦剌為了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卻選擇把明英宗送回明朝。顯然,不管是金國,還是瓦剌,他們的做法都是正確的。那麼,既然都是正確的,為什麼表現方式,卻截然不同呢?

我認為,徽欽二帝和明英宗雖然所面臨的情況差不多,但是,金國和瓦剌各自的訴求還是不一樣的。而正是因為這種不一樣,才造成了兩國對待俘虜皇帝不一樣的態度。

金國的訴求是什麼呢?就是他們想守住佔領北宋的那一部分國土。

確實,他們當時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完全滅亡宋朝,能守住他們所佔領的那一部分北宋的國土,已經是不錯的了。但是,這一部分國土,當時的反抗異常強烈。金國如果想直接管理,勢必遭到宋朝軍民的各種打擊。他們害怕這種打擊,所以,便想到要立一個傀儡政權來緩衝一下。讓這個傀儡政權代為受過,宋朝軍民不能把矛頭直接指向他們。

(趙構劇照)

當時在立誰為傀儡皇帝的時候,他們是有過爭論的。當然了,不管怎麼爭論,有一點是態度堅決的,就是不能立趙家皇室的人為傀儡皇帝。因為立趙家皇室,其號召力是非常強的,很容易反戈一擊對抗金國。

既然趙家皇室的人,不能立為傀儡皇帝,自然就不可能把徽欽二帝放回來了。

不過,他們也不想徽欽二帝給殺掉。因為殺掉這兩個皇帝,必然引起宋朝更強烈的反抗。一旦宋朝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地反抗,金國就守不住他佔領的土地了。

而且,當趙構建立南宋以後,他們又發現了留著徽欽二帝的好處。就是可以用這兩個皇帝作為要挾,來和南宋議和。如果南宋不想議和,堅決反抗,那麼,金國就會把這兩個皇帝給送回宋朝。就算徽宗先死了,欽宗還在。把欽宗送回宋朝,也會讓趙構夠難受的。

事實上,他們留著徽欽二帝,用他們和南宋議和,確實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南宋的戰爭處於攻勢的情況下,卻又是割地,又是賠款,還殺了堅決主戰的岳飛。可以說,金國實現了大贏。

(明英宗劇照)

我們再來看看,瓦剌的訴求是什麼?瓦剌是想從明朝那裡獲得更多的財物。

當時和明朝開戰的,事實上並不是瓦剌整個國家,而只是瓦剌的太師也先。當時的瓦剌大汗脫脫不花是並沒有參與進來的。

當時,因為明朝在給瓦剌歲賜的時候,本來是大汗有一份,太師也先也有一份的。後來,明朝覺得當了冤大頭,所以減少了給也先的一份,這讓也先很不滿,因此才提兵和明朝作戰。也先當時是權臣,他想提兵就提兵,脫脫不花大汗也把他沒辦法。但沒辦法,可以不支持。因此,就只有也先的軍隊在和明朝打。

他們在土木堡打敗了明軍,俘獲了明朝的皇帝明英宗。但事實上,並沒有獲得什麼財物。於是,也先就以明英宗為要挾,嚮明朝索取財物。誰知道明朝卻不給,而且重新立了一個皇帝,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

這樣一來,明英宗就沒什麼價值的。也先也覺得很沒面子,因此提兵進攻北京。誰知道打北京又打敗了。財物沒撈到,又打敗了。這還不算嚴重,更嚴重的是,脫脫不花大汗因為他打敗了,暗中和明朝眉來眼去,想聯合明朝,夾攻也先,奪了也先的權力。

也先意識到這一點,先下手為強,把明英宗放了回去,想以此獲取明朝的諒解。

有人說,也先放明英宗回來,是為了擾亂明朝朝廷。我倒是覺得,這應該不是也先的想法。

獲得明朝諒解的目的,也先應該是達到了的。後來他與大汗脫脫不花火併的時候,明朝並沒有插手,最終他當了大汗。


張生全精彩歷史


這個是可以比較一下下的。常言道,有因才有果,區別在於,有的一果是多因,有的一因多果。不同的手段和方式產生不同的後果。

最根本的,就是兩個朝代的皇帝被俘擄的方式不同。

“靖康之恥”是:宋徽宗、宋欽帝二人是金兵大軍壓境攻破京城汴梁後,才被浮俘虜的。大宋國破都毀,基本是一鍋端一勺燴,趙姓宗室、皇親國戚、公主、重臣等全成俘虜,大宋是國滅了,同時被虜北上的大約10多萬人。還有搜刮的上億兩銀子與珠寶,金國與宋臣共同推舉張邦昌為偽王,填補權力暫時的真空,治理原北宋的地區,尤其是淮河以北地區,被金國事實佔領。所以,亡國之君宋徽宗與宋欽宗自然成了階下囚受到非人的待遇。君王死社禝,既然自己沒膽量殉節,那敵國當然不會拿你當人看。苟活,是二聖的渴望。

而372年後發生的“土木堡之變”,與“靖康之恥”有本質上的不同,是明英宗在大太監王振的鼓動下帶領20萬大軍御駕親征的,本是北伐,收拾瓦刺也先的,但結裡是聽信王振的瞎指揮,反被也先圍困土木堡全軍全軍覆沒,明英宗朱祁鎮被浮。雖然皇帝被浮了,20萬大軍沒了,可是大明的根本卻絲毫未損,朱皇正朔大有人在,政局基本未受影響,都城北京巋然不動,在孫太后與于謙等人的果斷決策下,立朱祁鈺皇上,遙尊朱祁鎮為太上皇,佈告天下。且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朱祁鎮已失去了法理上的合法地位,其身價也一落千丈。人質朱祁鎮的價碼也不值錢了,即使瓦刺殺了朱祁鎮,也不會憾動晃搖朱姓王朝。朱祁鎮成了名副其實的“雞肋”。於是,瓦刺也先謀劃的一場陰謀——放歸朱祁鎮,這是智商很高的一招妙棋,心懷鬼胎,與其殺了這個沒用太上皇,還不如放回去讓他們弟兄自個兒內鬥爭權……




書生腳短


首先,我們必須對當時的政治局勢有所瞭解,宋朝時期,宋、金並無臣屬關係,和遼也是平等的兄弟之國,宋、金關係同樣如此,金軍侮辱宋徽宗是沒有心理障礙的,並沒有所謂的以下為上,給他一個重昏侯,也算是正常情況。而也先向明朝朝貢,被封為敬順王,在名義上是明朝皇帝的臣屬,情理上自然是不能侮辱。況且宋徽宗當政時期政治腐敗,民不聊生,起義不斷,而宋徽宗沒有什麼作為,甚至是置之不理,金軍對待昏君自然是不客氣。而反觀明英宗時期,政治清明,仁愛勤政,對待明英宗必須得謹慎。

其次,在軍事方面,宋徽宗是被動防守,而且宋徽宗居然在金軍南下入侵時退位,身為一國之君將國家棄之不顧,沒有一點擔當,宋朝已經完全被金軍所瞧不起,南下後的金軍攻佔汴京輕而易舉。反觀明英宗,御駕親征,再加上祖輩明成祖朱棣早已樹立了對少數民族的心理優勢,雖然敗了,但只是戰略上的失策,戰鬥力是可以與之一戰的,也先自然不敢造次。

最後,金攻佔汴京後,不僅俘虜了皇帝,還把滿朝百官王公貴族俘虜殺害,對待北宋已經毫無顧忌,而明英宗對於也先來說只是一張空頭支票,北京都城尚在,可迅速擁立新的皇帝,如果對明英宗不利,勢必會激發明朝軍民的戰鬥力,不能因一時痛快而誤了大局,到時候倒黴的還是自己。


用戶104502318119


主要是根據當時兩國國力對比而言不一樣,北宋面對金國大軍基本上毫無抵抗力,金國的軍事實力絕對超過北宋的軍事實力,況且金國就是打著滅亡北宋去的,金國是攻擊方,北宋是防守者!明朝就不一樣了,明英宗是親率大軍征討也先所部,只不過是因為統帥大軍的明英宗和宦官王振把好好的一盤棋給下毀了,因為明軍昏招迭出才給了也先可乘之機,一戰不僅滅了明朝二十萬大軍,還俘虜了皇帝,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也先並沒有滅掉明朝的軍事實力,從後來的北京保衛戰就可以看出,兵部尚書于謙只不過是用北京附近的二流部隊就把也先打敗了,也先只不過是僥倖而已,真打起來,他不行!他沒有金國那麼強的實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