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如果推荐一本改变你人生的书,你会推荐哪一本?为什么?

吴与都宏丽


如果只推荐你一本书的话,我会推荐你认真阅读《老子的智慧》,这是一本全面阐述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经典著作。作者林语堂先生本来就是一代国学大师。他1895年出生于福建漳州,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也是新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在这本书中,对老子的《道德经》进行了一字一句的详细解读,同时还引用了大量古代思想家的经典,比如庄子、孔子等等。这是一本对道家思想深刻解读的一本书,是作为了解道家文化,乃至中华文化渊源不可多得的一本书。


谈到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和孔子无疑最具代表性的,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而老子开创了道家学派,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开创者。老子出生于公元前571年左右,虽然比孔子大20岁左右,但他们称得上是同时代是人,哲学上的老子和文化上的孔子,他们的关系也是亦师亦友。

在《史记》中还记载了“孔子问礼于老子”,而且在先秦典籍如《庄子》、《吕氏春秋》及《礼记·曾子问》等不同典籍都曾提及此事,在《吕氏春秋·当染》说“孔子学于老聃”。在这些典籍中对比了老子和孔子的思想异同。

第一、同源异流:老子与孔子同是殷周文化的继承者与创新者。同源中的“异流”则是孔子为中国文化史上继往开来的第一人,其“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精神,更使他成为教育史上的“万世师表”。而老子则是中国哲学的开创者,他所构建的“道”论,不仅发先秦诸子所未发,更成为中国古典哲学的主干。

第二、文化与哲学的对话:文化的孔子与哲学的老子进行对话,二人谈论的细节虽不得而知,但从各书记载中可以窥知孔子的问题属于文化层面(“礼”);而老子的解答则总会从文化的议题引向哲学层面(“道”)。故孔、老间的对话就是属于文化与哲学的对话。

第三、对话的开放心态:儒、道开创人首次的对话,彼此学术间的立场与观点虽异,但对话的心态却是真挚而开放的。这和后来孟子恶意攻击杨、墨,以及宋明儒者为了维护道统而排斥佛学的狭隘心态相较,真有天壤之别。所以老子、孔子之间的对话可以称得上是思想史上令人神会的一个开端。

在作者林语堂这本《老子的智慧》中也说:“孔子的学说过于崇尚现实,太缺乏想象的意涵。”“孔子的哲学是维护传统秩序的哲学,主要处理的是平凡世界中的伦常关系,不但不令人激奋,反易磨损一个人对精神方面的渴求,以及幻想驰奔的本性。”这里隐约道出儒家是通过社会规范的建立来提高人的道德价值;而道家是通过哲学精神的建立来提升人的心灵境界。

林语堂先生的这本《老子的智慧》就是对《道德经》的一字一句解读,他将《道德经》81章的内容,分为了七个部分,同时也对比了庄子对道家思想的解读。作者说老子和庄子同是道家思想家,虽然他们思想的基础和性质是一样的,但风格却完全不同。老子以箴言表达,庄子以散文描述;老子凭直觉感受,庄子靠聪慧领悟;老子微笑待人,庄子狂笑处世;老子教人,庄子嘲人;老子说给心听,庄子直指心灵。林语堂先生说:若说老子像惠特曼,有最宽大慷慨的胸怀,那么,庄子就像梭罗,有个人主义粗鲁、无情、急躁的一面。再以启蒙时期的人物作比,老子像那顺应自然的卢梭,庄子却似精明狡猾的伏尔泰。


小播读书


我推荐毛主席的:《实践论》和《矛盾论》。

理由如下:

《微红文•读书》

我爱读书,也爱买书,一生乐此不疲。童年沒书读,到处借书读。参军后读毛主席的书。后来书多了,什么书都读。突然发现,中国的群书,就社科类而言,有用的东西,都融化到毛主席的书中了。毛主席的书又融化在两论中了。两论又融化在一个成语中:“实事求是”!万书归“是”!天书归是!

读到六十岁时,又突然发现,书是昨天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变成落后的东西了?真正的高新尖,不上书。从小学读到大学,最终只是认识了几千汉字?只是为读懂“天书”准备了一些必要条件。真正的学问是读懂天书,与时俱进,与是奋进。

读死书与读天书,有天沃之别。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跑到莫斯科读死书,毛主席在山沟沟里读天书。前者把革命引向失败!后者把革命引向胜利!

今天的新布尔什维克,跑到华尔街读死书。回来指导中国的“市场化和全球化”。遇上师尊川普,搞“反市场化和反全球化”。不知如何是好?处境十分尴尬。把中国书和美国书读完了,连个中美关系都没读懂?成了现代的读书呆子。悲乎!

唯有毛主席的两论,是读懂天书的工具,是行为实践的工具。从读懂天书中,可达到求是的目的!一个是字无往不胜,一个是字走遍天下!毛主席的诗词,是总结作天,实践今天,预言明天的“是”学结晶,浓缩美景,文彩飞杨,百读不厌。


逸仙103686071


毛泽东选集一套,因为他说的都是为劳苦大众服务,谋真正的幸福,和做人的尊严。


用户1470578717036


一部影响了西方数千年的书是《圣经》,一部改变中国命运的书是《毛泽东选集》。

对于个人来说,如果说有一本能改变一生的书,我个人觉得还是有一点勉为其难。但是如果要推荐一部书,我倒有自己的推荐目录,那就是路遥写的《平凡的世界》。

当时我刚读大学毕业,上了一个不入流的学校,学的是不入流的专业。在学校里挥霍了青春,匆匆忙忙被推上社会。如同被赶到海里的鸭子一样,没人在乎是否会游泳,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可惜,我不是善游者,更不是弄潮儿。在一次一次的吃瘪和碰壁后,有时候会真的怀疑自己,怀疑人生。

有一次在应聘失败后,穿着廉价的西装,疲惫地走在大街上。看到有一个卖书的,推着三轮车,摆满了崭新的书籍。我一眼就看见了黄色封面的《平凡的世界》,

因为喜爱文学,因为囊中羞涩,我买了本盗版的《平凡的世界》,在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里,白天出门找工作,晚上灯下品“平凡”。

人们在读书时,往往下意识地将书中的人物对号入座,或者说参照自身。生活的苦难,命运的抗争,理想的追求,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过程,没有谁能代替,人生就是这个样子。正如书中所说,即便没有月亮,心中也要有一份皎洁。

经过多年的漂泊,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可以为之奋斗的事业。以前买的那本盗版的《平凡的世界》已经找不到了,也许是无数次搬家以后,丢到哪里了。可是我依然记得我在封面写下了一句话:平凡可以,平庸不行。





秦川涛哥


书籍真的是我最好的朋友。

因为我懂的真的很少,什么都是从书上去学。

小时候稀里糊涂的过,读了许多书才知道这世界原来是这样的啊。

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少有人走的路》。

这是一本心理学著作,它告诉我,每个人都有心理问题,这让小时候就倍感孤单,总觉得自己是异类的我找到了救命的稻草一样。

原来有很多人都有过这样那样的经历,原来有很多人面对挫折面对困难不知道该怎么做,或者是鼓不起勇气来做,原来很多人也是这样害怕着又梦想着。

它帮助我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教诲我们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它不仅仅只是分析原因,而更多的是解决办法。原来那些烦恼我们多年的问题都是有根源的,原来我也真的可以活出不一样的生命来。

人生苦难重重。人生本就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也相当漫长。但是,这本书会带领我们不要害怕,而是坦然的去经历一系列艰难乃至痛苦的转变,最终达到自我认知的更高境界。



五孔尔聊


余华

《活着》

我自己读了很多遍,读过了好多年了,买了三本,一本自己看,另外两本送给了当时最好的两个兄弟,不知道为什么,我自己学文不高,另外两个朋友一个是入狱两次,现在混的按他自己说的是很好,但是他的心酸他自己知道,另外一个父母期望过高,高中复习了三年,还是二本,没办法,现在混的也还可以,而我,,

依然是有空的时候拿出活着这本书,看看,然后给自己说,好好的活着

活着就是为活着的本身而活着


这货叫曹寅


改变人生不至于,影响比较深刻的有。

看过一本书,朋友推荐的。书的名字是《基督山伯爵》法国作家大仲马所做。

这是第一次认真看一本书,发现读书是很有意义且有趣的事,让我们认识外边的世界,与作者对话,完善人格,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本书让我爱上了读书,所以……


田小小的


我这一生看过的书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是奧斯特洛夫斯基,这本书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一生他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 就像钢铁的意志,在修铁路那部分,已经有许多人倒下了,天气又冷又冻,简直都要坚持着,多么的让人感到精神要崩溃了,但是保尔坚持到了最后,,在那上学的时候确实让我坚强了,省实验中学在修建筑202工程的时候,我们坚持干到了最后,是儿童公园那段工程,每一天都是考验着我们,连累在困我们没倒下。那年大约是七零年,或者是六九年,田富春老师和学军时的刘排长,是我不能忘记的,那个年代我们不能忘记。





金秀云


在人生不同阶段,都有对我人生有很大影响的书。

比如,《平凡的世界》,上中学的时候一旦放假就喜欢拿来读,每次都看的我泪流满面。里面那种不断积极向上的精神,一直影响着我。

比如,《活着》,上高中的时候,在学校阅览室看到的。当时正值中午,阳光明媚,结果看这本书,看的我浑身发冷。对我内心有非常大的冲击。一个人竟然可以承受如此大的苦难。

再后来就是《遥远的救世主》,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人生可能达到的境界。


《平凡的世界》、《活着》透露出来的精神,更多的是好好的活着,哪怕是经历各种各样的苦难,人也不应该选择沉沦或放弃,应该坚强的活下去。以至于,那时我的人生格言,就是不放弃自己。


直到看到这本《遥远的救世主》,里面刻画了一个叫「丁元英」的人物。一个基于客观规律活着的人。让我看到了人生的可能性。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与《平凡的世界》、《活着》中所描绘的生活相比,所谓的苦难其实并不是苦难。


毕业后,最容易做的事情,就是苟且的活着。因为你身边的人都是如此的样子。以至于,经常有人会讲,你终将活成你身边人的样子。


这时候就会出现一种抉择,你到底是随大流,苟且的活着就行,按照所谓的潜规则行事,有些东西会触碰到你做人的底线。还是要更加理想的活着,当一个「愤青」。这个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心理过程,往往变成一个分叉路口。


有一本书《沧浪之水》的官场小说,其实就是描述的这个主题。愤青往往是到处碰壁,反而是放弃那些不切实际的理想,获得了最大的收益。


《遥远的救世主》描写了丁元英带领一帮农民致富,将他们从原始的盼救世主拯救自己,到用自己的双手改变自己人生境遇的故事。


《遥远的救世主》让我看到了另外一种可能,就是世界并非是黑白的,是有多重复杂性维度的。想要实现一定的目标,就不能眼里只看见自己,看不见众生。要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找到那条最适合的路。


简单来说,就是实事求是,而不是将自我凌驾于现实之上。


它对我人生的改变,让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就是做一个追随丁元英精神的学徒。


李撒欢


我的那本书是沧浪之水,记得知道有这本书是在听到一个段子之后,感到很好奇,那时候这本书已经脱销了,我就跑到旧货市场淘到这本。因为我是银行机关里面的职员,从小就是在家里听话在学校里是好学生,在机关里努力工作的纯正的'三门干部,在没有任何背景的情况下,被很快提升,连自己都飘了,但在最关键的时候没能顺势再直上青云,直到看过这本书之后才知道,你做的再好搞不懂心机是什么都会掉队的。可知道这些奥妙是不在顺位之后,已经于事无补,但,至此让我成熟起来,加倍的用功读书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