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9 金融科技子公司,帶領銀行通行未來的鑰匙

金融科技子公司,帶領銀行通行未來的鑰匙

內容摘要

科技發展是用幾何數字來計算的,對於循序漸進的金融業來說,金融科技會給金融業帶來什麼呢?又會以什麼速度來進行?會不會超出人們的想象?一系列的問號都在等待解鎖。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每個金融科技的追隨者都想抓住這個風口,這是勢;但科技,更需要創造力、財力和能夠落地的應用場景,這是運,更是膽識和魄力。

近年來,隨著計算機運算能力以指數爆炸級的提升,給了各行各業無限的想象。所以,“金融科技”一詞才剛剛興起,便已經是戰火紛飛、硝煙瀰漫。券商、互聯網企業、保險、基金公司、銀行等紛紛加入戰場,金融科技子公司在各大公司之間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01

科技給金融打開了一扇窗

金融科技子公司,帶領銀行通行未來的鑰匙


近年來深度學習、大數據、自然語言等推動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進步。誰還記得那隻打敗人類最聰明大腦的阿爾法狗,它只是利用大數據和深度學習,而編寫的一個人工智能程序而已。

2016年3月,阿爾法圍棋與圍棋世界冠軍、職業九段棋手李世石進行圍棋人機大戰,以4比1的總比分獲勝;2016年末2017年初,該程序在中國棋類網站上以“大師”(Master)為註冊賬號與中日韓數十位圍棋高手進行快棋對決,連續60局無一敗績;2017年5月,在中國烏鎮圍棋峰會上,它與排名世界第一的世界圍棋冠軍柯潔對戰,以3比0的總比分獲勝。圍棋界公認阿爾法圍棋的棋力已經超過人類職業圍棋頂尖水平,在GoRatings網站公佈的世界職業圍棋排名中,其等級分曾超過排名人類第一的棋手柯潔。

這些消息一時間震驚所有的人,是的我們最聰明的圍棋選手被機器打敗了,就像現在司南君連王者人機都打不過一樣,機器真的很可怕。但是這一方面又給了我們很多猜想,既然技術能夠在某方面戰勝人,那麼在很多工作上也可以取代人。於是各行各業都探索如何融入新的科技,尤其金融行業。

銀行業作為金融行業的主要代表,自當是扛起了金融科技的大旗。自 2015 年興業銀行成立興業數金以來,各大銀行便加碼佈局金融科技子公司。截至目前,已成立的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數量已經達到10家,創辦金融科技子公司的風潮正在席捲整個銀行業。

金融科技已成為各家銀行半年報的高頻詞彙和聚焦點。據統計,國有大行中,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和郵儲銀行在2019年半年報中提及金融科技的數量分別是10次、8次、7次、17次、13次和9次。股份制銀行中,招商銀行提及次數最多,共32次;華夏銀行、平安銀行也分別提及11次、8次之多。而更多銀行加大了對金融科技的投入力度,其中,平安銀行上半年IT資本性支出同比增長超三成,招商銀行同比增長超六成。

對於銀行和其他各個參與金融科技的企業而言,新的人工智能技術確實給金融增添了很多新的應用場景。比如智能投顧、智能風控、智能投研等等,不僅能提高效率節省成本,而且更加數據化、可視化和科學化。

像現在的銀行徵信系統、支付寶的信用積分等等都是這一應用場景的體現。而且現在很多投資公司都實行科技化管理,如一直使用量化投資的文藝復興,其聯合首席執行官Bob Mercer和Peter Brown一直是IBM公司語言識別的程序猿;再如擁有500億美元規模之大的量化基金Two Sigma的聯合創始人David Siegel是一位麻省理工計算機博士,一位從AI實驗室走出來的人物。Two Sigma在一次會議上曾斷言:這樣的時刻將會到來,沒有人類投資經理能夠擊敗計算機。

而對於銀行領域的金融科技子公司的看法,業內人士表示較為樂觀,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具備大展拳腳的空間,而其核心競爭力則體現在品牌聲譽、存量客群、母行資源、同業影響力等方面。展望未來,金融科技市場將逐漸呈現出銀行系、互聯網系共同繁榮發展的局面,但同時,各細分領域的行業集中度也在逐漸上升。

根據主營業務範圍,已經落地的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大致分為兩類:

一類是系統提供方,例如招銀雲創、中銀金科,旨在研發設計和輸出其金融雲服務系統;

一類是產品與服務提供方,例如平安系金融壹賬通,旨在為不同業務案例提供一系列解決方案。

畢馬威中國金融科技主管合夥人王大鵬表示:

“對這些金融科技子公司而言,首先輸出的均是銀行內部孵化出來的成功產品,這些產品具有已經走通的成熟商業模式,在細分市場上已經取得了相對領先的地位。此外,輸出的產品都具有平臺化、生態化的特點,無論是B2B2C還是B2G2B或其他模式。隨著開放性加強,這些解決方案也能夠生長出更多服務,為客戶創造價值。”


雖然說金融行業擁抱科技是大勢所趨,每個金融企業都在不斷地強調於此,但是追風口的人多,扶搖直上九萬里者則少之又少。就如當時共享經濟一樣,似乎在當時成為一種潮流,但是熱鬧過後,滿目瘡痍,有幾個能正在活下來的。

02

艱難探索的金融科技子公司

金融科技子公司,帶領銀行通行未來的鑰匙



魯迅說,這世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可是路上走的人多了,便容易出些狀況。

作為國內第一家成立銀行金融科技子公司的興業數金,現在卻面臨著嚴重的業績壓力。根據高偉達軟件股份有限公司8月23日發佈的公告,興業數金2018年及2019年上半年的財務數據浮出水面。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興業數金未經審計的營業收入為6788.37萬元,淨利潤虧損1.67億元;而該公司去年全年為盈利狀態,去年經審計的營業收入為3.17億元,淨利潤達到1840.09萬元。從資產規模來看,興業數金出現“縮表”,截至6月末,未經審計的資產總額3.74億元,較上年末經審計的4.926億元下降24.04%;負債總額1.18億元,較上年末增長55.93%。

另外,近日有關平安科技裁員的消息是傳言四起。有多個疑似平安科技的員工都在脈脈平臺上發帖稱,平安科技開始裁員了,消息一出引發市場極大關注。雖然被闢謠說這只是一次內部組織架構的調整和優化,但是卻從側面給了我們一個思考,從技術理論到實際的應用場景落地的距離,金融科技還要很長的路要走。

在這段路上金融科技子公司首先要面臨第一個大的難題,燒錢!

雖然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但21世紀什麼最重要?人才!各個金融科技子公司比技術亮肌肉的背後,拼的都是大腦。而拼大腦的本質,比的還是經濟實力。沒有雄厚的資金,便留不住更多的科技人才。

就如現在處在輿論風口上的蔚來,要做中國的特斯拉,雖然現在車已經在線下交付不少。但是短短4年卻虧了400億元,而特斯拉成立15年也才虧損50億美元。說白了,科技在任何領域的應用都是高壁壘和高投入的。

如在9月18日,阿里巴巴宣佈,國際視頻標準華人領軍人物、前高通首席工程師陳穎和加拿大西蒙弗雷澤大學 (SFU) 終身副教授譚平入職阿里人工智能實驗室(AI Labs)。據悉,阿里方面向兩位視覺計算領域的頂級科學家開出了百萬美元年薪的優厚待遇。阿里AI Labs已開始從語音交互,向信息量更大更有想象力的視覺交互佈局。

而銀行系的金融科技子公司也在大量資金投入科技研發,而且不斷加碼。

根據資料顯示,

招商銀行上半年信息科技投入36.33億元,同比增長63.87%,是營業收入的2.81%;截至6月末,全行累計申報金融科技創新項目1601個,累計立項1169個,其中500個項目已投產上線。平安銀行上半年IT資本性支出及費用合計同比增長36.9%,線下持續複製推廣“輕型化、社區化、智能化、多元化”的零售新門店,截至2019年6月末,全國已開業211家新門店。


銀保監會最新數據統計,

2018年銀行對科技總投入同比增長13%,信息科技人員同比增長近10%。一些股份制銀行科技人員同比增長超過20%,科技人員佔比超過4%;一些互聯網民營銀行科技人員佔比超過了35%。


雖然目前從趨勢上來看,各大銀行對金融科技的投資在擴大,但是投入比例上來講也遠遠不夠。國內銀行與國際銀行在科技投入力度上的差距還是很大的,2018年摩根大通在數字化方面預算109億美元,佔前一年營收的近1/10,佔利潤的近一半;花旗科技方面預算的82.5億美元,佔成本預算20%。國內商業銀行目前科技投入佔營業收入的比例不過1%-2%,招商銀行也不到3%,未來實際上投入空間仍然很大。

所以,一旦加大投入,相對於大的銀行而言,在科技研發上肯定佔據著絕對的優勢,但是相對於其它的中小銀行而言,科技研發的大量投入必會對其業績造成一定的壓力。

銀行金融科技子公司的第二條攔路虎,便是應用場景。司南君之前有個朋友在一家投資公司上班,他們家公司一天多的時候能評估幾十個項目,但到最後他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能落地的項目才是好項目。

雖然,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繼承母行戰略和資源,也沒有短期內盈利的嚴格限制,但是互聯網場景積累不足和公司治理體系不夠靈活則是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的顯著短板。想象很多,空間很大,但是具體的要落地到每個細節的應用場景中卻很難。

對於這個困境,目前可行的方法司南君認為,人才隊伍建設不能落下,該投入的資金肯定不能少,但是可以從簡單容易的應用場景入手,採取循序漸進的方法。另一個,如今金融科技子公司其實正在出現銀行系和互聯網系的局面,其實必要的時候銀行和互聯網企業之間可以優勢互補,進行合作或者併購,以解決存在的落地和運營的問題。

對於金融科技的探索,各個銀行並不是盲目的跟風,這是未來的趨勢,更是提高效率和客戶的需求。雖然銀行金融科技子公司要走的路還很長,但總會有石破天驚的那一天。最近朋友圈裡特流行一句話,那些年靠運氣賺來錢的富豪們,在這兩年經濟下滑中都憑本事虧光了。所以,努力的加大技術投入,掌握科技,這才是立身立命之本。銀行在這方面,做得無疑是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