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3 旅遊|閩南,閩南

在一座座大厝裡,說不準什麼時候就能飄出梨園戲或者南音的悠遠的唱腔,唱腔裡中古活化石一般的語言,穿越一千年多年曆史風塵,慢慢落在遊人的心坎上。

去泉、廈之前,先在朋友圈裡看到廈門被水“浸泡”的新聞,思明區尤其嚴重。廈門大學的芙蓉湖邊,水漫金山,幾乎淹到岸邊的頌恩樓。有人發佈撈魚的視頻,一時引起圍觀。還有人調侃說,廈門島內兩個區,以前是湖里區和思明區,現在一個是湖里區,一個是“海里區”。

泉州、廈門、漳州三地,語言相同,風俗相近,並稱閩南。這三地的地勢是比較低的,又處於福建東南沿海,長期受颱風的侵蝕,所以對天災見怪不怪。2016年莫蘭蒂颱風過境,直擊廈門,有幾十年樹齡的大樹被攔腰截斷,地上一片狼藉廢墟,當地人還是照樣工作生活,沒把它當回事。不能不說是閩南人特有的一種氣定神閒的精神內質。

我去的時候是五月初,閩南的天氣還不太熱,但溼度很大,室內的地板上都汪著水,北方過去的人,是不易於接受的。好在閩南這地界多山多海,城中綠樹茵茵,空氣中常常瀰漫著香樟樹的清香,給人以歲月悠長的想象。

泉州的老城區不大,據說有幾百年的歷史。古建築大都集中在一起,如開元寺、清真寺、通淮關岳廟、東觀西臺、祖閭蘇、文廟等,一天也能走個來回。

泉州號稱“泉南佛國”,來泉州,不可不看寺廟,況且泉州的寺院各有特色。譬如在著名的塗門街上,就有孔子文廟、清淨寺和通淮關岳廟三教合一的景觀存在,這在其他城市是非常罕見的,體現出泉州諸教並存、開放融合的城市精神。

旅遊|閩南,閩南

▲泉州東西塔(圖片源自網絡)

在這些廟宇中,名頭最大、存續時間最長的大概就是開元寺。開元寺始創於唐初,是著名的佛教寺廟。它的門上有一著名的木刻對聯——“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傳說是朱熹留下的,反映的是泉州在宋元時期作為“東方第一大港”的城市風貌。開元寺裡的傳奇很多,最有名的是一處“桑蓮古蹟”。這株古桑樹存在的時間可能超過千年,但我們去看的時候,仍舊枝幹虯勁,有新枝發出。有人給我講了這麼一個故事,開元寺的原址本是唐朝官員黃守恭的桑園。有和尚向他求地建寺,黃守恭不捨,作難和尚說,須三日內桑園遍開白蓮才會施捨。哪知三日後桑園果然開滿白蓮花,黃守恭受到感化,遂毅然捐贈桑園。此說是否為真已不可考,但這古桑本身的故事卻足堪傳奇。它先是在漫長的歷史中屢遭兵燹天災,特別是明朝中期的大地震,令泉州城幾乎覆滅,它卻得以保全。上個世紀末,古桑被雷電所劈,從中間裂開斷為三截,後又為白蟻所蛀,但仍舊活了下來,植物對於天道的感應,似有靈哉?

旅遊|閩南,閩南

▲泉州開元寺鎮國塔(圖片源自網絡)

縱然開元寺歷史悠久,天后宮隱約可見“絲路帆影”,我仍舊最喜歡清淨寺,因其秀逸、靜謐。清淨寺是白色的伊斯蘭教寺廟,在一式紅磚建築的塗門街上尤顯特殊。在它的旁邊,通淮關岳廟永遠是香菸繚繞,人煙輻輳,進香禱告的、賣香燭錢紙的,乃至於乞討拉客的,將這裡簇擁成熱鬧的微縮俗世。但這比鄰而居的煙火氣卻驚擾不了清淨寺分毫。清淨寺整體以細膩的大理石砌成,磨磚對縫,建築工藝十分高超。院子小小的,纖塵不染,後面的牆上有爬山虎蜿蜒遊過。天氣晴好的時候,大堂乳白色的尖頂映襯著頭頂深邃的藍,你會發現這方天空真的湛藍如洗,飄著幾絲微雲,如油畫一般壯美。

廈門的氣質與泉州全然不同。廈門是一個真正的島城,島內很小,人多、車多,但很安靜。城市離海太近,時時海風披拂,空氣中便瀰漫著一股海風的腥甜氣息,混在香樟樹、古榕樹或者芒果樹的清香中,構成了別具一格的城市風情。

旅遊|閩南,閩南

▲鼓浪嶼一角(圖片源自網絡)

這種城市風情最顯著的表徵就在鼓浪嶼。鼓浪嶼原本只是一個小島嶼,但景點密集,如日光巖、菽莊花園、皓月園、風琴博物館等,既有中西合璧的特色又有閩南特有的南洋風味。鼓浪嶼上的民宿也做得非常不錯,經常看到有揹包客在此停留,一住就是好久,畫畫、彈琴,追尋城市之外的另一種生活。他們找到了鼓浪嶼,鼓浪嶼也滿足著他們的想象。每當入夜之後,島上人煙漸漸散去,皓月當空,海浪衝到島嶼的罅隙裡去,“空空”有聲,伴著細竹的碎響,島上的一兩點燈火隨風明滅,瀰漫著恬淡的詩意氣息。

旅遊|閩南,閩南

▲空中俯拍鼓浪嶼(圖片源自網絡)

如今隨著旅遊業的發展,鼓浪嶼名聲在外,每年來此的遊客如過江之鯽,輪渡票價也水漲船高。有一年黃金週,新聞裡說票價竟漲到八十元一張,還要提前多少天預定,搞得遊客怨聲載道,旅遊體驗並不好。但這也怨不得廈門,誰讓它是著名的旅遊城市呢?譬如說廈門大學,這樣一座高等學府,竟也已經成為著名的旅遊景點。我去的時候雖已避開了旅遊旺季,但思源谷、芙蓉湖邊仍舊人潮如湧,到處都是擺姿勢拍照的。為保證學生正常上課,廈大遂出臺了一項規定,週一至週五上課時間,遊人不得入內。

廈門大學在廈門海邊著名的旅遊帶內,很多人都會循跡而行,進校園“打卡”似成必須。還有緊挨著廈大的南普陀寺,倒是沒什麼時間限制,而且不收門票,所以遊客絡繹不絕,幾乎將寺廟的一半佔滿。有同行的友人介紹,因閩南人多經商,所以南普陀寺香火旺盛,每當年節,不少香客捐贈功德,最低也要幾萬元。這些都刻在寺廟的一壁牆上,真是應了郭沫若那句詩:“天然林壑好,深憾題名多”。

旅遊|閩南,閩南

▲廈大風采(圖片源自網絡)

閩南人的確是擅於經商的。他們信奉“拼搏”,自明清始,去海外闖蕩的非常多,足跡遍佈東南亞、美洲等,根據人口統計,臺灣地區人口大部分也都是祖籍閩南。這裡的人,氣質裡是帶著一點霸勇蠻狠的,對自己狠,而且不服輸。蓋因閩地多山,良田不廣,只能向海裡要生產力,而去海里是風險很大的,船一傾覆,都是滅頂之災。所以他們才會喜歡唱《愛拼才會贏》,暗示自己“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時起、有時落……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但他們仍舊需要一點心裡安慰,那麼多的媽祖廟、關帝廟,供奉的都是保佑海面風平浪靜的神祇。如果說打拼是“攻”,那神祇就是“守”,照亮他們精神生活中晦暗的一隅。

初次來閩南的人,很容易被此地數量驚人的小吃弄得眼花繚亂。豐富的市民生活衍生出種類繁多、做法多樣的各種當地小吃,如石花膏、蚵仔煎、面線糊、土筍凍、沙茶麵等,都極具地方特色。面線糊號稱是閩南第一小吃,很多人都用它來當早餐。面線糊要做得好,首先得要湯底好。我曾經觀察過當地一些小店煮高湯,都很捨得下料,蝦、蟶、海蠣、大骨等。湯煮得了,再放入面線和地瓜粉煮熟即成。吃時可隨個人愛好配料,加入各種海鮮肉類等,但一定要撒上黃酒和細蔥花才對味。熱燙鮮美,吃一口五臟妥帖。石花膏是一種海菜熬煮靜置後形成的膠狀物質,吃時用刨子刨成細絲,盛在小碗裡,晶瑩剔透的,澆上蜂蜜調製的水,再撒上水果蜜餞,爽口滑嫩,降火消暑。蚵仔煎則是將海蠣調入蛋液、地瓜粉和成的糊中,放平底鍋煎熟,這道菜須放大量青蒜,吃時蘸番茄醬。

旅遊|閩南,閩南

▲閩南古厝(圖片源自網絡)

品嚐完小吃,藉著一點餘興,可以去一些不知名的老街區、幽深的小巷裡走走,真正體驗體驗這裡的市民生活。閩南的古厝都是一式的紅磚牆,內裡是石砌,“出磚入石”,堅固耐用,百年如新。在這樣的一座座大厝裡,說不準什麼時候就能飄出梨園戲或者南音的悠遠的唱腔,唱腔裡中古活化石一般的語言,穿越一千年多年曆史風塵,慢慢落在遊人的心坎上。讓你恍惚憶起,這裡也有著深厚的積澱和高古的品格。

印象閩南,是一個值得多次遊歷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